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创新应用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

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来源于企业各项管理业务流程的再造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以及业务流程是企业的血液与经脉,血液与经脉运行的结果就是企业各项经营管理的结果,而血液与经脉的流动过程所产生的各项信息源构成了企业管理的数据库,所以企业创新应用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根本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电子化、体系制度电子化。利用此过程产生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及风险分析可反向纠正因制度、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或执行存在的问题导致的非良性结果。共享铸钢根据企业实际管理需求,按战略管理、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特别管理创建了八大管理信息系统,如图2-7所示,构成了创新基础数据平台。这八大管理类别先后建立了92个业务运行系统,同时开发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智能制造单元以及现场生产领料系统。所有业务发生点都被数字化的系统所控制,除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外,大量的运行数据及结果数据给企业的创新应用带来了新的价值。

图2-7 共享铸钢八大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立分为需求分析、策划设计、系统实施、测试维护、上线运行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有成文的信息,以便后期系统在开发、运行过程中可追溯,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及返工浪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如图2-8所示。

图2-8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图

2.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需求分析时期的任务包括确定信息系统必须完成的总目标,确定工程的可行性、采取的策略及系统必须完成的功能,评估完成该系统建设需要的资源和成本,并且制定项目进度表。系统分析通常划分成三个阶段: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定义阶段要确定所开发的信息系统要完成什么目标,如果不知道信息系统的目标就试图开发信息系统,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达到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否存在可行的办法。可行性研究的结果是信息系统的负责人做出是否继续进行这个信息系统的开发决定的重要依据。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以及系统正常运行时应满足的性能指标。

系统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按照目标需求、用户需求、软件功能需求、输入输出需求、数据管理能力需求、故障处理需求、硬件需求、软件需求、接口需求、其他需求等维度进行需求分析(见下表2-1),根据分析的结果出具系统开发需求分析报告及可行性分析报告。

表2-1 需求分析要求

2.2.2 策划设计

经过需求分析后,实际上系统未来将要实现哪些功能在需求分析报告中已经基本体现,但为了给开发人员一个更好的逻辑界面以及开发框架,必须结合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系统策划设计。策划设计实际是告诉开发人员业务流程是什么、与之搭配的运行表格是什么、运行表格中的数据流向以及数据来源是什么、系统运行的数据如何进行前台展现利用。基于此,我公司设计出了一套系统策划设计的模板——“3+1”策划设计模式。如图2-9所示,“3+1”策划设计模式包括运行流程系统、基础数据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绩效量化应用系统。

图2-9 “3+1”策划模式图

1.运行流程系统

运行流程来源于需求分析报告中的业务流程需求,包含具体的运行表格。根据实际的业务流程,结合流程重组优化,形成新的业务流程,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示给开发人员,以便其设计出最优的软件架构,如图2-10所示。为了整体监控公司各系统数据运行的有效性,预开发一套数据监控平台,通过对各系统运行的数据异常情况进行判断,进而处置异常、关闭异常。业务流程体现在运行流程图上需要7步。第一步是数据刷新,目的是及时性,可以及时发现最新的数据运行情况。第二步是异常判定,通过提前设计每个数据的异常判定逻辑,当数据被判定为无异常时,则记录正常;如数据被判定为异常,则进入到流程三发送异常提醒,目的是在发现异常后可以及时提醒进行异常处置。第四步是异常现场判定,这是人工过程,但需要有系统的运行界面,所以此部分流程必须存在,当现场判定为非异常,则现场进行异常关闭;如果现场确认为异常,则进入到第五步流程——异常处置,异常处置包括处置及处置反馈。第六步是处置结果判定过程,如果处置结果未解决问题,则继续进行处置;如果处置结果解除了问题,则流程进行异常关闭,流程结束。

图2-10 流程图

完成了图2-10便是完成了一个系统开发的运行流程图策划。在策划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结合的每一个细节,不仅仅要将实际的业务流程进行展现,同时要将每一个人机交互的过程融入运行流程中,防止系统开发好后运行流程的缺失引起的流程异常,或者系统的用户体验降低导致系统的寿命降低,或者更严重的后果例如无法运行。

当运行流程图确定后,根据每一个流程需求的运行界面以及数据需求策划设计运行表格,运行表格应考虑统计分析阶段需求的数据以及运行过程的自动化,应该尽量少的人工参与,以提高用户体验。

