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汉译英中更多的时候考虑的是单词会不会译的问题,而对于语法基本只存在正确或不正确的概念。这对翻译的影响很大,要么产生啰唆、不连贯的句子,要么产生重点不明或偏差的情况。以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语法结构。
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时态,需要通过时间词或助词来判断翻译成英语后采用的时态。准确翻译完成时不仅能确保句子忠实于原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句子更简练、表达更多样。
例1: 现在 ,我是一名大学生。I am a college student.
例2: 当时 ,我是一名大学生。I was a college student at that time.
例3: 到那时,我才会是一名大学生。I will not be a college student until then .
例4: 在那以前,我是一名大学生。 By then , I had been a college student.
特别要关注完成时在汉语中的表现。一般来说,当汉语中出现了“自从”“以来”“已经”“一直”“了”“过”等表达时对应的英语需要译成完成时。
例5: 他来 了 。He has been here.
如果不使用完成时,简单译成:“He came here.” 意思就会变成:“他来过这里。”如果译成:“He was here.” 意思就是:“他曾在这里待过。”
例6: 我已经等了十分钟了。I have waited for ten minutes.
完成时含有“已经”的意思,所以可以不译“已经”already,使句子更简练。
要注意,表动作持续时要使用延续性动词,而不能使用瞬间动词。
例7: 他 已经 离开/来了/死了很多年。
错误:He has left/ come/ died for many years.
正确:He has been away/ here/ dead for many years.
leave,come和die都是瞬间动词,不能和暗示动作持续性的for many years连用,所以需要改成相应的延续性动作形式:leave= be away,come= be here,die= be dead。
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的频率要远远高于被动语态,而英语中只是略高于,这说明英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情况比汉语多。除了后文汉译英技巧中提到的汉语中主动表被动的语言逻辑思维偏差之外,英语中经常使用被动句来表示客观性或暗示动作施动者不明或无需说明。因此,当汉语中主动句中的主语为“有人”“一些人”“人们”等不明确概念时,英语中经常用被动句,省略不明确的主语概念。这样既可以让句子简练,也可以让句型多变。
例1: 有人找到了一个金矿。
Someone found a gold mine.
A gold mine was found.
“有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了金矿”,所以用被动更能体现句子的客观性和重点。
当句子形式是“不确定的人+表观点动词+that宾语从句时”,也可以译成被动语态,这时不仅需要省略不明确的主语概念,还要使用形式主语,再将表观点动词变成被动形式。
例2: 人们相信他说了实话。
People believe that he has told the truth.
It is believed that he has told the truth.
也可以省略不明确的主语概念,使用宾语从句的主语做全句的主语,再将表观点动词变成被动形式,最后把宾语从句的动词改为不定式。
He is believed to have told the truth.
上述的句子,当主语是“我”时,尽管概念明确,但从英语语言逻辑上来说没有必要翻译,因为只要没有明确表示是别人说的话,就一定是自己说的。这时也可以采用上面的两种被动方法,唯一不同的是必须根据“我”说话的语气添上相应的情态动词。语气较弱用may,中等用can,should,较强用must。
例3: 我认为他是个骗子。
I say that he is a liar.
It may/ should/ must be said that he is a liar.
He may/ should/ must be said to be a liar.
有时候,被动态的使用是为了照顾前后句子的一致性。
例4: 他工作很努力,但同事并不接受他。
这里两句话的主语并不一致,直接翻译:
He works hard, but his workmates do not accept him.
将后半句主语调整为“他”,可以翻译:
He works hard, but is not accepted by his workmates.
汉语中除了带动词“的”字结构可以译成定语从句之外,两个独立的句子经常可以通过定语从句连接,前提条件是这两句里有同样的名词。
例1: 我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都和我兴趣相投。
上面两句话中有明显的名词重复“朋友”,可以使用定语从句连接。
I have many friends, who have similar interests with me.
I have many friends, whose interests are similar to mine.
例2: 他完成了工作,但我一点都不喜欢那种方式。
上面两句话似乎没有明显的名词重复,但有隐含的名词重复“方式”,所以可以使用定语从句。
He finished the job in a way which I didn't like at all.
I didn't like the way that he finished the job.
例3: 他突然消失了,这让我很吃惊。
这两句话里看起来没有任何名词重复,但“这”指的是前面一句话“他突然消失了”,也可以算是名词重复,可以用“逗号+which”的定语从句翻译。
He suddenly disappeared, which greatly surprised me.
此外,定语从句还经常可以简化为非谓语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前提条件是引导词that或wh-充当从句的主语。
例4: I have many friends who study abroad.
who做定语从句主语,动词为主动形式且不是将来时,可以用-ing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
I have many friends studying abroad.
