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艺术殿堂的建构

艺术殿堂的建构不是指个别艺术品的结构,而是整个艺术世界的结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分类。因为艺术的家族成员众多,要寻求和发现各门艺术反映现实的特征和规律,有必要对艺术的分类进行研究。

一、艺术的分类

根据大部分研究者的意见,艺术按照内容和形式的共性主要可以分为九种: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建筑和艺术设计。这是按内容和形式的共性进行的艺术样式的划分。

对艺术样式进行划分的原则有两个:第一,本体论原则,即以艺术作品物质存在形式的差异为基础对艺术进行的分类。艺术作品首先作为某种物质结构被创作出来,存在并出现在鉴赏者面前。它们作为声音、词汇、色彩、线条、动作、体积的组合,具有空间特征,或者时间特征。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为修道院长方形斋堂画的巨型壁画,他借《圣经》上的题材来表现叛徒犹大和耶稣之间的戏剧性冲突,画家描绘了众门徒的形象、性格和气质。由于这幅画很大,鉴赏者不能把它一下子摄入眼帘,然而它的整体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存在的,它可以被称做为空间艺术。18—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把古典交响乐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的第三交响乐《英雄》、第五交响乐《命运》、第六交响乐《田园》都是杰出的艺术作品。交响乐是在时间承续中展开的,可以被称为时间艺术。舞蹈顾名思义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中无论是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手势语言,还是规范严谨、屈伸踢踏的腿脚动作,都同时是在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可以被称为空间时间艺术。这样,绘画、雕塑、建筑和艺术设计,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属于空间艺术。音乐、文学在时间承续中展开,可以被称为时间艺术。属于空间时间艺术的有舞蹈、戏剧、影视。

这种划分原则最早是由德国美学家克鲁格在《编纂一本关于美艺术的系统百科全书的尝试》(1802年)中提出的。他认为艺术作品作为感性知觉的对象,能够以时间构成(作为有次序的展开过程),或以空间构成(作为要素排列),抑或同时以时间和空间构成。我国五四运动前后,把艺术分为静艺术和动艺术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1913年)、蔡元培的《美术的起源》(1920年)和《美术的进化》(1921年)等文都持这一种观点。从物质存在的形态上讲,静的艺术是空间艺术,动的艺术是时间艺术,舞蹈兼有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连续,是空间时间艺术。

艺术分类的第二个原则是符号学原则。艺术的外在形式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物质结构,如绘画的颜色和线条的组合;另一方面它是形象符号,绘画的颜色和线条的组合荷载某种艺术信息,并把这种信息从艺术家传输给观众。在不同的艺术中,形象符号有两种。一种形象符号具有再现性,绘画、雕刻、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形象符号再现客体现实的外貌,它们被称为再现艺术。另一种形象符号具有非再现性,音乐、舞蹈、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形象符号不直接再现客观现实的外貌,而表现对客观现实的关系,被称为非再现艺术。鲁迅把再现艺术和非再现艺术分别称为模拟艺术和独创艺术,根据我们前面所讲的内容,也可以把它们称为摹仿艺术和表现艺术。

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如建筑是非再现艺术,19世纪法国建筑师勒丘为了再现现实,把畜棚设计成母牛的形状,被当成大笑话。而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造型作为对贝壳的摹仿,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音乐的情况也是如此。我国的民乐中也经常用乐器摹仿自然声响和禽鸟的鸣啭甚至是人的嗓音,异常生动。但相对来说,音乐、建筑的再现能力比起它们情感表现能力要狭隘得多。歌德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这表明建筑虽然不再现生活,然而它像音乐一样具有情感表现力,这种情感表现力的根源是对生活和社会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象征”。罗马万神殿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万神殿(见本书第227页插图)建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皇帝哈德良时代。神殿为圆形,屋顶为巨大的半球形穹顶,周围绕以6.2米厚的混凝土墙体。穹隆的直径和高度均为43.43米(在19世纪以前,它的穹隆顶保持着最大跨度的纪录),与希腊神庙仅注重外部立面设计不同的是,万神殿也注重内部空间设计。墙体无窗,穹顶正中央有一个直径8.9米的天窗,从天窗射入的光的圆盘,随着时辰的变化而诡异地移动。万神殿的青铜大门高达7米。罗马万神殿的宏伟和刚劲,令人想起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广袤无垠的疆土、庞大威严的国家机器和帝王的宏图伟业,也令人想起能征善战的罗马士兵晒得黝黑的面孔和他们高傲、威严的姿态以及罗马人所使用的强硬的、刚性的拉丁语。它的非凡的情感表现力令人震撼。

艺术分类的本体论原则和符号学原则一经一纬相互交织,就形成九种艺术样式:

