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演进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卢卡奇一生经历坎坷,他的理论曾产生巨大的影响,培育了一代新马克思主义者,由此给他带来很大的国际性声誉,但他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受到过严厉的批判,他的理论也引起了无穷无尽的争论;在这期间,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执着于他所钟爱的哲学和人类理性事业,但也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或压力,而经常作一些发自内心的或违心的、言不由衷的自我批评。因此,要理解卢卡奇的理论,首先应当简单地了解一下他的坎坷经历。
1918年之前,可以称作卢卡奇的前马克思主义时期,主要是他早年成长和求学时期。卢卡奇出生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学期间,卢卡奇先后修读法学、国民经济学、文学艺术和哲学,于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于1909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以及后来,特别是在1912—1917年间,他先后几次在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读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思索,因为其间他直接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狄尔泰等著名哲学家,特别是直接就学于著名生命哲学家席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了同学和朋友。卢卡奇后来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对物化和物化意识等问题的阐释都同这一时期所建立起的哲学理解框架密切相关。1918年以前,卢卡奇所写作和发表的著作主要集中于美学和文学批评,如1910年的《心灵与形式》、1911年的《现代戏剧发展史》、1913年的《审美文化》、1916年的《小说理论》等。1918年以前的就学时期可以看作卢卡奇理论生涯的准备时期。
1919—1929年是卢卡奇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时期,由于这十年卢卡奇主要在维也纳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作“维也纳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各国无产阶级,匈牙利于1918年10月暴发了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并于同年11月成立了匈牙利共产党。卢卡奇于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并投身革命。1919年3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卢卡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同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在维也纳期间,卢卡奇曾主办左派刊物《共产主义》,但是,对他而言,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问世。1923年,卢卡奇把过去几年写成的几篇文章结集,以“历史和阶级意识”为题出版。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反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济决定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但同时,卢卡奇也因此遭到许多批评,特别是受到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严厉批判和指责。1928年,卢卡奇又因为“勃鲁姆纲领”而进一步遭到批评。当时,卢卡奇化名“勃鲁姆”(Blum)为匈牙利共产党起草了一份新纲领,提出要建立以资产阶级民主为基础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民主专政”。这一纲领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斥责为社会民主党的“取消主义的纲领”。1919—1929年间,卢卡奇的主要理论著述是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1930—1945年是卢卡奇相对远离政治,在苏联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潜心研究理论的时期。这一阶段卢卡奇总的思想倾向是从《历史和阶级意识》向回退,更接近于共产国际的官方马克思主义立场,因此往往被称作卢卡奇的“斯大林主义时期”或“苏联时期”。在这十几年中,卢卡奇除了于1932年前后一度到柏林研究文学与哲学外,其余时间均在莫斯科,他研读了马克思1844年写成的哲学经济学手稿,并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埋头著述。这期间,他对《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许多观点作了自我批评,从理论立场上更接近在共产国际占主导地位、按斯大林的理解所表述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他还从这一立场出发,对存在主义等现代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这一时期卢卡奇的理论著述很多,主要有《青年黑格尔》《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等。
1945—1971年是卢卡奇回到匈牙利,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卢卡奇回到了匈牙利,任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并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此后,直到1971年逝世,他一直留在匈牙利。这一时期,卢卡奇的理论生涯又同政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他热情投身于匈牙利的社会改革运动和民主运动,并由此受到各种批评,例如,卢卡奇在1949—1951年间、1956年匈牙利事件时期、1968年“布拉格之春”前后,都多次受到党内意识形态专家的批判。同以前几个时期相比,卢卡奇晚期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同教学活动相结合,培养了一批青年理论家,如A.赫勒、F.费赫尔、G.马尔库什、M.瓦伊达等人,他们在60年代形成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布达佩斯学派。卢卡奇也在这一时期回顾和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历程,一方面,他继续对《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自我批评,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苏联时期的保守的斯大林主义立场,试图以社会存在本体论、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论范式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这一时期的理论著述集中表现为两部巨著,即1963年的《审美特征》和1971年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从上述简要的概括可以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多次卷入各种政治争论和理论争论。尽管卢卡奇后来对自己青年时代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不断作自我批评,但是,我们有理由断言,真正确立卢卡奇在20世纪人类理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分化及新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的正是《历史和阶级意识》。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依据《历史和阶级意识》来阐述卢卡奇的理论建树,其中,物化、总体性、主客体的统一、阶级意识四个核心范畴搭起了卢卡奇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架。我们拟从这四个范畴入手来阐释和解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历史和阶级意识》所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