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绘画的审美特征

绘画,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面描绘,能够画出立体的形象,让人看着立体的三度空间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一种视觉上的假像或幻觉。

一、二维空间的视觉假像

看过《十日谈》的人,大概会记得薄伽丘曾经评论过一个画家,他说:“画家吉托是这样一个天才,对自然中所拥有的任何事物,他都能用铅笔、毛笔加以描绘,这些由他描绘出来的形象与原物相比,不仅仅是与原物相似,它们本身看上去似乎就是原物。由于如此逼真,很多人的眼睛都被这些形象欺骗了,人们全都错把画中的形象当成了真实的东西。”

据说,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有两个画家,名叫才乌克西斯和巴尔哈西乌斯,他们都以技术高超,描绘逼真而闻名。有一天,他们为了决一雌雄,在雅典广场进行公开比赛,城内万人空巷前来观看。才乌克西斯先上台,打开他的画,大家看到画着头顶一篮葡萄的一个男孩。人物画得极为逼真,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转动。葡萄更是珠圆玉润,汁水欲滴。大家正在惊叹的时候,天空飞过两只小鸟,它们突然俯冲下来抢啄葡萄,发觉上了当才赶紧展翅飞走。观众于是赞叹喝彩不止,都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画了。巴尔哈西乌斯也拎着一个包裹上台,他把包裹放到台边便笑嘻嘻站在一旁,观众等得急了,催他把包裹打开,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张画。他把手一伸说:“诸位,我的画早已呈现在你的面前了。”大家再细心一看,原来他画的就是一个包裹,逼真得竟然骗过了全场观众,大家于是更加惊叹不已。

类似的小故事,在中国美术的史籍上也不胜枚举。北齐时候有个名叫刘杀鬼的画家,文宣帝常常叫他到皇宫里画画。有一次,他画了几只啄斗的鸟雀,文宣帝伸手去驱赶,手碰到墙壁上,才知道是一幅画。晚唐画家张南本曾在成都金华寺大殿画了八身明王像,周身变化火焰。有个远方和尚来朝拜礼佛,猛一抬头,看到熊熊烈焰,龙蛇乱舞,以为佛殿失火,惊吓得几乎瘫倒在地。唐代画家韦无忝照外国人送给李隆基的狮子画了一幅画,有一次把狮子图在兽苑中打开,惊吓得牲畜百兽四散奔逃。北宋画家赵元长,四川人,通晓天文,也擅绘画。他曾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座椅上画了一只雉鸡。有一次,宫中有人架着一只鹰走过,鹰忽然挣扎飞扑,宋太祖很惊诧,叫人放开它,鹰立即直扑画在椅上的雉鸡。赵元长于是因此被宋太祖提拔到画院供职。

对于“空间”的界定,表面上是一件简单的事,实际上却涉及绘画的本质特征。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绘画中组织和谐的空间并非通过视觉和触觉,通过自由运动或抑制,通过或远或近的音响,通过消失或回声所意识的空间。绘画的空间仅仅是个可见物,对于触觉、听觉和肌肉活动是不存在的。对于它们,绘画不过是一块相当小的平平画布,或者是一堵冰冷无物的墙壁,而对于眼睛,它则是充满了各种形状的深不可测的空间。这种纯粹的视觉空间是一种幻象,因为我们感觉经验所描绘的与此完全是两码事。绘画空间不仅仅是由色彩(包括黑色、白色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颜色)组合而成,它还是一种创造的空间,离开了形状的组织,它简直不能存在。就像镜子‘里面’的空间——一种无形的意象。”而且,苏珊·朗格进一步指出,“这种‘虚幻空间’是各种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构图的各种因素,色彩和形状的每一种运用,都用来创造、支配和发展这种单独为视觉存在的图画空间。”

这一段话是重要的。我们应该明白,绘画所给予的三度空间是创造出来的幻象,造成这种幻象的各种因素是创造的手段。既然是创造,便应该有多种的途径,有多种的面貌,因此,绘画分了那么多不同品种,形成那么多流派,出现那么多风格,它的发展变化,正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上面所说的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画家画出了那么多逼真、乱真的作品,固然值得赞叹,但它却没有体现出绘画中最为重要的创造力。在古代,绘画技术还没有足以达到逼真描绘物态形貌的水平,能够画得以假乱真,自然是极难的。上面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古代人因此对之推崇的心理。其实,西方的绘画达到细致逼真的水平,是文艺复兴时候开始的,中国的绘画,甚至一直没有向逼真方面靠拢。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绘画就常常执行形象记录或纪实的任务,这当然是越真实细腻越好。

