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标准化

提起标准,你会觉得时有耳闻,但又觉得不甚了解。其实,标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天天在和它打交道:当发现骑的自行车不能正常工作时,可就近寻找一家维修店进行维修;当你外出消费需要结账时,可以用一张信用卡在任何可支持POS机刷卡服务的消费点进行结账;当你发现家里的水龙头漏水时,可以立刻到市场购买一个同型号的新水龙头予以替换,等等。事实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标准化,日常生活将会是什么样。抓取生活中任何一幕,你都会很吃惊地发现:有如此多的标准在支撑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你醒来的那一刻,标准就在以某种形式帮助你塑造一天的生活,使你的生活更容易、更舒适、更安全,简而言之就是更方便。想象一下,假如你的银行卡尺寸太大,不能插入自动取款机的滑槽;假如电池的尺寸与你的电气设备不匹配;假如商店没有采用条形码技术来计算库存货物的数量和价格;假如国际互联网地址没有标准化域名,你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呢?事实上,生活中没有标准是不可想象的。在当今世界我们期待快速有效的通信,我们要求电子设备之间能够兼容和互联,我们希望社会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和产品便宜,易于生产和保证质量,要做到这些,标准绝对是必需的,虽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作用是如此隐蔽以至于被人们当成想当然的事情。当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时,你虽然会很高兴,但是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是标准在“保护”着你。

一、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化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需求,在它们之中无不存在着标准化的身影。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诸如规矩、准则、规范、守则、规制,甚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约束,从本质上说,它们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标准,只不过是标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名词表达形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形形色色标准化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穿得合身,吃得放心,住得舒适,行得有序……

延伸课堂

“衣食住行”的标准

(一)“衣”的标准化

早在18000多年前,山顶洞人就用手中的骨针,正式宣告人类社会迈入了“穿衣时代”。从最初兽皮的简单缠裹,到能够遮羞掩体的服装出现,再发展到如今在T台上展示的时尚服饰,人类“穿衣史”的发展,无不显现着标准化的身影。“衣”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对“衣料”的选用标准化、加工标准化等方面。

服装和鞋的号型系列标准就是“衣”的标准化的典型范例。在我国,过去服装大多是手工缝制的,产品的型号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为消费者的选购带来了许多不便。为此,有关部门对国人的各种体型、脚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测量分析,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服装和鞋的号型系列标准。生产厂商按标准组织生产,消费者按标准规格选购,大大方便了生产与消费。服装号型表示的方法,是“号”与“型”之间用斜线分开,后接体型分类代号(儿童服装没有体型分类代号)。例如,女上装类标志165/88A,是指适合身高165厘米左右、胸围88厘米左右、体型A(胸围和腰围的差数为12—16厘米)的女子选购;女下装类标志165/68A,是指适合身高165厘米、腰围68厘米、体型A的女子选购。这样只要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围、腰围,就能方便地买到合适的服装。

《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标准的颁布实施,就是对现代服装加工工艺中的服装染色助剂的有效规范。该标准对服装甲醛含量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每千克外衣的甲醛含量不得超过300毫克,内衣不超过75毫克,婴儿(24个月以内)用品不得超过20毫克。如果一件服装的甲醛含量超过上述规定就是不合格品,不得上柜销售。

(二)“食”的标准化

“民以食为天”反映出“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对“食材”的选用标准化、加工标准化,以及饮食习惯(实质上就是饮食标准化,只不过它基本上是以“约定俗成”的形式产生的)等方面。

“我们还敢吃什么”已成为媒体上及人们日常交谈中经常见到和提到的话题,这揭露了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除了市场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生产未实现标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统一的标准,怎么可能保证“食”的质量安全。质量安全(Quality Safe,QS)标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标志,每当我们从市场上购买食品时都能在其包装上见到。它是食品市场的准入标识,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贴)QS标识,以证明其“质量安全”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对于没有加贴QS标识的食品是不准进入市场销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标准开始实施,如食用油、饮用水强制性国家标准,月饼馅料强制性行业标准等,只要我们在购买之前稍加注意一下,就能发现在其内、外包装或标签上有“QS”标识和“GB……”或“Q……”的字样。