例5: I don't like your method that was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做定语从句主语,动词为被动形式且不是将来时,可以用-ed分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
I don't like the method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例6: This is the only way that will solve the problem.
that做定语从句主语,动词为将来时,可以用to不定式代替定语从句。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例7: They made an invention which was capable of solving the energy crisis.
which做定语从句主语,动词为“系动词+形容词短语”且不是将来时,可以用形容词短语代替定语从句。
They made an invention capable of solving the energy crisis.
状语从句大部分都可以根据逻辑关系词直接翻译,但有时没有逻辑关系词连接的句子也可以译成状语从句。
例1: 此处风景优美,人见人爱。
这里两句话中不含明显的逻辑关系词,但有隐含的因果关系,可以译成状语从句。
The place is so beautiful that everyone is attracted.
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一样也有省略形式,前提条件是主句和从句的主语必须一致。
例2: If we look into this matter, we will find something unusual.
这句话中主从句主语都是we,动词为主动形式且不是将来时,用-ing分词短语简化即可。
Looking into this matter, we will find something unusual.
例3: When water is heated, water changes into steam.
这句话中主从句主语都是water,动词为被动形式且不是将来时,用-ed分词简化即可。
Heated, water changes into steam.
例4: Because you will hand in the paper next week, you'd better work harder.
这句话中主从句主语都是you,动词为将来时,用不定式to简化即可。
To hand in the paper next week, you'd better work harder.
例5: As he was patient enough, he finally got the ticket.
这句话中主从句主语都是he,动词为“系动词+形容词短语”且不是将来时,用形容词短语简化即可。
Patient enough, he finally got the ticket.
名词从句包含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除了表语从句和汉语基本一致没有必要关注之外,其他从句都有一些特殊形式需要掌握。
1.主语从句
主语从句中形式主语应用较为广泛,只要主语是一个句子,并且谓语动词为系表结构或表观点动词的被动形式,都可以采用形式主语,而将真正的主语后置到句末。
例1: 中国即将举办奥运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这句话的主语是“中国即将举办奥运会”这个句子,后面是系表结构“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所以可以使用形式主语翻译,将真正的主语后置。
It is exciting news that China will host the Olympic Games.
例2: 中国即将举办奥运会令人振奋。
这句话与例1相似,只不过系表结构中的表语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也可以用形式主语。
It is exciting that China will host the Olympic Games.
例3: 据说中国将举办奥运会。
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语态部分中已经提到过。
It is said that China will host the Olympic Games.
例4: 必须承认,中国有能力举办奥运会。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China has the ability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2.宾语从句
英语的宾语从句绝大多数与汉语结构类似,因此使用起来极其简单、方便,是中国学生非常偏爱的从句形式。但任何语言形式都不宜过分使用,以避免单调。实际上,宾语从句经常可以将带有宾语从句的动词变成名词,再补上与其搭配的动词就可以转变为同位语从句。
例1: 她建议我们在考试时要特别注意时间。
宾语从句:She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ime in the exam.
句子中带有宾语从句的动词是suggest,将其变成名词形式suggestion,再使用与suggestion搭配的动词make就可以把宾语从句变成同位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She made a suggestion that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ime in the exam.
例2: 我还没有决定哪一个是最好的选择。
宾语从句:I haven't decided that yet which one is the best choice.
句子中带有宾语从句的动词是decide,将其变成名词形式decision,再使用与decision搭配的动词make就可以把宾语从句变成同位语从句。
同位语从句:I haven't made the decision that which one is the best choice.
3.同位语从句
在理解同位语从句之前,需要理解同位语。同位语的基本形式是:n, n。后面的名词作为同位语对前面的名词进行解释说明,也就是说两个名词间可以画等号,是同一个事物。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Confucius, the great educator;星城长沙Changsha, the Star City。之所以需要对前面的名词进行解释,除了想让读者了解“是什么”,也想让他们知道这一事物很重要,也就是起到一种委婉的强调作用。
同位语有一些变体。
1) n. , adj .or adj .。这一结构中的两个形容词为反义词,表示“无论……”,是同位语中的强调形式。如:所有国家,无论贫富all the nations, rich or poor;所有人,无论男女all the people, male or female;所有问题,无论大小all the problems, big or small。
2) n. + that/ wh-。这一结构中的同位语为that/ wh-词引导的名词性从句,也就是同位语从句。英语中能够带同位语从句的名词必须是有内容的抽象名词,如:idea, thought, suggestion, possibility, fact, report, conclusion等,而具体名词(如:desk, sky等)和没有内容的抽象名词(如:time, anger等)不能带同位语从句。
例1: 人们得出结论,这只是个笑话,而不是事实。
Peopl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is is more a joke than a fact.
