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报刊

报刊的特点是反映信息快,凡是新发现的古代文学史料,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往往首先发表于报刊上。报刊又是近代文学史料的富矿,晚清至五四时期的著名小说、戏曲、民间说唱,亦大部分首先发表于报刊,后来才由那刊载的报馆或其他出版社结集印行。一些未写完的连载小说及未单行出版的文学作品,每赖报刊以传。报刊上还有近代作家、名人不曾入集的诗词,近人撰著的古代作家年谱,近代文学家的传记资料等,所以其中的古代文学史料很丰富。

第一节
我国近代报刊的兴起

一 我国近代报刊的出现与发展

有些研究报刊史的专家,将我国报刊起源一直追溯到汉唐。但直到19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京报”、“朝报”的内容,仍仅仅限于朝廷动态、官员任免等,作用与影响都不够大。而此时,欧美各国普遍办起了民间报纸,刊登新闻、言论、科技知识、商业广告,成为传播知识和消息的有力工具。西方知识界已深知报刊的宣传威力,所以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也就从创办中文报刊入手来开展宣传宗教活动。所以我国近代报刊,最初都是由外国人办的。

我国最早的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麦都思等创办,时间在1815年8月5日,地点在马六甲,刊名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该刊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宗教宣传,同时刊登少量的新闻与科普知识。印数最初只有500册,后来增加到2000册。其发行方法是逢集市或科举考试时,免费赠送给读书人。曾流传到广州、香港、澳门、宁波、上海一带。德国传教士郭实腊,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该报除载有宗教宣传、西方科技知识外,还曾刊载介绍过李白、苏轼的诗词以及《荷马史诗》的文章,对中西文化交流起过一些作用。该报有新闻栏目,并登载一些文学作品,初步具有了近代报刊的基本格局,对后来的中文报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来华的传教士和商人越来越多,他们相继办起了一批中外文报刊。办报的地点由华南逐渐向内地深入。至19世纪后期,上海成了近代报业的中心。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以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闻》为最早。该报最初每日出一小张,以刊载货物的价格、船期广告为主。到光绪初年,扩充篇幅到两页,并按内容分出栏目: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那时新闻的标题极简略,如火警、盗窃、物妖、诙谐等。编者对时事的议论,不是直指其事,明白说出,而是编一则寓言,通过寓言隐示劝惩之旨。香港继伍氏之后兴办的报刊,有1864年陈霭廷创办的《华字日报》,1874年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又,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日报》,1874年容闳在上海创办了《汇报》(1875年改名《益报》)等。在这批初期报刊的带动下,我国近代报业开始逐渐兴起。

起初,报与刊没有明显的区别。从外形上看,报纸也是多页装订成册,与期刊差不多。而很多期刊的名称也称“报”,如《中国女报》、《民报》,实际上是期刊。从内容上看,报纸经常登载小说、议论、学术性文章,而期刊上也多有新闻报道。辛亥革命后,报与刊从形式到内容的区别才日趋明显。报纸的内容以刊载新闻、时政、社会动态、商业广告为主,单面刷印,以逐日出版为主;期刊的内容以刊载学术文章、政治议论文为主,逐月出版(以月刊为多,也有半月刊、双月刊、半年刊等),并分综合性、专业性两类。无论报纸或期刊,都或多或少载有文学类文字,如诗词、散文、民间说唱、小说连载、文学研究等。一些看起来与文学相去甚远的专业期刊,如《重庆商会公报》(1905年8月—1909年12月)上,也有“小说”、“文苑”栏目。所以,近代报刊上的文学资料很多。

到19世纪后期,我国境内已办起了数十种报刊,办报的历史也有数十年了,而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小,人们对报刊还没有什么认识。因为报刊多为洋人所办,出于仇洋心理,人们认为它不是什么好东西。报刊上所载内容,往往与封建传统观念的是非标准不符,当时守旧老人,常教训子弟不要看报,以看报为不肖行为。报社的主笔、访员(即记者)为人所轻视,认为他们好搬弄是非。报刊的发行量很少,每种报不过数百份,订不出去的报,则雇人挨门送与商店,到月终好言好语向店家乞求报资,给多给少也不敢计较。总之,报刊的社会地位很低。