不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购买诸如“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店的汉堡包时,都会感觉到它们的外形、口味几乎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进入中餐饭馆要一盘“鱼香肉丝”时,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中餐饭馆,甚至在同一中餐饭馆的不同时间所炒的“鱼香肉丝”的口感会有较大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这就是“食”的标准化问题。因为诸如“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使用的都是统一的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标准,所以它们能够非常自豪地高喊着“全世界都能吃到一样的肯德基”!反观中餐饭馆,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标准,既无法形成规模,也无法做到统一口感(质量无法保证 )。

“一日三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规律,然而它本质上是人类进食活动标准化的结果。早在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人们每天最多只能进食两次。到了汉代以后,随着农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三餐,甚至四餐,但在古代很多贫困人民还是只能保证一日两餐,直到近代才逐渐变为约定俗成的一日三餐。

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程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在“食”的标准化方面也毫不例外。我们在本章所读到的引导案例,其中就有关于德国在“食”的标准化方面的诸多描述。

(三)“住”的标准化

在日常生活中,“住”的标准化主要反映在“建筑”的标准化、住的“环境”标准化等方面。由于“住”的标准化的专业性比较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此方面的感觉相对衣、食、行方面而言是比较弱,体会也不够深刻。

为了抵御严寒和野兽的袭击,人类在筑居、栖身的过程中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成功地实现了标准砖坯的制作工序、结构以及尺寸的标准化。例如,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柱基与柱高的比例是1∶6,这与当时脚板长度与人体高度比例一致,这也成为早期古代宫殿、寺庙、塔楼等建筑物的标准;我国宋朝李戒所著的《营造法式》就是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标准汇编。“法式”即标准,至于还保留于今世的中国长城、故宫和埃及金字塔等伟大建筑,更是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杰作。

新房装修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必修课。当走进装修建材市场,面对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装修材料时,绝大多数人所关注的可能都只是品牌、价格,而很少会有人去考虑形状、规格、尺寸,担心买回后无法安装。而这应归结为建筑材料的标准化、系列化。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的标准,涵盖建设、供水供暖、家用电器等。绝大多数人对这些标准都不可能了解与知会,但对某些方面却有所感觉,比如房子的高度、门窗的大小等。

住得“环保”对现代居住来说是基本要求。为此,我国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家标准GB/T50378G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运营管理等方面,采用数十项指标对住宅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以得分多少的方式来评价住宅的“环保”质量,总分达到50分为一星级;达到60分为二星级;达到80分为三星级。此外,许多相关标准的制定、贯彻实施都为确保住得“环保”提供了支持,如《住宅隔声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等,只是由于这方面的专业性很强,基本上不为普通消费者所了解与掌握,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并默默地为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贡献力量。

(四)“行”的标准化

在日常生活中,“行”的标准化主要反映在“交通行为”的标准化、“交通用具”的标准化、“交通设施”的标准化以及“便捷出行”的标准化等方面。

红灯停、绿灯行,见了黄灯等一等;上行道、下行道,按照标志行其道;快车道、慢车道,跑快跑慢选准道——这是“交通行为”标准化的典型范例。它在世界范围内,规范着数以亿计的行人和各种车辆的交通行为,保障着社会交通的有序畅通,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也大大地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汽车已经成为现代人类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其安全性已经成为人们在选购时,除价格、排量、外形及内饰之外一个特别关注点,而正面及侧面的碰撞标准,以及安全气囊、ABS刹车配置的强制标准的制定及实施,为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保障。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颁布的政令中,就明确提出“车同轨”“统一驰道”,这应是“交通设施”标准化的早期范例。等级公路、等级铁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而这一切与公路、铁路的标准化是密不可分的。

“公交IC卡”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使人们用一张非接触式智能卡就能实现在公共汽车、地铁、轻轨、轮渡、出租车等城市公共交通中的消费,方便了人们的支付。此外,各类交通标志的标准化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帮助。

当然由于受到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行为或事物的标准可能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在交通行为标准中,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实行右侧通行,而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左侧通行。

(五)图形符号标准化

图形符号标准化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可在各种家用电器上看到用图形符号表示的操作方法;在衣物上看到用图形符号表示的洗涤方法;在学校和工作单位,可接触到用图形符号表示的办公设备操作方法,标在地图、图纸上和技术类专业书籍中的符号,以及工作场所使用的安全标志等;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提供导向信息的图形符号以及交通标志。

