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货币需求管理

第一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一、研究货币需求与供给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与货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进行商品生产,提供商品供给,首先要提供货币。先有货币资金,才能购买劳动力、购买原材料,才能进行商品生产。商品的供给引起商品的需求,商品的需求又需要货币来实现购买,从而引起货币需求,于是引起货币的再供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商品都是通过市场、通过货币进行交换实现价值的,这就引起了对货币的需求,有了货币的需求就有了对货币的供给。一定量的商品需要一定量的货币周转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商品流通也形成了对货币的需求。为了实现商品价值,就要有相应的货币供给。在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的条件下,货币的总供给和商品的总供给是一致的,货币的需求和商品的需求是一致的。没有一定量的货币供给就没有一定量的商品需求,也不会创造出一定量的商品供给。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控制可以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来实现,只要控制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就能控制社会生产和商品的供需(如图2-1所示)。

图2-1 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对宏观经济的作用示意图

但在现实经济中可能出现商品的供给和货币的供给不完全一致、商品需求和货币供给不一致、货币需求和供给不一致,或总量平衡、结构不平衡的情况。实际上货币供需是不会完全平衡的,或者说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货币供给和需求从不平衡趋向平衡,然后又打破平衡,并在新的平衡点上达到新的平衡。这是因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货币和商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可能完全一致。另外,货币需求是一个理论货币需求量,而货币供给是一个实际流通量,两者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适用于一对一的实物交换情况,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是一对一的交换,时间和空间是不统一的。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是不平衡的。因此,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控制货币供给或者需求。

货币供给和需求都是可以调节的。比如,当货币发放过多时,可以直接调节货币供给,压缩贷款,减少货币投放;当货币需求过旺时,可以调节投资、消费和储备的货币需求,使货币需求下降,达到货币供求平衡。

(1)调节货币需求—调节商品需求—调节商品供给—调节生产。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可以采取措施压缩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平衡,从而使商品供求平衡;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可以增加货币需求,达到商品供求平衡。

(2)调节货币供给—调节商品供给—调节商品需求—调节生产。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可以采取措施压缩货币供给,使货币供求平衡,从而使商品供求平衡;当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可以增加货币供给,达到商品供求平衡。

二、货币需求调节与货币供给调节的比较

(一)货币需求调节与货币供给调节的区别

1.调节的对象不同

货币需求的调节是从货币需求方着手,比如消费、投资,从而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货币供给的调节,主要是调节货币供应量,比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减少贷款量(这些是直接的供给调整),减少货币投放,进而影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因此,两种方式下调节的对象是不同的。

2.作用方式不同

货币供给主要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如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进行调节。比如,在货币发行过多时,可以减少基础货币的投放。

货币需求调节则并非如此。货币需求的调节要通过调节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或者政府消费来进行,从而影响对商品的需求,进而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货币供给的调节是调节外生变量,进行直接控制;而货币需求只能是间接控制,因为不能直接压缩一个人的货币持有量,或者强制规定不能投资证券、进行储蓄等,货币需求的调节一般是内生调节,调节的是经济的内生变量,比如通过调整利率、资产收益率等来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投资倾向,以调节商品和货币需求。

3.调节的时间不同

货币需求和供给的调节时间是不同的。货币供给的调节是瞬时效应,尽管会有滞后,但是很快,比如提高准备金率、直接冻结贷款,或者中央银行调节再贷款数量或调整再贷款率,这些措施的效应很快就可以反映出来。当然所谓的瞬时效应不是说第一小时调节,第二小时就反映出来了;或者今天调节,明天就反映出来,这里面实际上是有滞后的,但总体上来说比较快。

而货币需求的调节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是通过影响各种经济变量,如消费、投资、生产等,从而达到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这与调节货币供给是不一样的。在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应当直接调节货币供给;但是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就应该调节货币需求。

4.传导机制不同

货币需求的调节机制是间接调节,货币供给的调节机制是直接调控。两者的传导机制不一样。

图2-2是货币供给调节的示意图。在进行货币供给调节的时候,主要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当然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财政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货币政策,它也会影响资金的流向。我们通常说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政策,而财政政策是政府的政策,实际上,两者都是通过货币进行调整的,因而广义的货币政策中可以包含财政政策。货币供给的调整无非是调整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等几个手段。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通过调整再贷款量或再贷款利率来控制货币量。假设中央银行认为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它就会减少再贷款,或者不进行再贷款;要么就提高再贷款率,增加再贷款成本。通过这些方法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假设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率和卖出政府债券,此时,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对企业进行放款,或者由于放款成本太高而惜贷,从而流向市场的货币就被控制住了。这个方法也对居民发生作用。财政政策的影响可以通过调整政府开支(财政的开支也是货币的开支)进行,比如减少赤字。

图2-2 货币供给调节示意图

图2-3是货币需求调节示意图。这种调节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各种经济与金融手段来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企业的投资倾向以及政府的资金需求。比如,降低债券收益率,居民可能就不去投资,而是去消费了。另外,还可以调节居民的收入,收入增加了,交易需求就会增加,从而货币需求就得以增加。类似的方法是调节政府和企业的货币需求。这是一种间接调节。

图2-3 货币需求调节示意图

(二)货币供给调节与货币需求调节的总体比较

对于宏观经济调整而言,最直接的办法是采用货币供给调节,因为它具有瞬时效应,而且可以由中央银行和政府掌握力度,手段也比较简单。但是事实上,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采用货币供给调节。

(1)供给调节对经济的影响有时是瞬时而巨大的。如果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量有较大影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会成倍地扩张或紧缩货币量。

(2)不是任何时候采取货币供给调节都是最有效的。有时候需求是由经济本身所决定的,尤其在处理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等结构性问题时,货币供给调节的作用比较小。在调整居民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储蓄结构时,货币供给调节的作用也比较小,因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居民的消费倾向也是一定的,这时调节货币需求会有明显的效果。

(3)在货币总需求大于货币总供给的条件下货币需求管理尤为重要。如前所述,货币供给的调节是直接调节,中央银行直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就可以了。货币需求是经济的内生变量,是由经济内部的变化所决定的,不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进行调节的。中央银行也会对调节货币需求发挥作用,但主要要通过金融体系和各种金融手段,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企业的投资倾向,然后影响企业和居民、政府对货币的需求,是间接地调节。应当说,对货币供给和需求的调节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可根据情况进行两方面的调节,可以单独或共同进行。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时,中央银行直接压缩货币供应量就可以控制住货币量;但当货币供给不足或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光靠中央银行增加货币量提供很难解决问题。因此,在货币总需求大于货币总供给的条件下货币需求管理尤为重要。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实际上是货币供给不足或者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时候要借助于货币需求调节,去影响投资倾向、消费倾向、储蓄倾向,才会取得明显效果。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经济不发达,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货币需求调节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Fh+NTqDxmiBt3/QpmZD1GKYcykTCvcey29LbtwxvkX9wtwzDs66M9wZZt8uBSt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