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翻译技巧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汇和结构的掌握,而且考查中英文的差异,尤其是对语言逻辑思维差异的认识。前者是一直困扰中国学生的问题,后者更是中国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本书对于翻译的讲解不过多地纠结于理论,而是从考生的实际出发,强调从汉语到英语中词汇、结构、逻辑的转换过程。

一、英语三大基本特点

相对于汉语(指现代汉语,不包括古代汉语,下同)而言,英语具有三大基本特点:

1.逻辑性

2.简洁性

3.多样性

逻辑性是造成翻译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如:

汉: 昨天长沙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

英: A serious car accident happened in Changsha yesterday.

从正常逻辑来看,应该是“车祸”发生,而不是“昨天”发生,也不是“长沙”发生。大体而言,英语的表达比汉语的表达更符合逻辑。

这样的例子在汉语中不胜枚举,又如:

衣服洗干净了。(应该是:衣服被洗干净了。)

下雨了。(应该是:雨在下。)

据说要变天了。(应该是:有人说天气要变了。)

田野里开满了花。(应该是:许多花开在田野里。)

听到这个消息,我好不难过。(应该是: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

上述的例子表明,如果在翻译中忽略汉英之间的逻辑区别,轻则产生中式英语,造成理解障碍,重则导致意思相左,造成误读。

与逻辑性相比,简洁性和多样性对于翻译的影响要小很多。忽略后两者一般不会对句子意思产生本质的影响,但若能达到后两者,则会极大提升译文的质量。如:

汉: 您能再重复一遍吗?

英: Can you repeat it?/ Can you say it again? (“再”就是“重复”,可以省略一个。)

汉: 我买了苹果,而他买了梨。

英: I bought some apples and he pears.(两个动作都是“买”,只用一个即可。)

汉: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英: Changsha,acity ofhistoricaland culturalsignificance,hasattracted moreattention sincethe reform and opening-up.(“长沙” 有重复,采用同位语结构。)

汉: 在环境问题解决之前,经济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

英: Befor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resolved, the economic 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issue与problems同义,resolve与solve同义,突出多样性表达。)

二、词的选择

词汇是翻译的基础。对于英语词汇的选择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常用优先

中国学生在翻译时通常会尽量使用难词,以使得翻译看起来更“高端”,如在表示“普遍的”“流行的”的popular,prevalent和pervasive中,中国学生会首选pervasive。但实际上,popular意思涵盖范围更广,既适合口语体,也适合书面体;而后两者的适用范围受限,更适合书面语。如果不了解中间的区别,贸然选用难词会产生误译或不当。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常用词popular会更适合。

2.多样更好

如果确定popular,prevalent和pervasive这样的同义词都可以使用,也不要只使用更难的prevalent或pervasive,而应该轮流使用,达到多样性的要求。总之,要尽量避免在翻译中多次重复出现同一个关键词,而应该使用同义替换。通过以下节选自英美杂志中的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Until these issues are resolved, a technology of behavior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 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issues和problems同义;resolve和solve同义。)

During this transfer, traditional historical methods are augmented by additional methodologies designed to interpret the new forms of evidence in historical study.(methods和methodologies同义。)

How well the predictions will be validated by later performance depends upon the amount, reliabil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information used and on the skill and wisdom with which it is interpreted.(upon等于on。)

If the hot spots look as expected, that will be the triumph of yet another scientific idea, a refinement of the Big Bang called inflationary universe theory....Odd though it sounds, cosmic inflation is the scientifically plausible consequence of some respected ideas in elementary-particle physics.(inflationary universe theory和cosmic inflation同义。)

3.难点简化

汉语在几千年的使用中,由于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许多带有典故的表达;而且中国人喜欢在形容事物时进行一些锦上添花的描写,这样就形成了众多看似高雅实则繁杂的表达。通常来说,汉语词汇倾向于用具体的事物来带出抽象概念。对于有些词汇,可以对汉语意思进行简化后再翻译,将概念还原成原本的概念。如:“莘莘学子”就是“学生”,“朝气蓬勃”就是“有朝气”,“繁华气象”就是“繁荣的景象”,“书香浓郁”就是“学术气氛”,“进退维谷”就是“困境”。

三、厘清逻辑关系,确立主要结构

逻辑是影响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翻译前一定要按照英语的思维逻辑(相对更加严密的逻辑)和语言结构,对汉语进行逻辑重建,并按照新逻辑重新确定主干结构。

如:

汉: 未来会出现一种新型能源。

从英语的思维逻辑来判断,“能源”才能出现,所以是主语;而“未来”表示出现的时间,应该是状语。句子重建之后:

英: 一种新型能源会在未来出现。

又如:

汉: 那件礼物,我很喜欢。

这是汉语中的一种强调结构,将宾语“礼物”倒装置于句首,从英语逻辑分析应该是:

英: 我很喜欢那件礼物。

有时候,只对单句逻辑进行重建还不够,还需要对逻辑关系紧密的相邻句子进行合并翻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有重复找重复,无重复找逻辑。

如:

汉: 那座房子是一所学校。我就是在那里完成了我的小学学业。

这两句话中有明显的重复,“那里”就是前句中的“学校”,可以使用定语从句将两句合并。

英: The house over there is a school, in which/where I finished my elementary education.