例2: 他是一个骗子,这个观点很难接受。
The idea that he is a liar can't be accepted.
英语中有复杂、系统的虚拟语气,但汉语中没有明确的虚拟概念。在翻译一些特定汉语句子,特别是表达绝无可能或可能性很小或强烈的情感和态度时,英语中必须要使用虚拟语气。因此需要掌握下面一些虚拟基本形式。
1)If型虚拟
If anything had happened, I would have let you know.如果有什么事,我早就让你知道了。
If it weren't for you, I wouldn't be anywhere.如果不是你,我什么都不是。
If it should be necessary, I could come at six.如果有必要,我可以六点钟来。
在这种if型虚拟中,如果if从句中出现助动词,还可以采用省略倒装形式,即省略if,将助动词倒装至原来if的位置。因此,上面的句子还可以变为:
Had anything happened, I would have let you know.
Were it not for you, I wouldn't be anywhere.
Should it be necessary, I could come at six.
2)As if型虚拟
I still remember that trip 20 years ago as if (as though) I had just made it.
我还记得20年前的那次旅行,就好像刚刚才发生一样。
He behaves as if he owned this place.他表现得好像这地方是他的一样。
She cried as if her heart should break.她哭得仿佛心都要碎了。
3)愿望型虚拟
I wish that I had never come.我但愿从未来过。
She would rather it was forgotten.她宁愿忘记这一切。
If only it should stop raining.要是雨能停就好了。
4)命令建议型虚拟
It is advisable that all the factors (should)be considered first.最好能首先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在内。
He ordered that all the money (should)be returned at once.他要求所有的钱都要立即归还。
5)特定句型虚拟
He kept notes lest (for fear that)mistakes (should)be made.他做了笔记,以免犯错误。
It is (high/ about)time that we settled down.是我们安定下来的时候了。
But for the seatbelt,I would have been killed.要不是安全带,我就死定了。
一般来说,倒装可以达到加强语气、突出重点的效果。英语中倒装形式多样,重点需要掌握的是主谓结构的倒装。这类倒装通常需要有状语前置的必备条件,再辅之以一个选择条件。
例1: Up and up went the prices.价格一涨再涨。
up状语前置,是必备条件;go是表示位置移动的动词,是选择条件。使用全部倒装,即全部谓语动词前置到主语之前。
例2: In the heart lies the answer.答案就在心里。
in the heart状语前置,是必备条件;状语同时表示地点,是选择条件。使用全部倒装。
例3: On no account are visitors allowed to leave any marks on the wall.
游客绝不允许在墙上乱写乱画。
on no account状语前置,是必备条件;no否定词前置是选择条件。使用部分倒装,即谓语动词的助动词前置到主语之前。
例4: Not until then did he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matter.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until then状语前置,是必备条件;not否定词前置是选择条件。使用部分倒装。
例5: Only wit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an we understand all these secrets.
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我们才能明白所有这些秘密。
wit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状语前置,是必备条件;only否定词前置是选择条件。使用部分倒装。
例6: So quickly did the news spread that the whole country knew the whole happening soon.
这个消息传得很快,不久就全国皆知了。
quickly状语前置,是必备条件;so… that…结构前置是选择条件。使用部分倒装。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不仅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汇和结构的掌握,而且考查中英文的差异,尤其是对语言逻辑思维差异的认识。前者是一直困扰中国学生的问题,后者更是中国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本书对于翻译的讲解不过多地纠结于理论,而是从考生的实际出发,强调从汉语到英语中词汇、结构、逻辑的转换过程。
相对于汉语(指现代汉语,不包括古代汉语,下同)而言,英语具有三大基本特点:
1.逻辑性
2.简洁性
3.多样性
逻辑性是造成翻译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如:
汉: 昨天长沙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
英: A serious car accident happened in Changsha yesterday.
从正常逻辑来看,应该是“车祸”发生,而不是“昨天”发生,也不是“长沙”发生。大体而言,英语的表达比汉语的表达更符合逻辑。
这样的例子在汉语中不胜枚举,又如:
衣服洗干净了。(应该是:衣服被洗干净了。)
下雨了。(应该是:雨在下。)
据说要变天了。(应该是:有人说天气要变了。)
田野里开满了花。(应该是:许多花开在田野里。)
听到这个消息,我好不难过。(应该是: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
上述的例子表明,如果在翻译中忽略汉英之间的逻辑区别,轻则产生中式英语,造成理解障碍,重则导致意思相左,造成误读。
与逻辑性相比,简洁性和多样性对于翻译的影响要小很多。忽略后两者一般不会对句子意思产生本质的影响,但若能达到后两者,则会极大提升译文的质量。如:
汉: 您能再重复一遍吗?
