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科都有其一定的基本概念体系,标准化学科也不例外。在漫长而丰富的标准化实践中,经过标准化工作者不断地总结、提炼、补充、修改和完善,标准化的基本概念被制定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标准化术语又是标准化学科的理论基础。弄清这些术语及其定义,对了解标准化学科的性质,学习标准化的内容,开展各类标准化活动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延伸课堂
历届世界标准日主题
近几十年来,ISO和IEC等权威机构曾经多次通过发布指南的形式对标准化基本术语进行规范。2014年我国根据ISO/IEC指南2:2004《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发布了GB/T20000.1G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该标准对标准化定义作出了如下表述:标准化是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实际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过程。
对定义作进一步解读,需要注意的是:①标准化活动确立的条款,可形成标准化文件,包括标准和其他标准化文件;②标准化的主要效益在于为了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预期目的改进它们的适用性,以促进贸易交流和技术合作。
从该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标准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
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活动过程,主要是对实际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的水平就提高一步,标准化对象也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同时,标准化还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它可以有一个或更多特定的目的,以使产品、过程或服务具有适用性。这样的目的可能是包括品种控制、可用性、兼容性、互换性、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产品保护、相互理解、经济效益、贸易等。此外,标准化还是一项建立规范的活动,即通过对实际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来建立规范。
2.标准化的对象是需要标准化的主题
在标准中采用了“产品、过程和服务”这一表述,旨在从广义上囊括标准化的对象,宜等同地理解为诸如材料、元件、设备、系统、接口、记录、程序、功能、方法或活动等;此外,标准化也可以限定在任何对象的特定方面,如可对鞋子的尺码和耐用性分别标准化。这表明对于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共同的和重复发生的事物或概念,有必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状态,制定成标准,加以统一,以便于它们得到优化或达到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标准化的领域是一组相关的标准化对象
由于标准化可以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标准化的活动领域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而是扩展到经济管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人类活动领域。例如工程、运输、农业、量和单位均可视为标准化领域。
4.标准化的内容是使标准化对象达到标准化状态的活动
标准化的内容就是对标准化对象的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并使其达到标准化状态的全部活动及其过程,这包括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此外,运用简化、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等标准化形式和方法来改造标准化对象,也是标准化活动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5.标准化的本质是统一
标准化就是要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即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有序就是统一,标准化就是用一个确定的标准将对象统一起来。所以,标准化也是一种状态,即统一的状态、一致的状态、均衡有序的状态。
6.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
开展标准化活动的目的在于追求既定范围内事物的最佳秩序和概念的最佳表述,以期获得最佳社会和经济效益,即“最大的社会效益”。标准化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重要部分和显性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它还应包括长期的、隐性的不可计算部分。甚至还存在局部经济效益是负数,但社会效益很大,如在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标准化,其标准化活动也是有成效的。有序和获得最大社会效益是标准化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标准化活动的根本依据。
标准化层次是指标准化所涉及的地理、政治或经济区域的范围。
GB/T20000.1G2014还明确注明:标准化可以在全球或某个区域、某个国家层次上进行,也可以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内,在一个行业或部门、行业协会或企业层次上以及在一个单位的车间或业务部门进行。
依据标准化层次的定义和注释,一般可把标准化分为以下六个层次:
1.国际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是指所有国家的有关机构均可参与的标准化。它是在19世纪后期从计量单位、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和电工领域起步的。20世纪40年代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伴随着ISO的成立,国际标准化也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起来,国际标准的范围从基础标准如术语标准、符号标准、试验方法标准逐步扩展到产品标准,从技术标准延伸到管理标准(如ISO9000族标准).1979年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东京回合谈判达成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使国际标准化的权威性得到空前提高,采用国际标准成为各国标准化的基本战略。
2.区域标准化
区域标准化是指仅由世界某个地理、政治或经济区域内国家的有关机构可参与的标准化。由于世界各地区民族不同,习惯风俗各异,经济技术水平不一,为了维护与保障某一地理、政治或经济区域内的民族利益,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消除区域内的贸易技术壁垒,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区域先后成立了区域标准化机构,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亚洲标准咨询委员会(ASAC)、泛美技术标准委员会(COPANT)、非洲地区标准化组织(ARSO)等。区域标准化机构主要负责协调本区域各国的标准化工作,开展区域标准化活动。有的还组织制定与实施区域标准,如欧洲标准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就是一个典型,它也是最有成效的区域标准化机构。
3.国家标准化
国家标准化是指在国家层次进行的标准化。它的主要任务是依据本国技术、经济与政治管理需要制定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组织制定与实施国家标准,以建立文明秩序,促进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的发展,维护国家和人民权益。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国标准化组织的性质与活动方式也各有不同。
4.行业标准化
行业标准化是指在国家内某个行业标准化机构或行业协会开展的标准化活动。它既符合行业管理的客观需求,又是国家标准化的基础与补充,并可以有效地指导本行业的企业标准化;必要时,还可参与某一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或区域标准化的活动,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5.地方标准化
地方标准化是指在国家的某个地区层次上进行的标准化。在一些地域辽阔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中国都有地方标准化,它适应当地政治、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客观需要,并且是国家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和补充,也能指导和促进本地区企业标准化的有效开展。在农林业、旅游业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领域,地方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6.组织标准化
组织标准化是指在公司(企业或产业联盟)、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研究机构、慈善机构、代理商、社团(协会、学会)层次上进行的标准化,它包括以上组织及其内部各子系统的标准化。
组织标准化是发生在组织层次的标准化,在整个标准化层次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它既是组织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标准化、区域标准化、国家标准化、行业标准化和地方标准化的基础和落脚点。
组织标准化与企业标准化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组织标准化的对象更为广泛,而企业标准化是为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是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各类企业及其内部各部门、各车间乃至各班组的标准化,既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组织标准化的主体。
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标准化系统就是标准化事物按一定内在关系组成的整体。
从标准化的定义及其实践工作可知,与标准化相关的事物主要有问题、活动、标准、机构、法规或制度、资源等。
(1)问题,即标准化课题。它是依存主体的标准化对象,无论是实际问题,还是潜在问题,都可以成为标准化的对象。
(2)活动,即标准化活动过程。它是组织制定与实施标准、修订标准以及再实施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或检查的活动过程,它是标准化的主线。
(3)标准,即标准化活动的成果。它也是标准化活动过程的结果,构成标准化系统的标准应组合成标准体系。
(4)机构,即标准化组织。它是开展标准化活动的组织保证。
(5)法规或制度,即开展标准化活动的法定程序。
(6)资源,即开展标准化活动所需的人力、财务、信息和物力等。人力资源就是标准化专业人员,它是开展标准化活动的关键要素;没有标准化专业人员,就不能开展标准化活动。物力资源则是指与开展标准化活动有关的各类物质条件,即各类设施、设备等。
至此,可以为标准化系统确定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为开展标准化活动所需的问题、活动、标准、法规或制度和资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有时,可以把标准化系统分为标准化课题(即依存主体对象)、标准化工作体系和标准体系三个部分。标准化课题是建立标准化系统的前提,标准化工作体系是标准化系统的运行主体,标准体系则是标准化系统的运行结果。
依据标准化层次,可以把标准化系统分成国家标准化系统、行业标准化系统、专业标准化系统、地方标准化系统、组织标准化系统等;依据标准化对象,又可以把标准化系统分为产品标准化系统、工程标准化系统、信息标准化系统、能源标准化系统等。
在一个组织标准化系统内,又可以分成基础标准化工作系统、技术标准化系统(如工艺标准化系统、设备标准化系统等)、管理标准化系统、工作标准化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