但是,细腻逼真不等于艺术,否则摄影机就是最好的艺术家。其实,没有摄影机的古人也并没有把乱真当作绘画的最高要求,各个画种各种风格的出现和发展,就是这一历史的证明。中国古代画论中“以形写神”的主张,则更是明确地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一问题。

二、绘画的门类

绘画的门类,大体上有四种区分的方法。按题材内容分,有山水画、人物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花鸟画、肖像画、历史画、军事画等。按使用特点,可分为年画、宣传画、广告画、装饰画、壁画、插图等。按画面形式,则可分为中国连环画、组画、系列画等等。由于一切绘画都使用一定的工具和物质材料,按这种特点,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丙烯画等等。这样的分法比较简明扼要,我们在以后的论述中也采取这样的分类。

在欧洲,比较流行把绘画分为纪念性绘画、架上绘画和装饰画。纪念性绘画要求题材重大,手法严肃,形象丰满,富有教育意义。架上绘画则指画架上绘制的作品,尺寸一般比前一种小,也不附属于建筑。装饰画则从名称上便知道其特点。实际上第一种是从内容分的,第二种是从尺寸形式分的,第三种是从功用分的。

从以上的分类当中,我们已经可以了解绘画可以用于描绘现实的景物或历史事件,以配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功用,这大都是再现性绘画,这一类绘画的形象和实际可见的景物是相同或近似的。另一类主要是审美表现的作品,主观性比较强,风格也比较活泼多变,手法既可以写实,也可以半写实乃至“抽象”表现。这一类作品的审美特征最突出,作者的情感因素体现得比较明显,我们称这类作品为表现性绘画。还有一类是装饰性绘画,主要起美化、装饰、点缀的功用,它一般需和物品、建筑、环境协调。显然,绘画的用途很广泛,表现力很丰富,形式很多样,所以,它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多种的作用。从这样的角度看,绘画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载体。所谓工具,是它能够在社会生活许多方面中为了许多不同的目的而使用。所谓载体,即是说它可以传送和表达美感、情感、思想、伦理、宗教、礼教等等。这样看,绘画具有“形象语言”的性质。语言的定义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的符号系统,其作用主要用于社会交流。语言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一点,绘画恰恰与之相近。具体的绘画作品可能有某种内容,有阶级性,但绘画自身的特质却是无内容无阶级性的。无怪乎,苏珊·朗格会下了这样的定义——“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苏珊·朗格的定义大胆新颖,简洁明确,我们应该看到其中的合理内核,也不应忽视它的偏颇之处。例如绘画便远远不止于传达情感,而且符号只是充任和代替某种东西的标志,有约定俗成的确定意义(例如语言和文字),不能随意改动,而绘画乃至其他艺术品种的“语言”、“语法”结构却是经常变化,别出心裁是受鼓励的。

这些枯燥但没有深入展开的理论分析,对于我们进行绘画作品的欣赏审美活动,决不是多余的。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三点:第一,绘画的基本特征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上创造出立体的幻象,即使是最高明的写实画家,他画出的可以乱真的作品仍然只是使眼睛上当的假像。要紧之处正像毕加索说的,“艺术家必须懂得如何让人们相信虚伪中的真实”。这“真实”应该包括艺术的,审美的,情感的真实。第二,绘画所表现的并不等于现实本身,最重要的是画家通过想象,通过特有的手法和风格体现出来的创造性。这里用得着澳大利亚艺术家奥班恩的一段话:“技术熟练的画匠知识抑制了艺术责任感,他依靠他的技巧画俗套的画,他的主要追求是技巧处理的完善。但是艺术家的完善建立在比他的作品的情节和技巧深刻得多的意义上。”第三,绘画中的主观因素能够影响一个画种的风格,也能够影响每一件作品的面貌。绘画作品应该以优美独特的手法去吸引观众,以独特的审美发现去愉悦观众,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观众。

从绘画的这些根本特点出发,我们便不应再把看懂看清画中的情节当成欣赏活动的全部,也不应再把画面的逼真程度当作评判优劣的标准。奥班恩还十分肯定地说:“艺术欣赏的全部问题在于剖析它的基本因素。”这便是欣赏绘画的基本准则,从这里起步,我们会逐渐把握绘画的审美特质。

绘画的门类很多,以后仍会有更新的品类问世。除了下面谈的几大门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速写、壁画、年画等经常可见的品种与我们的关系都比较密切。

