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正午

美国影片1952年摄制

导演:弗莱德·齐纳曼

编剧:卡尔·福尔曼

主演:贾利·古柏(饰多恩)

格蕾丝·凯利(饰艾米)

凯蒂·裘拉杜(饰海伦)

【影片内容】

烈日当空,美国西部海德莱小镇犹如闷炉一般。这是1870年盛夏一个平静的礼拜天,上午10时许,本镇法官梅特里克正在主持婚礼,新郎多恩同新娘艾米深情接吻。多恩是本地颇有声望的警长,明天将离任赴远方经商,因艾米信奉教友派,已说服丈夫不再从事以暴抗暴的职业。镇上的头面人物纷纷向这对新人送出祝福,婚礼上洋溢着喜庆气氛,唯独多恩的副手哈维警官没有出席。

突然,火车站站长跌跌撞撞闯进门,带来一个凶讯:五年前被多恩亲手逮捕的匪首盖伊在死囚牢里疏通关节,逃了出来,此刻正搭乘正午12点钟那趟火车赶来向多恩报一箭之仇。盖伊的弟弟米尔特与另外两个爪牙已在镇上公开露面,摆出里应外合的架势!众人闻言大惊失色,一看墙上挂钟已经指向10点40分,便劝多恩火速离开,好汉不吃眼前亏。

四轮马车载着新婚伉俪在荒原上狂奔。多恩在半途上猛的勒住缰绳,掉头返回镇上。他是个刚正不阿的硬汉,临阵怯敌在江湖上岂不遭人耻笑?艾米对多恩的举动十分不满,她赌气离开多恩,准备只身搭火车回故乡。

在这个仅有四百口人的小镇上,消息传得飞快。市民中有人幸灾乐祸地等着看“好戏”,还有人预言至少要备足三具棺材来收尸。哈维警官此时正与情妇海伦厮混,他对多恩的处境袖手旁观,遭到海伦奚落。海伦虽是风尘中人,但素来仰慕多恩的人品,她瞥见时钟已近11时,不禁替多恩捏了把汗。

多恩以为自己得道多助,市民们定会伸出援手帮助他抗击盖伊匪帮。多恩首先去找梅特里克商量对策,却意外地发现他忙着打点行李。这位法官当年判处盖伊绞刑,唯恐招来杀身之祸,便想一走了之。临行前,他引经据典忠告多恩:“公元前五世纪,雅典公民饱受暴君蹂躏,罢黜了他。几年过后,当暴君复辟时,打开城门欢迎他的也是那帮公民。”多恩对法官这番言行深感震惊。

米尔特一伙在火车站迎候盖伊。独自候车的艾米看到他们虎视眈眈的模样,既厌恶又恐惧,只得返回镇上,避在一家旅馆里。

多恩继续奔走,准备集结一支自卫队伍。他遇见哈维,谁知哈维心胸狭窄,对多恩未举荐自己继任警长耿耿于怀,他大言不惭地向多恩摊牌:只要多恩设法让他晋升警长,就答应出力。多恩断然拒绝了。哈维悻悻然地说:“你一年前被海伦撵走了,你不能容忍我在海伦那儿取代了你是吗?”多恩此刻方明白哈维妒嫉心的由来,两个警官之间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痕。

一位名叫贝克的市民勇敢请战。他向多恩表白:“幸亏你把全镇搞得太太平平,大伙才安居乐业。盖伊匪帮休想再把镇子搞乱!”贝克关切地询问多恩召集到多少人,多恩苦笑:“目前仅有你一个。”贝克一看时间已经是11点07分,急忙提醒多恩再多找几个帮手。多恩从贝克身上感受到宽慰,信心陡增。多恩预计新任警长托比即将抵达,便在办公桌上压了张留言条。他从容地走在街上,却发现不少市民一副隔岸观火的模样。街口有两个顽童玩游戏,其中一个摹仿开枪姿势,嘴里嚷着:“叭!叭!打死你,多恩!”虽说童言无忌,多恩心里却不是滋味。

