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徽音

素年如锦,时光清浅。一颗种子总是在生命最初的萌芽时,感受风的方向和信息。

1904年6月10日,正是一个莲花含苞初绽的日子,林徽因出生于山温水软的江南古城杭州陆官巷的祖父寓所,这是一座杭州宋代旧城里的青砖大宅,不远处即是西湖。夏日里的深深庭院,花木繁荫,光影浮动,细碎得一地斑驳。

林徽因的出生给书香门第的林氏家族带来了喜庆和欢乐。雕花木窗里,人们笑意融融。祖父林孝恂熟读诗书,看着长孙女儿乖巧可爱的笑脸儿,悠悠吟出诗经《大雅·思齐》里的句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意是赞美文王祖母周姜、文王生母大任和文王妻子大姒。“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是说周文王之妃继承了端庄与美好的容止德行,泽被后世,儿孙满堂。

“徽音”,意为美好的品行和声誉。可见,长辈们为她起名为“徽音”,是对这个女孩子寄予了厚望,希望她能继承上古美德,成为一代贤淑美好的女子。

当人们“徽音徽音”叫着这个女孩子的时候,她内心的莲花已经开始了苏醒,她一生所珍视的美好与圣洁已经萌动。她会用一生的时光轻轻擦亮这个美好的名字,让它如白莲一般绽放。

后来,这个冰雪般聪明的美妙女子走上了文坛,笔花四照,惊艳一时。为免于和当时男性作者林微音相混,她把名字改为林徽因。有因就会有果。她轻轻一笑,说不是怕人们误会她的作品成了别人的作品,而是怕把别人的作品误会成她的。

如此爱惜雪白的羽毛,如此珍视文字的品格与质地,这便是林徽因。时光悄悄地照在她的心扉,能看见微尘动起。改名为“徽因”的她,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期待着一个浪漫的约会。等待的时候,时光的指尖抚过她的眉宇,有一种薄凉的清荷味道。

这个时候,民国时代的百媚千红里,隐隐闪动着名门闺秀林徽因的身影。杭州城里西子湖畔长大的林徽因,就像那南宋女子李清照,就像那红楼姑苏女子林黛玉,注定让自己一生在风中走过的身影成为一段传奇。

那一切关于岁月、关于美丽的梦想,慢慢拉开了她的春闱。在那个未来的故事里,她将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主角。

深埋在血脉里的缘是绵长邈远的。

林徽因有一个不同俗流的祖父,更有一个不同凡响的父亲。她的祖籍是福建闽县,也就是今天的福州。福建闽侯林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在当地具有“但开风气”、先知先行的家风。

祖父林孝恂,字伯颖,相貌温蔼清癯,目光睿智安详,远远端详有几分书卷气息。他年轻时曾经学习技艺,谙熟医术,做过富户人家的教书先生。后来他应试科举,为清光绪十五年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授翰林院编修。后外放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在任期间,他创办了求是书院、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培养造就人才。

1907年,林徽因幼年

在杭州当官时,他曾手书对联:“书幌露寒青简湿,墨花润香紫毫圆。”帘轻卷,露微寒,翰墨香,颇有流连于书香翰墨的儒雅之气。

按照传统的观念,一个读书人能够应试中举已经算是能够光宗耀祖,足慰平生了,但林孝恂身处清末社会动荡、思想活跃的时代,完全没有旧式官僚和文人的陈腐气,在很多事情方面显露出务实和开明的胸襟。他曾出资送蒋百里等青年才俊赴日本留学。蒋百里后来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教育家。辛亥革命以后,那些前清官吏纷纷回老家广置田产,以保晚年衣食。林孝恂却举家前往新开埠的上海,在那样一个八面来风、独领新潮的地方投资参股于商务印书馆,参与现代出版事业。这对于一个前清官僚而言,可谓是不同俗流,独具眼光。

在子女教育方面,林孝恂思想极为开明。他主张不分性别,女儿照样随男孩子一起启蒙,成人后个个知书达礼。家塾课程更是国学、新学并重,既请国学大家林琴南讲四书五经,也延聘新派名流林白水教授天文地理等时兴西学,甚至还聘加拿大籍华惠德、日籍嵯峨峙等来家教习英文、日文。

在那个新旧交替、风云激荡的年代,祖父林孝恂的这份见识与开明殊为难得,对后世也影响深远。而祖母游氏也是位端庄贤淑的名门之女,喜好文墨,工于书法。据林家人说,林徽因身上更多遗传了祖父母的遗传特点。她那明亮有神的双眸极像祖父,而漂亮生动的脸蛋则像祖母。祖母也是福州人,眉毛细而弯,非常漂亮。所以,祖母游氏极为溺爱这个孙女,不要林徽因母亲照料,而是成天让她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膝下承欢,尽享天伦。