又如:

汉: 今天天气很糟糕。很多同学都迟到了。

这两句话中没有明显的重复,但构成因果关系,增加相关连接词即可。

英: As the weather is terrible today, many students are late for class.

四、语序调整

对句子进行逻辑重建后,翻译面临的迫切问题就是句子语序的调整。造成语序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和汉语中定语、状语的位置差异。此外,一些特殊结构,如倒装、插入等也会造成语序调整。

定语通常用来修饰名词性结构(主要是名词和代词),在汉语中一般为“的”结构(“的”经常可以省略),在英语中则较为复杂。如:

汉: 教室里的大学生

英: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在教室里的大学的学生”,有两个“的”结构,都是用来修饰“学生”,所以都是定语,并且都出现在“学生”之前,也就是前置定语。而英语中相对应的两个定语college和in the classroom分别出现在students的前面和后面,也就是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说明汉语中通常只有前置定语,而英语中既有前置定语,也有后置定语。因此,在翻译中会出现汉语中一些前置定语调整语序变成英语中后置定语的情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前置定语都要变成后置定语,英语中定语的前置和后置基本遵循“简单的前置,复杂的后置”的原则,其基本形式为:

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结构都是定语。如:他是一个骗子的消息传遍了全城。“他是一个骗子”不是修饰“消息”,而就是“消息”本身,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骗子”等于这个“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的”结构就应该是同位语。

状语通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句子,在汉语中一般为“地”结构(“地”经常省略)。在英语中状语极为复杂。如:

汉: 他很快到达了车站。/很快地,他到达了车站。

英: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quickly.

Hearrived quickly atthestation.

Hequickly arrived atthestation.

Quickly,hearrived atthestation.

此句中的“很快”是修饰动作“到达”的状语。在汉语中,“很快”都出现在动词“到达”的前面,因此可以说汉语中通常只有前置状语。而英语中,quickly既可以出现在arrived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后面,因此可以说既有前置状语,也有后置状语。这一点与定语情况一致。但英语状语更复杂的原因在于:

1.位置多变,可以在主语之前、动词之前、动词之后、宾语之后;

2.形式多变,且不遵循“简单前置,复杂后置”的原则,也就是说,上述任何位置都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状语。

又如,将前面例子中的quickly换成更为复杂的词组at an amazing speed后,状语依然可以出现在上述的四个位置: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t an amazing speed.

He arrived at an amazing speed at the station.

He, at an amazing spee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t an amazing speed,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五、无主句

汉语中的无主句十分常见,可以分为显性无主句和隐性无主句。显性无主句从结构和逻辑上看都没有主语;隐性无主句从结构上看有主语,但从逻辑上看却没有。如:

1.下雨了。(“下”是动作,从结构上看没有发出这一动作的主语,属于显性无主句。)

2.据说他是个骗子。(“说”的动作没有主语。)

3.花园种了许多花。(“花园”是名词,出现在主语位置,但从逻辑判断,“花园”不是动作“种”的发出者,属于隐性无主句。)

4.教室有许多人。(“人”不是教室的一部分,所以“教室”应该是状语。)

5.昨天发生了一起车祸。(“车祸”才能发生,“昨天”是状语。)

显性无主句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远不及隐性无主。隐性无主句体现了汉语的一种特殊思维,即经常在动词前使用时间和地点状语。这种结构常给人造成有主语的错觉。上面的3中的“花园”、4中的“教室”、5中的“昨天”都是如此。

翻译汉语中的无主句的主要方法是给句子找到逻辑上真正的主语,既可以从句子中找,也可以从句子外补。少数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英语中的一些特殊结构,如:there be句型,形式主语it等。因此上文的五个句子可以变成:

1.It is raining.(补形式主语)

2.It is said that he is a liar.(补形式主语)/ People say that he is a liar.(补主语)/ He is said to be a liar.(找主语)

3.Many flowers were planted in the garden.(找主语)/ Someone planted m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补主语)

