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放 大

英国/意大利影片1966年摄制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编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图尼诺·古尔拉

主演:戴维·海明斯(饰托马斯)

【影片内容】

伦敦的清晨,天空阴郁,马路上空荡荡的。忽然嘈杂的人声由远而近,一辆吉普车载着一群嬉皮士疾驶过来。车子停住,面涂白粉的嬉皮士们从车上跳下,相互追逐着向另一条街道冲去。

工厂大门缓缓打开,走出一群刚下班的工人。职业摄影师托马斯也夹杂其中,他为了给即将出版的个人作品集增添些有分量的摄影作品,乔装混进工厂里去偷拍照片。托马斯乘人不备,迅速跳上一辆停在路边的劳斯莱斯轿车,驾车回到工作室。他把拍好的胶卷交给助手洗印,自己径直走进摄影棚,有个艳丽的女模特正在等他。托马斯指点她摆出各种性感姿势,频频按动照相机快门,一边拍一边吻她,挑逗她的情欲。拍完最后一张底片,两人都已精疲力竭。接下去另一场拍摄却不顺利,面对几个肢体僵硬表情呆板的模特,托马斯大发脾气拂袖离去。

托马斯来到一家古董店想买一支船桨,受到老板奚落,他尴尬地走出店门,拿起相机转身对准古董店的招牌猛拍一气。托马斯信步来到附近一个公园,园内游客稀少,只有铁网圈起的网球场里有几个年轻人打着网球。他举起相机漫无目的地搜寻目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对男女手拉手走来。托马斯如同猎人发现了猎物,悄悄跟踪过去。这对男女举止亲昵,全然不知其幽会已遭曝光。随后,托马斯的偷拍行为终究被发现了,那个女人恼怒地跑过来拦住他,又带着几分恐惧央求他交出相机里的胶卷。托马斯不无傲慢地宣称自己是摄影师,有很多女人甘愿出钱请他拍照片。不料,这女人上前来抢他的相机,而那个神秘的男人却不知去向了。女人见状撇下托马斯,匆匆跑出公园。托马斯意犹未尽,举起相机又对着那女人的背影连连摁动快门……

托马斯到一家餐馆与经纪人会面,把自己混进工厂和贫民区拍摄的照片拿给他看。经纪人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托马斯将公园里发生的蹊跷事讲给他听,并告诉他想把刚才偷拍那对男女的照片也收入影集出版。

托马斯驾车回家,意外发现在公园里遇见的那个女人正堵在自家门口。她气喘吁吁地表明来意,坚决要讨回被偷拍的照片。在工作室里,托马斯并不理会那女人的要求,反而邀她当一回摄影模特。女人既不答应也不拒绝,俩人漫无边际地闲聊起来。托马斯开始播放一首乐曲,并给女人递上香烟,在音乐和尼古丁的作用下,女人神情渐趋放松。不一会儿,她趁托马斯出去倒茶水,眼明手快地从桌上抓起那架照相机慌忙下楼,却没料到托马斯早已在楼下守候。女人无可奈何,绝望地脱下衣裙,企图用身体来交换胶卷。托马斯向女人让步了,随即从桌上拿了一个胶卷交给她。女人拿到胶卷后主动亲吻托马斯,随即俩人搂抱着走进卧室。此时门铃突然响了,原来古董店派人送货上门,正是托马斯先前看中的那把船桨。

女人执意告辞,托马斯只好让她留下电话号码,希望能再次会面。女人离开后,托马斯进暗房冲洗上午在公园拍摄的底片,并选出几张来放大。因偷拍距离过远,画面上人物成像甚小,无法看清脸上的表情。于是,托马斯又选出俩人相拥的一张,对人物脸部作局部放大。在放大了的画面上,他发现女人的脸部扭向一侧,神情似乎很紧张。依着女人的视线,托马斯划定树丛中某个区域,再次到暗房里进行局部放大,却没有任何新的发现。好奇心促使他拨打女人留下的电话号码,想问她当时究竟看到了什么?不料这个电话号码是个空号。托马斯不免失望,又站到照片前细细打量。突然这一次有了新的发现,他兴奋地奔进暗房,又一次进行放大处理。果不其然,在这张超级放大的照片上,树丛深处似隐蔽着一个握手枪的人!托马斯迅速拨通经纪人的电话,打算告诉对方这一重大发现。恰在此时,一阵敲门声打断了他的通话,原来是两个少女慕名前来求职当摄影模特。她俩肆无忌惮地脱掉衣服试穿模特用的半裸服装,片刻功夫就和托马斯纠缠在一起,三个人嬉闹不已。

好容易打发走那两个女孩,托马斯再次返回暗房放大另一张照片。他凝视着第二张照片,左看右看,又发现树丛中影影绰绰显出一个卧倒的人形!难道是一具尸体吗?托马斯为揭破真相,驾车来到公园一探究竟。此时天色已暗,他独自行走在公园草地上,慢慢靠近那一片树丛。暮色之中,一具男尸赫然出现在眼前,死者正是白天跟女人幽会的那个神秘男人!