儿时的林徽因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家人喜爱。平时,祖父林孝恂还经常给孙女讲些外面世界发生的故事,念一些浅显有趣的诗文,带着她做游戏。在幼小的林徽因眼中,这个清癯和善的老头是那样可亲可爱。

在那个深深宅院里,也许黄昏来临的一刻最是令人惆怅。夕阳拉长了光线,穿过院墙和栅栏斑驳的花木碎影,在这个老人捧着茶盏的指尖滑落一丝暖意。而幼小的林徽因会发现,庭院里的花瓣飘然落入了风里,旋转,扬起,又悄然落去。春天似乎是真的离去了。燕子呢喃一声,从屋檐上掠过。这翩翩归来的燕子还是去年在此安巢的旧相识吗?

最初的怅惘也许会轻盈地潜入她的稚嫩心底,她敏感得像屋檐前那阳光下似落未落的一滴水珠。

长大后的林徽因着一袭素衣白裙,站在静静地流年里,如一朵临风绽放的雪白莲花。那时,她偶尔会记起曾经年少时杭州城里林家大宅院里的花叶繁荫,日影浮动,恍惚而细碎得一地斑驳。她走进了小桥流水人家和飘着青梅气息的庭院。那些童年往事的旧时光里,月亮缺了又圆,淡了又浓。回首间,总有一段回忆会在梦想中搁浅,总有一段情感在午夜梦回时暗送馨香。那些思念会很短,短到一个擦肩,一次回眸;那种相思又会很长,长到青丝覆雪,天荒地老。

后来她曾经回忆大宅院里的午后阳光:“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看它洁净的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娱的音调。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院子里,人们看她的目光都是和善安详的、令人愉快的。祖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般的慈爱,给了幼年林徽因最初的遥远而朦胧的美好回忆。这个世界最初向她敞开的,是一个人情味浓浓的温暖怀抱。也许小小的林徽因睡梦中会从嘴角露出一个微微的笑意。

人生最初的美丽总是这样像梦一般好。听得到花开的声音,心底温暖无限。

有人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话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有道理的。

如果说,祖父母开明家风的影响是潜在的,那么父亲林长民则是主导了林徽因的个性形成和人生走向的人。林长民的才学、气度、阅历和性格深刻地影响了女儿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是那么灵透温柔的女子,对父亲的依恋与亲密更是深入骨髓。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字宗孟,早年习科举业,曾考中秀才。后来两度赴东洋留学,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通外语,擅诗文,工书法。吐纳中西文化之精华的他,胸怀变革中国社会政治之志,思想开放,社交活跃,与当时中日政界名流都有广泛交往。从日本回国后,他就投入当时正值高潮的“君主制宪”运动中。宣统元年,他由聚在上海的各省咨议局公推为书记,组织请愿同志会要求清廷召开国会;民国元年参与议订临时约法,先后担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后来,他还担任过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那真是一个大潮起落、淘尽英雄的时代。从来只站在时代潮头的林长民,成为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史册里注定会有他浮雕般的身影。

林长民从政时,带着热血奔涌的激情,绝非那种只贪恋权位的政客。“巴黎和会”之际,正在巴黎的梁启超用电报快速告知林长民,日本将继德国仍享有霸占青岛的特权。林长民连夜撰写短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发表于5月2日北京《晨报》。文中披露了这一消息警醒世人,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最后号召:“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这篇短文骤然点燃全国同胞爱国烈火,第三天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当月25日,林长民向大总统徐世昌辞去刚担任五个月的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

林长民性情之外兼具才气,有一种独到的文艺气质和名士风度。据时人描述,林长民“躯干短小,而英发之慨呈于眉宇。貌癯而气腴,美髯飘动,益形其精神之健旺,言语则简括有力”。

章士钊也很佩服林长民,说林长民“长处在善于了解,万物万事,一落此君之眼,无不涣然。总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阅人多矣,惟宗孟参得最透,故凡与宗孟计事,决不至搔不着痒,言情,尤无曲不到,真安琪儿也”。

正是这样一位思想开放、才华超群、风流儒雅的父亲,赋予了林徽因人生心路上最纯正而强大的正能量。

林长民曾先后三次结婚,都是旧时光中大宅门里的爱情。

在杭州读书时曾娶妻叶氏。因系指腹为婚,两人缺少感情。叶氏早逝,没有生育。后由家庭包办,林长民娶了第二个妻子,也就是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后来,他又娶了一房小妾程桂林,称作“二娘”。

