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讲

文学的特质

这一讲本来应称为“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文学?恐怕永远不会得到最后的答案。提出几个文学的特质,和文学中的重要问题,加以讨论,借以得着个较为清楚的概念,为认识与欣赏文学的基础,这较比着是更妥当的办法。这个进程也不是不科学的,因为打算捉住文学的构成原素必须经过逻辑的手段,从比较分析归纳等得到那一切文学作品所必具的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志愿,其中需要的知识恐怕不是任何人在一生中所能集取得满足的;但是,消极的说,我们有“科学的”一词常常在目前,我们至少足以避免以一时代或一民族的文学为解决文学一切问题的钥匙。我们知道,整个文学是生长的活物的观念,也知道当怎样留神去下结论,更知道我们的知识是多么有限;有了这种种的警惕与小心,或者我们的错误是可以更少一点的。

文学不是科学,正与宗教美学艺术论一样的有非科学所能解决之点,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来不是要使文学或宗教等变为科学,而是使它们增多一些更有根据的说明,使我们多一些更清楚的了解。科学的方法并不妨碍我们应用对于美学或宗教学所应有的常识的推理与精神上的经验及体会,研究文学也是如此:文学的欣赏是随着个人的爱好而不同的,但是被欣赏的条件与欣赏者的心理是可以由科学的方法而发现一些的。

在前两讲中我们看见许多问题,文学中的道德问题,思想问题,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诗与散文的问题;和许多文学特质的价值的估定,美的价值,情感的价值,想象的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详细讨论的。但是,在讨论这些之前,我们要问一句,中国文学中有没有忽略了在世界文学里所视为重要的问题?这极为重要,因为不这么设问一下,我们便容易守着一些旧说而自满自足,不再去看那世界文学所共具的条件,因而也就不能公平的评断我们自家的文艺的真价值与成功何在。

中国没有艺术论。这使中国一切艺术吃了很大的亏。自然,艺术论永远不会代艺术解决了一切的问题,但是艺术上的主张与理论,无论是好与坏,总是可以引起对艺术的深厚趣味;足以划分开艺术的领域,从而给予各种艺术以适当的价值;足以为艺术的各枝对美的、道德的等问题作个通体盘算的讨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理论,在今日看起来,是有许多错误的,可是他们都以艺术为起点来讨文学。不管他们有多少错误,他们对文学的生长与功能全得到一个更高大更深远的来源与根据;他们看文学不象个飘蓬,不是个寄生物,而是独立的一种艺术。以艺术为起点而说文学,就是柏拉图那样轻视艺术也不能不承认荷马的伟大与诗人的须受了神明的启示而后才作得出好文章来。

中国没有艺术论,所以文学始终没找着个老家,也没有一些兄弟姐妹来陪伴着。“文以载道”是否合理?没有人能作有根据的驳辩,因为没有艺术论作后盾。文学这样的失去根据地,自然便容易被拉去作哲学或伦理的奴仆。文学因工具——文字——的关系托身于哲学还算幸事,中国的图画、雕刻与音乐便更可怜,它们只是自生自灭,没有高深透彻的理论与宣传为它们倡导激励。中国的文学、图画、雕刻、音乐往好里说全是足以“见道”,往坏里说都是“雕虫小技”:前者是把艺术完全视为道德的附属物,后者是把它们视为消遣品。

