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管理者职业化的内涵与标准

职业化不仅已经成为很多行业改革的动力,而且也成为很多行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社会或者某一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更是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如足球的职业化、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教育的职业化、政府行政人员的职业化,甚至还有军人的职业化。

一、管理者职业化的内涵

(一)职业和职业化

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而逐步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迁。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是一个人所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也是从业者不断取得收入的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职业消亡了,而新的职业在不断出现。在200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参照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从实际出发,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8个大类分别是:(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员;(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人员;(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军人;(8)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细类(职业)划分则采用工作分析法,在遵从工作性质统一性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参照我国的组织机构分类、产业分类、行业分类、学科分类、职位职称分类、工种分类等体系,根据不同职业类别的特殊性采用特定原则进行划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2000)。

在职业社会学中,职业化就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职业社会学将职业化看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定产物。它从宏观角度研究,认为职业可以分为非专业性职业、半专业性职业和专业性职业,其中专业性职业特指那些需要较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职业。专业性职业与普通职业的区别在于,专业性职业具有一套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拥有专业的判断标准;拥有专业的道德和信条;获得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套专业的文化。

职业社会学对职业化的特征持有多种观点,主要的派别有两个:一是特质理论学派。该学派认为,专业性职业具有一套普遍性的专业性职业特质,如专业性职业是一个全日制职业;具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有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及传授获得知识的教育训练机制;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具有国家的市场保护;具有高度自治功能。二是权力模式学派。该学派认为,职业化的本质取决于职业群体对本身职业的控制权。他们把专业性职业看成一个职业群体,观察他们在社会职业结构的权力安排中,能否成功获取及保持专业性职业这个头衔,并取得因这个头衔而得以合法化的自治权。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职业化成为衡量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关于专业性职业的从业者(professional),不仅社会地位、收入相对较高,而且有着与其他职业群体相区别的显著特点,分别是:(1)专业化职业的从业者依靠系统的专业知识而非特殊的培训来获得专门的技术;(2)专业化职业的从业者对自己的工作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他们的顾客无资格对有关的专业问题做出判断;(3)专业化职业的从业者们组织了专门的协会来管理内部事务和对外交涉;(4)接纳新成员的工作受到现有专业化职业从业者的谨慎控制,任何人只有通过必需的考试,取得一定的资格,才能进入专业化职业的岗位;(5)各专业化职业都有一套约束其成员行为的道德规范,不遵守这套规范,将受到被除名的惩罚(Hall,1968)。

(二)管理者职业和职业化特征

虽然对各种职业来说,都存在着寻求专业地位的一般趋势,但在现代社会中数以千计的职业里,只有极少数职业得到了专业性职业的地位。管理者职业化是管理这个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管理这个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因此,管理者职业化有两个层次的含义:(1)管理职业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拥有了专业性职业的特质,符合职业化的要求;(2)管理者素质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获得普遍认可。

对于管理者职业的本质,有诸多的管理学先驱对其进行了研究。法约尔(1982)认为,管理活动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罗伯特·西蒙(1991)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哈罗德·孔茨(1987)则将其描述为是为集体劳动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以便使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以最少量的投入,如金钱、时间、精力、物资和最少的劳累来促使集体目标的实现。毋庸置疑,管理者的工作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都是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的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管理者决策往往是影响组织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管理者职业的这一特征决定了管理者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社会地位。

管理者职业产生较晚,但发展迅速。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在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专业性职业所必须具有的各项特征。笔者认为,管理者职业化的典型特征应当包括:(1)建立了系统的管理科学。支撑管理者职业的知识体系本身具有系统的学科属性,这是管理者职业能够迅速发展成为专业性职业的根本属性。毋庸置疑,管理科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一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学开设了管理专业,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十分普遍的现象。(2)管理职业有了专业的判断标准。依据这些标准,可以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高低进行判断。同时,各类管理者职业群体也已经发展出了专业的道德和信条,以便与服务对象建立不可或缺的信任。(3)管理者职业也已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较高的收入,同时拥有专业的文化特点。当然,管理者的职业化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其职业化程度相对于会计、医生、律师等行业而言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三)管理者职业化的素质

