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的产生要比有声语言晚得多。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这种符号系统的符号系统。文字的作用在于记录和传播语言,使语言克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流传异地,流传久远,即许慎所说的“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既表音又表义,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工具。现今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民族都拥有文字,但它们都是寥寥几种古代文字的后裔。历史上许多民族都创造过原始文字,但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达到能够完备记录语言的成熟程度,可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自源文字”。它们是: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的梵文(又称印章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和中美洲的玛雅文。此外的文字除了极少数几种(均未被广泛使用)之外,都属于“借源文字”。
文字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的未解之谜。不过,可以断定的是,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人类很早就学会了画画,世界上很多地区都保留有远古时代的岩画。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就用图画来记事和传递信息,这些图画进一步发展就成了文字画。它们就是文字的前身。从自然条件看,人类的自源文字全部产生于北半球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这些地区除了玛雅文化外,都是发达而稳定的农业文明地区。据有些学者考证,楔形文字(也叫丁头字)和圣书字的出现距今已有5500多年了,汉字的出现距今也有4000多年了,玛雅文字距今大约有2300多年(一说1700多年,因蒂卡尔第29号碑刻于公元292年)。
图1 亚述—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图2 古埃及木乃伊上的圣书字
图3 圣书字的体式
图4 古印度印章的印章文字和吉祥物图案
图5 刻在国王腰牌上的玛雅文
图6 宁夏大麦地岩画
图7 岩画天象图
图8 纳西族的文字画
图9 东巴象形文字记载的舞谱
在为数不多的几种自源文字中,汉字不是最古老的,楔形字和圣书字都远在公元前3500年前已臻成熟,比汉字要早一千多年。但楔形字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逐渐消亡了,现存最晚的一块有丁头字的泥板是公元75年的遗物。圣书字结束于公元5世纪末,这时晚期的“人民体”停止使用了。汉语方块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历史上使用人口最多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古老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历久不衰、流传至今,历史发展延续不断、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图10 中国古代的族徽图
谈到中国文字的起源,一直就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唐兰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夏代初年就有了文字”,到40年代又提出的“文字的起源是图画”,70年代又进一步依据大汶口文化陶文论定“最古老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字总是用图画方式来表达的意符文字”。另一种是郭沫若提出的“指事文字说”,其根据则是仰韶文化的陶文。对于出土的远古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学者李孝定最早提出了“从史前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可以探索汉字起源”的观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裘锡圭、李学勤等认为应对陶符区别对待,陶符中的几何符号和象形符号在中国文字起源上所起的作用很可能并不相同(刘德增,2001)。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了两次关于文字的重大考古发现:一项是河南舞阳八千年前的象形符号,共四个文字,但至关重要的是它们与安阳殷墟甲骨文非常相似;另一项是山东丁公遗址发现的一片刻有十一个符号的陶片,陶片上的符号基本上被认定为文字,读序是自上而下、自右至左,与古籍排法相同,李学勤认为其笔顺和商代甲骨文一样,但对其释读还未完成。以往所发现的陶器刻画符号一般数目较少,笔画简单,所以此次发现给了“陶文是中国文字源头”之说以有力的支持。对于中国文字的起源,虽然还有结绳、契刻、八卦、鸟兽之迹、原始记事等多种说法,但大体上还是以图画说和符号说两类观点间的此消彼长为主,敉平纷争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图11 大汶口陶符
图12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古代符号,可能是中国原始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八卦说、结绳说、象形说、仓颉造字说等等。其中战国时代的仓颉造字说最为著名。古代世界各民族都把文字的发明和文字的发明者看得非常神秘,中国古人也不例外。《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国人对汉字的崇拜从汉字产生时就开始了:《论衡》说“仓颉四目”;《春秋纬元命苞》的记载,创造汉字的仓颉的形象是“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仓颉创造汉字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另外,仓颉的墓地在全国各地有多处,陕西白水县、山东东阿县和寿光市、河南开封市、江苏南京市都有他的坟墓;仓颉庙也不止一处,其原址在杭州市吴山顶上。根据这种传说,汉字是由具有神奇力量的特殊人物创造的,而且对仓颉的崇拜也就是对汉字的崇拜,可视为中国文化对文字敬畏崇拜的开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详细地阐明了仓颉造字的方法和作用:
图13 仓颉四目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把汉字的创造归功于个人,现代学者大都认为不可信;但如果说文字是大众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创造积累起来的,现有的考古发现也不能支持这种观点。以汉字为例,我们还没有发现甲骨文之前的汉字逐步演变的明显轨迹,实际情况可能是少数人在有意识地创造和整理文字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可能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据现有考古资料推测,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商代所创造的甲骨文。说起甲骨文的发现,相传1899年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因患疟疾,延请太医诊治,太医所开药方中有一味“龙骨”(也叫“败龟版”)。其仆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抓药,王懿荣亲自开包检视,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有类似篆文但他不认识的古代文字。这引起他极大的研究兴趣,他买回了中药店的全部有字龙骨。几经辗转,他发现龙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因为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后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并有了王懿荣吃中药偶然发现了甲骨文的传说。
图14 甲骨文释读
事实上,自古以来,作为商朝旧都遗址的小屯村一带常有古物出土,农夫在翻土犁田时也常能挖出一些龟甲骨头,上面隐约刻有文字,有的还涂成红色,这些骨头被当做龙骨卖给中药店,作为治疗外伤金创的药材。清朝末年,古董商经常将在小屯村一带收购的甲骨等古物转卖到北京、天津。这些带字甲骨引起了收藏古董的官僚、绅士和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开始大量求购。清末士绅王懿荣,爱好古董,收藏了一些青铜器和石刻等古文物,金石学造诣很深。1899年,他为了收购更多的甲骨,就按字论价,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收买,于是古董商就四处为他搜求,所以社会上便流传着王懿荣首先发现了甲骨文的说法。实际上在王懿荣高价收买甲骨文的前一年,古董商范维卿已将甲骨文带往天津出售,穷秀才王襄、孟定生已辨认出此乃古代遗物,名曰“古简”。1899年的某天,刘鹗(字铁云)去拜访王懿荣,谈到最近归集古董的情况,王懿荣将收购到的甲骨拿出来给刘看,刘看到上刻文字,大感惊奇。于是他也开始多方收集。这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懿荣遇难身亡。次年,刘鹗从王懿荣后人手中买来一千多片甲骨,到1903年时,他已收集到5000多片,他从中选出1058片,编辑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刘鹗将古董商和官僚视为珍奇而秘不示人的甲骨文公诸于世,这对甲骨学以后的发展具有开创性贡献。尔后,王国维进一步考证,安阳小屯一带就是商代盘庚迁殷以来的旧都。这样,甲骨文的出土就成为百年来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图15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中国最早的研究甲骨文的著作
此前已有大量甲骨被刮字、敲碎,人为破坏。甲骨文的价值显现后,它们顿时成为中外各方搜求的焦点,数以万计的甲骨被盗掘盗卖,流散到欧、美、日等国。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展开对河南殷墟的考古发掘,收获颇丰,一共出土了2万多片有字甲骨。1949年以后,政府组织力量对甲骨文进行全面地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79年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开始分十三册陆续出版,这是甲骨文研究的集大成著作。据统计,自19世纪末年甲骨文发现以来,出土的有字甲骨有10万片以上。其中单字的数量约有4000多个,可识读的约2000个左右。
图16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
也有学者考证,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中国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中国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中国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俄国、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的有26700多片。
商代是神权政治时代,商王及贵族等遇事都要占卜,大到国家政事,小到私人生活,诸如祭祀、征伐、年景、游猎、生子、疾病等等,行动之前都测其吉凶祸福。占卜时首先用火烧灼龟甲或兽骨上的钻穴,烧灼后正面出现裂纹,称为卜兆(“卜”、“兆”二字正是甲骨裂纹的形状)。商王或史官就根据卜兆来判断吉凶,然后在卜兆旁刻上要祈求和验证的事情,这就是“卜辞”。因为卜辞都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所以被称做“甲骨文”。
据我们目前所知,世界上的文字都起源于象形文字,但为什么西方文字会从象形文字发展为纯拼音文字,而世界范围内只有汉字将象形、表意的性质保留至今?汉字在历史发展上为什么与西方文字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异?这是否意味着西方文字比汉字优越呢?