设若以文学为艺术之一枝便怎样呢?文学便会立刻除掉道德的或任何别种不相干的东西的鬼脸而露出它的真面目。文学的真面目是美的,善于表情的,聪明的,眉目口鼻无一处不调和的。这样的一个面目使人恋它爱它赞美它,使人看了还要看,甚至于如颠如狂的在梦中还记念着它。道德的鬼脸是否能使人这样?谁都能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这到了该说文学的特质的时候了,虽然我们还可以继续着指出中国文学中所缺乏的东西,如文学批评,如文学形式与内容的详细讨论,如以美学为观点的文学理论,等等。但是这些个的所以缺乏,大概还是因为我们没有“艺术”这个观念。虽然我们有些类似文学评论的文章,可是文学批评没有成为独立的文艺,因为没有艺术这个观念,所以不能想到文学批评的本身应当是创造的文艺呢,还是只管随便的指摘出文学作品一些毛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是由讨论整个的艺术才能提出,因为在讨论图画雕刻与建筑之美的时候,形式问题是要首先解决的。有了形式问题的讨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自然便出来了。对于美学,中国没有专论,这是没有艺术论的自然结果。但是我们还是先讨论文学的特质吧。

文学是干什么的呢?是为说明什么呢——如说明“道”——还是另有作用?从艺术上看,图画、雕刻、音乐的构成似乎都不能完全离开理智,就是音乐也是要表现一些思想。文学呢,因为工具的关系,是比任何艺术更多一些理智分子的。那么,理智是不是文学的特质呢?不是!从几方面看它不是:

(一)假如理智是个文学特质,为什么那无理取闹的《西游记》与喜剧们也算文艺作品呢?为什么那有名的诗、戏剧、小说,大半是说男女相悦之情,而还算最好的文艺呢?

(二)讲理的有哲学,说明人生行为的有伦理学,为什么在这两种之外另要文学?假如理智是最要紧的东西;假如文学的责任也在说理,它又与哲学有何区别呢?

(三)供给我们知识的自有科学,为什么必须要文学,假如文学的功用是在满足求知的欲望?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说理智不是文学的特质,虽然理智在文学中也是重要的分子。什么东西拦住理智的去路呢?情感。

为什么《西游记》使人爱读,至少是比韩愈的《原道》使人更爱读?因为它使人欣喜——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为何男女相爱的事自最初的民歌直至近代的诗文总是最时兴的题目?因为这个题目足以感动心灵。陆机、袁枚等所主张的对了,判定文艺是该以能否感动为准的。理智不是坏物件,但是理智的分子越多,文学的感动力越少,因为“文学都是要传达力量,凡为发表知识的不是文学”。我们读文艺作品也要思索,但是思索什么?不是由文学所给的那点感动与趣味,而设身处地的思索作品中人物与事实的遭遇吗?假如不是思索这个,文学怎能使我们忽啼忽笑呢?不能使我们哭笑的作品能否算为文学的成功?

理智是冷酷的,它会使人清醒,不会让人沉醉。自然,有些伟大的诗人敢大胆的以诗来谈科学与哲理,象Lucretius 与但丁。但是我们读诗是否为求知呢?不是。这两位诗人的大胆与能力是可佩服的,但是我们只能佩服他们的能力与胆量,而不能因此就把科学与哲理的讨论作为诗艺的正当的题材。因为我们明知道,就以但丁说吧,《神曲》的伟大决不是因为他敢以科学作材料,而是在乎他能在此以外还有那千古不朽的惊心动魄的心灵的激动;因此,他是比Lucretius更伟大的诗人;Lucretius只是把别人的思想铸成了诗句,这些思想只有一时的价值,没有文学的永久性。我们试看杜甫的《北征》里的“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肩目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这里有什么高深的思想?为什么我们还爱读呢?因为其中有点不可磨灭的感情,在唐朝为父的是如此,到如今还是如此。自然,将来的人类果真能把家庭制度完全取消,真能保持社会的平和而使悲剧无由产生,这几句诗也会失了感动的能力。但是世界能否变成那样是个问题,而且无论怎样,这几句总比“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陶潜)要留传得久远一些,因为杜甫的《北征》是人生的真经验,是带着感情写出的;陶潜的这几句是个哲学家把一段哲理装入诗的形式中,它自然不会使读者的心房跳跃。感情是否永久不变是不敢定的,可是感情是文学的特质是不可移易的,人们读文学为是求感情上的趣味也是万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不动感情的人类(如Aldous Huxley 在Brave New World中所形容的),但是不能想象到一个与感情分家的文学;没有感情的文学便是不需要文学的表示,那便是文学该死的日子了。那么,假如有人以为感情不是不变的,而反对感情的永久性之说,他或者可以承认感情是总不能与文艺离婚的吧?