在旅馆候车的艾米见多恩进门,以为丈夫回心转意。多恩却问妻子:“你同意留下啦?”艾米冷冷地回答:“我已经买了中午的火车票。”多恩非常失望,甩开她直奔柜台询问海伦住的房间。海伦原是盖伊的情妇,盖伊被捕后,她一度同多恩有来往,但她发现多恩钟情艾米,便与哈维私通以示报复。海伦得知盖伊来寻多恩决斗,哈维又见死不救,意识到自己将陷入窘境,便打算马上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海伦没料到多恩在此时登门拜访,不禁反唇相讥:“你想请我去求盖伊放过你吗?我可不干!”多恩好意回答:“我只是来告诉你盖伊回来了,你应当马上离开,我本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海伦发觉自己小看了这个铮铮铁汉,心中涌出满腔柔情。她想同多恩吻别,但自卑心理使她抑止了这一冲动。多恩大步流星离开了旅馆。艾米极力掩饰自己的不安,向旅馆老板打听海伦是何许人。老板添油加醋地告诉她:“海伦是你丈夫的旧相好,之前她是盖伊的心上人。你丈夫大难临头啦。”

多恩回到警所,见那张留言条仍在桌上,看来托比警长尚未到任。他抬眼看了看钟,11点16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多恩急忙向男人们聚集的酒店赶去。在酒店门口,他同米尔特狭路相逢。米尔特一声不吭,提了瓶威士忌酒故作轻松地吹着口哨扬长而去。多恩推开酒店大门,里面传出一阵哄笑声浪,酒店老板嚷着:“我敢打赌,盖伊下火车不出五分钟,多恩就得送命!”话音未落,他尝到多恩一记铁拳!多恩当众招募帮手,全场鸦雀无声,只有时钟的嘀嗒声清晰可闻,11点19分了。酒店老板冷笑道:“你想来这儿拉队伍,走错门了。”

多恩愤然离开酒店,去找他素来敬重的退休警官马丁。但马丁早已看破红尘,他奉劝多恩及早脱身,因为官匪勾结,当警察的白白搭上一条性命太不值得。多恩又去找富勒求援,不料这个胆小如鼠的市政官闭门谢客。多恩心中一股无名火冒了上来,他十分焦躁地望望头顶火辣辣的太阳,眼看已日近正午。

火车站站台,米尔特一伙酗酒作乐。两条铁轨伸向暑气灼人的远方,匪首盖伊马上要抵达了,血腥气依稀可闻。

哈维无所事事,折回海伦那里。他发现海伦正在收拾行李,误以为她要随多恩出走,不禁妒火中烧。海伦轻蔑地斥责他:“多恩是个男子汉,你比他差远了!你们都不敢出来帮多恩,他一死,这个镇也就完蛋了。我还想在世界上挣口饭吃,这就是我离开此地的原因。”哈维怔怔地伸手去揪她,海伦狠狠抽了他一记耳光。

多恩匆匆赶到教堂求助,他还心存一丝希望。教徒们七嘴八舌,找出各种不想介入的理由。妇女们也卷入论争,老妇们建议发动青壮年为多恩助阵,小姐们则认为小伙子送命太可惜。最后轮到镇上颇有声望的亨德森发言了,他在肯定“多恩是我们见过的最出色的警长”之后话锋一转:“我认为目前唯一的出路是请多恩快点离开,盖伊回来后发现多恩已走,今天就不会发生流血事件。这对我们大家都很合适。”多恩心灰意冷,转身离开了教堂。

11点44分——多恩形单影 只,走在一片死寂的街上。在马厩 里,多恩与哈维再度相遇。哈维按捺不住嫉妒 心,大打出 手,结果他不敌多恩被击昏过去。

11点50分——艾米打定主意去见海伦。出于对多恩共同的 爱,两个女人坦诚相见。海伦直言不讳:“如果多恩是我丈 夫,我决不离开这儿。我会拿起枪和他并肩战斗。”艾米则竭力辩解:“如果我这么 干,那就背叛了我信仰的教友 派,等于承认人类互相残杀是对的。”