策划运行表格时需将每一项要使用的数据源进行提供,如最基本的组织机构(公司、部门、人员、岗位等)信息从什么地方来,以及必要的逻辑算法。将业务算法以最简单的形式进行说明,以便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编译代码。表格中的任何控件须附带功能使用的说明,例如,如果图中有“保存”按钮,应说明点击保存后,进入到哪个流程,触发什么运算等。模块策划表如图2-11所示。

图2-11 模块策划表

2.基础数据系统

基础数据系统是系统应用的血液,在策划设计阶段,对系统从流入到流出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进行规定说明。基础数据系统包含数据名称、数据类别、数据源、数据类型。运行流程中每一个涉及输入或者参与运算的数据都必须严格提供以上信息。同时,应考虑后期统计以及绩效应用需要用到的数据。在设计基础数据系统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同一数据不能从不同的数据源进行获取,即数据源统一,避免在数据运算过程中,出现迭代问题;

2)数据名称通用性,所提供数据名称应尽量考虑通用性,应适用于企业通用称谓;

3)数据标示唯一性,即数据类型唯一,比如下面表2-2中的年龄,如规定为数字类别,应为阿拉伯数字,如规定为文本类别则为大写,但只有阿拉伯数字可参与数据的加减乘除算法,所以当定义为文本类型时,用户想要做加减乘除算法就不能实现,所以,须严格定义其数据类型。

表2-2 基础数据规则表

另外,须提供运行表格中各项数据的逻辑算法供软件编程人员进行软件实现,比如想要知道某季度的公司经营利润的情况,就必须提供经营利润的实际算法,并将算法中需要用的数据以上述表格中规定的要求进行提供。这样搭建好的基础数据系统,在后期系统建设过程中以及未来的系统应用中都不会产生由于数据本身问题造成的使用问题。

3.统计分析系统

运行流程、运行表格以及基础数据全部策划设计完毕后,系统产生什么样的数据已基本可以明确,之后对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是在确保过程运行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对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减少手工分析。通过提前建立的分析算法,可人性化地去根据需求由系统智能地将分析结果呈现给决策者,如此一来,领导、工程师可节省大量的数据搜寻、整理、制图、制表的时间,用于创新提效的工作。统计分析的策划设计结果,根据将要呈现的内容以及要求,分为统计图、统计表、报告等。

为了知道公司某段时间内系统运行的总体情况,宜采用统计图(图2-12)的形式。一般需要对明细进行查询分析时,宜采用统计表的形式。如想知道公司每天的异常情况,宜采用报告的形式,便于知道具体发生的问题。

图2-12 统计图

4.绩效量化应用系统

过程管理系统只有和量化挂钩后,才能真正约束人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用系统管人。通过统计分析系统的搭建,确定关键经营指标(如焊补率、出品率等)并进行统计。在指标统计过程中,通过主管部门、主管班组、主管人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形成可量化的数据,从而根据此数据自动落实考核信息。

在策划过程中,应关注在什么流程节点控制人的活动,则此节点需要加入考核机制。具体的考核机制依据公司的绩效标准而定,如对于业务流程,为了控制异常处置完成的及时性,每拖期一次考核100元。通过在关键业务节点设置考核,可大大提高系统的使用频率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执行。异常处置量化设置图如图2-13所示。

图2-13 异常处置量化设置图

2.2.3 系统搭建

“3+1”策划方案获批后,交由软件开发人员进行系统的编码工作,即进入系统搭建阶段。此阶段需求的文件性材料由需求分析报告和系统策划方案两个文件组成。需求分析报告中的软硬件需求、开发周期需求、用户体验需求等将决定软件整体的架构设计。如果前期需求分析阶段工作不到位或者未进行,就直接进行系统策划,那么系统将来的风格将完全按照开发人员的审美、知识、习惯而定,这势必大大降低用户体验。所以,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是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基石与风向标,如同房屋的装修风格一定是由用户需求及审美而定,不能由装修工的审美而定。

