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学位论文简介

1.1 学位论文写作的意义

1.1.1 从大学的产生、转型和发展及大学精神谈起

现代大学精神至关重要,大学与大国关系密切。大学发展往往与世界文明火炬的传递有着相同的轨迹。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其中软实力与大学的教育密切相关。21世纪中国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要看国内是否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目前,我们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尚有差距,但我们正在努力之中。世界上大学的发展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方公认“欧洲最古老的最高学府”是中世纪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1987年11月14日,他们隆重举行第900个学年的开学典礼。这所大学不仅历史悠久,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法学家格拉蒂安、诗人但丁和塔索、天文学家哥白尼,仅在电学方面就涌现了现代电工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伽伐尼、发展赫兹电磁波理论的利吉和无线电发明者马可尼等一大批天才人物。他们不断向传统与旧势力挑战,早在中世纪时期,该校便兴起对哲学思想的研究,师生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方法论和逻辑学的研究上。注释学创始人伊尔内利奥在这里提出法律的自主性,被后人称为“法律之光”。格拉蒂安在此提出“学校为独立于一切权力之外的自由研究场所”。14世纪,学者们开始重视实验和观察,出现了与法学院平行的技术学院,诞生了一大批具有开拓创新思想的医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把握时代脉搏,走在时代前列,把传统与创新有机融为一体就是波伦亚大学的精神。直到今天,这所超大型综合大学,仍排在全世界第20名左右。

在12世纪初,著名的欧洲大学有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些学校的特点就是重视传统,重视人文,特别强调大学是提供博雅教育、培养绅士的地方,不是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和培养技能的场所,认为大学生的教养比学识更重要。例如,英国大学重视人文主义理想和传统,长期排斥技术训练教育,对开办专业学院不感兴趣,后来才逐渐扭转,1991年废除双重制实现并轨, 2000年牛津大学才创建沙依德商学院。以上是第一阶段。

到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洪堡首先提出大学是“研究中心”的新观念,他认为大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应该发展知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的学问。他于1810年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他本人也被称为“现代大学之父”。他的理念还包括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后来德国柏林的办学模式为各国所效仿,德国大学因此成为世界学术研究中心。这是第二个阶段。

到了20世纪,美国大学提出大学要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由威斯康星大学率先进行改革,把教学、科研同直接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这个理念较过去又前进了一大步。威斯康星模式倡导大学教师要走出校门,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要成为向社会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这种办学理念,当时就遭到了一些反对意见,就连哈佛商学院的建立也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后来还是被社会接受。到了今天,这一理念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

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发展,归结起来,现代大学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融入社会的服务精神和超越功利的独立精神。大学的三大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核心是人才培养。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而大学比其他地方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强调“精神成人”重于“专业成才”。同时,现代大学还需要拥有开放与包容的胸怀,在教师和学生方面绝不仅限于本国。要吸收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成果、普世的价值观,这一点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大国崛起必须要有大学的智力支持,包括新的理念、知识、信息和人才。

通过对现代大学发展史的总结,我们认为,现代一流大学应该确立以下几种精神: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精神、学术自由与服务社会统一的精神、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所有这些精神都与学位论文的写作密切相关,都可以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来培养、训练、提高和体现。

1.1.2 从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角度来看

知识信息有这样几个递进的层次: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真理(truth)。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如今天是几月几日,天气晴朗还是下雨,听课的人来了多少,都可以理解为单纯的数据。而明后天的天气预报对大众来讲则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则是科学。天文学、气象学、大气物理学,这些已经是系统的“知识”了。然后是“智慧”,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华北地区的物候谚语“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从实践中来,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就成为“真理”。比如“管住嘴,放开腿,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样的俗语就被认为是真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研究典范。他常年坚持观察天气,每天记录自己所看到的花开、鸟鸣、草长等物候变化,长年累月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最后写出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论文,震惊世界同行。

我们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认识是不断提高的。培根当年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曾是一个著名科普刊物的名称,表达了人们对知识的肯定。我国改革开放后,逐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后来又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把“科教兴国”定为基本国策。知识可以渗透到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及科技、教育、经济等多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其作用日益强化。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日益重要。从国家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角度看,知识储备非常重要,有利于改进和提高知识储备能力。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有用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智慧进行创新,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业务涉及发现知识、交流知识与信息、应用知识(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包括信息管理过程、激励过程、契约构造过程、权利维护过程等。