11点55分——多恩走进警 所,发现全副武装的贝克准时待 命,大受感动。不 料,当贝克得知多恩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帮手 时,立刻产生动摇。多恩洞察其心 理,示意他不必勉强。贝克走 后,多恩意识到自己已经彻底孤 立,脸上浮现出惨淡悲壮的笑容。一刹 那,他想到了自 杀,但很快恢复自制 力,伏案写下一份遗嘱。

骤然传来火车汽笛的啸叫!一声紧似一声,正午那班火车正点抵达了。

恐怖气氛笼罩全镇。家家户户门窗紧闭,街上空无一人。

多恩视死如归,将子弹推上膛,孤胆迎敌。

脸色阴沉的盖伊步下火车。米尔特一伙耀武扬威地簇拥着他进镇,开始搜寻多恩。艾米与海伦上了火车,在车厢里紧张地谛听着镇上的动静。

枪响了!海伦身子发软,艾米下意识冲下火车,疯狂地朝枪响处奔去。只见马路中央横着一具尸体,艾米以为多恩已死。近前一看,被击毙的是米尔特。

枪战激烈进行。多恩寡不敌众,被盖伊一伙逼进了堆满草料的马厩。盖伊发起火攻,多恩陷入烈焰包围。他沉着应战,打冷枪又击倒一个匪徒。

艾米冲进警所,读到多恩的遗嘱,禁不住淌下热泪。她坚定地拿起枪,瞄准窗外一个匪徒射击。初次上阵的艾米不慎落入匪帮魔掌,盖伊丧心病狂,用艾米作人质逼迫多恩就范。多恩略施小计,在艾米配合下,终于打死罪行累累的盖伊!

多恩与艾米紧紧拥抱在一起。

围观的市民愈来愈多,每个人脸上都有点不自在。心力交瘁的多恩当众摘下警徽,随手朝地上一扔!他与艾米头也不回地驾着那辆四轮马车驰离了这个小镇。

【影片赏析】

在自然界24小时的昼夜交替中,“正午”处于转折点;在美国西部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上,《正午》也恰巧是一部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给渐趋老化的西部片带来了推陈出新的前景。西部片堪称美国的“国粹”,自1902年鲍特拍了第一部西部片《火车大劫案》之后,西部片源源不断问世,魅力经久不衰,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作为类型电影,西部片很快形成自己的套路。以角色分类而言,一般包括主人公、社会民众、恶势力三组人物,彼此形成戏剧冲突。美国电影学者赖特详尽考察了西部片叙事模式,概括出西部片最常见的标准模式:主人公身手不凡,单枪匹马来到西部某个祸事多端的小镇,他仗义行侠,为民除害,最后赢得当地民众的尊重和一位纯洁姑娘的爱情。赖特指出,好莱坞在1930年至1955年期间拍摄的西部片,几乎全都是这一标准模式的翻版,尤以与《正午》同时问世的《原野奇侠》一片最为典型。

