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城市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分析

一、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基本特征

(一)样本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分类情况

将117个城市数据按照城市人口规模的不同分为5类,具体如表2-20所示。

表2-20 样本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分类情况一览表

(二)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基本特征

基于样本城市的数据统计分析,可得到表2-21所列的基本特征比较。

表2-21 样本城市建设用地基本特征比较

基于样本城市的数据统计分析,不同规模的城市其人均用地水平差异较大。117个样本城市的平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8.95 m 2 ,其中:低于全部样本平均值的是超大城市,其平均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3.62 m 2 ;其他组别的平均数值均高于全部样本平均值,特大城市平均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55 m 2 ,大城市为98.75 m 2 ,中等城市为106.47 m 2 ,小城市为106.64 m 2

117个样本城市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中位数为99.79 m 2 ,其中超大城市为80.49 m 2 ,特大城市99.49 m 2 ,大城市99.53 m 2 ,中等城市为104.23 m 2 ,小城市为103.77 m 2

以上两组数据基本表明,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平均用地水平相差不大,中等城市与小城市的平均用地水平相差不大。这样,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大致可以划分为3组,即超大城市的80 m 2 、特大与大城市的100 m 2 、中等与小城市的105 m 2 左右。

当然,从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看,与上述结论也有较大的差距。如超大城市中太原的用地达到了近100 m 2 /人,而上海仅有50 m 2 /人左右;但如果将同一规模组内的城市,按照人口规模进一步分析,上海、太原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城市规模越大,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越小,即城市用地越集约。

以上数据表明,城市规模越小,人均建设用地越大。总结来看,随着人类聚集模式的改变,即由乡村→集镇→建制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转变,亦即城市化的过程,是人类物质、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土地利用效益从低向高转化的过程。

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水平极值见图2-3。

图2-3 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水平极值

二、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

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平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与该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尽管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似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得出非常明显的函数关系,但从表2-22,表2-23可以大致判断得出如下结论:

表2-22 样本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1)

表2-23 样本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2)

——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在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较小的同时,其人均GDP水平也相对较高;

——从地均GDP水平比较来看,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地均GDP水平也逐渐增大,其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地均产出要远远高于全部样本城市的平均值,反映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经济运行效率较高;

——将人均GDP进一步划分为小于1万元、1~2万元、2~3万元及大于3万元四个等级进行分析,有意思的是,人均GDP为2~3万元的城市,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在相应组别的城市中最高(仅有小城市中的霍林郭勒一个城市属于例外)。表明随着城市综合实力在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也逐渐增大;但在人均GDP超过3万元之后,城市进入集约发展阶段,亦即城市经济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资源的投入而增长,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相应地逐渐随之减小。

在同一规模等级的城市中,不同城市的人均GDP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如特大城市中的宁波和海口,其人均GDP水平相差高达3.5倍,而其人均的城市建设用地水平仅相差1.2倍;中等城市中的昆山和阜阳,其人均GDP水平相差更是高达12.2倍。

图2-4给出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直方图,表2-24给出了特大城市建设用地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

图2-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表2-24 特大城市中建设用地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

三、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特征与城市三种产业结构间的关系

(一)三种产业比重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

分别分析不同规模城市中的三种产业比重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初步判断得出结论如下:

——城市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大,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大城市以上规模的城市,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均小于10%,而中小城市中出现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于30%的情况,甚至于存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达65.91%的特例(图木舒克,新疆)。但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见表2-25。

表2-25 样本城市第一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

——城市第二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小,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第二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见表2-26。

表2-26 样本城市第二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

——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越小,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越小。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中等城市以上规模的城市,在第三产业比重为50%~60%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较为集约;小城市在第三产业比重为30%~40%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较为集约,见表2-27。

表2-27 样本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与人均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

总之,随着城市规模的由小变大,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逐渐减小,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大,反映出城市的“中心”地位逐渐的加强;但三种产业比重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之间均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

(二)第二产业比重与工业用地之间的关系

分别分析不同规模城市中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工业用地间的相关关系,初步判断得出结论如下:

在115个样本城市中,仅有2个城市(阿尔山、图木舒克,且是小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低于20%;低于30%的城市仅有11个;90%的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高于30%;70%的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高于40%;50%的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高于50%(详见表2-28)。近60%的城市的工业用地比例在15%~30%,与用地国标的要求基本相当(详见表2-29)。

表2-28 不同规模样本城市中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布概况

注:有2个城市没有经济数据,故样本总数为115个城市。

表2-29 不同规模样本城市中城市的工业用地比例分布概况

在中等城市以上规模等级的城市中,第二产业比重越高,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平均来看,该比例的变化幅度较大,在9.04%~33%之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其人均工业用地也随之逐渐增大,平均来看,该数值在8.79~33.4 m 2 /人之间(详见表2-30)。

