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个来自孩子的震撼提问

这本书源于一个孩子的提问。

五六年前,我的女儿十一二岁。有一天,我开车送她去上学,一路上我像往常一样大讲特讲,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思想、人生经验倾囊传授给她。没想到,孩子打断了我,一本正经地说:“爸爸,我想和你谈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孩子说:“爸爸,我知道你很厉害,飞来飞去,到处讲课,给这个人当老师,给那个人当老师。但是在我面前,你只要把爸爸做好就够了!”

“你只要把爸爸做好就够了!”这句话直接震撼到了我!

我的第一反应是:作为一个爸爸,难道我做得还不够好吗?

一直以来,我都是非常自信地以好爸爸的形象自居的,但为什么孩子还会这么说呢?实际上孩子讨厌我明明是爸爸,却总是在她面前扮演老师的角色。

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突然想到,“我是一个好爸爸”完全是我自己的判断,却不是孩子的感受。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当老师是当爸爸的一部分,爸爸有责任有义务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和人生经验。这明明对孩子有好处,为什么孩子会反感呢?

再继续往下思考,发现孩子的话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直指人心的新问题: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爸爸呢?

我们这些家长,怀着对孩子无比真切的爱,却自以为是地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极少顾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受。即便孩子明确地表达抗拒,我们用一句“我是为你好”就继续肆无忌惮地侵入孩子的心理边界。

我们在家长的身份中掺杂了太多其他成分,我们是老师,是教练,是导演,有时候甚至还是狱警,但唯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本职应该是家长。

在任何一对关系中,身份都是相对的。当我们是老师,孩子就成了学生;当我们是教练,孩子就成了运动员;当我们是导演,孩子就成了演员;当我们是狱警,孩子就成了囚犯。

最关键的是,当我们不再是家长,孩子也就不再是孩子了。我们耗尽心血,“扮演”了这么多角色,结果却把孩子弄“丢”了,也把亲子关系弄“丢”了!

这岂不是正好走到我们养育孩子初衷的反面了吗?

亲子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的萌芽与原型,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的。带着这份自省和紧迫感,我开始寻找答案。

这几年来,我利用自己在心理学上的积累,广泛从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以及全球范围内亲子养育领域和心理疗愈领域的顶尖专家的著述中汲取精华,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养育实践,比对测试、提炼总结、加以融合,逐渐形成了“滋养”这个原创性的亲子养育核心理念,并发展出了一套可以落地实施的方法论。

“滋养”理论从人的基本感受和亲子关系的本质出发,科学区分了成人与孩子的判断标准,提出了以“孩子的感受重要,父母的感受也重要”为内涵的滋养型父母的定义,并强调“弱势优先”原则,以消解父母先天性强势的负面影响。同时将滋养型父母的具体功能细分为五大角色——安全基地、情绪容器、天然权威、超级玩伴、冲突陪练,并给出了不同角色之间调和与救济的具体方法。

“滋养”理论还从心理底层剖析了不当养育方式导致的“病态适应”对家长及其孩子的负面影响,并揭示了几种常见却不易觉察的养育谬论,以警醒无知无觉的家长们。

目前,“滋养理论”已经成为“国家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认证研修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在全国各地的亲子教育培训班、各学校的家长课堂、各种线上课堂广泛开讲。课堂上热烈互动激发出来的精华内容也被吸收,有机整合到了这本书中。

“滋养”已不仅仅是养育理论,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的养育实践。

当年那个说出“你只要把爸爸做好就够了”的小女孩,是“滋养”理论的共创者和直接受益者。本书中的很多原则与方法,正是从与她长期的深度互动以及建设性冲突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个因为在婴幼儿时期多次与父母分离而导致安全感严重不足的小女孩,在15岁的时候已经可以一个人远渡重洋,去国外留学,如今即将年满18岁。

在她的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她曾经昼夜奋战,用2个多月的时间从托福31分考到90分,顺利拿到了美国4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她曾经因为护照问题一个人滞留在了意大利罗马机场,不能飞回美国学校,然后独自想办法经荷兰阿姆斯特丹转机飞回上海处理;她特别讨厌烟味,却曾经因为包里出现了一盒香烟和一瓶zippo打火机燃油而被父母严重误解……

她现在正打算同时用中英文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能读到她笔下的故事。

在“滋养”的滋养下,她已经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快乐,适应能力很强的阳光女孩。当然,她并不是一个完美小孩,她也有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烦恼,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还要接受更多的生活挑战。但不管她遇到什么困难,做错什么事情,我知道她会去反思自我,会去想方设法应对,这就足够了。我和孩子的妈妈不会要求她成为一个完美的孩子,只希望她能够活出内心丰盈的自己,做一个正常的孩子。

我们之间,隔了整整一个太平洋,却丝毫没有分离的感觉。正如我在书中所写的:真正的父(母)爱,绝不是什么得体的退出,而是自始至终得体的存在。我们相互尊重各自的感受,接纳各自的不完美,致力于各自的成长,并享受着这种一辈子也不会厌倦的平安喜悦的亲子状态。

滋养必然是相互的。在“滋养”的滋养下,作为一个父亲,我自己也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成长,这本书可以说就是我的一个小小的成长果实。

回想起来,我特别感谢孩子当年的那句“你只要把爸爸做好就够了”。

如果没有这句棒喝一般的童言无忌,我很可能不会去反思自己的养育理念,很可能在自以为正确中一错再错。如果没有这句话的唤醒,我很可能不会去想怎样才能做好一个爸爸,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这本书了。

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女儿陈泓希,作为她的18岁成人礼。

最后,我想说,我珍爱自己写的每一部作品,但作为一个父亲,我最好的作品永远是我亲爱的孩子。


2018年12月12日于别馆13B Bnorv/1cCvZDv/ZWoQ/TQ2fMMOr7w9VGooJ7Y89rMs4fVGjYo1pGdsK2Nfpv8y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