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创新方法的重要作用和类别

1.1.1 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

创新方法是人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或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的总称。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讲,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创新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创新方法不仅是解决发明创造问题强有力的理论工具,还是加快创新进程、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减少创新成本的有效手段。

开展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较早的几个主要国家,对于创新方法的称谓各不相同。创新方法在美国被称为“创造工程”,在苏联被称为“发明技法”,在日本则被称为“创造工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创新方法研究的国家。早在1870年,美国学者奥尔顿在著作《遗传的天才》一书中,使用大量案例对数以千计杰出人物的家族谱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人的创造能力源于遗传”的结论。虽然这样的观点并不被广泛认同,但是奥尔顿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这也通常被认为是创新方法正式诞生的标志。

20世纪初,美国专利审查员普林德尔在长期审查专利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些发明家具有独特的“创意的技巧”,他将这些技巧总结提炼后,于1906年向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提交了论文《发明的艺术》,用实例说明了发明创意的技巧,而且建议开展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创新能力。1931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克劳福德教授发表了《创造思维的技术》一文,首创了“特性列举法”,后来这种方法被不断完善并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创新方法、思维方面的知识。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史蒂文森在企业内部开设了创造工程课程,要求只有经过创造工程教育训练后的职工才能安排工作,这是企业在创新能力开发方面的尝试,对通用电气公司的快速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创新方法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奥斯本,在其1941年出版的著作《思考的方法》中,提出了智力激励法,从而开启了创新方法全面研究工作的大幕。智力激励法,又称为头脑风暴法,是世界上传播最早的,也是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创新方法,现已形成了一个创新方法群,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635法)、卡片式智力激励法等。奥斯本也由此被认为是创造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创新技法和创新过程之父”。

苏联的创新方法研究始于1946年,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利用其海军专利局专利调查员的身份,对成千上万份专利文件进行研究,发现了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共性规律,由此提出了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这就是TRIZ的原始基础。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阿奇舒勒又分析了约20万项专利,不断地总结提炼出了一批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创新方法,然后制定了《发明课题程序大纲》《标准解法表》《40个发明原理》等,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方法体系,这就是TRIZ理论。

TRIZ理论在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基础上,不断得到开发和完善。苏联把注重国民创造力的开发载入宪法,并在大学开设了“科学研究原理”“技术创造原理”等课程,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苏联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创造发明学校,成立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发明家组织,以TRIZ为主的创新方法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期,TRIZ理论传入欧美国家。在美国、英国、瑞士、日本、德国、法国、波兰等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了基于TRIZ的创造学研究中心和创新研究基金会,为世界各国的技术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对创新方法的研究也起步较早。1944年,东京大学的市川龟久弥教授发表了论文《独创性研究的方法论》,而其主编的《创造工程》一书则是日本学者在创新方法研究方面最早的著作。自1955年以来,美国创新方法研究的相关成果陆续传到了日本,受到了日本社会的广泛欢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日本的创新方法研究学者也开发了很多具有日本特色的创造技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片整理法(KJ法)和中山正和法(NM法)。KJ法由日本筑波大学川喜田二郎教授于1965年提出,是其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总结出的一套方法,简单讲就是把乍一眼看上去根本不想收集的大量事实如实地收集起来,通过对这些事实进行有机地组合和归纳,从而发现问题的全貌,建立解决方案的假说。NM法是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于1968年提出的,它强调先依据直觉判断目标问题能否解决,若可以解决,则设立基于直觉的解决方案的假说,然后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假说和分析结果的矛盾,再针对分析结果解决问题。

此外,日本的创新方法还有日本广播公司中央研究所高桥浩提出的睡眠法,片山善治提出的ZK法,以及基于美国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日本创造开发研究所所长高桥诚开发的CBS法、日本广播电台开发的NBS法和日本三菱树脂公司开发的MBS法。与此同时,自1959年开始,日本开始在大学里设置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并于1979年成立了“日本创造学会”,同时各县都建立了“星期日发明学校”,讲授创新方法和专利知识,这些举措让创新方法在日本各地得以迅速发展。

总体来说,日本在创新方法研究方面的特点是十分细致、具体和实用。而且经过多年来不断地发展,日本的创新方法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并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在日本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也陆续开展了一些创新方法研究及应用工作。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的复兴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从过去无意识的创新中走了出来,不断去系统地总结创新活动的规律,先后提出了形态分析法、提喻法、思维导图法、六顶思考帽法等多种创新方法。这些方法自提出后大多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提升人们的创新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陆续建成了十几个创造学研究中心;很多大学和研究所也都设立了专门的创造学研究机构;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有关创新方法训练的课程,专门讲授各种创新方法,并同专业课相结合,进行创新方法训练,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效率,促进专业课的更好学习。除此之外,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创新方法培训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继通用电气公司之后,IBM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三星公司等企业均设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方法培训部门,专门用于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从而保证企业一直具有旺盛的创新动力,这也是这些公司长盛不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1.1.2 创新方法的分类

自从1941年,奥斯本提出了世界第一个创新发明技法“智力激励法”之后,世界各国涌现出的有案可查的各类创新方法超过了1000种,其中常用的有几十种。

在创新方法分类研究方面,结合国际上不同的理念,国内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刘仲林在其著作《美与创造》中把创新方法划分为四大类,即联想系列方法、类比系列方法、组合系列方法和臻美系列方法;庄寿强在《创造学基础》一书中按照创新原理,将通用的创新方法分为问题引导型、矛盾转化型、系统分析型、系统综合型、交流激励型和最优选择型六种;胡伦贵等在《人的终极能量开发》一书中,按创新思维方式,把创新思维方法归纳为三类,即发散思维法、聚合思维法和想象思维法;刘国新等在《企业分布式创新的机理及效应》一书中将技术创新方法归纳为基于创造学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用户需求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产品和技术管理的技术创新方法和基于创新规律的技术创新方法五类。

对于制造企业最为关注的产品创新方面,目前比较系统的对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分类如图1-1所示。

图1-1 产品创新思维与方法分类

可以看到,图1-1涵盖了目前企业中常用的十几种关于产品创新的创新方法,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产品研发阶段。在制造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质量控制、成本节约,乃至企业经营,整个全流程形成了一个企业的创新链,都需要相应的方法来持续改进。基于此,本书围绕创新链,从主导方法、辅助方法两个维度,选取了目前最常用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方法进行了分类,如图1-2所示。企业以创新链为依托,两种、多种创新方法进行融合、再创新。六西格玛方法+TRIZ理论、精益管理+TOC理论、TRIZ理论+精益管理、六西格玛方法+TRIZ理论+精益管理等,融合性创新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完善,这些创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创新方法在整个创新链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不同过程的方法选用呈现多元化。

图1-2 制造企业创新链与创新方法分类 4gsqgGgL7gUxC2+z9qDN90450XcJE4u/ocdXiOLs0S0lCxA2eb4CesQWh8nU1X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