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开展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是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众所周知,我国正在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的发展面临土地资源的重大瓶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在工业化、信息化和机动化等因素的持续推动下,城镇化维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延续。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0—2005年间,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到200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2.99%。根据国际一般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人均国民收入进入1000~3000美元之间时,城镇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分析,考虑到资源、就业及其他各种制约因素,未来15年内,预计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至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在55%~58%之间,预计城镇人口将增长3亿人以上。在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集中的过程中,城市数量和用地也迅速增长。1990—200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2 856 km 2 增加到32 521 km 2 ,但是能为城市提供的用地却非常有限。据正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年)》研究估算,综合考虑自然因素、资源条件等的制约,全国适宜人口居住的用地空间仅占国土面积的19%左右;进一步考虑国家粮食安全等政策因素,可供城市、城镇和乡村发展的空间不足10%。为促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开展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开展城市土地供需预测关键技术研究是推动城市合理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1991—2005年间,按照建设部的统计口径,城乡建设用地从15.1×10 4 km 2 增加到2005年的21.6×10 4 km 2 ,年均增长率为2.57%,年均增幅4600 km 2 ,其中,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了约4×10 4 km 2 ,年均增长2854×10 4 km 2 ,占城乡建设用地增量的61.9%。现阶段,我国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平均每年达300万亩 [1] ,人均耕地面积已经由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2005年的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按此耕地减少的速率推算,到2020年,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2亩以下,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并面临继续减少的严峻现实,已成为需要认真关注的最重大和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科学分析城市土地供给能力,合理预测土地需求,从而妥善确立合理的城市增长规模,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开展城市功能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联分析研究是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瓶颈矛盾的重要保证。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正在加速变化,城市结构的演变必然引发城市功能的转换,进而会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格局形成冲击。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普遍滞后于城市功能的转换,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土地利用结构错位,土地资源浪费、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在土地刚性约束和城市扩张的压力下变得日益尖锐,开展城市功能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的关联分析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的格局性问题。

开展城市土地节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和标准规范研究是解决当前城市土地低效利用问题的重要基础。在人地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中国城市土地低效利用问题突出,存在规模失控、结构失衡、集约度低、效益不佳等现象。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空闲地、闲置地以及批而未供土地总面积接近2300 km 2 ,相当于2004年全国城镇用地总面积的6.8%,相当于2005年拟定下达全国农地转用计划指标的86%。其中,空闲地约为2004年底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1%,闲置地占1.7%,批而未供地占3%。因此,为保障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设法扭转这一局面,开展城市土地节约利用评价,确立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标准,将极大促使城市土地得以高效利用。

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在数据库产品方面,一些地区在地籍管理、地价动态监测等方面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尝试性建设,并未形成包括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内农村土地利用、城市土地价格、城市社会经济数据等多维度的综合数据平台。因此,开展城市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成为研究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社会各界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技术基础。

[1] 1亩=666.6 m 2 ,300万亩≈2000 km 2 36rK8Fteao8M7y0s8TKiK7JayX5MumRGHHRxAFCyQzHhAjTPiFafOkUUYZL3dm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