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节

德意志的新教状况

16世纪,德意志地区的新教势力突然抬头,帝国的宪政制度面临严峻的考验。虽然大多数民众表达了支持宗教改革的态度,但帝国议会始终反对宗教改革,担心路德教有朝一日会一统天下。实际的情况是,在选帝侯议院中,三位俗职选帝侯赞成宗教改革,而三位神职选帝侯反对,双方势均力敌,不分高下。不过,在诸侯议院中,神职议员多达三十八名,而俗职议员仅有十八名,双方实力悬殊。简而言之,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议院就像宗教改革运动之前的英格兰上议院一样。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却不像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那样有魄力。他无权解散教会,也无权将神职议员逐出贵族议院。于是,帝国议会的决议和世俗社会的发展方向完全不一致。期望这样的议会通过有利于新教的措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客观上讲,真正的神圣罗马帝国议会应该接受改良后的路德教,并将其视为整个德意志民族宗教的组成部分,这点谁也不应该否认。五十年来,虽然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发展困难重重,但百分之九十的德意志人已经成了新教的信徒。

虽然缺少了国家的支持,但新教还是得到多数世俗诸侯和选帝侯的支持。这些世俗贵族很多时候不得不在有违帝国议会意愿的情况下行事,这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日后分裂的巨大隐患。

帝国议会没起到英格兰议会那样的作用,帝国的皇帝也不像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那样有担当。1519年,查理五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然而,在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本该强硬时他却表现得非常软弱,本该妥协让步时却表现得过于强硬。作为帝国的皇帝和封建国君,查理五世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但作为诸侯,他却独霸一方,统治着奥地利公国和提洛尔公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王之一。他不仅是西班牙的国王,还是西印度群岛的国王,控制着那里所有的资源。此外,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米兰、西西里岛和撒丁岛都是他的属地。他还以各种头衔统治着勃艮第、弗朗什-孔代地区和荷兰的十七个行省。如此伟大的人物本该凭借帝国宪政制度赋予的权力去影响德意志的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不幸的是,查理五世终究是外来的君主,满脑子都是外来的思想,其母亲卡斯蒂尔的乔安娜 的西班牙血统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处事风格。查理五世对任何违背天主教教义的事都无法容忍,第一次见到马丁·路德时,他就说道:“那个人休想说服我。”

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卡斯蒂尔的乔安娜

一些新教世俗诸侯虽然不是很强大,但却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他们与获得外来皇帝支持的诸侯彼此敌对,内战最终爆发。最后,新教诸侯一方大获全胜,他们迫使对手于1552年召开了帕绍会议( Convention of Passau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该尽快召开一次帝国议会,以彻底结束目前的战乱,实现德意志地区的和平。

1555年,帝国议会终于在奥格斯堡召开会议。因为当时的形势对新教徒非常有利,查理五世对此深感意外和失望,遂派其弟斐迪南代表他出席会议。斐迪南当时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继查理五世之后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和新旧教派的领袖都渴望和平能够早日到来,因为他们担心战争如果再持续下去的话,查理五世的儿子腓力 将拥有更加雄厚的实力。

1555年,帝国议会在奥格斯堡召开会议

帕绍会议前,信奉新教的各诸侯出于私欲或支持新教发展的需要,已在各自领地内占据了不少天主教教会用地。保证这些新教诸侯的既得利益免受天主教制定的法律限制应该不难,真正的困难是如何在未来还能维持当前的局面。首先,随着新教的不断发展,信奉新教的各诸侯极有可能在各自的领地范围内继续将剩余的天主教教会用地转变为世俗用地。其次,身为帝国诸侯的主教或修道院院长甚至有可能放弃自己原先的信仰,转而信奉新教。

在履行《奥格斯堡和约》的过程中,虽然上述第一种情况看似有可能发生,但《奥格斯堡和约》也强调,只有在帕绍会议召开前的天主教属地世俗化行为才是合法的。这就表明,天主教绝不会放弃当前尚未世俗化土地方面的所有权。

上述第二种情况则引发了长时间的争论。新教一方希望天主教主教或修道院院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改变信仰,皈依新教,然后再在民众中推行新教。而天主教一方则坚持认为,改变信仰的主教或修道院院长应该首先辞去其天主教教职,然后再放弃其所占有的天主教保留用地。最后,双方进一步约定,《奥格斯堡和约》只适用于信仰从天主教转为路德教的情况,不适用于转为其他教派的情况。

在当时的情况下,双方似乎都可以接受《奥格斯堡和约》,但这却隐藏着潜在的危险。因为《奥格斯堡和约》虽然表面上是帝国议会表决的结果,但实际上仅仅是各大诸侯和选帝侯意志的体现,似乎除了他们之外,再无人会去关心事情未来的走向一样。此外,《奥格斯堡和约》规定,整个帝国今后要严格维持1552年时的宗教状况,不可有任何的变通。这样绝对的硬性规定实在不大妥当。一方面,《奥格斯堡和约》的制定者没有考虑将大多数人所信仰的宗教作为帝国的国教;另一方面,《奥格斯堡和约》制定者背离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根本就没有去倾听德意志人民的心声。

查理五世之弟斐迪南。斐迪南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后来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签订《奥格斯堡和约》

为防止新教发展而设置的障碍流于形式,不久便土崩瓦解了。世俗诸侯们声称,他们有权在自己的领地内继续将天主教教会的土地世俗化。这是他们为属地臣民提供宗教服务的义务,他们应该时刻好好为臣民服务。据说,仅在巴拉丁就有一百多块天主教教会用地变为世俗领地,这和帕绍会议之前发生在德意志北方地区教会用地世俗化“大丰收”时的数目大体相同。

教会保留用地是一种特殊的地产,即帝国为发展教区和修道院事业而专门留出的土地。然而,新教贵族就连这种土地也不放过,为此还想出了规避《奥格斯堡和约》的借口。他们争辩道,教会保留用地并不是由天主教掌控的土地,而是为了防止主教和教士之间发生争执留出的备用土地。因此,天主教的主教如果选择改信新教,就必须从原来的教区辞职,以免冒犯天主教教义。然而,如果新教教会选出了自己的主教,那么当选的主教就可以当仁不让地接管天主教教会的保留用地,直至他去世为止。

就这样,德意志北方地区的八大教区很快就变成新教诸侯的领地。新教教区的领袖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教,而是当选的王侯而已,他自封为主教,有时也会谦虚地自称为管理者,负责管理领地范围内的所有世俗事务。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这些地区的臣民主要是新教徒,所以他们没有理由去抱怨什么。此外,只要有足够多的天主教教区沦为新教诸侯的领地,那么帝国议会中的多数派自然会易主。当时的帝国议会要比现在的帝国议会更能代表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利益。但我们必须承认,天主教教会用地世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教诸侯对土地的强取豪夺。难怪天主教会大声谴责,称这些新教管理者根本不配当主教,他们无权占有主教的领地,更不应该拥有帝国议会的席位。 4IQMpozvovOcSmb8R/tULHudqKffrPgkj/Jg1WbeSyTTRg4Tu/bCKjG1K5aifC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