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触手可及的美好(代序)

1. 关于本书的诞生

在消逝的童年里,始终未曾感觉到植物的必要性,那些花草树木,就如土地抑或阳光,理应存在于此。吮吸地黄的花蜜,看车前草的叶片“磕头”,将苍耳刺球状的果实丢来丢去,那些都是极平凡的乐趣,是小孩子们大都拥有的生活。那时的都市并非钢铁囚笼,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孤独的枷锁。纵然彼时经历过种种困苦,但却总能发现身边那些触手可及的美好。

我的植物学导师刘全儒先生曾对我说,若是编著一本书,介绍城市里的野花,应当是极受欢迎的。那是十多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却并未察觉到,生活在城市之中忙忙碌碌的人们,对于自然竟是如此缺失,却又如此渴求。我总是将童年的点滴记忆带入成年后的世界,却忽略了如今的孩子们,或许从最初就必须面对一座魔幻却冷漠的城市。还有那些迷失自我的人们,他们在追寻的旅途之中,或许遗失了简单而纯粹的欢乐。

于是,我重拾起导师的箴言,试图从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出发,为人们介绍城市里常见的野花,介绍那些野花何以令人痴迷或厌恶。亦曾有人善意地规劝我,单纯介绍植物依旧不足够,人们的功利心,在希求着植物的用途,能吃,能作药材,或是能干点什么。我曾一度对这说法厌恶,人类总是惦念着索取,但我却又终究释怀了:一些植物原本是因为用途而被人类关注的,然而它们却成就了流传千古的美妙诗篇,管他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只需为人们带来一点点欢愉,那就足够了。

2. 本书的内容结构

本书收录了365种城市中常见的野花野草,若是每天能够识别一种,我想,满一年期限,理应能够察觉得出,那些潜藏在身边的触手可及的美好,从未离我们远去,纵然这城市满是喧嚣、浮躁、粗鄙和阴霾。

关于每一种野花,除却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生长区域等枯燥却又不可或缺的内容,我想要书写的,还有我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或是关于童年,或是关于寻觅,或是新近的絮语,或是浮华的赞美——那些都是自我而随性的文字,归根结底,是想要将我内心深处的野花呈现出来,而不是一本硬邦邦、冷冰冰的彩色图鉴。我希望这些植物能够带有一点点残存在字里行间的余温。

关于野花的名字由来、文化意义、古代传说或故事,亦是我希望与众人分享的。那些植物曾如此美妙,纵然并无实际用途,依旧被人们惦念和传唱,我却不愿见着这些老旧的旖旎消散无踪,再不复被人们忆起。至于植物的用途,则是稍许收录,必不齐全。食用或医药多是抄书,未曾亲身逐一尝试,故而还望读者留心在意,切不可奉之为准则。

3. 书写规则

本书收录的植物名称(中文名及拉丁学名)大多数依照《中国植物志》中的记录,有时根据不同地方的习惯表述,少数种类的名称依照地方植物志的记载。植物分类系统也基本和《中国植物志》相同,采用恩格勒系统。植物物种的确认和处理,本书主要参照《中国植物志》中文版的记述,少数种类兼顾了新近的分类学观点。

除了中文名及拉丁学名之外,本书中所选取的植物种类大多数也给出了一些别名。这些名称大部分源于相关植物志,并兼顾了我国台湾地区所采用的植物名称,也有一些来自花卉市场上的商品名,还有少数是笔者在考察、拍摄时自民间得来的。

植物的形态描述参考了相关植物志的内容,并尽量选取了该物种直观可见、易识别的特征。关于每一个种类的花期,本书中的描述仅仅指该植物最集中开花的时间,在本书记载的花期之外,有些物种也可见开花状态;有些种类分布于南北各地,生于南方时可能全年都会开花,而在北方花期则集中于某一段时间。

本书中所记述的植物生存环境,仅将该物种生于城镇时的情况进行了描述。有些物种非但城镇乡村可见,荒野中亦可生长,本书则未就城镇之外的生境进行介绍。植物的分布地区,本书仅记载该种植物在中国范围内所分布的省区,其中香港、澳门地区的分布情况未列出,可大致参照广东省的分布状况,中国之外不作介绍。部分植物虽在某省区可见,但常见于郊野,城市中较少见,本书中亦将其视为在该省区有分布。

4. 致谢

首先,向我的植物学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全儒先生致以真挚的感谢!刘先生既为我指点了本书的创意,又在植物学理念及物种鉴定等方面,为我悉心指导多年,在植物文化意义等领域亦赠我宝贵资料。我亦期望本书中的内容,能为刘先生的教学工作尽绵薄之力。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归功于很多朋友、家人的协助与支持。在此特别感谢陈亮俊先生与我反复探讨本书的内容及结构,并无偿提供照片;感谢吴双老师、江珊女士、彭鹏女士、唐志远先生、林秦文先生与我多次在野外共同拍摄,或就植物、生态摄影、出版等领域进行交流,并提供了精彩图片,虽然版面有限,部分图片最终未能使用,但仍深表谢意;感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西藏生物影像调查机构(TBIS)、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台湾“青年发展署”(原青年辅导委员会)为我提供了外出考察、拍摄的机会,其中部分照片系相关考察时拍摄;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陈斌惠先生的赏识,并为本书顺利出版付出良多;感谢我的同伴牛洋、张超在本书内容构架、物种及图片的选取、野外拍摄等多方面给予我的协助;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及爱人,在我沉浸于草木世界时,给予我的支持与陪伴。

5. 不足之处及说明

在本书中收录的365种城市常见野花野草中,以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所占比例较小,乔木或高大灌木均未涉及。此外,禾本科、莎草科等禾草状植物选取的种类也较有限,蕨类植物并未收录。

本书对于植物形态的描述,以可视特征或性状为主,较细致或需利用放大镜、解剖器具才能观察的特征并未记录。关于一些常见的相似种类,例如早开堇菜与紫花地丁,本书并未就区分特征专门进行描述,读者可参考不同物种的形态描述进行比对,并参照图片辅助识别。若需更为详尽、准确地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相似物种的区分,或需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请参看植物志等专业性更强的书籍或资料。

在本书编写期间,部分植物类群的分类学处理上出现了新的观点,例如 Flora of China (《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对菱属植物的处理,认为我国仅有2种菱,而将《中国植物志》中文版中的多种菱进行了归并。此外, Flora of China 等较新的文献资料也对一些植物拉丁学名进行了调整和修订。由于本书面对的读者,大部分并非从事专业工作的科研人员,查阅和接受最新观点的机会有限,相比之下,查阅《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各地地方植物志的机会更多,因此为避免新旧观点和处理意见之间的偏差造成阅读困扰,本书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植物志》中文版的处理意见。

此外,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本书在物种鉴定、图片拍摄、文字描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疏漏和不足,欢迎广大读者及老师批评指正。

王辰
2014年10月30日于北京三源里 Q5AgtXw9uEhjCvXDYMefdfygJmZt2BoQHJEuLKhwHKdhdxqVquOTvRJ/EsQYuC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