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例言

一、在本書中,著者的目的是:用清代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慣常使用的方法,來求得《論語》中疑難詞句的解決。所謂高郵王氏“慣用的方法”,主要指用同一時代同一句式的書證來證明古書中聚訟紛紜仁智互見的詞句,如解《詩經》“終風且暴”的“終”爲“既”,解《老子》“夫佳兵者”的“佳”爲“唯”。這些在本書《導言》中論述較詳,兹不贅論。

二、當今之世,用現代語言學審視以高郵二王爲代表的古代大師的考證範例如何得以成功,往往一目瞭然。所以,本書又不是純然採用王氏的辦法,而是儘量採用語法學、詞彙學等現代語言學方法來做研究的。具體做法,也詳見《導言》。

三、本書既然重在疑難詞句的考釋,按照慣例,就該做成一部諸如《<論語>疑難詞句考釋》之類的學術專著,既較爲冠冕堂皇,又方便計入科研成果,還方便評優評獎。但著者慮及當今諸多科研成果,大多蒙塵圖書館,故採用“譯注”這一形式,以求惠及較多的讀者。簡言之,本書試圖以“下里巴人”的形式,力爭奉獻“陽春白雪”的内容。

四、《論語》章節的分合,與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大致相同,只有幾處稍異。不同之處,都給出了理由,具見書中。譯文與注釋,有些也一仍其舊。

五、《論語》的本文,古今學者作了極爲詳盡的校勘,而爲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所採納。本書一以《論語譯注》爲準,只有極少部分地方有所不同。所不同者,都在該章的《考證》部分有所説明。如16.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譯注》在正文“不患寡”後注以“當作‘貧’”,在“不患貧”後注以“當作‘寡’”,蓋從俞樾之説也。本書不從俞説,緣由具見該章《考證》。17.15“其未得之也,患得之”後注以“當作‘患不得之’”,本書也未採納,具見該章《考證》。

六、古人言辭簡略,有時不得不加些詞句。這些在原文涵義之外的詞句,外用方括弧[]作標記。此爲仿照《論語譯注》者。必須説明,這並非什麽“增字解經”,因爲這是古今兩種語言,翻譯時爲了讀者的理解而增加若干文字,有時是必要的。參看4.3注①。

七、注釋號放置在句末,依出現先後以阿拉伯數字爲標記。考證文字,共計162篇,每篇末尾依出現先後順序標注阿拉伯數字於圓括弧中。正文末尾有校對者陳雲豪所作《<論語>疑難詞句考證索引》可供檢索。

八、本書重在對古今聚訟紛紜仁智互見的詞句進行考證。這些考證文字有的較多,如果放在注釋中,勢必因其冗長而令人無法卒讀。我的老師郭錫良先生建議將這些文字作爲附録置於書末,同門邵永海教授則建議將之置於每篇之末,蔣冀騁教授也建議將這些文字析出。爲了全書的整體性,且免讀者翻閲之勞,仿照程樹德《論語集釋》的先例,於原文、譯文、注釋之外,另設“考證”這一名目,置於原文、譯文、注釋之後,而將這些文字置於其下。考證的詞語絶大部分也出注,不過注釋中一般只給出考證的結論。將來如有閒暇,準備面向大衆,做成一部此書的普及簡體本,將考證文字大大壓縮,或許會將其置於“注釋”中。

九、關於本書“附録”部分,稍作交代:在本書的研究和寫作階段,作者將一些階段性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其中有兩篇文章(《<論語>“何有於我”解》,《也談<論語>中的“人”與“民”》)是就一個問題展開加以討論的,篇幅較正文對該詞語的討論要長許多。將這兩篇文章附於書末,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也許有所裨益。《<大中華文庫·論語>前言》是上世紀的舊作,其中一些表述只代表著者當時的觀點。著者現在的想法是,語言學研究者還是在語言學領域内才比較内行,其他領域的研究者也是如此。《“嚴夷夏大防”抑或“重君臣大義”》是我兒子楊柳岸(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在我指導下寫的一篇習作,發表於《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4期,我以爲這兩篇文章都有益讀者,也就收作“附録”了。還有若干篇文章,每篇都是討論幾個詞語問題,分别發表於《中國哲學史》《中國語言學》《古漢語研究》《孔子研究》《長江學術》《上海大學學報》等刊物,其中對每一詞語的討論,其内容與篇幅和呈現於本書的相差並不大,就不予收録了。還有一篇發表於《武漢大學學報》的書評(《真力彌滿,萬象在旁——<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讀後》),其中討論《陽貨》第十五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那一部分的内容與呈現於本書正文的也相差無幾,也不予收録。最近一兩年,我又在《武漢大學學報》《國學學刊》《長江學術》等刊物發表了幾篇文章,都是就《論語》中某一詞語問題進行探討的,由於本書早已排版,也就不予收録了。

十、本書承蒙我的老師郭錫良先生審讀兩次,第一次審讀了全書十餘處《考證》,第二次從《學而篇第一》逐字審讀到《先進篇第十一》,並提出不少修改意見。對此,著者都作了修改。先生還建議在《導言》中添加“對近來《論語》諸注本的評價”這部分内容,尤其不可忽視署名“北京大學哲學系1970級工農兵學員”的《論語批注》,著者也都採納了。另外,初稿也經孫玉文教授、鄭妞博士審閲,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見,著者因此作了修改。初稿後來又經蔣冀騁教授審閲,提出若干修改意見,著者也作了修改。

十一、如《導言》所言,著者運用電腦軟件蒐集語料,則所引用不能保證無誤。爲保證本書質量,著者特意邀請畢業於北大古典文獻學專業的湖北民族學院教師陳雲豪博士校對全書,有所改正。2015年9—11月,著者又邀請中華書局青年編輯白愛虎先生與著者一道,在對五校稿進行校對的同時,對引文又重新校對一遍,多所改正。 t/h91C2AB9367FGSVBvZHQYpbYOV75t/Fbh6HmflGC9wZLJ2w/20wbwaWnbzjf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