表2-30 样本城市第二产业比重与工业用地间的相关关系

在小城市中,以上规律不太明显,即不存在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重、人均工业用地相应增加的规律。

旅游城市阿尔山、农业城市图木舒克的平均工业用地比例仅为3%、人均工业用地仅有4.44 m 2

总的来看,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重、人均工业用地增加,有助于第二产业比重的增长,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下述现象,即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城市政府均热衷于扩大工业用地规模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第三产业比重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之间的关系

分别分析不同规模城市中的第三产业比重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间的相关关系,初步判断得出结论如下:

——在115个样本城市中,仅有5个中小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低于20%;低于30%的城市仅有22个,占到样本总数的19%;第三产业比重高于30%的城市占到样本总数的81%,其中40%的城市第三产业为30%~40%、23%的城市第三产业为40%~50%(详见表2-31)。

表2-31 不同规模样本城市中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分布概况

注:有2个城市没有经济数据,故样本总数为115个城市。

——从平均情况来看,无论城市规模大小,也无论第三产业比重高低,所有样本城市的平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均高于10%。考查每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仅有27个城市(占样本城市总量的23.1%)的该比例低于10%,并且均高于5%;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高于10%的城市占到了样本总数的77%,其中,48.7%的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为10%~15%,18.8%的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为15%~20%。这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处于10%~20%之间,其中,10%可以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20%可以作为中心城市努力的目标。

——在117个样本城市中,仅有4个小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高于25%,其中旅游城市普洱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在样本城市中最高,达到了31.72%(详见表2-32)。

表2-32 不同规模样本城市中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分布概况

——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二者均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在大城市、中等城市规模组中有一些例外,如大城市在第三产业40%~50%时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较高,为13.45%,而第三产业增加或减少10%时,该用地比例又减小。这可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周期性有关,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公共服务设施进入下一个建设高潮;当经济发展水平未达到一定阶段或公共服务设施未进入建设高潮时,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水平则较低(详见表2-33)。

表2-33 样本城市第三产业比重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间的相关关系

四、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特征与城镇化水平间的关系

分别分析不同规模城市中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关关系,初步判断得出结论如下:

——一般来说,城镇规模越大,其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数量也越多。在有城镇化水平数据的89个样本城市中,城镇化水平高于70%的城市有7个(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1个,小城市2个——口岸城市二连浩特、旅游城市阿尔山属于特例);城镇化水平居于60%~70%之间的城市有4个(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各有1个,其中小城市中的新疆五家渠市应属于特例);城镇化水平小于30%的城市有25个(小城市占14个)。

——在89个样本城市中,城镇化水平高于60%的城市占样本总数的12.36%,高于50%的城市占样本总数的24.72%;城镇化水平居于30%~50%的城市占样本总数的47.19%;小于30%的城市占样本总数的28%(见表2-34)。

表2-34 样本城市中不同规模城市中的城镇化水平分布概况

——在同一规模等级的城市中,不存在城镇化水平高、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高或低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没有发现相应的明显规律。在相同城镇化水平的情况下,城市规模越大,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水平越小(见表2-35,2-36),与本章第二节所述规律一致。

表2-35 不同规模下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关关系(1)

续表

注:有城镇化水平数据的样本城市总数为89个。

表2-36 不同规模下城镇化水平与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关关系(2)

注:有城镇化水平数据的样本城市总数为89个。

五、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用地结构分析

分别分析不同规模城市中的各类城市用地间的相关关系,初步判断得出结论如下(详见表2-37):

表2-37 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结构比较分析

——居住用地(R):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居住用地水平逐渐降低,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也逐渐降低。

——公共设施用地(C):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公共设施用地水平逐渐降低,公共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也逐渐降低(但超大城市中,该比例较大)。

——工业用地(M):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人均工业用地及其比例呈现的规律不明显。超大城市的人均工业用地水平最低,小城市略大,特大城市的人均工业用地水平及其比例最高。

——仓储用地(W):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人均仓储用地及其比例呈现的规律不明显,大城市的人均仓储用地及其比例最大。

——对外交通用地(T):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人均对外交通用地及其比例呈现的规律不明显。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均对外交通用地及其比例较高。

——道路广场用地(S):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道路广场用地水平逐渐降低。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则呈现出“两头大”的态势,即大城市的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最小,该比例向人口规模扩大、减小两个方向逐渐扩大。

——市政设施用地(U):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市政设施用地水平逐渐降低,但市政设施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呈现的规律不明显,大城市中的该比例较高。

——绿地(G):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均绿地水平及其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特大城市的人均绿地水平及其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最大。

——特殊用地(D):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的人均特殊用地及其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较高。 zsNxW8EJBeYgTw3J91bPBXlrtuJGQMrAitoSeVdBOmS/zF6NvD3Or9E7rSDrMp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