图17 东巴象形文字:山、石、叶、花、房、鸟、鱼、水
西方学者提出,世界文字的发展轨迹,是从表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表音文字。这种“三阶段论”的说法在中国也很有影响,比如《辞海》就说:“表形文字,也叫象形文字。描成物体形象的文字,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是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表意文字,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的文字,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通常把古埃及字、楔形文字和汉字看做表意文字。是文字发展中在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中间的一个阶段。”“表音文字,用字母表示语音的文字。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使用最为便利。”这种说法自然会引申出汉字落后的结论。
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者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的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和简化字的推行都是基于这种思想。
但这种“三阶段论”的说法,首先就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事实。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并不一定都经历了三个阶段,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如丁头字和圣书字,在本民族中没有演变为表音文字,传播到外民族中才演变为表音文字。现在各国使用的拼音文字,都是从国外引进古文字作为表音符号而制作出来的,并没有经历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三个阶段。王宁(2001)指出:“汉字也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是,延续图画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是表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表意文字特点,一方面又不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内部调整,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我们主张世界文字发展的‘两种趋势论’,不同意‘三阶段论’以及由此引发的‘汉字落后论’。”
汉字为什么能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具有旺盛不衰的生命力呢?其中的原因很复杂。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曾经从汉语特点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过回答。他认为汉字长寿是基于汉字适应汉语特点的原因:一是汉语的词根孤立性的语法结构;二是汉语的通过单音节词组合的方式进行的构词法;三是汉语存在大量读音相近的词素;四是中国存在着极不相同的地区方言。
近年来,人们又从不同角度来探究这一现象。如文字学家张玉金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他认为:首先,汉字是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联系的桥梁;其次,中国文化具有不寻常的抗排挤能力;再次,中国文化有着突出的延续性、保守性。另外还有政治上国家政权统一对共同交际手段——汉字的长久需要,经济上中国以农业立国的传统缺乏对更简易文字——拼音文字的需要。
还有学者从中国国情来看汉字的生命力:首先,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世界强势民族,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强国、经济强国、政治强国、军事强国的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这也使得汉字富有生命力。第二,从语言文字使用主体的自然情况看,汉民族人口众多,使用汉语汉字的人口数量长期以来高居世界首位。第三,从汉语汉字的生存空间看,中国一向疆域辽阔,同时又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第四,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汉字长寿的原因。汉字自远古使用至今,已逾四千载,这期间用汉字记录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其规模之巨,在全世界无与伦比,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灿烂文化浓缩其中。汉字典籍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它是整个东方文化历史和现实的源泉,同时它对于世界的意义同样十分重大。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历史上的汉字典籍已经成为一大文化宝藏,而且更表现在现实的汉字文化已经成为华夏大地的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而掌握并使用汉字则成为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一种客观的现实的必然要求。还有人总结了汉字所独有的许多长处,这当然也是其长寿的原因。
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不同的文字形式。据周有光先生的研究,在今天的世界上,有的国家用汉字,有的国家用字母。用汉字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字母有多国通用的,有一国独用的。多国通用的字母有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使用国家最多的文字形式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分布最广,占大半个地球,包括欧洲的大部分,美洲、大洋洲的全部,非洲的大部分,亚洲的小部分。西亚的土耳其,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等,也都用拉丁字母。
欧洲有一条字母分界线,在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南斯拉夫的西面:分界线之西信奉天主教,用拉丁字母;分界线之东信奉东正教,用斯拉夫字母。
非洲也有一条字母分界线,在北非阿拉伯国家的南面:分界线以南的大半个非洲用拉丁字母,分界线以北的阿拉伯国家用阿拉伯字母。
占第二位的是阿拉伯字母,它的分布区域仅次于拉丁字母。它是北非和西亚许多阿拉伯国家以及中亚和南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字,包括中国的新疆。
第三种多国通用的字母是斯拉夫字母。除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之外,还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的文字。蒙古国也用斯拉夫字母。
第四位的是印度字母系统,但印度字母系统包含多种字母,同出一源而形体各异,不能彼此通用。这些字母应用于印度,以及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中国的西藏文字也属于印度字母系统。
一国独用字母有: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以色列)、阿姆哈拉字母(埃塞俄比亚)、谚文字母(朝鲜、韩国)、假名字母(日本)。中国少数民族的独用字母有蒙文、四川规范彝文等。
理论上语言文字是一律平等的,但是现实中语言文字是有强有弱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在当今世界上,按使用人口计算,汉字是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大文字。
但我们必须清醒、客观地看待汉字的现实地位和发展前景。正如李宇明先生(2004)总结的: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是“软国力”的核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80%的信息由语言文字来负载传递,语言信息技术和语言产业成为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宠”,语言构成“硬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今不可一世的英语,1600年前后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语种,是老牌的大英帝国和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给了英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同法语一决雌雄的资格。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军事强国和技术盟主,英语超越法语成为世界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的第一大语言,时至今日,几乎成了“世界通语”。
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急遽增长,直逼使用英文的网民人数。但从国际来看,使用汉字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新加坡,互联网上的信息,绝大部分是依靠英文传播的。汉语汉字要成为国际语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交际工具必须好学好用。在世人眼中,汉语汉字是繁难的语言文字。说汉字难,究其原因,既有表意的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巨大差异,也有汉字本身的不够完善。我们的汉字有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汉字的规范标准尚不健全。比如,我们提倡用规范字,但《规范汉字表》至今还没有公布;汉字的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至今也都还没有完成。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全世界学习汉语汉字的人数迅猛增长,汉语和汉字正在加速走向世界;国内也在加紧对汉字规范的开发研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和教师正在努力探索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期困扰外国学习者的汉字难学问题会在相当程度上得到缓解,汉字普及的前景已经露出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