知识管理最普遍的实践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创造和发现新知识,其实现途径包括: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环境监测、知识启示、业务模拟和内容分析等;

二是共享和学习新知识,强调团队精神、建立学习型组织,其实现途径包括:学习网络、经验共享、人际对话(特别是和专家导师之间的对话)、跨部门的团队合作、职工的专业技能展示、知识资产登记(注册)和智力资本的测度等。

人类社会就是不断创造和发现新知识,然后通过讲授、对话、著述,把它由内到外,由隐性到显性,由个体到群体传播开来。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出版教材、专著以及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等方式,可以使这些智力成果物质化、载体化、可视化,跨越时空,大规模广泛传播,实现资源共享,变成年轻一代创造和发现新知识的基础,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永无穷尽。

知识的创造、传播、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轨迹。正是因为人类有创造、传播、积累、管理知识的能力,所以才能进化到今天。我们在中学时代,几乎每一两堂课就要学习一个定理和公式,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焦耳定律、二元一次方程式、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而发明和发现这些定理和公式则要几代科学家不断地努力。我们既得益于前人的知识创造和保存,又肩负着传播和创造新知识的使命。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知识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在增长,而这种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形式就是每年数以万计的学术论文与专著的发表。当然,从古至今,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一直是知识生产的最根本的来源,尽管如此,以文字形式表现的论文及写作,仍然是人们传承知识、创新知识的一个主要形式。投身到这一源远流长的知识传承的大河之中,既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充满了学习与创造的欢乐。

20世纪初,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王国维教授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了“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刚介入一个学科,刚接手研究一个题目的时候,“路漫漫其修远兮”,太艰苦了,需要不断寻觅求索。请注意这里的“独”上高楼,它强调了个人的独立研究。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做研究得吃苦受累,“衣带渐宽”说明人变瘦了,临近毕业写作论文的时候,常常是不分白天黑夜,没有周末休息的时候,甚至废寝忘食。不过,为了研究学问,为了提高自我,憔悴是值得的。这里也表达了他人不可替代的亲证性。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研究成功之后,写出了很好的论文,修成正果,很欣喜,这是自明性。这三个境界很有深意。

1.1.3 从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来看

学位论文写作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入学考试制度、学分制、学位制度等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主要部分。一方面,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实现知识创新的人才;另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也正是通过严格、有效的学位论文写作和评审这样一个程序和方法来训练、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写作论文的过程是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科前三年听课考试修学分,其中也应该有社会实践、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等基础训练,而最后一个学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研究阶段,我们不但要灌输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分析批判和创新的能力,只有敢于否定,方能创新。俗话说“行百里半九十”,距离百里目标,你走了九十里仍然没有到达目的,这最后的十里必不可少,意义非凡,决定胜负。

为什么要写学位论文?因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最能锻炼学生学术能力的训练过程。我们来念大学为的是什么?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词》中开宗明义地讲明:“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需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在1918年9月20日《北京大学开学式之演说》中,蔡校长又明确地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术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上大学为的是学知识、长能力、开阔视野。我们认为,与学知识、拿学分、找个好工作相比,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而论文写作恰恰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写作学术论文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训练、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也是对前几年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检验的过程。首先,它能够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它可以培养体系建构能力。一篇论文总要布局谋篇,列出目录大钢,涉及引言、立论、综述、论据、论证和结论,要看你的论点是否新颖,资料是否可靠,推理是否严密,方法是否科学,表述是否规范。论文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认知并建立其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再次,它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即利用各类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去伪存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最后,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教学的经验在于,将通常的教育讲座、理科实验室作业和导师对个别学生的系统指导相结合,因此课堂上老师只讲大约1/3的时间,其余为研究讨论。学院和课堂也是师生社交和学术活动的场所。导师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并对其阅读成果进行指导,学生要把一周作业和读书笔记交给导师批改。学生勤学好问,导师严格要求。校方和师生的共识是,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分数的高低,更不在于表扬和批评,而在于真正掌握知识,提高研究能力。这又取决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他们认为这种导师个别指导法就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根本区别,学生不仅仅需要单纯地学课本、做作业、应付考试,更应该博览群书,从中获得所需的知识,这种教学法显然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VU0OpZmGEVb7IK5xllUyGWO4w75/LiBN6OPIYqODTd8mT5AZQAKF8Qsg4GPL1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