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挑战

第一章
人都是自私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接受一种道德教育,那就是要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要求我们在思考和行动的时候,要将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有自己的私心杂念。这么说也许有点夸大其词,更温和的说法是,即使我们不能做到总是把他人利益放在首位,至少在某些时候要以他人的利益为考虑。但是,根据某种观点,一个人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付出努力或牺牲,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观点有一个名称,就是“利己主义”。

在日常生活中,利己主义者名声不佳。他们的形象常常与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贪婪吝啬等联系在一起。人们认为,利己主义者的内在情感和外部行为都是与我们熟知的道德要求不符的,因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和公共的利益从来不是他们的关切之所在。但是,在伦理学的讨论中,利己主义者坚持的学说——利己主义——却是一种受尊重的理论。利己主义并不是一种受人嘲弄、不值一提的看法,相反,作为一种谨慎和严密的理论,它在哲学上是受到重视并得到严肃对待的。

利己主义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心理的利己主义和伦理的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它声称刻画了人性中某种根本性的心理特点,即人类每一个个体在行为的动机上必然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总是并且不可改变地被自我利益所驱动。心理利己主义者认为,他们的理论只是纯粹描述一个关于人性的事实。伦理利己主义则是一个关于生活和行动的原则的理论,给人们提供实践上的指导。心理利己主义说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者,伦理利己主义说人应该去怎样生活、怎样行动。我把利己主义理论看做是对伦理学的一个威胁,这一点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释。实际上,伦理利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伦理理论,伦理利己主义者甚至认为它是唯一正确的道德理论。

这两类利己主义都对日常道德构成了挑战。一方面,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对的,那么人们就注定不可能有利他的动机,就是说,任何一个人的直接的行动理由中,必定不包含对他人利益的考虑。另一方面,伦理利己主义者主张,即使一个人可能为他人的利益所行动,他也应该只做他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一种道德生活就是不断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的生活。在处理利己主义和常识道德之间的冲突时,更有一些利己主义者论证说,日常道德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表面的或肤浅的,正确而深刻的道德真理在利己主义一方。

1.自我利益

心理利己主义者说,每个人都在做追求最大的自我利益的事情,伦理利己主义者说,每个人都应该这么做。可见,要理解和评价利己主义,搞清楚自我利益是个关键步骤。什么是自我利益?

从字面上看,“自我利益”是由“自我”(self)和“利益”(interest)两部分构成。“自我”是做范围上的界定,是相对他者而言的。狭义的“自我”就是思考者或者行动者自己本人,利己主义所说的自我利益在本原上指的就是狭义的自我利益;这样,某个人的亲属、朋友、集体等的利益不能算在自我利益的范畴之内。但是,许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将重要的他人纳入自己的存在之中。在一些文学作品、宣传品以及日常说教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小我”和“大我”之类的说法。一旦扩充性地理解自私或自我利益,那么先前狭义个人利益和重要他人的利益就被合并到一个广义的个人利益之中,当这个广义的个人利益内部存在冲突时,牺牲其中的某一部分(例如狭义的自我利益)以换取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可理解的。不过,这样一来,利己主义理论的内容就可能发生改变,这个理论至少包括一些有限度的利他主义成分。一旦这样,我们就不清楚“利己主义”是不是这种解释的一个恰当的称呼。在广义“自我”的意义上,我们常指责一位腐败官员冒着仕途上的风险为自己的子女捞取好处是自私的和利己主义的,但我们为什么不在同样的意义上描述一位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的母亲呢?无论如何,利己主义的基本形态是围绕狭义的自我利益的,因为许多利己主义者恰好认为,广义的自我利益也是建立在狭义的自我利益之上的。

利益才是价值上的落脚点,它泛指各种各样的好处。利己主义者,还有一般的价值论者,对利益有不同的见解。有些利己主义者信奉心理享乐主义。心理享乐主义可以用这样一个论题来表达:普遍人性使得每个人只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当面临多个行为选项时,他们将总是选择他们认为(快乐量减去痛苦量之后)能带来最大净快乐的选项。这样,享乐的利己主义者把自己的快乐当做自我利益,认为一个人自己的快乐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当然,并非所有的利己主义者都是纯粹享乐主义者——也有其他本身并非是快乐但值得追求的东西,只要这些东西也给自己带来快乐。有些利己主义者在寻求快乐之外,还看重权力、名誉和财富,追求这些也就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更有利己主义者论证说,知识、美德或者优良的品格以及自我完善都是内在的价值或者善,它们像快乐、财富和权力一样,都是一个人的自我利益的构成部分。