伟大的文艺自然须有伟大的思想与哲理,但是文艺中怎样表现这思想与哲理是比思想与哲理的本身价值还要大得多;设若没有这种限制,文艺便与哲学完全没有分别。怎样的表现是艺术的问题,陈说什么是思想的问题,有高深的思想而不能艺术的表现出来便不能算作文艺作品。反之,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而表现得好,便还算作文艺,这便附带着说明了为什么有些无理取闹的游戏文字可以算作杰作,“幽默”之所以成为文艺的重要分子也因此解决。谈到思想,只有思想便好了;谈到文艺,思想而外还有许多许多东西应当加以思考的:风格,形式,组织,幽默……这些都足以把思想的重要推到次要的地位上去。风格,形式等等的作用是什么?帮助思想的清晰是其中的一点,而大部分还是为使文艺的力量更深厚,更足以打动人心。

笔力脆弱的不能打动人心,所以须有一种有力的风格;乱七八糟的一片材料不能引人入胜,所以须有形式与组织。怎样表现便是怎样使人更觉得舒适,更感到了深厚的情感。这便是Longinus 所谓的Sublime,他说:

天才的作品不是要说服,而是使人狂悦——或是说使读者忘形。那奇妙之点是不管它在哪里与在何时发现,它总使我们惊讶;它能在那要说服的或悦耳的失败之处得胜;因信服与否大半是我们自己可以作主的,但是对于天才的权威是无法反抗的。天才把它那无可抵御的意志压在我们一切人的头上。

这点能力不是思想所能有的。思想是文艺中的重要东西,但是怎样引导与表现思想是艺术的,是更重要的。

我们读了文学作品可以得到一些知识,不错;但是所得到的是什么知识?当然不是科学所给的知识。文学与别的艺术品一样,是解释人生的。文学家也许是写自己的经历,象杜甫与Wordsworth ,也许是写一种天外飞来的幻想,象那些乌托邦的梦想者,但是无论他们写什么,他们是给人生一种写照与解释。他们写的也许是极平常的事,而在这平凡事实中提到一些人生的意义,这便是他们的哲理,这便是他们给我们的知识。他们的哲理是用带着血肉的人生烘托出来的,他们的知识是以人情人心为起点,所以他们的哲理也许不很深,而且有时候也许受不住科学的分析,但是这点不高深的哲理在具体的表现中能把我们带到天外去,我们到了他们所设的境界中自然能体会出人生的真意义。

我们读文艺作品不是为引起一种哲学的驳难,而是随着文人所设下的事实而体会人生;文人能否把我们引入另一境界,能否给我们一种满意的结局,便是文人的要务。科学家们是分头的研究而后报告他们的获得,文学家是具体的创造一切。因为文学是创造的,所以其中所含的感情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真切的。知识是个人的事,个人有知识把它发表出就完了,别人接受它与否是別人的事。感情便不止于此了,它至少有三方面:作家的感情,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这三者怎样的运用与调和不是个容易的事。作者自己的感情太多了,作品便失于浮浅或颓丧或过度的浪漫;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何,与能引起读者的感情与否,是作者首先要注意的。使人物的感情有圆满适宜的发泄,而后使读者同情于书中人物,这需要艺术的才力与人生的知识。读者于文学作品中所得的知识因此也是关于人生的;这便是文学所以为必要的,而不只是一种消遣品。

以上是讲文学中的感情与思想的问题,其结论是:感情是文学的特质之一;思想与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文学的特质,因为这二者并不专靠文学为它们宣传。

道德的目的是不是文学的特质之一呢?有美在这里等着它。美是不偏不倚,无利害的,因而也就没有道德的标准。美是一切艺术的要素,文学自然不能抛弃了它;有它在这里,道德的目的便无法上前。道德是有所为的,美是超出利害的,这二者的能否调和,似乎还没有这二者谁应作主的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许多很美的作品也含有道德的教训,而我们所要问的是到底道德算不算与美平行的文学特性?