《正午》却属例外。赖特将它视为一种“变奏”模式,因为上述三组人物关系发生了180度逆转。在本片开头,主人公多恩警长治安有功,早已被社会民众接纳,结尾时他却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与社会民众格格不入;主人公的贯穿动作与最高任务不仅仅是与恶势力对抗,而且是“腹背受敌”,被迫向社会民众作道德意义上的抗争;主人公所钟爱的女人,也不再谋求与社会和解,反而与主人公一起离经叛道。甚至可以这么说,多恩警长同盖伊匪帮之间只不过存在一种你死我活的肉体搏斗罢了,他与社会民众之间形成的难以调和的道德冲突才是本片戏核所在。因而,《正午》同一大批标准西部片旨趣迥异,观众司空见惯的“除暴安良”、“英雄救美人”等俗套确实被编导作了一番变奏处理。主人公多恩固然不失英雄本色,但这位末路英雄身上并未笼罩什么神奇灵光,反而具备浓重的悲剧色彩。《正午》曾被美国评论界称为“首开心理西部片之先河”,说明它已偏离西部片驾轻就熟的老路,开始从动作片向心理片靠拢。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一向关注美国西部片,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接连写了《西部片的演变》等多篇评论,不仅公开宣称“与《原野奇侠》相比,我更喜爱《正午》 ”,而且以学术敏感率先提出“超西部片”的见解,针对西部片的演变及时给予理论肯定。巴赞认为,西部片在二战前后已臻完美,这意味着它必须奋力创新以保存自己的活力;所谓“超西部片”,就是指那种抛弃成规、力求增添一种新旨趣的西部片。巴赞指出:“这种新旨趣涉及各个方面,如审美的、社会的、伦理的、心理的、政治的、色情的……简言之,就是增入非西部片固有的、意在充实这种样式的一些特色。”我们结合《正午》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便可发现《正午》涉及的“新旨趣”其实更多体现在政治层面。这样与其说《正午》是一部“心理西部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政治西部片”更为确切。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有助于我们解读潜藏在《正午》表层故事底下的政治主题。

《正午》根据约翰·肯宁汉小说《警察徽章》改编,是一部讽喻之作,虽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叶,影射的却是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最黑暗的一页。1938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设立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委员会基于冷战的国际大气候,于1947年掀起一场白色恐怖。好莱坞首当其冲,有10名电影工作者在所谓“好莱坞遭共产党渗透”的指控下被秘密传讯,最后被判刑,这便是“好莱坞10君子案”的由来。从1951年起,该委员会由声名狼藉的右翼参议员麦卡锡执掌,再次采取法西斯手段加紧迫害进步人士。数以百计的电影工作者被列入黑名单受审查,《正午》的编剧卡尔·福尔曼便遇到这一严峻的考验。在听证会上,福尔曼援引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拒不回答任何问题,表现出一位正直艺术家的良知与骨气。然而,同在好莱坞电影圈,既有像福尔曼这样横眉冷对的义士,将黑名单当作不出卖良心的美国人的“光荣榜”,亦不乏卖友求荣的孬种。例如“好莱坞10君子”中便有一人日后变节;另一位颇有名气的导演伊利亚·卡赞在接受审查时,也留下了极不光彩的证词。

“愤怒出诗人”,作为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福尔曼在创作《正午》时融入了切身感受:面对恶势力的挑衅,每个社会成员该怎么办?在福尔曼看来,恶势力其实不可怕,可怕的倒是社会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劣根性,诸如自私、冷漠、妒忌、恃强凌弱、忘恩负义……这些蛰伏在人性深处的“恶”才是最令人齿冷的,将导致文明社会的倒退。这里有必要提及当年“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一整套传讯程序。据当事人披露,这种听证会实际上就像一条碰到什么捞什么的“拖网渔船”,或者说陷入一种株连式逼供怪圈。每个受传讯的对象为证明自己清白,必须向该委员会招供其他涉嫌“亲共”的人。随后,该委员会根据口供逐一传讯另一批被指认的对象,黑名单变得越来越长。当时每个受讯者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供出别人的名字,要么丢弃自己的前程。事实上,这种荒唐做法完全有可能遭到抵制,但重压之下人人自危,有相当一部分人明哲保身,违心地或自愿地做出苟且偷安的选择,例如某编剧竟然供认自己的社会关系中有162人是共产党人。在短短几年间,原先的“好莱坞10君子案”蔓延到300余人遭迫害,卓别林也未能幸免,被美国司法当局驱逐出境。福尔曼在创作中巧妙运用托古喻今的方式,大胆触及时弊,深刻揭示人性的弱点,呼唤社会良知的复苏。

