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也称适应技能(adaptive skill)、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competence)、社会成熟。学术界对于什么是适应行为、适应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尚未有定论。
道尔(E.A.Doll)在1953年出版的《社会适应能力测量》( Measurement of Social Competence )中首次提出了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他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类保持个人独立性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技能。道尔的定义被AAMD所采纳。1961年,希伯(R.Heber)代表AAMD给适应行为所下的定义是:适应行为主要是指个体适应环境中的各种自然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效能。
1973年,AAMD发布的智力障碍定义(第七版)中,将适应行为定义为个体达到其相应的年龄层次及文化群体所要求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的能力。1977年和1983年格罗斯曼(H.J.Grossman)又两度对这个定义作了修正。但修正后的定义依然强调适应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但是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所以这样的定义仍具有模糊性。
1984年,斯帕罗(S.S.Sparrow)等人对适应行为提出了新的看法。他们认为,适应行为是指按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要求独立处理各种日常事务的行为。它不是指某种潜能,而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表现。如果一个人具有某种潜能或能力,但在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没有发挥出来,那么他的适应行为也是有缺陷的。按照这个观点,适应行为的缺陷包括以下几种可能:①不知道如何操作一个技能(习得缺陷)。②不知道何时使用所学的技能(操作缺陷)。③其他动机因素影响了技能的表现(操作缺陷)。
1992年,AAMR对智力障碍及相关术语的界定进行了第九次修订。在这次修订中,他们把适应行为细分为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沟通、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与安全、功能性学业技能、休闲和工作等10项技能(见表3-6)。同时指出,这些适应技能是健全生活的核心所在,并且与智力障碍者需要的支持有关。由于每一适应技能领域的相关技能会随生理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因此,在进行功能评估时必须参照个人的生理年龄。
表 3-6 适应行为的含义
2002年,AAMR提出适应行为是指人们习得的用于适应日常生活的概念、社会以及应用性技能。概念性技能包括语言、读写、金钱概念和自我定向等技能;社会性技能主要包括人际、责任、自尊、遵循规则、避免受骗等技能;实践性技能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操作活动、职业技能以及对环境的自我管理等技能。
回顾适应行为概念的产生及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适应行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行为;适应行为是具有年龄特征的;依生活条件、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适应行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1)适应行为主要涉及个体的日常生活行为,而智力通常被认为是抽象思维能力及某些认知能力。
(2)适应行为强调个体生活中的非学业方面的表现,而智力更侧重学业方面的能力。
(3)适应行为强调某些能力的运用是否适当,而智力更强调个体是否具有这些能力。
(4)适应行为常因文化背景、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具有相对性和波动性,而智力比较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1)一些学者认为,智力的实质就是适应;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智力实际上包含两种特性:一种是认知过程,另一种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2)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适应行为量表分数与智力测验分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
由此可见,适应行为和智力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概念和评估领域。
(1)同智力测验一样,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也有其标准误,如果儿童在适应行为测验中的得分低于平均分1个标准差,有必要补充使用另一套测验,以帮助判断。
(2)适应行为所涵盖的内容很广,任何一个测验工具都无法测得全部领域,不同的量表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3)适应行为量表不可能充分反映个体全部的适应行为水平,对于个体的诊断还要补充其他相关信息。