4.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classroom.(there be句型)

5.A car accident happened yesterday.(找主语)

从中可以总结出无主句的基本翻译方法:

1.找主语

2.补主语

3.补形式主语

4.用there be句型

此外,一些汉语中的有主句,由于英汉间对重点呈现位置的不同,也会采用形式主语。在正常结构的句子中(即不含有倒装、强调等特殊结构的句子),汉语书面语倾向于将重点置于句子的开头,而英语书面语倾向于将重点置于句子的结尾。所以当汉语句子中的主语较复杂(如:主语为从句或不定式),主干结构为系表结构时,英语通常都会使用形式主语。如: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当前的核心任务。这个句子直接翻译成“To improv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is our primary task at present.”是可以接受的,但通过比较句子中的 “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我们当前的核心任务”,不难发现前者才是句子的重点。考虑到主干结构中的系表结构,可以把它改为更适应英语逻辑的句子:It is our primary task at present to improv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六、连动式和并列式

连动是一种并列结构,指由同一对象发出的一系列先后发生的动作。如:老师拿着包,走进了教室。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口语中,这种句子可以使用and连接:The teacher carried a bag and came into the classroom.但在书面语翻译中需要考虑真连动和假连动。

真连动是指在严格意义上动作先后发生。如:老师走进教室,放下包,拿出书,开始上课。句子中的“走进”“放下”“拿出”“开始”是严格按照“前面动作完成,再开始下一个动作”的规律完成的,是真连动,用and连接即可。

假连动有两种。一种是一系列动作中既含有瞬间动作,又含有延续动作。在“老师拿着包,走进了教室。”一例中,“拿”是延续性动作,老师不仅在进教室前拿着包,在进教室后也拿着包。因此,“走进”这一瞬间动作是在“拿”这一延续动作过程中发生的,并不是严格的先后发生。在翻译时把延续动作变成伴随状语(-ing分词、-ed分词、不定式、形容词短语等)更符合逻辑,也使得句子更有层次。如:

汉: 老师拿着包,走进了教室。

英: The teacher carried a bag and came into the classroom.(逻辑不够严密,两个动作均使用谓语动词,重点不突出。)

Carrying a bag, 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逻辑严密,一个动作使用非谓语动词做伴随状语,另一个动作使用谓语动词,层次分明。)

另一种是一系列动作中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如:他离开了公司,让我们大吃一惊。句中的两个动作“离开”和“让……吃惊”都是瞬间动词,但前者是对事实的陈述,后者是对此的评论。从汉语的角度看,说话人的重点是想告诉别人“他离开公司”这件事,后面的评论只不过是对气氛的一种渲染,而不是重点。因此将非重点动作变成原因状语(-ing分词、-ed分词、不定式、形容词短语等)或结果状语(-ing分词、-ed分词、不定式、形容词短语、定语从句等)更符合逻辑,也使得句子更有层次。如:

汉: 他离开了公司,让我们大吃一惊。

英: He left the company and greatly surprised us.(两个动作使用谓语动词,重点不突出。)

He left the company, greatly surprising us.(一个动作使用谓语动词,另一个动作使用非谓语动词做结果状语,层次分明。)

七、主动与被动

汉语中经常出现主动表被动的情况,基本原则是:只要主语无法发出后面的动作,就可以使用主动表被动。如:衣服洗好了。主语“衣服”是发不出“洗”这个动作的,所以可以使用主动代替被动“衣服被洗好了”。而在英语中根据逻辑必须使用被动语态。

此外,在一般的主动句中,当主语为泛指或不定概念时,也经常使用被动语态翻译,以突显客观性或突出重点。如:人们/有人相信他是个骗子。(People/ Some believe that he is a liar.)“人们”“有人”要么是泛指,要么是不定指代,没有具体所指,因此并不是句子的重点,可以将它们省略,并使用被动语态突出重点:It is believed that he is a liar./ He is believed to be a liar.

当然,之前在无主句的翻译中已经讲过,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被动语态。如:这里发现了油田。“这里”是状语,“油田”和“发现”是被动关系,所以可以逻辑重建为:在这里,油田被发现了。An oil field was found in this place.