英: Can you repeat it?/ Can you say it again? (“再”就是“重复”,可以省略一个。)
汉: 我买了苹果,而他买了梨。
英: I bought some apples and he pears.(两个动作都是“买”,只用一个即可。)
汉: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英: Changsha,acity ofhistoricaland culturalsignificance,hasattracted moreattention sincethe reform and opening-up.(“长沙” 有重复,采用同位语结构。)
汉: 在环境问题解决之前,经济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
英: Befor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resolved, the economic 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issue与problems同义,resolve与solve同义,突出多样性表达。)
词汇是翻译的基础。对于英语词汇的选择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常用优先
中国学生在翻译时通常会尽量使用难词,以使得翻译看起来更“高端”,如在表示“普遍的”“流行的”的popular,prevalent和pervasive中,中国学生会首选pervasive。但实际上,popular意思涵盖范围更广,既适合口语体,也适合书面体;而后两者的适用范围受限,更适合书面语。如果不了解中间的区别,贸然选用难词会产生误译或不当。在这种情况下,选用常用词popular会更适合。
2.多样更好
如果确定popular,prevalent和pervasive这样的同义词都可以使用,也不要只使用更难的prevalent或pervasive,而应该轮流使用,达到多样性的要求。总之,要尽量避免在翻译中多次重复出现同一个关键词,而应该使用同义替换。通过以下节选自英美杂志中的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Until these issues are resolved, a technology of behavior will continue to be rejected, and with it possibly the only way to solve our problems.(issues和problems同义;resolve和solve同义。)
During this transfer, traditional historical methods are augmented by additional methodologies designed to interpret the new forms of evidence in historical study.(methods和methodologies同义。)
How well the predictions will be validated by later performance depends upon the amount, reliability and appropriateness of information used and on the skill and wisdom with which it is interpreted.(upon等于on。)
If the hot spots look as expected, that will be the triumph of yet another scientific idea, a refinement of the Big Bang called inflationary universe theory....Odd though it sounds, cosmic inflation is the scientifically plausible consequence of some respected ideas in elementary-particle physics.(inflationary universe theory和cosmic inflation同义。)
3.难点简化
汉语在几千年的使用中,由于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了许多带有典故的表达;而且中国人喜欢在形容事物时进行一些锦上添花的描写,这样就形成了众多看似高雅实则繁杂的表达。通常来说,汉语词汇倾向于用具体的事物来带出抽象概念。对于有些词汇,可以对汉语意思进行简化后再翻译,将概念还原成原本的概念。如:“莘莘学子”就是“学生”,“朝气蓬勃”就是“有朝气”,“繁华气象”就是“繁荣的景象”,“书香浓郁”就是“学术气氛”,“进退维谷”就是“困境”。
逻辑是影响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翻译前一定要按照英语的思维逻辑(相对更加严密的逻辑)和语言结构,对汉语进行逻辑重建,并按照新逻辑重新确定主干结构。
如:
汉: 未来会出现一种新型能源。
从英语的思维逻辑来判断,“能源”才能出现,所以是主语;而“未来”表示出现的时间,应该是状语。句子重建之后:
英: 一种新型能源会在未来出现。
又如:
汉: 那件礼物,我很喜欢。
这是汉语中的一种强调结构,将宾语“礼物”倒装置于句首,从英语逻辑分析应该是:
英: 我很喜欢那件礼物。
有时候,只对单句逻辑进行重建还不够,还需要对逻辑关系紧密的相邻句子进行合并翻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有重复找重复,无重复找逻辑。
如:
汉: 那座房子是一所学校。我就是在那里完成了我的小学学业。
这两句话中有明显的重复,“那里”就是前句中的“学校”,可以使用定语从句将两句合并。
英: The house over there is a school, in which/where I finished my elementary education.
又如:
汉: 今天天气很糟糕。很多同学都迟到了。
这两句话中没有明显的重复,但构成因果关系,增加相关连接词即可。
英: As the weather is terrible today, many students are late for class.