三、水彩、素描及其他

如果把胶水调制颜料所绘制的画称作水彩画,恐怕水彩画便是绘画中的元老。因为,西欧古老的洞穴壁画,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中国的楚帛画,都是胶水调制颜料,和水调和而绘制的。古希腊、古埃及的壁画、木板画,大多也是胶彩画。古希腊的赛夫凯斯、帕拉齐依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胶彩画家。后来,鸡蛋清加入了胶彩画的行列,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但是,现在的水彩画又不能与当时的画法相提并论,因为现在的水彩画一般指使用透明性的颜料,作画时以水调和画到纸上,轻快透明,湿润渗透的作品。水粉画虽也是以水调和的胶质颜料,它的颜料成分却是粉质的,颜色一般不透明,覆盖力强,能画出丰富复杂的调子,产生厚重、明朗、鲜艳的效果。水彩画和水粉画的性能比较接近,国外一般通称为水彩画,只不过依据表现技法上的不同特点分透明水彩画和不透明水彩画而已。今天的水彩、水粉画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表现技巧和方法,表现出人们认可的艺术特色。人们一般认为15世纪末的欧洲已有水彩画,但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却始于18世纪的英国。由此看来,它又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画种。

18世纪的英国,是水彩画家辈出的时代,康斯太勃尔和透纳都是杰出的水彩画家。英国水彩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风景画。也许,这与水彩画的工具简单,绘制迅速,便于记录感受的特点分不开。水彩画一般在略有渗化性能的白纸上面,为了取得润泽酣畅的效果,有时还采取浸施纸张再绘制的方法。干画法是每层色干涸后再往上加叠,用笔肯定,能表现明确的形体和复杂的体面转折层次。至于水粉画,则不仅画在纸上,也可在布面、木板、墙壁上面绘制。由于粉质颜料有不透明,不粘滞,不渗化的特点,它的画面能大能小,画法可粗可细,其表现力介乎油画的丰富细腻和水彩画的轻松明快之间。目前,配合实用应用得最广泛的是水粉画。广告画、宣传画、海报、舞台布景、橱窗装饰、展览版面、装潢设计都使用水粉画颜料。

在文艺复兴时期,素描是指艺术家为绘画、雕刻、建筑设计而准备的草图。后来则更多被理解为以单色明暗、线条、块面造型的图画。现代的美术院校,素描是训练学生观察力,掌握对象形体、结构、空间关系、明暗变化、质感量感表达方法的基本课程。美术创作常以素描起稿和收集形象素材,画家也运用素描这种简便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就使得它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美术品种,人们称这种素描为表现性素描。至于速写,一般是在较短时间内用简练线条、明暗画出对象的形态、神态、动态的图画,它实际是素描的一个样式。画家经常使用速写这快速简括的手法收集创作素材和记录形象资料,培养迅速把握对象特征的能力。好的速写与好的素描一样,也会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壁画是古老的绘画形式。最早的壁画是绘制于洞穴石壁上面的,后来不同历史时期有石窟壁画、寺庙壁画、宫室壁画等名称,这实际是依使用场所而分的。古代壁画作品流传至今的数量不少,而且可以归纳出湿壁画、干壁画等不同制作方法。当然,现代壁画主要是在建筑物总体布局、使用需要等条件下进行设计的,一般需要产生大面积的装饰效果,造成特定的气氛。因此,壁画的设计也较多地采用装饰性的手法。这种方法,似乎与古埃及的作品和古玛雅人的观点很一致,他们当时就很重视平面的装饰效果,以便保持画面的明晰性以及建筑的稳定感。

文学作品拥有广大的读者,尤其是那些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而差不多每部名著都有画家为它作过插图。起初,插图是为了吸引读者,装帧书籍使用的,是对文字内容的形象化说明。但是,随着插图艺术的发展,不仅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手法越来越多。欧洲中世纪的《圣经》,有手绘的彩色插图;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如但丁的《神曲》等,也多配有精美的插图。插图虽然是根据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进行构思,却不是文字的简单图解,它是融进了画家的生活经验,体现出画家想象力的。好的插图,能够补充、丰富和深化文学作品的内涵,因而有自己的独立艺术价值。至于连环画,与插图的性质是相近的。连环画多以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依据,编出简洁的脚本,由画家按文字绘制出一幅幅独立的画面,它是前后连接,情节贯通的。连环画由过去的“绣像”、“全图”演变发展而来。它也如插图一样,可用线描、黑白、水粉画、摄影、油画、水墨等形式。至于儿童读物中的连环画,为了更加生动活泼,采取的手法也更加多样。

人们至今熟悉,喜闻乐见的品种还有用于祝福祈年的年画,诙谐幽默的漫画等等。它们的欣赏特点和功用都是比较明白易懂的。 DP+WN67RIE3wK++F4ctLQNmfiI7UN9N69drwR8JYKQTyecR+aErg7J9kb8VbXl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