从价值论上看,日常道德所谴责的利己主义实际上是一个成员丰富的大家族,因为不同的利己主义理论采纳不同的自我利益观。在伦理学中,“自我利益”常常是概称性的、统合性的,大致而言,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幸福(happiness)或福祉(well-being)。本书的第二部分第七章对幸福或福祉有更系统和细致的讨论。这样,许多利己主义者并不认为自我利益取决于一时的快乐或者欲望的满足,相反,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动机、义务和决策需要参照他的长远利益和人生设计。

2.心理利己主义及其策略

心理利己主义是一个描述性的、关于行为动机的论题,声称人们的行为总是源于自私的考虑,一切人类欲望都是自私自利的欲望。许多人认为利己主义是一种很阴暗的人性理论。关于人性的争论自古以来一直不绝于耳。中国古代就有人的“性善”与“性恶”之争。在西方,利己主义在这类争论中一直占据着一个显著的位置。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格劳孔与苏格拉底争论做公正的人对自己是不是好事。格劳孔指出,人们相互善待,并不因为彼此想要这么做,而是因为这么做对大家都有好处。他借用魔戒的故事去证明这样的结论:一个人如果做坏事不会招致任何对自己不利的后果,这个人会去做坏事。霍布斯曾说,所有人的自愿的行为总是为了自己的好处,他认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就像地球表面的水在常温常压下总是呈液态一样。利己主义者认为,人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他先天被构造成这样自私,并且这个事实是不可避免且无法改变的。如果把自私比喻为一种疾病的话,心理利己主义者会说,这病是绝症,没治了。

作为一种心理解释理论,心理利己主义自动地排除了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利他主义有多种表述形式。根据一种温和的表述,至少在某些人的行为动机中,有一些是利他的,即某些行动的理由是基于对行动者之外的对象之利益的考虑。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他人利益的考虑一定是压倒性的。温和的利他主义并不要求人们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于他人的利益。它只是意味着,人们有这样的意愿,至少是可能的,而这一点恰好是心理利己主义者想要否认的。更强的利他主义则要求英雄般的动机和举动。如果人们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那么他们不可能为了有利于他人去牺牲自己的利益。在伦理学中,有一个广泛接受的原则,叫做“应该蕴含能够”——人们只有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的义务,没有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的义务。反过来说就是,“不能够蕴含不应该”——人们没有义务去做他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例如,既然我们无法在地面上徒手举起数千斤的石头,那么我们也就没有义务去做这件事;同样,我们也没有义务在5秒钟内跑完100米。按照心理利己主义理论,由于人们无法不去做他们认为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因此他们做他们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是无可厚非的。进一步讲,即使他们做他们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明知这么做对他人不利,他们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同样,按照心理利己主义理论,人们不去做那些他们认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这是无可厚非的;进一步讲,即使这些他们认为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有利于他人,他们不做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对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任何人总是从事利己的行为,从不去从事利他的行为呢?当然不是。在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行为明显是损害行动者的自我利益的,无论是长远的还是短期的,如冒险、酗酒、吸毒等。心理利己主义者可以承认,即使任何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由于许多因素,他们并不总是能够成功地照顾到自己的利益。这些因素包括心理失常,知识或见解上的欠缺,信息的不完整,意志上的软弱等等。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而触发了不利于自己的行为,并不表明行为者的动机不是自私的。

心理利己主义是一个全称论题,它声称是对人类动机的一个普遍概括。通常而言,我们接受一个全称命题,要么是这个命题可以从我们接受的其他命题中推导出来,要么是我们获得相当多的个例来支持该命题。这是从正面进行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反面来捍卫一个我们推测出来的全称命题,那就是,看它能否应付各种常识中的反例。心理利己主义者很少从正面上来为他们的理论进行论证,但他们长于防卫。他们使用种种技巧来抵制对利己主义的批评。