对句子进行逻辑重建后,翻译面临的迫切问题就是句子语序的调整。造成语序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和汉语中定语、状语的位置差异。此外,一些特殊结构,如倒装、插入等也会造成语序调整。
定语通常用来修饰名词性结构(主要是名词和代词),在汉语中一般为“的”结构(“的”经常可以省略),在英语中则较为复杂。如:
汉: 教室里的大学生
英: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的大学生”实际上是“在教室里的大学的学生”,有两个“的”结构,都是用来修饰“学生”,所以都是定语,并且都出现在“学生”之前,也就是前置定语。而英语中相对应的两个定语college和in the classroom分别出现在students的前面和后面,也就是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说明汉语中通常只有前置定语,而英语中既有前置定语,也有后置定语。因此,在翻译中会出现汉语中一些前置定语调整语序变成英语中后置定语的情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前置定语都要变成后置定语,英语中定语的前置和后置基本遵循“简单的前置,复杂的后置”的原则,其基本形式为:
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结构都是定语。如:他是一个骗子的消息传遍了全城。“他是一个骗子”不是修饰“消息”,而就是“消息”本身,也就是说“他是一个骗子”等于这个“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的”结构就应该是同位语。
状语通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句子,在汉语中一般为“地”结构(“地”经常省略)。在英语中状语极为复杂。如:
汉: 他很快到达了车站。/很快地,他到达了车站。
英: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quickly.
Hearrived quickly atthestation.
Hequickly arrived atthestation.
Quickly,hearrived atthestation.
此句中的“很快”是修饰动作“到达”的状语。在汉语中,“很快”都出现在动词“到达”的前面,因此可以说汉语中通常只有前置状语。而英语中,quickly既可以出现在arrived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后面,因此可以说既有前置状语,也有后置状语。这一点与定语情况一致。但英语状语更复杂的原因在于:
1.位置多变,可以在主语之前、动词之前、动词之后、宾语之后;
2.形式多变,且不遵循“简单前置,复杂后置”的原则,也就是说,上述任何位置都可能出现任何形式的状语。
又如,将前面例子中的quickly换成更为复杂的词组at an amazing speed后,状语依然可以出现在上述的四个位置: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t an amazing speed.
He arrived at an amazing speed at the station.
He, at an amazing spee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t an amazing speed, he arrived at the station.
汉语中的无主句十分常见,可以分为显性无主句和隐性无主句。显性无主句从结构和逻辑上看都没有主语;隐性无主句从结构上看有主语,但从逻辑上看却没有。如:
1.下雨了。(“下”是动作,从结构上看没有发出这一动作的主语,属于显性无主句。)
2.据说他是个骗子。(“说”的动作没有主语。)
3.花园种了许多花。(“花园”是名词,出现在主语位置,但从逻辑判断,“花园”不是动作“种”的发出者,属于隐性无主句。)
4.教室有许多人。(“人”不是教室的一部分,所以“教室”应该是状语。)
5.昨天发生了一起车祸。(“车祸”才能发生,“昨天”是状语。)
显性无主句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远远不及隐性无主。隐性无主句体现了汉语的一种特殊思维,即经常在动词前使用时间和地点状语。这种结构常给人造成有主语的错觉。上面的3中的“花园”、4中的“教室”、5中的“昨天”都是如此。
翻译汉语中的无主句的主要方法是给句子找到逻辑上真正的主语,既可以从句子中找,也可以从句子外补。少数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英语中的一些特殊结构,如:there be句型,形式主语it等。因此上文的五个句子可以变成:
1.It is raining.(补形式主语)
2.It is said that he is a liar.(补形式主语)/ People say that he is a liar.(补主语)/ He is said to be a liar.(找主语)
3.Many flowers were planted in the garden.(找主语)/ Someone planted many flowers in the garden.(补主语)
4.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classroom.(there be句型)
5.A car accident happened yesterday.(找主语)
从中可以总结出无主句的基本翻译方法:
1.找主语
2.补主语
3.补形式主语
4.用there be句型
此外,一些汉语中的有主句,由于英汉间对重点呈现位置的不同,也会采用形式主语。在正常结构的句子中(即不含有倒装、强调等特殊结构的句子),汉语书面语倾向于将重点置于句子的开头,而英语书面语倾向于将重点置于句子的结尾。所以当汉语句子中的主语较复杂(如:主语为从句或不定式),主干结构为系表结构时,英语通常都会使用形式主语。如: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当前的核心任务。这个句子直接翻译成“To improv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is our primary task at present.”是可以接受的,但通过比较句子中的 “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我们当前的核心任务”,不难发现前者才是句子的重点。考虑到主干结构中的系表结构,可以把它改为更适应英语逻辑的句子:It is our primary task at present to improv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连动是一种并列结构,指由同一对象发出的一系列先后发生的动作。如:老师拿着包,走进了教室。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口语中,这种句子可以使用and连接:The teacher carried a bag and came into the classroom.但在书面语翻译中需要考虑真连动和假连动。
真连动是指在严格意义上动作先后发生。如:老师走进教室,放下包,拿出书,开始上课。句子中的“走进”“放下”“拿出”“开始”是严格按照“前面动作完成,再开始下一个动作”的规律完成的,是真连动,用and连接即可。