八、名词从句

在四大名词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中,中国学生通常能够凭借直觉正确地翻译带有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的句子,因为这两种名词从句与汉语语序基本一致。但中国学生对于主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则可能产生误判。

由于汉语从句中并没有引导词一说,因此中国学生经常无法对句子做主语作出准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用动词来推导其主语较为可靠。如:他受骗了是显而易见的。句子中有两个动词“受骗”和“是”,前者的主语明显是“他”,而后者的主语似乎不明显,那到底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呢?从句子来看,就只能是“他受骗了”,而“他受骗了”就是一个句子做主语。在判断主语为句子后,还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引导词:陈述句用that,带有一般疑问的用whether,带有特殊疑问的用相应的特殊疑问词。如:“他受骗了……”是陈述句,用that;“他是否受骗了……”是一般疑问句,用whether;“他怎样受骗的……”是特殊疑问句,用how。

同位语从句有时会和定语从句混淆,都有可能呈现出名词性结构前带有“的”结构。区分的方法是看“的”结构是否为完整的句子,是否可以和后面的名词画等号。如果“的”结构句完整并且能与之后的名词画等号就是同位语从句,否则是定语从句。如:

1.我无法否认他已经离开公司的事实。(“他已经离开公司”是完整的句子,等于后面的“事实”,所以是同位语从句。)

2.我无法否认这一令人难过的事实。(“这一令人难过”是不完整的句子,不等于后面的“事实”,而是修饰“事实”,所以是定语从句。)

九、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翻译虽然遵循简单的音译原则,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呈现出两套不同的拼写系统。早期为英语所了解的中文名称大多数来自粤语,而后期的名称则多来自普通话。

西方人耳熟能详的汉语名称基本来自粤语,如:

广东话 Cantonese

香港 Hong Kong

九龙 Kowloon

孙逸仙 Sun Yat-sen

蒋介石 Chiang Kai-shek

炒面 chow mein

台风 typhoon

锅 wok

旗袍 (长衫)cheongsam

功夫 kung fu

荔枝 lychee

龙眼 longan

馄饨,云吞 wonton

北京 Peking

青岛 Tsingtao

长江 (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其余较陌生的中国名称更多使用普通话拼音的方式,如:

湖南 Hunan

长沙 Changsha

但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就有些不同,如:

西藏 Tibet

维吾尔 Uyghur

内蒙古 InnerMongolia

乌鲁木齐 Urumqi

呼和浩特 Hohhot

陕西 Shaanxi(与山西 Shanxi区别)

十、句子连接

汉语和英语在句子串联上有明显的差异。汉语主要通过名词的重复来连接上下文,而英语则更常用代词和省略。在过渡词的使用上,汉语的频率也要比英语的低。所以,在汉译英中经常需要把汉语中重复的名词根据前文逻辑进行简化,或者使用代词指代,或者直接省略,而同时增加必要的过渡词。如:

汉: 美国人不爱嫉妒。美国的贫富差距比任何其他发达国家都要大,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对此毫不在意。当欧洲人还在为如何分配他们的经济蛋糕而烦恼时,美国人则想着如何加入富人的行列,而不是向他们征以重税。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人(这一比例比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高)相信:你可能白手起家,但是只要勤勤恳恳,就可以发家致富。这就是“美国梦”的核心所在。因此,与约翰·肯尼迪的名言“水涨船高”相一致的是,美国人形成的政治共识就是去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是收入的再分配。这一“潮水”最近涨得很快。由于1995年后生产力的飞跃,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过去十年里一直领先于其他富裕国家。现在,美国工人的小时生产率比十年前提高了30%。每个美国人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中获益。尽管上层的收入增长最快,但所有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的速度。

英: Americans do not go for envy.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bigger than in any other advanced country, but most people are unconcerned.Whereas Europeans fret about the way the economic pie is divided, Americans want to join the rich, not soak them.Eight out of ten, more than anywhere else, believe that though you may start poor, 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make pots of money.It is a central part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political consensus, therefore, has sought to pursue economic growth rather than the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keeping with John Kennedy's adage that “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 The tide has been rising fast recently.Thanks to a jump in productivity growth after 1995, America's economy has outpaced other rich countries' for a decade.Its workers now produce over 30% more each hour they work than ten years ago.In the late 1990s everybody shared in this boom.Though incomes were rising fastest at the top, all workers' wages far outpaced inflation.

在汉语段落中,“美国”的重复次数达到了10次,但并没有给人以累赘的感觉。

在英语段落中,句子间的连接很少出现名词重复,仅仅重复了“美国”(包括Americans和America)四次。其余本可以重复的地方基本都使用了省略,如: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用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America更清晰,但基于前一句中已经出现了Americans,因此省略了in America。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most people,eight out of ten,the political consensus,everybody,at the top,all workers' wages等表达上。此外,过渡词的使用也很频繁,如but, whereas, though, if, therefore, thanks to,等等。 Hc3FIFikCpdYZRdvkAKviRAo3kDhWnV3qZbXw2YQrkylbnuMxOSjL6NKlEvE+j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