除了本体论和符号学原则外,美学史还运用其他原则对艺术进行分类。如根据艺术的用途分为实用艺术和非实用艺术(又叫纯艺术)。建筑和艺术设计是实用艺术,其他各种艺术是非实用艺术。鲁迅把它们分别称为致用艺术和非致用艺术。建筑要“大”,即有足够的空间,又要“壮”,即牢固。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建筑三原则,即“坚固、实用、美观”。这三原则迄今仍没有失去其生命力。美观才能使建筑物成为艺术品,然而建筑仍然要坚固、实用。所以,建筑是实用艺术。还有人根据鉴赏者知觉艺术的方式(心理学原则)对艺术进行分类。绘画、建筑、雕塑等是通过眼睛来知觉的,叫视觉艺术。音乐是通过耳朵来知觉的,叫听觉艺术。不过,本体论和符号学原则是艺术分类的原初的、基本的原则,其他的只是派生的、次要的原则。

在样式下还可以进行体裁和品种的分类。我们先看体裁的划分,中国绘画分三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就是一种体裁的划分,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元朝黄公望的晚年得意之作《富春山居图》(见本书第46页插图)是山水画,明朝吕纪的《梅茶雉雀图》是花鸟画。西方画中的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也是不同的体裁。体裁是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内在原因所引起的结构变化。上述绘画体裁的划分是由题材的不同引起的,它也可以是由容量的不同引起的,如小说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和长篇系列小说等。

我们再看品种的划分。拿音乐来说,它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器乐又可分为管乐、弦乐和打击乐。这些都是音乐的品种。品种是由于同一种艺术样式利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工艺成形方法所产生的,不同品种的艺术性质当然很不相同,但是再现和表现的能力是共同的。

二、艺术疆界的变化

在古代,艺术和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手工技艺是混为一体的。究竟什么时候艺术才从人类的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领域,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就欧洲而言,艺术的独立发生在17世纪。意大利、法国、俄国先后成立了艺术研究院,从法律上把纯艺术同手工技艺分离开来,并且,还取得了术语的合法化。原来art同时表示“艺术”和“手工技艺”,现在由它构成了两个派生词:artist——艺术家和artisan——手艺人。

艺术的独立并没有使它成为脱离现实世界的封闭领域。在艺术世界和非艺术世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发生着平衡的、渐进式的过渡。艺术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种是使艺术摆脱同实践活动的原初的联系,另一种则是希望保持这种联系、或者建立一种新的联系。前一种倾向在艺术的历史发展中表现明显,甚至被一些人片面夸大;更值得关注的是后一种倾向。不仅建筑和艺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保持着同实践活动的联系,就是绘画、雕塑、文学等纯艺术,也以不同的方式跟实践活动保持着联系。如为历史博物馆制作的绘画和雕塑就有着审美和实用的复功能,和非艺术领域的图纸、技术插图、地图、木模特毗邻。在文学中,除诗歌、小说、散文外,还存在艺术政论、科学散文等复功能领域。它们进一步向外延伸,就是日常生活的话语世界。同样,在音乐、舞蹈等纯艺术与实践活动的边界,存在着军乐、摇篮曲、运动音乐、宗教音乐、艺术体操、花样滑冰、水上芭蕾等具有双重功能的艺术品种。

其次,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某些旧艺术领域的消亡和新艺术领域的产生,也使艺术的疆界发生变化。罗马时期曾是“修辞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修辞学不是现代意义上关于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就是“演说术”或“雄辩术”。当时演说的艺术地位很高,演说家类似于诗人,而演说高于诗,诗的魅力与演说相比只占第二位。可是演说艺术此后迅速衰落,现在已游离在艺术之外了。我国的皮影戏也存在类似的命运。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的领域得到更大的拓展,它不断吸纳各种工业文明的产品,这些产品把艺术活动同技术活动、交际活动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传媒和室外随处可见的广告,就成为艺术的一个新领域。德国美学家哈曼在1911年出版的《美学》中首次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广告艺术。广告艺术把功利功能、商务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在一起,成为艺术的一个新领域。艺术的独立本来意味着艺术和手工艺的分离,然而德国建筑家格罗皮乌斯1919年创立的包豪斯学校却提出艺术和手工艺要重新结合,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意大利艺术设计师索特萨斯1969年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了一种轻巧、别致的手提打字机,它由鲜红的塑料制成,仿佛一种玩具。后来该打字机被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工业产品成了艺术品。影视艺术更是科技进步的直接产物。近年来,国际上动画艺术发展迅速,美国每年的动画产业创造1500亿美元的产值。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现了三维立体动画、FLASH网络动画、互动电玩游戏,还有数码影视特技、玩具设计等造型动画。这说明,艺术的疆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 ySJPuBBZ0Llh9EaaQI1q8odB2gcglL0hxzBcfxl/PJbsHjoipjfFcPdELFOc/L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