及至甲午战败,清廷丧权辱国,举国震动,知识界先锋人士谋自强救国,为了向社会宣传救国的主张,纷纷创办报刊。首先有康有为、梁启超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该报评议时政,揭露官吏的昏庸腐败,宣传政治改良主张,撰稿者皆社会名流,言论影响很大。由是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才逐渐提高,影响才逐渐扩大。据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词》中说:“《时务报》出世,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继《时务报》之后,各地相继办起大批报刊。仅上海、北京两地,即各有二三十种报纸。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天津、四川、福建、广东、山东等省市,都先后办起了报纸。这些报纸刊登国际和国内的新闻、宣传办洋务、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抨击社会上落后的不良习俗、揭露政府官员的舞弊行为等,对开通风气、更新观念、推进社会进步起了较大的作用。

二 早期报刊上的文学史料

在报刊初创时期,就已出现文学类文字。起初是因新闻稿件来源贫乏,报刊需按时出版,为了填补空白,主笔们便自己写一些野记稗史、诗词短文作为“补白”。约在19世纪70年代,各报刊登随笔、寓言、游记、诗词唱和方面的文学性文字,逐渐增多。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在近代很有影响的大报——《申报》,其创刊号刊登的《申报馆条例》中,明确提出征求文学类稿件:“如有骚人韵士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地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类,概不取值。”这可以说是报刊上最早征求文学类稿件的稿约。当时尚无稿酬制度,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要付刊登费,“概不取值”,免费刊登,是一种优待。当时人们如果写一些短文章,如友朋相聚的唱和之作,为亲友写寿文、墓志铭、书画题跋,个人兴之所至写的随笔、杂文、短篇小说,如不能汇集成书,就不可能流传,有报刊免费刊登,自然很乐意寄给它们。

上海英商办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自1897年11月24日起,将诗词、小品、乐府、小说类文章汇集一处,出一附张,名《消闲报》,这是大报将文学作品编为专栏副刊的开始。《消闲报》有独立的名称,内容又是纯文学作品,所以是早期文艺小报之一。这时,很多报纸还辟有“杂俎”、“余兴”、“文苑”等栏目,刊登当时被视为游戏笔墨的文字。1903年,香港《循环日报》扩充篇幅,每日出版两张,内容划分为庄、谐两部。庄部登载新闻、电讯、论说,谐部登载稗官野史、诗词杂文、小说戏曲。有些报纸受其影响,也辟出“谐部”栏目。后来,因长篇小说连载很受读者欢迎,各报竞相刊登,干脆将“谐部”改为“说部”,专刊文学作品。

早期的期刊亦颇多文学类文字。除文学期刊外,综合性期刊中,文学作品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与文学无关的专业期刊里,也有“小说”、“文苑”、“歌谣”等栏目。

最早的文学期刊,是创办于1872年11月,上海申报馆主办的《瀛寰琐记》。该刊虽是文学刊物,内容的范围却相当杂。其栏目有“时论”,刊登对当时较重要政事的评论和建议;“韵文”,刊登词曲、诗赋、杂咏;“有关民俗的诗文”,刊登乐府、民谣、竹枝词;“散文”,刊登古代人物逸史、节妇孝子类小人物事迹、序跋杂记;“小说”,刊登创作及翻译小说。因以短篇小说为主,故名《琐记》。该刊发行28期,至1875年2月,改名《四溟琐记》,出版12期,又改名为《寰宇琐记》,又出12期,于1877年初停刊。又,沈饱山于1876年冬,在上海创办《侯鲭新录》。其体例、内容与《琐记》相类似。据记载,只出5期。上述四种,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

最早的戏剧刊物是创办于1904年10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陈去病主编。其宗旨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目的”。所载戏曲,以反清宣传革命的内容为主,又刊载剧坛掌故、艺人传记、剧评等。仅出两期,即被清政府查禁。

最早的小说刊物是花也怜侬(韩子云)个人办的《海上奇书》,创刊于1892年2月,共出15期,以刊载韩子云自己的创作为主。主要作品有《太仙漫稿》、《海上花列传》,都是韩氏所撰。《海上花列传》以吴语写成,它是吴语文学中的代表作。该刊还配有精美插图,如《太仙漫稿》,上图下文,《海上花列传》也有插图,是最早的图文并重的文学刊物之一。 /aPqX1KvmPrhgxJaexsojizOXL1o3PRxSDNXkjckllOlAIJUU+wWzbLaqM9yP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