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来看,管理者职业化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职业化落实到实处就是职业人形成了职业化的素质。因此,管理者职业化最终必须体现在个人层面上,也就是管理者专业素质的发展上。职业化的管理者素质是管理者职业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模块,其根本要求首先是管理者具备了专业化的发展水平,而如何评价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是否具备了该职业的专业化水准,拥有该职业的任职资格,即符合该职业的准入标准,就成为该种职业职业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对管理者是否职业化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对管理者胜任素质或者符合管理者职业标准的任职资格所进行的评估。管理者的资格认证过程,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建立相应的合格评定程序,对管理者的品德、知识、能力、经验和业绩等进行科学的认定。

管理者任职资格认证的关键环节是对管理者职业的认证标准的制定。一般来说,管理者职业化的认证标准主要是管理者素质的标准。关于素质的标准,笔者称为胜任素质,它包括很多方面,在后面章节我们会详细论述。

总体而言,管理者胜任素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具备了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二是管理者遵循职业的伦理规范。前者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加以提高,后者则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最终,管理者的专业化地位能否获得社会认同,则需要众多的专业管理人员用专业技能和伦理行为来加以证明。

二、管理者职业化产生的条件

在西方国家,很早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门职业,如医生、律师、教授等,但管理者作为一种职业的产生相对来说要晚得多。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程度的加深和工商企业的迅速发展,专职的管理者阶层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管理者的职业化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突出的特点。短短的一百年时间,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迅速成为主流。企业管理之所以成为专门化的职业,主要受四个条件的影响:(1)社会劳动分工细化;(2)科技飞速发展;(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4)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及管理教育的发展。

(一)社会劳动分工细化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化,促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它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促成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它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引起私有制的产生和商品生产的出现。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从而形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伴随而来的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正如马克思(1975)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即由于土地肥沃、水域或陆地、山区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气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矿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条件的特点不同,又有了劳动工具的天然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职业划分。”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工场手工业产生并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现代制造业。在劳动分工程度很低的自然经济中,各个村落是相对孤立的,产品运输费用高昂,每个村庄只需要一个铁匠甚至兼职铁匠的服务就够了,不需要专业化分工。然而,随着交通状况得到改善,新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得到了发展,拦路抢劫等犯罪活动得到了抑制,商品交换中的欺诈、做假行为等大幅度下降,贸易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交换范围的扩大,使得专业化的生产者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其产品,非专业化的铁匠或制造者被逐渐驱逐出市场,这就是工场手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正是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大规模的现代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并在20世纪产生了巨型企业。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要求,公司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也几经变革,经历了一个由集权向分权演变,再向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发展过程,这使得公司制企业呈现出管理的“层级制”和“多单位”的特征。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扩大,由过去的专业化经营发展为多样化经营,这样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使其经营决策更为复杂。如果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受过专门的训练,就无法胜任这种现代大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正如钱德勒教授(2001)所说,随着现代企业多层次、多单位管理体制的发展,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建立和管理巨大和复杂的人类组织的能力。此种能力成为管理者天赋中最为需要,而且往往也是效益最大的才干”,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能力的专业经理取代所有者而成为企业的决策者。

将管理劳动从一般劳动中独立出来,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者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增长;而劳动分工的细化又使得从事管理劳动的经营者走向职业化,最终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

(二)科技飞速发展

工业社会由于资本比较稀缺,知识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多是相对稳定的商品扩大再生产,资本增值往往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实现。晚期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是一种迅速变化的更新再生产,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通过科技和知识的投入实现的。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日益重要,从科技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的比重变化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如在20世纪初,科技进步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所占比重仅为5%—20%,到50—60年代则达到了50%—60%,60—80年代则达到了60%—80%。再如,美国在1909—1929年间,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几乎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两倍,在1929—1957年间人力资本的贡献却超过了物质资本,而到20世纪60—80年代,美国人力资本的贡献远远超过了物质资本贡献的几倍(张荣刚,1994)。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知识、人力资本超越物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企业发展中逐步成为一种核心力量。同时,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单靠物质资本就可以创办企业取得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科技水平比较低、企业规模较小和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单凭企业主个人经验还能胜任管理者的职位,但现在必须有一批专门经过训练的职业经营专家来管理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手段的企业经营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经营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智力密集型劳动,经营管理才干变成一种高级的生产要素。职业化的经营专家亦称为职业经理人,必须依赖于自身能力来取得地位,依赖于自身知识即人力资本来获得回报。职业化的经理具有其他人力资源所有者所缺少的经营知识和管理能力,他们依靠独特的人力资源资本,从事复杂的、高智商的创造性复杂劳动,以特殊的人力资源而不是资产所有权投入到生产领域,自己也获得了相应的收益。

