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标准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
根据经济学原理,任何物品,首先要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这种效用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即使在生产研制过程中花费了再多的人类劳动,也只能是废品。标准也是如此,有用性是它的自然属性,没有用的标准,即使是花费了再大的精力、耗费了再多的投入去制定,也只能是“废纸”一张。反过来,一项标准应用得越广泛,或者解决的问题越关键,其使用价值也就越大。
人类有组织的标准化活动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100多年的成功实践充分显示了标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有形商品到商贸服务,从技术规范到网络信息,从企业管理到社会责任,均被纳入标准化工作的范围。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标准已经成为国际间重要的竞争手段,它不再是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的工作,而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层面上的工作任务,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更是如此。如果说20世纪是“跑马圈地”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则是“跑马圈标准”的时代。
1.标准是一种产品
谈论标准有没有价值,首先要了解标准是什么。我们说:标准是一种新产品。
“标准是什么”和“什么是标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关于什么是标准,我们已经知道得很多。但关于标准是什么却知之甚少,这是因为人们从思维习惯上常常不去那样想。其实,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读书看报和观看电视、电影,但是人们可能并不会也不需要去思考报刊图书和电视电影到底是什么。在人们心目中,图书就是图书,电影就是电影,还需要追问它们是什么吗?然而,对任何一个事物只有弄清楚其基本属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本质,从而更主动地利用它来为人类造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苹果、柑橘、香蕉一类的东西才被人们抽象为水果,而小说、报刊、书籍、电视、电影一类被人们抽象为精神产品。
标准也是一样,尽管它的种类很多,数量庞大,体系各异,但是从它们的基本属性上看,它们都是一种产品——技术产品。同人类创造出来的其他无以数计的技术产品不同,标准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有着特殊用途的技术产品。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标准是怎样来的?一般的回答当然是依靠技术专家研究和制定出来的。但是,我们既然承认标准是一种产品,那么更准确的答案就应该是:标准是由专家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生产出来的。同样,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就是这种特殊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
把标准定义为技术产品和把标准制定过程归结为标准生产过程,这既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改革上的探索。事实上,一项完整的标准就像一个蛋,其核心内容就是蛋黄和蛋清,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光有这部分还不行,还要有外面的蛋壳,才是一个完整的蛋。标准的蛋壳就是其核心内容的物质载体,过去是纸质的文件,现在除了纸张之外又发明和应用了磁盘、光碟、网络等更多载体。如同任何没有蛋壳的蛋最终是不能孕育生命一样,任何没有物质载体的标准最终也不能呈现其价值成果。无论哪一种标准,最终都表现为由其核心内容加上物质载体所构成的实物形态如一本书、一份公告或者一张软盘、一份光碟等。这些实物形态独立存在,可被多人重复使用,也可被有偿或无偿转让。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的核心内容加上物质载体所构成的独立存在的实物形态不是别的,只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产品。
ISO、IEC等重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已经接受了标准商品化这一新观念,并围绕标准商品化制订其商务计划,对所制定标准的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论证。
2.标准价值的客观存在性
在市场经济中,标准作为管理和控制功能的载体之一,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价值。
以往人们思考这个问题时,常常把它和标准是否有用混为一团,如说“制定标准要有用,有价值”或者说“这项标准那么落后,没什么价值”。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说的是标准是否有价值,其实说的是标准是否有用。需要指出的是:对一种产品来说,有用性不是指它的价值,而是指它的使用价值。标准既然是一种产品就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样,标准的价值所反映的并不是一项标准是否有用或者其有用性的大小,而是指在标准的生产过程中(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标准的生产过程而没有说标准的制定过程)物化在该标准(这项产品)中的一般性人类劳动。标准的价值是标准的社会属性。尽管标准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其价值在商品市场上并不像其他商品的价值那样可以直接转化为商品价格,并通过交换完全实现它,但投入到这项特殊产品中的人类一般性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被抹杀的。
衡量一项标准是否有价值,要看在标准生产过程中有没有人类一般性劳动支出。标准的价值产生在标准的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准是对标准对象的抽象。标准对象可以是一种产品、一种工艺过程、一种检测方法,也可以是一种管理。通过对这些标准对象的反复比较、分析、研究、测试和试验,从中抽象出一些可供重复使用的共性原则和特征,并将其用统一的格式规定下来,形成可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定性文件。对标准对象的抽象过程是一种复杂劳动,需要人类的脑力劳动支出。有必要强调的是:由标准的技术基础性质所商定,制定标准所耗费的人类脑力劳动从质上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脑力劳动,而是高等级的,从而在量上体现为一般人类脑力劳动的叠加。
(2)在对标准对象的抽象过程中,还需要有物质的投入。例如,一项产品标准的制定,首先需要生产出若干数量的该种产品进行对比、测试、分析,由此就会发生所需原材料、生产工时和费用的投入;一项检验方法标准的制定,需要有检测设备、化学试剂和人工、费用的投入。所有这些物质的投入最终都体现为固化了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平行转移,这就是为什么标准的制定需要大量经费和很长时间投入的客观原因。
(3)标准的物质载体,无论是出版印刷还是刻录光盘,都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和人工投入。
上述三方面的投入构成标准的生产成本。无论这些投入来自哪里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投入就不能产生标准,这也是把标准定位于技术性产品的客观依据。
有一个村庄有一种风俗:求婚时用牛的多少来决定姑娘的美丑,最贤惠漂亮的需要用九头牛,这是最高规格的婚礼。
张老汉家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长得既聪明又漂亮,全都是被人用九头牛作为聘礼娶走的。小女儿因为长得既不漂亮而且还很懒惰,到了出嫁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肯出九头牛来娶。后来远方有一个叫张五的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张老汉说:我愿意用九头牛娶你小女儿。张老汉很高兴,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了张五。
几年后,张老汉去远嫁他乡的小女儿家探亲。没想到,女儿已经变得很勤快,不仅亲自下厨做美味佳肴款待老父亲,还变成了一个气质超俗的漂亮女人。张老汉十分震惊,就偷偷地去问女婿:难道你有魔法吗?你是怎么把她调教成这样的?李老汉的女婿说:我可没调教她,我只是始终坚信你的女儿值九头牛的聘礼,所以她嫁过来后,一直按照九头牛的标准来做妻子,就这么简单。
资料来源:广通编著,《经典管理故事全集》,地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