在第二、三两讲中,我们看见许多文人谈论“道”的问题,有的以“道”为哲学,这在前面已讨论过,不要再说;有的以“道”为实际的道德,如“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我们便由这里讨论起。

我们先引一小段几乎人人熟悉的文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不是公认的最美妙的一段?可是,这有补于世与否?我们无须等个回答。这已经把“务为有补于世”的“务”字给打下去。那么,象白居易的《折臂翁》(戍边功也),和他那些新乐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虽都是有道德的目的,可是有些是非常的美丽真挚,又算不算最好的诗艺呢?还有近代的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也是以文艺为一种人生苦痛的呼声,是不是为“有补于世”作证呢?

在回答这个以前,我们再提出反面的问题:不道德的文艺,可是很美,又算不算好的文艺呢?

美即真实,真实即美,是人人知道的。W. Blake 也说:“不揭示出赤裸裸的美,艺术即永不存在。”这是说美须摘了道德的鬼脸。由这个主张看,似乎美与道德不能并立。那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便完全把道德放在一边。那唯美主义的末流便甚至拿那淫丑的东西当作美的。这样的主张也似乎不承认那有道德的教训而不失为美好的作品,可是我们公平的看来,象白居易的新乐府,纵然不都是,至少也有几首是很好的文艺作品。这怎么办呢?假如我们只说,这个问题要依对艺术的主张而异,便始终不会得个决定的论断,那便与我们的要提出文学特质的原意相背。

主张往往是有成见的,我们似乎没有法子使柏拉图与王尔德的意见调和起来,我们还是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吧。我们看见过多少作品——而且是顶好的作品——并没有道德目的;为何它们成为顶好的作品呢?因为它们顶美。再看,有许多作品是有道德的教训的,可是还不失为文艺作品,为什么呢?因为其中仍有美的成份。再看,有些作品没有道德的目的,而不成为文艺品,为什么呢?因为不美,或者是以故意不道徳的淫丑当作了美。这三种的例子是人人可以自己去找到的。在这里,我们看清楚了,凡是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有美,而不一定有道德的目的。就是那不道德的作品,假如真美,也还不失为文艺的;而且这道德与不道德的判定不是绝对的,有许多一时被禁的文学书后来成了公认的杰作——美的价值是比道德的价值更久远的。那有道德教训而不失为文艺作品的东西是因为合了美的条件而存在,正如有的哲学与历史的文字也可以被认为文学:不是因为它们的道理与事实,而是因为它们的文章合了文学的条件。专讲道德而没有美永不会成为文学作品。

在文学中,道德须趋就美,美不能俯就道徳,美到底是绝对的;道德来向美投降,可以成为文艺,可是也许还不能成为最高的文艺;以白居易说,他的传诵最广的诗恐怕不是那新乐府。自然,文学作品的动机是有种种,也许是美的,也许是道徳的,也许是感情的……假如它是个道德的,它必须要设法去迎接美与感情,不然它只好放下它要成为文学作品的志愿。文学的责任是艺术的,这几乎要把道德完全排斥开了。艺术的,是使人忘形的;道德的,立刻使心灵坠落在尘土上。

“去创造一朵小花是多少世纪的工作。诗的天才是真的人物。”(Blake)美是文学的特质之一。

文人怎样把他的感情传达出来呢?寡妇夜哭是极悲惨的事,但是只凭这一哭,自然不能成为文学。假如一个文人要代一个寡妇传达出她的悲苦,他应当怎样办呢?