离奇的事接踵而来。托马斯从公园回到家里,看到暗房中一片狼藉,两张放大的照片不翼而飞,显然有不速之客光临!他马上去找经纪人求助,出门后却发现了那个女人的踪影,当他下车追上去的时候,女人一下子又消失了。托马斯一路追寻,途经一处,里面正在开室内摇滚音乐会。那里聚集有数百名听众,台上扩音器里传出强劲的声波,一个吉他手突然情绪失控,用手里的吉他怒砸扩音器,将砸断的半把吉他掷向观众。台下人群躁动起来,开始疯狂争抢那把毁坏的吉他。托马斯不由自主加入其中,拼尽全力将琴头抢到手,飞跑着逃离此地。

一群知识分子正在别墅里聚会。有几个男女躲在密室里吸食大麻,经纪人身在其中,托马斯找上门来。但经纪人神思恍惚,根本听不懂托马斯说些什么。

隔天清晨,托马斯拿着相机再次来到男尸横陈的公园,却发现那具尸体不见了。这时,那群面敷白粉的嬉皮士乘坐吉普欢呼着冲进公园,在网球场边停下。两个嬉皮士跑进球场,表演哑剧似的拉开架势“打网球”,其他嬉皮士站在场外观看这场“虚无的”网球赛。一会儿,那只“看不见”的网球飞出场外,落在托马斯身后不远处,打球者示意他帮助捡球。托马斯迟疑片刻,转身跑过去捡起那只“想象中的球”,好像真的一样用力扔了回去……

【影片赏析】

《放大》是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在票房上最为成功的影片,这不仅因为全片采用英语对白以及耸人听闻的宣传手段(该片海报宣传语为“杀人无罪,爱情无意义”),也和导演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生活有关,他对英国流行文化的繁荣非常着迷。人们在《放大》中看到了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社会现象,如性解放潮流、享乐主义、人情淡漠、嬉皮士文化等等。本片荣获第2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安东尼奥尼在片中表达出对艺术的哲学关注,围绕“艺术与现实”这个命题展开,以一种具有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结构和日常化叙事方式,通过影像“放大”来探讨“存在与虚无”的辩证关系。影片主人公在不断“放大”自己拍摄的照片之后,黑白影像似乎变得比现实更加真实。

《放大》一问世就被欧洲影评家评论为“电影史上刺激、创新的极致典范”。的确,影片开场便印证了这样的评价,乘车冲入画面的嬉皮士是60年代欧洲摇滚族的象征,他们在空荡而死气沉沉的伦敦城区放声呼喊,暗示了新兴文化犹如洪水猛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影片末尾,这群年轻嬉皮士又再次出现,形成了首尾呼应。在叙事方面,导演在情节主线之外穿插许多“闲笔”,比如两个闯入摄影师工作室的少女、托马斯去一家古董店买一支船桨、听众在喧闹的摇滚音乐会上抢夺砸坏的吉他等等,尽管这些场景与情节主线缺乏关联,但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社会生活的质感,这种叙事手法正是当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惯用的。

本片主人公托马斯是位摄影师,被导演塑造为一个具有大男子主义做派的追名逐利的人。他肆无忌惮地“占有”被拍摄对象,尤其面对女模特时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比如托马斯在工作室里拍摄女模特的两场戏:第一场是他为一个女模特单独拍摄,整个拍摄过程他极为投入,竭尽所能挑逗女模特的情欲,但拍摄一结束,他马上起身离开,那个仍旧沉浸在亢奋中的女模特随即变成一个被抛弃者。在第二场戏里,托马斯面对一群姿体僵硬、表情呆板的女模特,非常厌恶,对模特们咆哮一顿,然后下令所有模特闭上眼睛,自己却偷偷溜出摄影棚。在安东尼奥尼著名的代表作“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中,他一直对“男权中心”这一社会现象加以批判,这种批判意识在《放大》中得到延续。