对于支持者而言,直接威胁心理利己主义的是那些利他主义动机,或者说看起来是利他的动机。英国哲学家休谟是这样描述利己主义者信奉的自爱原则的:

这个原则是,一切仁爱之举都是伪善,友谊是欺骗,公益心是闹剧,忠诚是取得信任的圈套;这个原则还说,虽然我们所有人归根结底只追求我们的私利,但为了让他人不警惕、让他们更多地中我们的计谋,我们都穿上了这些美丽的外衣。

另一个相似的原则是

一个人无论感到什么样的关爱之情,或者想象自己如何感觉到对他人的关爱,没有任何激情是或者能够是无私的;它说,最慷慨的友谊,无论多么真挚,都是自爱的一种变形;它还说,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只是在寻求自己的满意,虽然表面看起来我们最深地投入到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的计划之中。通过调转想象力、通过更精致地反思、通过热烈的激情,我们似乎加入到促进他人的利益之中,似乎想象我们抛弃了所有自私的考虑:但是,从本质上讲,最慷慨的爱国者和最吝啬的守财奴、最勇敢的英雄和最可怜的懦夫,在每一个行动中,都同样关心他们自己的幸福和福利。

这两段话至少点出了四个捍卫利己主义的策略。第一个策略是揭露:美德是恶品的面具;第二个策略是把利他主义当做利己的手段;第三个策略是对利他主义进行再解释:它们其实不过是利己的动机而已;第四个策略使用了自欺或错觉等概念:我们觉得自己有高尚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知道或者意识不到自己最深层的动机,即自己的利益。

或许,生活中有大量的情形符合这四种描述,我们不是见过许许多多的假善人、沽名钓誉之徒、自欺欺人者吗?但仅有这些观察是不够的。利己主义者需要证明,所有的看起来是利他主义的情形都可以用他们的策略解释为利己主义。

3.对心理利己主义的回应

第一个策略是总括性的。它认为在一切利他的外表下面隐藏的都是自私。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断言,这个断言是否成立,依赖于更具体的分析。例如,常人认为,特雷莎修女一生致力于帮助穷人,从未做过损人利己的事情,应该构成利己主义的反例。利己主义者要想维护自己的学说,需要解释特雷莎修女的何种自我利益驱使她做了那些善事,而这样的解释只能靠下面几个策略。

第二个策略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支持,而且被一些利己主义者用来构造道德和理论。“顾客是上帝”、“和气生财”经常是商业机构的口头禅和座右铭;童叟无欺、服务周到是手段,财源滚滚是目的。勤政爱民、忠于职守是官员晋升的阶梯。霍布斯将他的政治理论建立在心理利己主义理论上。他论证说,由于资源的缺乏以及人类征服欲、占有欲和统治欲的无止境,如果他们处于一种没有公共权力的“自然状态”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势必相互为战,谁也过不上好日子,在这种状态下,生活是“孤独的、贫困的、卑污的、残忍的和短命的”。理性教导他们,相互订立一个契约,如互相尊重生命、信守合同和服从法律,将符合每个人的利益。为了保证这个契约能够得到遵守,霍布斯说,人们应该创造一个具有绝对权力的“利维坦”——国家的主权者——来惩罚破坏契约者。霍布斯在契约中提到的那些内容接近于一种最小的日常道德,这样,即使在利己主义者看来,做有道德的事情也是应该的,因为它们是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的。

不过,这个策略的力量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即使有大量的事例表明人们经常把道德当做自我利益的手段,这也不足以证明所有人、所有时候都是这么做的。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诚然,我们一开始可以怀疑一个人做好事,或许为了取得好名声,或许为了政治前途,或许想成佛或上天堂,等等。但当我们发现他非常低调,他无意仕途,他是无神论者等等时,这些事实让我们排除第二种策略提供的解释。

比起第二种策略,第三和第四两种更为心理利己主义者所喜爱。第三种策略使用了一种人们并不陌生的技巧,对明显的利他行为进行更深层次上的心理解释。不错,我们经常观察到一些显然“无私”的行为,如匿名给灾区捐款,在街头义务献血,帮助陌生人等。但是,利己主义者说,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看,我们会发现人们在从事这些活动是,内心中是有别的因素的。而且,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因素跟这些行善者自身的福祉是分不开的。关于心理利己主义者霍布斯,有一则趣事。一天一位牧师看见霍布斯施舍钱给乞丐,牧师认为霍布斯的做法与他倡导的学说不一致。霍布斯回答说,他给钱是为了缓解乞丐的困难,也缓解了他自己看见乞丐时心里的忧郁。施舍给乞丐只是为了自己心里的快慰或平息不安,就是说,表面上看,他是关心他人的窘境,但实际上不是,只有自己心灵的平静才是他的真实动机,他做这件好事,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某种满足,归根结底,是增进自己的利益。