文人怎样将美传达出来呢?

这便须谈到想象了。凡是艺术品,它的构成必不能短了想象。经验与事实是重要的,但是人人有些经验与事实,为什么不都是文人呢?就是讲一个故事或笑话,在那会说话的人口中,便能引起更有力的反应,为什么?因为他的想象力能想到怎样去使听众更注意,怎样给听众一些出其不备的剌激与惊异;这个,往大了说,便是想象的排列法。艺术作品的成功大半仗着这个排列法。艺术家不是只把事实照样描写下来,而是把事实从新排列一回,使一段事实成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每一部分必与全体恰好有适当的联属,每一穿插恰好是有助于最后的印象的力量。于此,文学的形式之美便象一朵鲜花:拆开来,每一蕊一瓣也是朵独立的小花;合起来,还是香色俱美的大花。文艺里没有绝对的写实;写实只是与浪漫相对的名词。绝对的写实便是照像,照像不是艺术。文艺作品不论是多么短或多么长,必须成个独立的单位,不是可以随便添减的东西。一首短诗,一出五幕剧,一部长小说,全须费过多少心血去排列得象个完好的东西。作品中的事实也许是出于臆造,也许来自真的经验,但是它的构成必须是想象的。自然,世界上有许多事实可以不用改造便成个很好的故事;但是这种事实只能给文人一点启示,借这个事实而写成的故事,必不是报纸上的新闻,而是经过想象陶炼的艺术品。这不仅是文艺该有的方法,而且只有这样的文艺才配称为生命的解释者。这就是说,以科学研究人生是部分的,有的研究生理,有的研究社会,有的研究心理;只有文艺是整个的表现,是能采取宇宙间的一些事实而表现出人生至理;除了想象没有第二个方法能使文学做到这一步。以感情说吧,文人听见一个寡妇夜哭,他必须有相当的想象力,他才能替那寡妇伤心;他必须有很大的想象力才能代她作出个极悲苦的故事,或是代她宣传她的哭声到天边地角去;他必须有极大的想象力才能使他的读者读了而同情于这寡妇。

亚里士多德已注意到这一点。他说:“一个历史家与一个诗人……的不同处是:一个是说已过去的事实,一个是说或者有过的事实。”拿韵文写历史并不见得就是诗,因为它没有想象;以四六文写小说,如没有想象,还是不算小说。亚里士多德也提到“比喻”的重要,比喻是观念的联合;这便说到文艺中的细节目也需要想象了。文艺作品不但在结构上事实上要有想象,它的一切都需要想象。文艺作品必须有许多许多的极鲜明的图画,对于人、物、风景,都要成为立得起来的图画;因为它是要具体的表现。哪里去寻这么多鲜明的立得起来的图画?文艺是以文字为工具的,就是能寻到一些图画,怎么能用文字表现出呢?非有想象不可了。“想象是永生之物的代表。”一切东西自然的存在着,我们怎能凭空的把它的美妙捉住?文字既非颜色,怎能将自然中的色彩画出来?事实本不都是有趣的,有感力的,我们怎么使它们有趣有感力?一篇作品是个整个的想象排列,其中的各部分,就是小至一个字或一句话或一个景象,还是想象的描画。最显然的自然是比喻:因为多数的景象是不易直接写出的,所以拿个恰好相合的另一景象把它加重的烘托出;这样,文艺中的图画便都有了鲜明的颜色。