假连动有两种。一种是一系列动作中既含有瞬间动作,又含有延续动作。在“老师拿着包,走进了教室。”一例中,“拿”是延续性动作,老师不仅在进教室前拿着包,在进教室后也拿着包。因此,“走进”这一瞬间动作是在“拿”这一延续动作过程中发生的,并不是严格的先后发生。在翻译时把延续动作变成伴随状语(-ing分词、-ed分词、不定式、形容词短语等)更符合逻辑,也使得句子更有层次。如:
汉: 老师拿着包,走进了教室。
英: The teacher carried a bag and came into the classroom.(逻辑不够严密,两个动作均使用谓语动词,重点不突出。)
Carrying a bag, 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逻辑严密,一个动作使用非谓语动词做伴随状语,另一个动作使用谓语动词,层次分明。)
另一种是一系列动作中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如:他离开了公司,让我们大吃一惊。句中的两个动作“离开”和“让……吃惊”都是瞬间动词,但前者是对事实的陈述,后者是对此的评论。从汉语的角度看,说话人的重点是想告诉别人“他离开公司”这件事,后面的评论只不过是对气氛的一种渲染,而不是重点。因此将非重点动作变成原因状语(-ing分词、-ed分词、不定式、形容词短语等)或结果状语(-ing分词、-ed分词、不定式、形容词短语、定语从句等)更符合逻辑,也使得句子更有层次。如:
汉: 他离开了公司,让我们大吃一惊。
英: He left the company and greatly surprised us.(两个动作使用谓语动词,重点不突出。)
He left the company, greatly surprising us.(一个动作使用谓语动词,另一个动作使用非谓语动词做结果状语,层次分明。)
汉语中经常出现主动表被动的情况,基本原则是:只要主语无法发出后面的动作,就可以使用主动表被动。如:衣服洗好了。主语“衣服”是发不出“洗”这个动作的,所以可以使用主动代替被动“衣服被洗好了”。而在英语中根据逻辑必须使用被动语态。
此外,在一般的主动句中,当主语为泛指或不定概念时,也经常使用被动语态翻译,以突显客观性或突出重点。如:人们/有人相信他是个骗子。(People/ Some believe that he is a liar.)“人们”“有人”要么是泛指,要么是不定指代,没有具体所指,因此并不是句子的重点,可以将它们省略,并使用被动语态突出重点:It is believed that he is a liar./ He is believed to be a liar.
当然,之前在无主句的翻译中已经讲过,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被动语态。如:这里发现了油田。“这里”是状语,“油田”和“发现”是被动关系,所以可以逻辑重建为:在这里,油田被发现了。An oil field was found in this place.
在四大名词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中,中国学生通常能够凭借直觉正确地翻译带有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的句子,因为这两种名词从句与汉语语序基本一致。但中国学生对于主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则可能产生误判。
由于汉语从句中并没有引导词一说,因此中国学生经常无法对句子做主语作出准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用动词来推导其主语较为可靠。如:他受骗了是显而易见的。句子中有两个动词“受骗”和“是”,前者的主语明显是“他”,而后者的主语似乎不明显,那到底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呢?从句子来看,就只能是“他受骗了”,而“他受骗了”就是一个句子做主语。在判断主语为句子后,还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引导词:陈述句用that,带有一般疑问的用whether,带有特殊疑问的用相应的特殊疑问词。如:“他受骗了……”是陈述句,用that;“他是否受骗了……”是一般疑问句,用whether;“他怎样受骗的……”是特殊疑问句,用how。
同位语从句有时会和定语从句混淆,都有可能呈现出名词性结构前带有“的”结构。区分的方法是看“的”结构是否为完整的句子,是否可以和后面的名词画等号。如果“的”结构句完整并且能与之后的名词画等号就是同位语从句,否则是定语从句。如:
1.我无法否认他已经离开公司的事实。(“他已经离开公司”是完整的句子,等于后面的“事实”,所以是同位语从句。)
2.我无法否认这一令人难过的事实。(“这一令人难过”是不完整的句子,不等于后面的“事实”,而是修饰“事实”,所以是定语从句。)
专有名词翻译虽然遵循简单的音译原则,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呈现出两套不同的拼写系统。早期为英语所了解的中文名称大多数来自粤语,而后期的名称则多来自普通话。
西方人耳熟能详的汉语名称基本来自粤语,如:
广东话 Cantonese
香港 Hong Kong
九龙 Kowloon
孙逸仙 Sun Yat-sen
蒋介石 Chiang Kai-shek
炒面 chow mein
台风 typhoon
锅 wok
旗袍 (长衫)cheongsam
功夫 kung fu
荔枝 lychee
龙眼 longan
馄饨,云吞 wonton
北京 Peking
青岛 Tsingtao
长江 (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其余较陌生的中国名称更多使用普通话拼音的方式,如:
湖南 Hunan
长沙 Changsha
但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就有些不同,如:
西藏 Tibet
维吾尔 Uyghur
内蒙古 InnerMongolia
乌鲁木齐 Urumqi
呼和浩特 Hohhot
陕西 Shaanxi(与山西 Shanxi区别)
汉语和英语在句子串联上有明显的差异。汉语主要通过名词的重复来连接上下文,而英语则更常用代词和省略。在过渡词的使用上,汉语的频率也要比英语的低。所以,在汉译英中经常需要把汉语中重复的名词根据前文逻辑进行简化,或者使用代词指代,或者直接省略,而同时增加必要的过渡词。如:
汉: 美国人不爱嫉妒。美国的贫富差距比任何其他发达国家都要大,但绝大多数美国人对此毫不在意。当欧洲人还在为如何分配他们的经济蛋糕而烦恼时,美国人则想着如何加入富人的行列,而不是向他们征以重税。百分之八十的美国人(这一比例比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高)相信:你可能白手起家,但是只要勤勤恳恳,就可以发家致富。这就是“美国梦”的核心所在。因此,与约翰·肯尼迪的名言“水涨船高”相一致的是,美国人形成的政治共识就是去追求经济增长,而不是收入的再分配。这一“潮水”最近涨得很快。由于1995年后生产力的飞跃,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过去十年里一直领先于其他富裕国家。现在,美国工人的小时生产率比十年前提高了30%。每个美国人也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中获益。尽管上层的收入增长最快,但所有工人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的速度。