当需求定下来,数据库也定下来后,就可以进行实质性的编码了,代码要让别人能够看懂,必须在实际的编写代码过程中有详细的编码规范,以下的一些规范是必须遵守的。

1.源程序文件结构

每个程序文件应由三部分组成:标题、内容和附加说明。其中标题部分要阐述清楚程序名、作者、版权等信息,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详细说明;内容中的控件注册等函数应按一定的顺序放在最后,并尽量保持每一部分只有一个;附加说明是文件末尾的补充说明,如参考资料等。

2.界面设计风格的一致性

系统界面应统一风格,以共享铸钢公司为例,要遵循如下原则:

1)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视角去设计、评审整体界面;

2)符合公司规范,以公司文化为准绳,确保一切设计符合公司形象;

3)以商品化为目的,确保设计的泛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4)操作简单,避免繁复的操作影响用户体验。

3.编辑风格

在具体的代码编制过程中,对缩进、空格、对齐、空行、注释等要有统一的要求,以保障形式上的整齐以及不同开发人员阅读的方便性。

4.命名规范

坚持按公司的要求进行命名,所有标识符一律用英文或英文缩写,标识符中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缩写词汇一般全部大写,只在必要时加“_” 间隔词汇。

5.开发人员的测试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开发人员要对各功能、模块进行内部测试,保证代码能正常运行,此时发现的错误比较容易修正。

2.2.4 运维测试

系统运维测试是软件系统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件开发人员测试在系统运维阶段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系统运维测试阶段主要具有软硬件全覆盖测试、系统业务在线运行测试、测试执行多变性、测试分析前瞻性等特点。

系统运维测试要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为了在系统上线后不影响用户的实际使用,必须充分关注系统的变化情况,建立系统运行基线,一旦发现系统运行状态低于基线或者服务能力快速下降时,要及时提供有效手段保证系统能够满足用户日常的使用需求。

2.2.5 上线运行

经历过运维测试阶段后,将系统存在的所有功能性问题修改完毕可进行上线运行,上线运行前由开发人员以及参与测试人员编写系统使用操作手册,并统一组织所有系统用户及涉及相关业务的其他用户学习如何正确高效地使用新的系统。系统的非法使用或者破坏性使用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经营数据会产生极其恶性的影响,所以系统上线前的培训非常重要。

系统一旦上线运行,需要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控以便做出实时改进优化,同时可及时纠正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导致的使用性问题。由于企业人员的多样性(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思想观念不一致),新的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由于不会使用或者不愿使用导致的各类问题,所以新的系统上线后,在用户养成系统良性使用习惯前须进行监督检查。整个系统运行顺畅才会真正使业务流程数字化,流程运行的结果数据化,数据价值真实化。

在系统监督检查方面一般分为人为监督与数据监督两类。人为监督耗时量较大,同时容易出现监督偏差,数据监督是共享铸钢公司提出的更加高效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的方法,其主要运行原理是关键的流程设置时效性监控。未在流程失效内处理,系统会自动进行管理升级,将流程节点处理的信息发送主管的领导,如仍未进行处理,则升级至公司领导,通过这个方法可以监督控制业务流程处理的时效性,如图2-14所示为发运拖期审核管理升级。系统有效运行的另一个指标是数据准确性。对于数据准确性的监控原理较为简单,即通过对每个流程数据设置其准确值范围,比如某顾客对A材质的铸钢件的C含量要求是0.8~1.4,那么该顾客在该材质下的C含量数据准确值范围便是[0.8,1.4],将系统实际运行的数据与该范围进行比对,如果数据溢出该范围,则说明此值存在异常性问题,需要进行验证关注。往往这类数据管理模式会纠正很多过程性数据的不真实以及过程业务错误的提示工作。但由于系统数据类别庞大,进行这项工作需要的算法过多,目前仅关键数据可用这种方法进行监控,其他数据仍需要人为进行定期检查。

图2-14 发运拖期审核管理升级

系统运行阶段的检查监督工作对于一个系统能否有效高效的运行非常重要,原理与交通违章其实很相似,开车过程如果没有高清探头以及交管部门的检查,交通事故必然大增,社会秩序混乱。无论信息系统如何强大必然需要人的参与运行,如不用或者乱用信息系统,不仅是对前期开发建设投入的浪费,更是企业创新路上的绊脚石。必须重视对系统运行阶段的检查监督,以使系统良性运行。 MYeswIzsWxQ/q6bzd3ptiiV9VWGsFSP1g79in8Qtk7YX6/guB0hHvUfOdBbsY25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