1909年,林徽因五岁,林家迁居杭州蔡宫巷一座大宅院内。这里黛瓦粉墙,青苔遍生。院里种植着枇杷、海棠,自有一种古朴幽谧的氛围。在这里,大姑母林泽民成为林徽因的启蒙老师。

林泽民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闺秀,自小接受私塾教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位知书达礼的慈爱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年住在娘家,教会了林徽因和姐妹们读书识字。幼年林徽因和一群表姐妹住在杭州祖父的大院里,一起读书玩耍。几个活泼的女孩子在一起叽叽喳喳,嬉戏玩闹。慈爱的大姑母从不轻易干涉她们。

林徽因六岁时出了水痘。按照老家的说法,这叫出“水珠”。这个时候,她不能到前院去读书了。大姑母也不允许孩子们到后院落来,因为水痘会传染。林徽因心里期盼着有人能来后院,不是她感觉到孤独,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她自己出“水珠”。她竟然不像许多孩子那样感到难忍的病痛,也不觉得这是病。她喜欢水珠这个名字,所以因为这个病多了几分骄傲和神秘。后来林徽因回忆说:“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吗?我就感到一种荣耀。”

有人说,这是林徽因对“水珠”这种称呼有某种诗意的敏感,是一种文学天分和艺术气质的显现。其实也可以说,六岁的林徽因如此快意,也许是因为生病受到了大人们格外的关注和疼爱,心灵感到了几分愉快。

对一个小小的女孩子来说,只有家世流传的书香,才会让如花容颜的美丽变为绝代风华。也许是受书香门第的家风熏染,旧式家族中算是庶出的大小姐林徽因读书很有天分。一起读书的几个姐妹中,林徽因算是最聪明的一个。她年龄最小,最贪玩,上课时候也不注意听讲,却总能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是背书背得最好的。唐诗、宋词教她一两遍就能很熟练地背下来。平时说起话来也是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就是在这个时候,林徽因的天赋灵性引起了族中长辈们的关注和喜爱。大姑母经常夸奖她聪明灵秀,也格外宠爱她。直到林徽因长大后,姑母还操心她的情事和婚姻。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林暄曾回忆道:“林徽因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父亲不在时,由大姑母督促。大姑母比父亲大三岁,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

林徽因八岁时,父亲林长民居住在北京,林徽因随其他家人由杭州移居上海,住在虹口区金益里。林徽因和四位表姐妹一起就读于附近的爱国小学。由于父亲时常在外奔波,林徽因则常年留在祖父身边。她是个聪颖乖巧的女孩子,在孩子们中是最让人放心的一个。六岁多就开始为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信。父亲的来往信函全由她承转,成为祖父与父亲之间的通信员。母亲、二娘的信全由她代笔,父亲的来信也总是写给她。

徽儿:

知悉得汝两信,我心甚喜。儿读书进益,又驯良,知道理,我尤爱汝。闻娘娘往嘉兴,现已归否?趾趾闻甚可爱,尚有闹癖(脾)气否?望告我。祖父日来安好否?汝要好好讨老人欢喜。兹寄甜真酥糕一筒赏汝。我本期不及作长书,汝可禀告祖父母,我都安好。

父长民三月廿日

徽儿:

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天下事,玄黄未定,我又何去何从?念汝读书正是及时。蹉跎悞了,亦爹爹之过。二娘病好,我当到津一作计。春深风候正暖,庭花丁香开过,牡丹本亦有两三葩向人作态,惜儿未来耳。葛雷武女儿前在六国饭店与汝见后时时念汝,昨归国我饯其父母,对我依依,为汝留,并以相告家事。儿当学理,勿尽作孩子气,千万。

桂室老人五月五日

林长民在书信中的口吻,俨然已将女儿当成了知音,可以娓娓深谈,一吐心曲。

眼见得这小小女孩写起信来言辞生动、应答得体,父亲林长民格外惊异,心中不由暗喜,认为她颇有天才。平时非常疼爱这个女儿,昵称她“徽徽”,经常从外地寄些吃的和玩的给这个宝贝女儿,遇到一些事情时还会与她商量。父女关系格外亲密。就连二娘也承认,林徽因是父亲最喜欢、最疼爱的孩子。

有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闲时的小徽因可以握一卷诗书,秋来惜花,冬来看雪。那遥远的风从远古吹来,倾诉凄艳的传说。她于文字间细品那些唐风宋雨,燕瘦环肥,梅花三弄,落英满地。小小心儿,细挽住那时光深处的一缕诗心琴韵。 bCrgDn0V136VwhsoFPzo0LxkVwPp6my3z30/YodLLkwBBhqoe+rCbseEW7pmaF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