英: Americans do not go for envy.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bigger than in any other advanced country, but most people are unconcerned.Whereas Europeans fret about the way the economic pie is divided, Americans want to join the rich, not soak them.Eight out of ten, more than anywhere else, believe that though you may start poor, if you work hard, you can make pots of money.It is a central part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political consensus, therefore, has sought to pursue economic growth rather than the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keeping with John Kennedy's adage that “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 The tide has been rising fast recently.Thanks to a jump in productivity growth after 1995, America's economy has outpaced other rich countries' for a decade.Its workers now produce over 30% more each hour they work than ten years ago.In the late 1990s everybody shared in this boom.Though incomes were rising fastest at the top, all workers' wages far outpaced inflation.
在汉语段落中,“美国”的重复次数达到了10次,但并没有给人以累赘的感觉。
在英语段落中,句子间的连接很少出现名词重复,仅仅重复了“美国”(包括Americans和America)四次。其余本可以重复的地方基本都使用了省略,如: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用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n America更清晰,但基于前一句中已经出现了Americans,因此省略了in America。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most people,eight out of ten,the political consensus,everybody,at the top,all workers' wages等表达上。此外,过渡词的使用也很频繁,如but, whereas, though, if, therefore, thanks to,等等。
1.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将环境保护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视为一项重要战略。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同时环境恶化的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在许多地区还得到了改善。
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这句话的重点在后半句,应该译成主干结构;而前半句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用介词短语就可以了。注意“面临”的翻译,虽然译成face可以接受,但face更强调主观,如:“勇敢面对挑战”face the challenge。而这句话主要是强调客观情况,所以用被动语态be faced/ confronted with更好。
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视为一项重要战略。
这句话中含有并列结构“将环境保护视为一项基本国策,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视为一项重要战略”,用and连接即可,但注意避免重复翻译“将……视为”,可以使用省略形式。
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污染防治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这句话含有明显的并列结构,用and连接即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同时环境恶化的状况已基本得到了控制,在许多地区还得到了改善。
这句话有两个结构独立的句子,中间用“同时”连接,表明它们的逻辑关系,可以合并翻译。但这里的逻辑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应该是对比。因为,一般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使环境恶化得到控制和改善,因此用while连接较好。另外,后半句“在许多地区还得以改善”的主语并不是“环境恶化”,而是“环境”。逻辑重建后:环境基本停止恶化,并且在许多地区还得到了改善。注意GNP(国民生产总值)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全文翻译: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ual task of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Considering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China ha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its overall modernization, mad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e of its basic national policies, and regard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s a significant strategy.Furthermore, it has carried out campaigns fo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activitie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China's annual growth of GNP has been maintained at about 10%, while its environment has basically ceased from deteriorating, and in many areas has been improved.