福尔曼的创作意图直接体现为《正午》设置的矛盾冲突。本片对主人公与恶势力之间的冲突着墨并不多,截至多恩与盖伊最后决斗的高潮之前,基本上是虚写的;对主人公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冲突,则以充足篇幅作了层层深入的描绘。影片开头,当盖伊匪帮卷土重来的消息传开后,多恩警长一度携妻出走,但很快返回镇上。他之所以敢于作出这一决定,不仅是个人性格使然,更主要的是他自信全镇居民会做坚强后盾,万万没料到自己落入“得道寡助”的境地。多恩周围的民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无名无姓的背景人物,多恩不会怪罪这些老弱妇孺;第二类是幸灾乐祸唯恐天下不乱的卑琐小市民,他们出言不逊,毫不掩饰助纣为虐的行径,多恩对这类人嗤之以鼻;第三类是镇上的头面人物,他们原先都是多恩的好友或同事,在多恩心目中是值得信赖的,但恰恰是这批人在关键时刻纷纷“倒戈”或作壁上观,没有一个人敢于从道义上、行动上为多恩助一臂之力。值得指出的是,福尔曼对这些人物没有作肤浅的漫画式处理,而是把握每个人物的前史与性格,揭示他们各自的内心动机。如哈维警官的妒贤嫉能、法官的洁身自好、贝克的随大流、亨德森的“丢卒保车”观念等等,他们面对恶势力,恪守“好汉不吃眼前亏”、“冤有头,债有主”之类信条,将多恩推到孤立无援、背水一战的地步。福尔曼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从道德层次揭示人性深处的阴暗面,以此折射麦卡锡主义猖獗之时那种为虎作伥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心理。

多恩并非传统西部片中常见的那种英雄,他身陷逆境,内心充满困惑与痛苦,一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在《正午》极其紧凑的情节中,多恩疲于奔走,缺乏推心置腹的倾诉对象,但观众可以从本片主题歌《别把我丢下,我亲爱的人》中,听到多恩不无感伤的心声——

在今日婚礼上,别把我丢下,我亲爱的人,请给我力量。

不知会遭遇什么命运,我只知道要坚强。面对我的仇人,或者退缩做一名懦夫,或者倒下在墓地上。爱情和义务面临抉择,面临失去我秀发的新娘。

眼看有一双魔掌逼近,在正午时光。我并不害怕死亡,但没有你,我心头忧伤,我要你陪伴在我身旁!

从影片结局来看,多恩这番企盼没有落空,当然在情节处理上有大起大落的跌宕。影片开头,新娘艾米同意结婚的条件是多恩必须辞去警长一职,因为她信奉教友派“毋以暴抗暴”的教义。在此后情节发展中,艾米固执地同多恩分手,打算只身返回家乡,她游离于多恩的行动主线之外,即便遭海伦的指责仍无动于衷。决斗高潮来临了,镇上传来一阵阵枪声,镜头对准火车车厢里海伦与艾米的反应。此刻,观众差不多以为冲下车去援救多恩的肯定是那位烈女子海伦,但出乎意料的却是这位弱女子艾米。关键时刻,艾米毅然违背自己的宗教信仰,生平第一次亲手向恶人开枪!通过对艾米先抑后扬的刻画,福尔曼鲜明地凸现了“面对恶势力以暴抗暴”的政治倾向。本片结尾意味深长,不同于以往标准西部片大团圆的程式:经过殊死较量,小镇上留下4具匪徒尸体,市民们默默围观,多恩怒掷警徽,义无反顾地偕同艾米离开了这个背信弃义的小镇。多恩以寡敌众,不仅制服了盖伊匪帮,还给市民们留下一种无言的道义鞭挞。