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图形符号,现代信息社会需要图形符号。图形符号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正是标准化的图形符号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使得它在我们身边起到了文字无法代替的作用。图1.1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标准化图形符号。

图1.1 常见的标准化的图形符号

在现实生活中,关于人类衣、食、住、行方面的标准化例子不胜枚举。从本质上来归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两类标准:一类是看得见的标准,即用文字等形式明确记载的强制性或建议执行的标准,如交通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另一类是看不见的标准,即约定俗成的、靠大家自觉遵守的标准,如道德要求。然而在人类社会中,由于标准化的潜在性与巨大的惯性,我们无法将其完全停止和改变,因而也就没有机会去感受标准化缺失的困境。只有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才能正确地领会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二、生产中的标准化

同样,当我们随手拿起身边从市场购置的电器或食品时,都可以在其内、外包装或标签上发现“GB……”或“Q……”的字样,而这些正是生产标准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写照。简单来说,标准化在生产中的体现可直接分为两类:“物”的标准化和“非物”的标准化。属于“物”的有产品、材料、工具等;“非物”的则有工序、流程、方法等。

(一)“物”的标准化

“螺钉配螺帽”就是“物”的标准化的典型范例。工业化大生产时期,少不了要用到大大小小的螺丝钉,然而人们发现,当一颗螺丝钉“单”出来的时候,难题也随之而来:它很难找到与自己相配的螺帽!那是因为当时生产工业零件的工厂太多了,对零件的规格却缺少一个统一的规定,生产出来的螺钉和螺帽便大小不一,很难匹配。于是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整个行业的生产准则,即“物”的标准化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对“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个“物”的生产往往被人为地分解到由许多家厂商来进行,导致最终的产品(物)几乎都需要通过组装或接口配合才能发挥功效。而在现实中如果产品“不配套”“不匹配”,就很难“卖得动”。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以下两点:一是生产商实施“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自我进行匹配生产,这对一些简单型产品,比如笔是可行的;但对于绝大多数产品而言,特别是大型、特大型产品而言,显然是不可行的,比如飞机。二是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对所有要生产的“产品”进行标准化,制定出统一的“产品标准”(即“物”的标准化),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产品“不配套”“不匹配”的问题。

(二)“非物”的标准化

“非物”的标准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为配合“物的标准化”而展开的,即为确保“物”的标准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在生产工艺、程序、流程、方法、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的标准化,比如检验方法标准、试验方法标准、抽样检查标准、管理体系标准等。当然,在现实中有许多情况、环境或领域是无法有效地进行“物”的标准化的,只能通过“非物”的标准化来保障当事人或消费者的权益,比如安全、环境、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等,它们只有通过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环境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流程标准来确保当事人的权益;又比如在旅游、娱乐、医疗服务等领域,则只有通过制定相应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流程标准确保消费者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服务。

在制造业广泛采用的生产流水线就是“非物”的标准化在生产活动的一种应用。生产流水线的基本原理是把一个生产重复的过程分解为若干子过程,前一个子过程为下一个子过程创造执行条件,每一个过程可以与其他子过程同时进行。简而言之,就是对功能的分解,在不同的空间上进行同时同步的重复生产,就像大家一起捏“泥人”一样,尽管有一个统一的“泥人”标准存在,但当将“泥人”分解为:你捏头、我捏身、他捏脚,……时,如果没有将生产工艺、操作方法、检验方法等标准化,就有可能会使最终成型的泥人“头重脚轻”,甚至是个“怪物”。

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就是“非物”的标准化的典型范例。其针对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活动、产品、服务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危害,如工作场所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工业辐射、危险化学品腐蚀、危险作业、易燃易爆产品意外释放能量等,关注对象是生产场所的员工、外来人员等。通过制定安全目标和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控制、培训教育、监视和测量、穿戴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等措施,以控制当事人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总而言之,不论是生活中的标准化还是生产中的标准化,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mQF7go65nn/fOjxYPA6HGSFa928qNsDY6UDUn+BhUNJFehNUq+U+aLGDVkvfqw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