2.汉字源于象形文字,常可从字的形状揣知其义。汉字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演化成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同其他书写形式有很大的区别,书法家们可以通过字形的夸张取得艺术效果。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研究书法艺术的形式、规则及理论。他们的成果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汉字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分析:
汉字源于象形文字,常可从字的形状揣知其义。
这句话的重点在前半部分,应该译成主干结构,注意后半部分的隐含主语并不是“象形文字”,而是前面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所以应该用带逗号的which定语从句翻译。
汉字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演化成了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
这句话表面看起来简单,但要注意“书法艺术”是之前“许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的一种,所以不应简单地将“演化成”和“形成”译成并列结构,而应该用including连接。
中国书法同其他书写形式有很大的区别,书法家们可以通过字形的夸张取得艺术效果。
这句话有两个结构独立的句子,后句是对前句的解释,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所以应该合并翻译。前句可以使用A is different from B的结构,也可以根据“有”结构使用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A and B。
千百年来中国书法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研究书法艺术的形式、规则及理论。他们的成果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汉字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里两句话可以分开翻译,因为两句话之间逻辑关系不太紧密;也可以合并翻译,因为两句话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全文翻译: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originated from pictographs, which often makes it possible to know their meaning from their structure.Through a long history they have evolved gradually into various artistic forms, including the unique calligraphy in China.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other forms of handwriting, for Chinese calligraphers can produce artistic effect by exaggerating the form of a character.Ove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calligraphers have been dedicating their energy to the study of calligraphy's forms, rules and theories, and their findings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in Korea, Japan and South East Asia countries.
3.九寨沟风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风景区内的雪山、森林、湖泊、珍禽奇兽,这些都构成了九寨沟风景区的独特风貌。九寨沟是水的天地,水是九寨沟的灵魂。当地人把九寨沟的湖泊叫“海子”。九寨沟有一百零八个海子,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清澈见底。传说中,九寨沟东山上的男神送给西山上的女神一面神镜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女神接过镜子时,由于无比激动,镜子从手中滑落,碎成了一百零八块,成为了一百零八个闪亮的湖泊。
分析:
九寨沟风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风景区内的雪山、森林、湖泊、珍禽奇兽,这些都构成了九寨沟风景区的独特风貌。
这句话中含有两个结构独立的句子,都有“九寨沟”,可以合并翻译,但要注意“九寨沟”在两句话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应该作出调整。此外,句子的后半部分是重点,应该使用主干结构,而“位于……”用-ed分词短语即可。
九寨沟是水的天地,水是九寨沟的灵魂。
这句话中的两个独立句子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虽然可以简单地译成A and B的并列结构,但会给人过于单调和累赘的感觉。前后有两个“水”,为了避免重复,可以使用定语从句。
当地人把九寨沟的湖泊叫“海子 ”。
“海子”无法翻译,用拼音即可,但一定要使用引号,表示是外来语(排版时通常用斜体)。
九寨沟有一百零八个海子,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清澈见底。
这句话的后半句隐含的主语是“一百零八个海子”,所以可以使用定语从句翻译。但要注意重点是“清澈见底”,应该译成定语从句的主干结构;“虽然”用in spite of即可。注意“清澈见底”不要翻译成“如此清澈,以至于湖底都能看清楚”,可以简单地翻译成“水晶般的清澈”。
传说中,九寨沟东山上的男神送给西山上的女神一面神镜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女神接过镜子时,由于无比激动,镜子从手中滑落,碎成了一百零八块,成为了一百零八个闪亮的湖泊。
这句话含有两个结构独立的句子,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可以合并翻译,逻辑重建后:当男神……时,女神……。第一句话中含有两个动作“送”和“表达”,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用不定式翻译“表达”较准确。后一句话中含有众多动作,逻辑重建后:接过镜子时,女神太激动了,以至于镜子滑落并且碎成了一百零八块,这些碎片成为了湖泊。注意,“这些碎片成为了湖泊”可以使用定语从句翻译。
全文翻译:
Jiuzhaigou Scenic Area, located in Sichuan, China, owns unique features due to the snow-mountains, forests, lakes and precious animals.It is a world of water where its soul lies.The local call the lakes “ haizi ”.There are 108 lakes, all of which are crystal clear in spite of various sizes and shapes.By legends, when the god on the east mountain sent a magic mirror to the goddess on the west mountain to express his love, the goddess became so excited on receiving the mirror that it slipped off her hand and broke into 108 pieces, which turned into 108 shining la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