美国电影一向很少触及社会现实问题,也很少具备尖锐的批判锋芒,因而像《正午》这样的“政治西部片”在好莱坞实属凤毛麟角。50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正午》能得以问世,不能不归功于该片三位主要策划者,即编剧卡尔·福尔曼、导演弗莱德·齐纳曼与制片人斯坦利·克雷默。这三位当年都是40岁左右的实力派,他们的艺术观有相通之处,致力于创作富有社会性、写实性的作品。克雷默是独立制片人,《正午》是由他自组小公司投拍的,这使影片有可能摆脱好莱坞体制的束缚,给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添加几个不协调音符。导演齐纳曼原籍奥地利,有犹太血统,年轻时曾担任纪录片大师弗拉哈迪的助手,深受乃师熏陶,是美国战后最有影响的社会派导演之一。齐纳曼说过:“我一向关心那些努力保持人格完整、尊重自我的人,对他们的遭遇很感兴趣。”《正午》中的多恩警长就是这样的人,他身处险恶的环境,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拼命想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哪怕与社会决裂也在所不惜。《正午》公映后口碑甚佳,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提名。但该片的政治倾向也招来麦卡锡主义的攻击与非难,最终与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大奖无缘,只获得最佳男演员、最佳剪辑、最佳音乐、最佳歌曲4项金像奖。编剧福尔曼的遭遇同其笔下的主人公多恩颇为相似,由于一小撮右翼分子在好莱坞发起“倒福尔曼”活动,结果他被迫流亡到英国。这种政治迫害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福尔曼在海外只能隐姓埋名从事创作。1957年由他担任编剧的《桂河大桥》由大卫·里恩执导,一时间轰动影坛,但片头字幕表上却没有福尔曼的真名。

巴赞指出,福尔曼极为巧妙地“把一个本可充分展开于其他样式的故事与西部片的传统结合起来”。的确,对《正午》的读解见仁见智。我们既可从“政治西部片”角度给它以应有的评价,也不必否认它同样拥有西部片的审美趣味,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可看性很强。大凡西部片都有一个决斗高潮,正反两方主人公在最后关头拔枪对射决出生死成败。这一高潮情节几乎成了西部片的标志,也已成为观众的期待。《正午》的独特之处,在于编导精心构建了“倒计时”叙事结构。观众看电影的过程中存在三种时间系统:其一是放映时间(常规长度为100分钟左右),其二是剧情时间,其三是观众心理时间。绝大多数故事片(概率高达99.9%以上)的剧情时间均大大长于放映时间,但由于受众心理的假定性,人们将自己在银幕前度过的100分钟当作几天、几月、几年甚至人的一辈子来看待。《正午》遵守严格的“时间统一律”,该片放映时间与剧情时间出现了罕见的叠合,诚如《正午》剧本出版者标榜的那样:“影片开始时是上午10点40分,随着动作的展开,时针毫不容情地走向正午,影片中的时间同真实时间是一致的,观众可以在手表上对照着看!”其实无须观众对照,因为编导在片中按时间顺序插入17个显示钟点的特写镜头,每一次出现钟点的特写镜头都是对倒计时的提醒,随着时钟出现的频度越来越急促,诱使观众认同多恩迫在眉睫的凶险处境。随着多恩期待他人声援的希望一一落空,死亡的阴影一分一秒地逼近,直至正午火车抵达之时推到千钧一发的地步。煽情效果如此强烈,足以使观众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受惊心动魄的生命体验,“倒计时”结构在暗中起了很大作用。

《正午》的空间造型重现了观众们熟悉的美国西部典型环境,齐纳曼多次运用从全景拉升俯拍远景的镜头语言,表现多恩头顶烈日,风尘仆仆在一片死寂的小镇上徒劳奔走的孤单身影,以这种空间构图揭示严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个人之间的冲突,透过画面造型传达一种危机四伏的肃杀氛围,衬托出主人公焦躁失望的内心情绪,构成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悲观低落氛围的象征性写照。

有则轶闻值得一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是《正午》的超级影迷,据说在八年任期内,白宫放映该片约有20次之多。克林顿评价说:“这部影片讲的是面对危险要有勇气,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一个人要做他自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这么看来,《正午》还具有励志作用呢。

(李亦中) 73Wm3m9lauEWS56nhQgkN4yQnUaAYdPbBRePJlZQXlQZNKupjlamml46XsUQ/S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