钱德勒指出,在现代企业中,决定谁能拥有高层管理权力的已经不再是他们所拥有的股份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管理能力,这就导致了家族式企业的衰落。经理革命的过程就是“经理式资本主义”取代“家族式的或金融的资本主义”的过程(孟宪忠,包霄林,1994)。对此,托马斯·戴伊(1985)指出:由于现在大型公司“对于技术和计划工作的需求,使得工业方面越来越需要组织工作的专门才能。资本是目前大公司可以自给的东西,老式的巨头已不中用,于是美国经济领域中的权势便由资本转移到组织才能方面”。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早期的管理者是业主型的,企业主即为经营者,它普遍存在于工场手工业式的企业里。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市场联系的扩大,部分企业主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已无法适应专业化协作生产过程中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无法适应企业日趋复杂的外部市场的变化。在当时,要成功地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活动、参与市场交易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经营者在懂得经营和善于经营的同时,还要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全面的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对各个生产工序有一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购进原料、组织生产、推销产品,并及时掌握市场对产品需求的变动。当时,一些企业主纷纷选拔自己企业内部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的经理,并逐渐开始公开招聘懂技术的经营者。

19世纪中期,美国实业界的许多大企业经营者也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以具有专业技术为背景的职业管理人员成为管理层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一个普遍模式。其典型标志是,在19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第一家由技术人员担任经理并负责经营和管理的企业,此后,在实业界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于是,作为早期的职业经营者,一大批技术管理者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早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本和财富在原始积累过程中出现了日益集中的趋势,形成了一批以自己对资本和财富的所有权为依托来谋取占有利益的食利阶层,他们自己不去经营其所占有的资产,而是通过将资产的使用权转让出去的方式让别人去为他经营,或者选聘合适的人代替他经营企业,保证资产增值和稳定地取得收入,扩大资本和财富。在产业界,早期的高利贷资本的形成为职业经营者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没有资本或资本不足却拥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创造了条件。随着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的日趋分离,企业的所有者越来越使得承担实际经营权的管理者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的经理人员。因此,这个时期管理者的显著特征是,他们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具备本专业的技术知识,熟知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及产品工艺,了解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和质量,以及如何改进产品的性能并使之更适应市场的需要。

19世纪末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日益提高,市场范围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市场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所面临的组织管理任务日趋复杂和繁重,经理人员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科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来源和组成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特长的一批新兴管理者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渐形成。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经营管理为专业特征的职业经理成为越来越广泛的管理者模式,专业人士替代公司的所有者成为决策者,这就是所谓的“经理革命”。这种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对职业管理者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以经营能力的高低来作为选拔高层经理人员的标准。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员不是凭借所有权,而是凭借经营管理能力在企业经营中取得支配地位。至此,企业经营管理逐步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不仅在经济界,而且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四)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及管理教育的发展

自从泰勒科学管理革命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企业管理成为一门融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数量统计、运筹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管理成为一门非经专业教育和训练不能掌握的专业知识。企业管理岗位作为一门专门的职业,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刘光起(1999)在其《A管理模式》中的一段话,很中肯地指出了管理者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他说:“电工要‘证’,锅炉工要‘本’,工程师要‘职称’,唯独经理没有要求,经理也应当是专业的。某方面的专家不等于是专业经理,比如著名科学家不一定是好经理。行政人员与专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比如研究所的所长由一个专家担任,可能往往搞不好。中国培养电脑人才、工程师特别多,但是我们缺乏一批训练有素的职业经理来领导电脑公司。”对管理者进行资格的认证,无疑可以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管理者阶层的形成。

与此同时,管理教育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钱德勒(2001)认为,“现代管理学院的成立,对于新的多单位工商企业中管理的职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从1881年由约瑟夫·沃顿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商学院以来,美国已有1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与管理有关的院、系或专业。而美国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各类管理学院的毕业生。正如从前医务工作者得出的在药铺里工作不能训练出医生的结论,如今管理工作者也有了类似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企业内部世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老办法,已经培养不出符合现代需要的管理人才了,必须经过现代管理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才能成为专门的职业经理人。 n53R08O53vll7rw3FeFTia+/caAZFVbFnqcs3fuWveNofgAeRRQgK8tEMxhG6X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