(4)适应行为的评定结果与智力功能的评定结果对于智力落后的评定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个体的适应行为可以通过标准化的适应行为量表来评定。早在1953年,道尔就编制了文兰社会成熟量表(Vineland Social Maturity Scale,简称VSMS)来考察儿童的行为发展水平。全量表共有117个测试项目,涉及一般自理能力、饮食、衣着、运动、休闲、沟通、自我定向和社会化等八个方面的内容,总计各项得分除以实际年龄称为社会商数(SQ),也称文兰社会商数(VinelandSQ’s),根据商数的大小来分辨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1962年,沃尔芬伯格(W.Wolfensberger)仿照智商(IQ)的分等法,将适应能力按SQ’s分成与IQ相应的四等,即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Infan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cial Living AbilityScale,简称S-M量表)是儿童适应能力评定量表。该量表由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水安下监修,日本心理适应能力研究所等单位编制。国内学者左启华1987年主持修订了该量表,并于1995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共有132项,分布在6个领域(见表3-7)。
表 3-7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结构与内容
“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定对象是6个月至14岁的儿童。全量表共7个起始年龄,由每个家长或每天照料孩子的抚养者根据相应的年龄段、按儿童具体情况进行逐项回答。问卷由专人进行评分。评分者根据年龄分组和得分范围查出相应的标准分,根据标准分进行社会生活能力评价。根据总分值由低到高,分为轻度(8分)、边缘(9分)、正常(10分)、高常(11分)和优秀(12分)5个级别。
《ABAS-Ⅱ中文版》改编自美国心理学家帕梯·哈里森(Patti Harrison)与汤姆·奥克兰(Thomas Oakland)编制的适应行为评定系统(Adaptive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Ⅱ,ABAS-Ⅱ)。ABAS-Ⅱ分三个层面评估适应性行为:第一层面为一般适应综合能力;第二层面为3个主要适应领域,包括概念技能、社会技能和应用技能;第三层面为具体适应技能,包括沟通、社区应用、学习功能、家庭生活(家长评定)/学校生活(教师评定)、健康与安全等10个方面(详见表3-8)。ABAS-Ⅱ中文版分为幼儿、儿童和成人三个年龄段的不同版本。《ABAS-Ⅱ中文版》儿童量表适用于7~16岁儿童的评定。
表 3-8 《ABAS-Ⅱ中文版》儿童量表内容结构
*工作分量表为可选择性量表,只有当被评者目前有全职或兼职工作时,才评此项。
《ABAS-Ⅱ中文版》儿童量表分父母版和教师版两个版本,各自包括10个分量表。
①沟通:与他人沟通所需的口语、语言及聆听技巧,含语汇、回答问题、会话技巧等。
②社区应用:社区生活所需的功能性技巧,包括运用社区资源、购买物品、在社区内活动等。
③学习功能:基本的读、写、算及其他日常、独立功能所需的技巧,包括时间、计算测量与写信等。
④家庭/学校生活:基本的居家、生活环境以及学校或教室所需的适应技巧,包括清洁、整理、用品维护、食物制备等。
⑤健康与安全:保护健康及正确对待疾病或受伤所需的技能,包括遵守安全规则、使用药物、小心注意等。
⑥休闲:从事与规划休闲活动所需的技巧,包括与他人互动、从事家庭休闲活动、遵守游戏规则等。
⑦自我照顾:包括饮食、穿衣、沐浴、如厕、仪容、卫生等自我照顾所需的技能。
⑧自我引导:与独立、负责任与自我控制有关的必需技巧,包括开始及完成工作、遵守时间表、遵从指令、做决定等。
⑨社交:与人相处及互动所需的技巧,包括交友、情绪展现与觉知、协助他人、应用礼节等。
⑩工作:成功地从事和维护一项全职或兼职的工作,包括完成工作,与上司合作以及遵守工作时间表等。
一般适应总分和3 个主要适应领域的分数均为平均数100、标准差15 的分数,而各适应技能分量表的量表分数均为平均数10、标准差3 的分数。《ABAS-Ⅱ中文版》(儿童用)还提供主要适应领域分数之间、分量表分数之间的差异比较结果,从而确定相对强项和弱项。
美国智力障碍学会(AAIDD)于2017年发布了由塔塞(Marc J. Tassé)等人 编制的适应行为诊断量表(Diagnostic Adaptive Behavior Scale,简称DABS) 。
DABS依据AAIDD、DSM-5以及ICD-11对适应行为的定义,从概念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应用技能三个领域进行评定。
(1)概念技能:识字/读写,自我导向,数字概念,钱的概念,时间概念。
(2)社会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社会责任,自尊,谨慎(防止受骗),服从规则,遵守法律,解决社会问题,避免受害。
(3)应用技能:日常生活活动(个人护理),职业技能,用钱,安全,卫生保健,旅行,日程安排,使用电话。
DABS用于诊断4~21岁人群的适应行为,分三套量表,分别用于4~8岁、9~15岁以及16~21岁人群。每套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共75个项目,其中概念技能25项、社会技能25项以及应用技能25项。总量表的平均分为100,标准差为15,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也全部为100,标准差为15。根据AAIDD的定义,适应行为的“显著的局限”,是指在标准化的适应行为量表的评定中,在总分或三项技能(概念、社会及应用技能)之一的得分上低于平均分(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表3-9是适应行为诊断量表的项目列举。
表 3-9 适应行为诊断量表(DABS)项目举例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是由湖南医学院的姚树桥、龚耀先编制,发表于1994年。 评定对象为3~12岁儿童。完成一份量表评定一般需20~30分钟,该量表有城乡两个版本。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由8个分量表组成,共评定了包含在59个项目中的近200种行为(见表3-10)。
表 3-10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结构与内容
另外,编制者对8个分量表作了进一步的归类。
(1)独立功能因子:包括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及经济活动分量表。
(2)认知功能因子:包括语言发展、时空定向分量表。
(3)社会自制因子:包括个人取向、社会责任分量表。
该量表以适应能力商数(ADQ)为划分适应行为水平的依据,具体分级情况见表3-11。
表 3-11 适应行为水平划级
1996年,韦小满在参考AAMD适应行为量表(学校版)的基础上,编制了“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该量表适用年龄为3~12岁儿童(见表3-12)。
表 3-12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