《放大》在影像表意上有许多值得品味之处。比如托马斯在公园里发现那对幽会的男女,暗中尾随偷偷拍照,导演在这里使用全景镜头来表现,形成的视觉感受并非托马斯的主观视角,而呈现第三者视角,也可理解为导演的视角。在这几场戏里,导演有意显露自身存在,并实际参与到情节当中,让正在偷拍的托马斯同时成为被导演偷拍的对象。安东尼奥尼似乎在暗示我们,真正掌控这一切的并非影片里的摄影师而是导演本人,同时也给影片赋予一种类似侦探悬疑片的扑朔迷离的情调,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陌生女人上门索要底片这场戏里,导演运用单一色块和倾斜线条等造型手段以增强视觉张力,安东尼奥尼曾表示:“演员只是布景的一部分,他们是风景的一部分,他们被用来组成影像。”当女人和托马斯发生争执的时候,古董店派人送货来了,女人建议托马斯把那支船桨搁在墙边,认为“斜线条可以阻挡直线”,她这句台词其实道出了导演对形式构成的设想。当女人绝望地脱下衣服想靠肉体来换回底片时,导演利用屋里摆饰的羽毛遮挡她的胸部,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体现了欧洲当时的社会风气。接下去,女人得到托马斯给她的假底片,两人立刻准备上床做爱,这个场面却引发当时社会舆论的争议。此后,影片又表现托马斯和两个慕名而来的少女轻薄嬉闹,以及经纪人等聚众吸食大麻等场面,也都成为舆论的焦点,招来了“电影史上刺激、创新的极致”那样的评价。本片是安东尼奥尼继《红色沙漠》之后拍摄的第二部彩色电影,在影片里能看到不少独特的色彩运用,例如托马斯开车去古董店,一路上出现成排的红色建筑物,有评论家认为那些红色墙面有可能是导演安排涂上油漆的,足见安东尼奥尼对形式美感的刻意追求。

众所周知,照片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断章取义”的特性,这也成为《放大》故事情节的核心依据,构成主人公托马斯难以破解的一大疑问。在暗房里,托马斯对照片不断放大,影像本身的颗粒愈来愈粗糙,他企图找寻的隐藏在照片里的真相也愈来愈模糊了。面对那两张经持续放大的照片,托马斯竟然被自己亲手“炮制”出来的影像彻底迷惑了,只能挣扎在“存在与虚无”之间。托马斯认定自己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一起谋杀罪证,他甚至在夜晚独自一人返回公园确认尸体的存在。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探究摄影师思想变化的深层原因,就会发现是贪婪的本性引导他独立侦查所谓的“照片谋杀事件”。片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即托马斯始终没有向警方报警,而是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帮他出版个人摄影作品集的经纪人,自以为“奇货可居”。

安东尼奥尼前期的作品以淡化情节著称,这部《放大》是个转折点。然而,尽管《放大》的情节走向颇似侦探片,起承转合相对完整,但仍然明显区别于一般类型片,是需要细细解读的。影片后半段,托马斯一路追寻那个失踪的女人,途经一处摇滚音乐会现场,此时出现一个重要场景:摇滚乐队的吉他手情绪失控,怒砸手中的吉他,并将吉他琴头扔向观众席!台下顿时大乱,观众们拼命争抢起来。琴头做为吉他残片的意义无形中被扩大化了,这是与现场环境紧密关联的。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托马斯“幸运”地夺到了那把琴头,并且甩掉众人冲出门去。不过,当他一人独处之时,这把琴头反而失却了任何意义,托马斯随手将它扔在垃圾堆里。透过这个场景,导演实际上暗示我们:一切附加于事实的所谓“意义”,均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语境。比如这把吉他,在演唱环境中具备重要价值,它是那个环境的一部分,因此观众们拼命抢夺这件“神圣”物品。而当这件物品脱离了规定环境,也就成了垃圾堆里的“废品”,其价值意义瞬间就遭到解构。

全片结尾,两个嬉皮士在公园网球场打球,但手中既没有球拍也没有网球,看上去就像表演哑剧一样。其他嬉皮士都作为观众在场外围观,神态非常逼真。这让人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单个人永远无法赋予真相以意义,只有当群体认可时,“真相”才真正成为真相。托马斯总算领悟了这一点,他摆脱个人真实的感受,服从嬉皮士们代表的群体,从草地上“捡起”那个并不存在的网球投进场去!在这一瞬间,存在与虚无的界限宣告消失了。更有意思的是,与安东尼奥尼长期合作的编剧古尔拉告诫观众:“所有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结尾都令我们陷入重重迷雾之中,我们只好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从未理解其中完整的意义,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曾明白那些故事的全部内涵。”

(于文灏) Cb4QNAH+sz+vfm1GY8n0ZxGLD4n4h05L2WcGuZolHbxq0StjI0TabGck7dem/E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