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演播是一项艺术语言表达工作,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表演,也不同于一般的播音主持。无论演员、播音员、主持人,抑或非艺术语言工作者,只要其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知识,了解语言表达创作规律并具有相应的表达技巧,都可以从事这一创作实践。
一、文艺作品演播的概念
何谓文艺作品演播?文艺作品演播,指利用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艺作品的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使之艺术地体现或再现出来,通过广播电视发射达于受众的创造活动。在本书中,指为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的朗诵、演播以及影视故事片中人物语言的配音,简称“影视配音”。
文艺作品演播的范围仅限于文艺作品,不包括播音主持领域中文艺节目的串联、主持、电视纪录片解说以及舞台和影视表演。
如果从表演的角度看,文艺作品演播只相当于表演专业训练的台词课内容(表演专业的训练课,除台词课以外,还包括表演、形体、声乐课等)。虽然文艺作品演播只体现在语言方面,但表演、形体等相关表现要素都需参与创作,将其对表达者身心的影响注入到语言中,形成一种整体感觉。所以,文艺作品演播应当具备表演所需的所有素质,才能保证演播的成功。
文艺作品演播,重在演播室话筒前的表达创作,它所关注的重点是语言,是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语言是表达作品和展现人物的一个重要窗口,因而,文艺作品演播对语言的要求极高。这是由于在舞台、屏幕上的表演,演员可以借助于表情、形体、舞美等手段来帮助表现,而文艺作品演播只能利用声音这一个手段来体现,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文艺作品演播需要演播者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较强的语言表现力。
二、文艺作品演播的特征
1.形象感更强
我们所说的形象感,不仅是指演播者在语言表达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自己头脑中有形象的存在与活动,而且指通过演播者的表达使受众头脑中产生相应或相近的形象感。形象不仅指人物,也有景物;不但指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这是文艺作品演播特征中形象感的完整内涵。
播音主持属于艺术语言范畴,表达中也需要形象感,但文艺作品演播的形象感要强于一般的播音主持,形象对于文艺作品演播具有特殊意义。
形象,是文艺作品创作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文艺作品是通过塑造各种艺术形象激发人相应的情感来打动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形象思维是其创作的主要手段。因此,文艺作品演播就应体现出具体、生动的形象,发挥其作用。欲想体现出具体、生动的形象,演播者的脑海中就必须有它们的存在和活动,用来支撑其表达。文艺作品演播正是因为有了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参与,唤起了具体、生动的形象,才能不断地刺激演播者产生相应情感,使其表达发自内心,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意、言之有形、言之有情。
播音主持与文艺作品演播二者的工作性质、创作依据、创作任务不尽相同。在一般的播音主持中,形象感往往不及文艺作品演播那样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有趋向的模糊感觉即可。而文艺作品演播若失去具体的形象便无法开口表达,因为文艺作品的创作特点决定了表达的内容都是具体形象和特定情境,没有具体的形象感作为充实的内心依托,便无法准确表达作品内容并获得饱满的表达情绪。因此,形象感是文艺作品演播的特征之一。
2.情感性更强
情感是艺术的内在生命。文艺作品以形象表现观点、说明问题,却以情感作为媒介去打动人,作者大都带着深深的情感去创作。如果说形象感是文艺作品演播的基础与依托,那么,情感性则是其内核与灵魂,也是文艺作品演播的特征之二。
文艺作品演播,由于工作性质、创作依据、创作特点的原因,不得不极为看中情感在表达中的作用。它不重以理服人,更关注以情感人,因为情感是征服人、打动人的最大力量,因而,情感输入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条件。
文艺作品演播者的情感大都处于激情状态,情感浓烈、饱满,唯此才可较好地体现作品的具体内涵及作者的创作激情,使之更好地打动人、感染人、启迪人。文艺作品演播不同于播音主持工作,后者重在所播内容的清楚、规范、准确、自然、有感,情感不需太浓烈、细腻,尤其是新闻性内容。
当然,情感性强,不只表现为“激情”这一种表达样式,细腻、深情等各种方式都存在,但就情感的突出性和表现的丰富性而言,文艺作品演播独占鳌头。
3.更具生动性
文艺作品演播与生动性紧密相连。文艺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和浓烈、细腻、丰富的情感去打动人、教育人的。因而,要想很好地表现这些形象与情感,就需要生动的表现形式。
生动,就是逼真、形象、活灵活现,就是艺术性更强,技巧性更高,表现形式更丰富,对比反差更强烈。在文艺作品演播中,无论是讲一件事、介绍一个人、描情、状物,抑或是演播一个人物,不生动便不会吸引人、感动人。
虽然播音主持工作也需要表达的生动,但必定有限。因为,播音主持工作除去艺术性外,还有新闻性,因而,它的表达形式不需要太生动,以免喧宾夺主。而文艺作品演播与生动性密不可分,可以说,生动性是文艺作品演播的特征之三。
生动的基础是更贴近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我们所说的“生动”,不仅是指语言表达中声音形式的“音势”幅度大、表达形式节奏多变,还应包括与所表达内容相适应的语言造型(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的基本语言声音形态)、动势语言(如走、跑、跳等不同形体状态中的说话感觉),以及体现人物不同情状、变化的心理感觉。总之,我们所说的“生动”,应是形神兼备的,它虽表现于形,却以神为支撑。
4.独具装饰性
所谓“装饰性”,在这里指“无语言表情声音”,即人的哭笑声、不同情状的气息声以及咳嗽声等种种由人的生理、心理所致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和情感色彩的声音。“无语言表情声音”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若与语言相伴,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特定情态和生理面貌。因此,“无语言表情声音”即“装饰性”是文艺作品演播的特征之四。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表达中,由于工作性质、创作特性所致,通常不允许使用“装饰性”手段参与创作,以免混淆工作性质和破坏所播内容的严肃性。而在文艺作品演播中,“装饰性”却是独有而又非常重要的。在广播剧演播或影视配音中,“无语言表情声音”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有时,根据不同的规定情境,演播者只要发出含有意味的声音或不同的气息声,受众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知剧(片)中人物的心理与生理情状。
“无语言表情声音”在文艺作品演播中独具魅力,它具有很强的表情性和表义性,适当地运用它,会为我们的演播增色不少,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它的参与,想演播好文艺作品是不可想象的。
总之,文艺作品演播,既有其自身的创作属性,也有话筒前一般语言表达所遵循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