类似的解释,也可以运用到苏格拉底的壮举、特雷莎修女的义举上。苏格拉底宁死也不做违反公义的事情,大概是因为他相信死后他的灵魂可以与神同在,而这是一种让他极为满足的极乐状态。特雷莎修女或许想让她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让灵魂升华,达到更高的精神目标等等,这些目的的实现提升了她的个人福祉,她从她的义举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再解释似乎无懈可击,也被许多利己主义者津津乐道,但是,它们包含着明显的缺陷。以霍布斯的施舍为例。霍布斯看到乞丐的窘境时感到某种不快或者心中不能平静,而舒解不快或平静心情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乞丐,因此,驱动霍布斯行为的是这样一个欲望——我想要心灵的平静;毫无疑问,这个欲望是自私的。但是,霍布斯的行为也可能是被另一个欲望所驱动,即该乞丐能吃上一顿饭。这个欲望和前一个欲望在内容上是不同的,前一个欲望的直接对象是霍布斯自己的福利,而后一个欲望的直接对象却是乞丐的福利。由于在内容上的差异,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利他的。利己主义者要想让他的解释成立,必须否认后一种类型的欲望的存在。这种一概否认,虽然在逻辑上并非不自洽,但在经验上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思想实验。霍布斯的施舍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舒解自己不快的唯一方法。假设有一种类似于流行歌曲中唱的“忘情水”那样的东西,喝一口就可以舒解霍布斯感受的不快,达到心灵平静。假设一口忘情水的价格远远低于施舍的金钱。如果霍布斯选择喝水而不是施舍,那么他的欲望显然是自私的。反过来,如果他选择施舍而不是喝水,我们就可以断定他的欲望是利他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对于世上所有的人,只要他们自己的心灵得到平静,他人的苦难是否得到缓解是无所谓的呢?

正确的解释恰恰相反。首先,霍布斯的满足是帮助了乞丐这个行动的结果,他要得到这个结果,必须先有一个欲望,即帮助这个乞丐。如果霍布斯对于乞丐的困境漠不关心,我们无法解释他如何从帮助乞丐中得到快乐。其次,这个欲望是一个心理机制的产物,而不是随机出现的。一个机制的存在意味着在类似情况下有类似的欲望。通常,我们从帮助他人中得到快乐,而不是我们为了得到快乐而去帮助他人。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我们没有成功地帮助他人,我们也为自己付出了努力而感到满意。因此,心理利己主义的第三个策略并不成功。

心理利己主义的第四个策略是:我们常以为我们是在做美好的和高尚的事情,而实际上我们真正想求得的是别人的好感或者夸奖或者所谓良知的满足等,人们容易用一些好听的字眼来掩盖真正的动机;我们常常不了解自己的真实动机,因为它们是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明白我们到底有多么自私;而驱动我们的生活和行动的,正是这些我们平常觉察不到的自私的动机。

这个策略将许多思想资源混合在一起,可能包括某些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的原罪的学说以及某种普遍性恶论。总而言之,这个策略产生的思想是笼统的,既没有得到经验数据的支持,又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被证伪。虽说自欺的心理现象并不稀罕,但这不足以证明所有的利他动机都是自欺。这个策略经常使用一个狡猾的逻辑。当你说你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发现在做某件事时有某个私心杂念,该策略就回应说,那是因为你的内省还不够深刻。你如果问,要做到怎样才算深刻呢?或许回答是,直到你看到那些私心杂念为止。很可能我们有许多无意识的动机,隐藏得很深。我们在思考和行动时,这些动机隐含地发生作用,对它们我们的确所知不多。如果我们并不知道,也不长于了解这些动机的内容,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它们一定是自私的呢?只有搭配一些神秘的原罪说或者本身并不可信的性恶论这些教条,这个策略才能继续下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些东西呢?

