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艺术发展的不平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解为艺术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上的混乱、动荡却可能激发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所谓“家国不幸诗人幸”;而有些艺术体裁如神话的兴盛恰恰是经济极不发达、生产力落后阶段的产物。我们这里讲的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指的是艺术的样式和体裁发展的不平衡。

一、艺术样式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社会历史和艺术自身的原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艺术样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里不妨看一下西方艺术史的发展。

在古希腊,雕塑和戏剧最为发达。希腊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的思维已经逐渐代替了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神话。希腊产生过大量的雕塑杰作,描绘人,也描绘神,但希腊的神和有个性的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情欲和缺陷。希腊雕塑都具有形象的个性化特点,而不像埃及雕塑那样概括性大于具体性。希腊时期还诞生出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更是在希腊戏剧高度发达基础上出现的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

中世纪艺术的代表是音乐和建筑。这时一神教的基督教代替了古希腊的多神教。基督教重视精神性,轻视形体性,因此再现形体的雕塑和绘画受到限制,而体现普遍的宗教情感的音乐以及体现一般性而不是具体性的建筑,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中世纪,以东欧拜占庭(又称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形成了拜占庭文化。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见本书第228页插图)是拜占庭建筑代表作,比古罗马的万神殿更为宽敞广阔,内部空间丰富多变,令人顿生对上帝的无限景仰之情。而西欧的哥特式建筑体系,以德国科隆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见本书第229、231页插图)为代表,巴黎圣母院更是被誉为一曲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在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渴望认识自然和现实世界,喜欢把艺术比做反映现实的镜子。达·芬奇和阿尔伯蒂都认为绘画具有最高的价值,因为绘画(还有雕塑)能够比其他艺术更忠实、更准确地再现现实。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也促使意大利绘画达到欧洲的第一次高峰。当时重要的艺术家如达·芬奇、阿尔伯蒂、米开朗琪罗都同时是科学家。“他们认识到艺术既是摹仿自然,就要把艺术摆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这句话有两层意义:头一层是对自然本身要有精确的科学认识,其次是把所认识到的自然逼真地表现出来,在技巧和手法上须有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因此,当时的艺术家们热心研究与造型艺术有关的解剖学、透视学、配色学等,推动了绘画的快速发展。

17—18世纪的欧洲,戏剧登上了艺术的前台。戏剧的核心是戏剧性,它指的是戏剧应该集中浓烈地反映现实的矛盾和冲突。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者高乃依和拉辛的戏剧作品受到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物质和精神二元论的影响,反映了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和妥协。而18世纪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从思想战线上向封建统治和教会势力发起总攻的体现。法国剧作家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剧作家莱辛、席勒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运动使诗歌、特别是音乐成为艺术的皇冠。英国的华兹华斯、科尔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德国的贝多芬、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柏辽兹等一批音乐家使浪漫主义时期成为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当时是对个性的内心世界特别感兴趣的时代,音乐和诗歌显然比其他艺术更适合表现人的情感。“音乐能够潜入人的精神的感情生活深处,能够表达无论是形象描绘还是语言都无法捉住的最细微的情绪和心灵运动的起伏,音乐具有含蓄的抒情性和感情上的紧张性……”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使文学(长篇小说)在各种艺术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悲惨世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在鞭笞社会黑暗、描绘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联系方面,文学比其他艺术有更广泛的可能性。艺术样式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对艺术的特殊需要有关。

二、艺术体裁发展的不平衡

在我国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中,艺术体裁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也十分突出。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是各个时代的骄子。“不同时代之所以有不同风格、不同感知的形式的艺术,由于不同时代的心理要求,这种心理要求又是跟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例如诗词都比较强调含蓄,曲却要求酣畅痛快。宋词之所以让位于元曲,是因为在元朝统治下知识分子的地位太低下,加上温柔敦厚的儒家教义的控制被削弱,于是他们的满腹牢骚满腔悲愤便能无所顾忌地痛快发泄,使曲境变得畅达。

这里我们以明清时期的古典长篇小说为例,来考察一下体裁(按照题材而划分的体裁)发展不平衡现象。一般认为,明清长篇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各有不同特点的四个阶段

明初(14世纪60年代至15世纪末)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创立阶段。代表作有《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它们写的都是历史题材,全是军事文学。也就是说,它们在体裁上都是描写战争的历史长篇小说。这种历史题材的战争小说在当时得到充分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元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但扩大了明初作者的眼界,丰富了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而且也给作者的选材以深刻的影响,使得他们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几乎都和农民起义有关。

第二个阶段是整个明朝中叶(16世纪)。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出现了不同体裁的小说,有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怪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世情小说,以《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为代表的公案小说。题材的拓宽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有关,特别是《金瓶梅》等小说的出现反映了长篇小说开始由反映历史走向反映现实的倾向。

《红楼梦》、《儒林外史》和《镜花缘》则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些小说里出现了积极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这显然跟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资本主义因素、社会思潮中民主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及至晚清(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第四个发展阶段,在体裁上出现了三类小说: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谴责朝廷、官场和社会风气的“谴责小说”;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的侠义小说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入侵、宣扬民族思想、爱国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小说。这些体裁得到优先发展,是由民族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断绝的危急关头的状况造成的。 ccNFku04WdLqNF3cyKmuPoTggdo2vkDMpmL7dz1DP2qmrGxQgVBG6MjQQENbij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