《饮中八仙歌》里说,“宗之潇洒美少年”,怎样的美呢?“皎如玉树临风前”,这一个以物比人的景象便给那美少年画了一张极简单极生动的像。可是,这种想象还是容易的,而且这在才力微弱一点的文人手里往往只作出一些“试想”,而不能简劲有力的画出。中国的赋里最多这种毛病:用了许多“如”这个,“似”那个,可是不能极有力的描画出。文艺中的想象不限于比喻,凡是有力的描画,不管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不管是悲惨的或幽默的,都必是想象的作用。还拿《饮中八仙歌》说吧:“饮如长鲸吸百川”固然是夸大的比拟,可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便不仅是观念的联合,以一物喻另一物了,而是给贺知章一个想象的人格与想象的世界;这是杜甫“诗眼”中的感觉。杜甫的所以伟大便在此,因为他不但只用比拟,而且把眼前一切人物景色全放在想象的炉火中炼出些千古不灭的图画:“想象是永生之物的代表。”“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坂》)是何等的阴惨的景象!这自然也许是他的真经验,但是当他身临其地的时候,他所见的未必只是这些,那个地方——和旁的一切的地方一样——并没给他预备好这么两句,而是他把那一切景色,用想象的炮制,锻炼出这么两句来,这两句便是真实,便是永生。“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人人经过那里可以看见闭锁的宫殿,与那细柳新蒲,但是“为谁绿”这一问,便把静物与静物之间添上一段深挚的感情,引起一些历史上的慨叹。这是想象。只这两句便可以抵得一篇《芜城赋》!

想象,它是文人的心深入于人心、世故、自然,去把真理捉住。他的作品的形式是个想象中炼成的一单位,便是上帝造万物的计划;作品中的各部各节是想象中炼成的花的瓣,水的波;作品中的字句是想象中炼成的鹦鹉的羽彩,晚霞的光色。这便叫作想象的结构,想象的处置,与想象的表现。完成这三步才能成为伟大的文艺作品。

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它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文学是必须能飞起的东西。使人欣悦是文学的目的,把人带起来与它一同飞翔才能使人欣喜。感情,美,想象,(结构,处置,表现)是文学的三个特质。

知道了文学特质,便知道怎样认识文学了。文学须有道徳的目的与文学是使人欣悦的问题争斗了多少世纪了,到底谁战胜了?看看文学的特质自然会晓得的。文学的批评拿什么作基础?不论是批评一个文艺作品,还是决定一个作家是否有天才,都要拿这些特质作裁判的根本条件。文学的功能是什么?是载道?是教训?是解释人生?拿文学特质来决定,自然会得到妥当的答案的。文学中的问题多得很,从任何方面看都可以引起一些辩论:形式,风格,幽默,思想,结构……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可是讨论这些问题都不能离开文学特质;抽出文艺问题中的一点而去凭空的发议论,便是离天文学而谈文学;文艺是一个,凡是文艺必须与文学特质相合。批评一个作品必须看作者在这作品中完成了文学的目的没有;建设一个文学理论必须由多少文艺作品找出文学必具的条件,这是认识文学的正路。

要认识或欣赏文艺,必须由文艺本身为起点,因为只有文艺本身是文学特质的真正说明者。文艺的社会背景,作家的历史,都足以帮助我们能更多认识一些作品的价值,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即使没有这一层工作,文艺本身的价值并不减少。设若我们专追求文艺的历史与社会背景,而不看文艺的本身,其危险便足以使人忘了文学而谈些不相干的事。胡适之先生的《红楼梦考》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增加我们对《红楼梦》的欣赏。但是,这只是对于读者而言,至于《红楼梦》本身的价值,它并不因此而增多一些;有些人专从文学眼光读《红楼梦》,他们所得到的未必不比胡适之先生所得到的更多。至于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便是猜谜的工作了,是专由文艺本身所没说到的事去设想;设若文人的心血都花费在制造谜语,文人未免太愚了。文人要说什么便在作品中说出来,说得漂亮与否,美满与否,笔尖带着感情与否,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文人美满的说出来他所要说的,便是他的成功;他若缺乏艺术的才干,便不能圆满而动人的说出,便是失败。文学本身是文学特质的唯一的寄存处。 k8XTOqYEZN9gO8vtBwB28x27jKCAQ9Gu26RdCJmoE/XQZIVuJJnUF1gYsFemcs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