4.自私的基因?

或许心理利己主义不是一个可信的关于人类心理倾向的理论,或许它并未能有力地证明我们的最深层的欲望必然是自私的。但是,一些人说,人类是自私的这个结论,姑且承认不能在心理学的层面上被确立,但可以在一个更基本的层面——生物学层面上被牢固地确立。这个说法的意思是,人类的普遍自私性,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顽固不变的心理倾向,而是因为他们是所谓的“自私的”基因的产物。理查德·道金斯在他风靡一时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写道:

我们以及其他所有动物都是我们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像混出了头的芝加哥歹徒一样,我们的基因在一个高度竞争的世界里生存了下来,有些生存了数百万年之久。这让我们料想我们的基因有某些特性。我将要论证,在成功的基因中被料想到的最显著特性是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常常导致个体行为中的自私性。然而,就像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在某些特殊环境下,通过培植一种个体动物层次上的有限利他主义,基因可以最好地实现其自私的目标。

道金斯本人后来抛弃了这个想法,但它在今天仍有市场。

如何理解基因的无情的自私性?基因复制自身,复制的机会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成功的复制意味着在无尽无情的竞争中击败其他有类似行为的竞争对手。这大概是基因被认为是自私的原因。但是,“自私”、“无情”之类的说法在这里只是比喻,不是实意。基因是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链上的序列,它们受化学和生物规律的支配,没有意识、没有信念、没有欲望,更谈不上有目标。我们很多时候用文学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事物,如“罪恶的子弹”、“大海的深情”,但我们都知道子弹本身无所谓罪恶,大海也没有感情。道金斯把自私这种心理属性用在基因上——用心理术语描述自然,是一种移情,他的追随者们再从基因的“自私”中推导出基因的承载者——人的自私。我们可以反过来问,假定具有某种基因的人长得鼻高目深,我们能说这种基因长得鼻高目深吗?

另一种常见的证明人的自私性的尝试是从进化论的角度“解构”或揭露人类的道德特质,这种解构或揭露在结构上和手法上类似于心理利己主义者对利他动机的再解释。其策略是证明,我们认为我们拥有的道德品质,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根本是另一个东西。假定进化论说母爱的品质在自然选择中有适应性,就是说,具有母爱的动物比缺少母爱的动物在繁殖和传播基因上更容易成功。假定有一种“母爱基因”(当然这种说法太过简化,只是为了方便起见),那么有这种基因的动物就有了选择优势,它的传播就会更加成功。于是一个想法出现了:原来我们看到的母爱,实际上不过是某种基因的成功传播而已!既然基因的功能只是自我复制,所谓的母爱不过是基因自我复制的面具而已,我们把它解构了!

然而,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它混淆了一个东西是什么和一个东西是怎么出现的。更确切地讲,它从某种机制造就了母爱的品质,推导出母爱的品质等同于这个机制,即某种基因的传播。关于母爱的进化论故事只是说母爱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进化论的基础,它根本没有说母爱不存在。

5.总结

心理利己主义作为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论,以其冷静、简洁和直观等特点,吸引了不少支持者。冷静,是因为它没有把人性看得浪漫和乐观,它要揭露人性中的冷酷和孤独。简洁,是因为在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时它只需要一条原理——人都是自私的。直观,是因为这条原理在人们看来非常习惯和自然,有多少人会否认自爱自重是人类动机中最主要的成分呢?但是,前面的分析表明,捍卫心理利己主义的策略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除非心理利己主义者能够提出更好的辩护策略,否则,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在心理利己主义的挑战面前,伦理学不为所动。2006), p.2.

其他来源及建议阅读文献:

1.魔戒的故事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二卷中。

2.霍布斯的心理利己主义表述在他的《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十三章中。

3.经典的对心理利己主义的批评见 Joseph Butler, Fifteen Sermons (1726)。

4.当代对心理利己主义的批评见 Joel Feinberg, “Psychological Egoism”, in James Fieser ed. , Metaethics, Normative Ethics, and Applied Ethics, Wadsworth,2000。 NIUCVf4qOGjJhNPR0v9+80UXsgkKGOXUaLhAvYnQU8oIxXxVVmXzrnFs25eIiMp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