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的特点是反映信息快,凡是新发现的古代文学史料,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往往首先发表于报刊上。报刊又是近代文学史料的富矿,晚清至五四时期的著名小说、戏曲、民间说唱,亦大部分首先发表于报刊,后来才由那刊载的报馆或其他出版社结集印行。一些未写完的连载小说及未单行出版的文学作品,每赖报刊以传。报刊上还有近代作家、名人不曾入集的诗词,近人撰著的古代作家年谱,近代文学家的传记资料等,所以其中的古代文学史料很丰富。
有些研究报刊史的专家,将我国报刊起源一直追溯到汉唐。但直到19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京报”、“朝报”的内容,仍仅仅限于朝廷动态、官员任免等,作用与影响都不够大。而此时,欧美各国普遍办起了民间报纸,刊登新闻、言论、科技知识、商业广告,成为传播知识和消息的有力工具。西方知识界已深知报刊的宣传威力,所以来华传教的传教士,也就从创办中文报刊入手来开展宣传宗教活动。所以我国近代报刊,最初都是由外国人办的。
我国最早的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麦都思等创办,时间在1815年8月5日,地点在马六甲,刊名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该刊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宗教宣传,同时刊登少量的新闻与科普知识。印数最初只有500册,后来增加到2000册。其发行方法是逢集市或科举考试时,免费赠送给读书人。曾流传到广州、香港、澳门、宁波、上海一带。德国传教士郭实腊,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该报除载有宗教宣传、西方科技知识外,还曾刊载介绍过李白、苏轼的诗词以及《荷马史诗》的文章,对中西文化交流起过一些作用。该报有新闻栏目,并登载一些文学作品,初步具有了近代报刊的基本格局,对后来的中文报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来华的传教士和商人越来越多,他们相继办起了一批中外文报刊。办报的地点由华南逐渐向内地深入。至19世纪后期,上海成了近代报业的中心。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以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中外新闻》为最早。该报最初每日出一小张,以刊载货物的价格、船期广告为主。到光绪初年,扩充篇幅到两页,并按内容分出栏目: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那时新闻的标题极简略,如火警、盗窃、物妖、诙谐等。编者对时事的议论,不是直指其事,明白说出,而是编一则寓言,通过寓言隐示劝惩之旨。香港继伍氏之后兴办的报刊,有1864年陈霭廷创办的《华字日报》,1874年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又,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日报》,1874年容闳在上海创办了《汇报》(1875年改名《益报》)等。在这批初期报刊的带动下,我国近代报业开始逐渐兴起。
起初,报与刊没有明显的区别。从外形上看,报纸也是多页装订成册,与期刊差不多。而很多期刊的名称也称“报”,如《中国女报》、《民报》,实际上是期刊。从内容上看,报纸经常登载小说、议论、学术性文章,而期刊上也多有新闻报道。辛亥革命后,报与刊从形式到内容的区别才日趋明显。报纸的内容以刊载新闻、时政、社会动态、商业广告为主,单面刷印,以逐日出版为主;期刊的内容以刊载学术文章、政治议论文为主,逐月出版(以月刊为多,也有半月刊、双月刊、半年刊等),并分综合性、专业性两类。无论报纸或期刊,都或多或少载有文学类文字,如诗词、散文、民间说唱、小说连载、文学研究等。一些看起来与文学相去甚远的专业期刊,如《重庆商会公报》(1905年8月—1909年12月)上,也有“小说”、“文苑”栏目。所以,近代报刊上的文学资料很多。
到19世纪后期,我国境内已办起了数十种报刊,办报的历史也有数十年了,而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很小,人们对报刊还没有什么认识。因为报刊多为洋人所办,出于仇洋心理,人们认为它不是什么好东西。报刊上所载内容,往往与封建传统观念的是非标准不符,当时守旧老人,常教训子弟不要看报,以看报为不肖行为。报社的主笔、访员(即记者)为人所轻视,认为他们好搬弄是非。报刊的发行量很少,每种报不过数百份,订不出去的报,则雇人挨门送与商店,到月终好言好语向店家乞求报资,给多给少也不敢计较。总之,报刊的社会地位很低。
及至甲午战败,清廷丧权辱国,举国震动,知识界先锋人士谋自强救国,为了向社会宣传救国的主张,纷纷创办报刊。首先有康有为、梁启超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该报评议时政,揭露官吏的昏庸腐败,宣传政治改良主张,撰稿者皆社会名流,言论影响很大。由是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才逐渐提高,影响才逐渐扩大。据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词》中说:“《时务报》出世,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继《时务报》之后,各地相继办起大批报刊。仅上海、北京两地,即各有二三十种报纸。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天津、四川、福建、广东、山东等省市,都先后办起了报纸。这些报纸刊登国际和国内的新闻、宣传办洋务、介绍西方科技知识、抨击社会上落后的不良习俗、揭露政府官员的舞弊行为等,对开通风气、更新观念、推进社会进步起了较大的作用。
在报刊初创时期,就已出现文学类文字。起初是因新闻稿件来源贫乏,报刊需按时出版,为了填补空白,主笔们便自己写一些野记稗史、诗词短文作为“补白”。约在19世纪70年代,各报刊登随笔、寓言、游记、诗词唱和方面的文学性文字,逐渐增多。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在近代很有影响的大报——《申报》,其创刊号刊登的《申报馆条例》中,明确提出征求文学类稿件:“如有骚人韵士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地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类,概不取值。”这可以说是报刊上最早征求文学类稿件的稿约。当时尚无稿酬制度,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要付刊登费,“概不取值”,免费刊登,是一种优待。当时人们如果写一些短文章,如友朋相聚的唱和之作,为亲友写寿文、墓志铭、书画题跋,个人兴之所至写的随笔、杂文、短篇小说,如不能汇集成书,就不可能流传,有报刊免费刊登,自然很乐意寄给它们。
上海英商办的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自1897年11月24日起,将诗词、小品、乐府、小说类文章汇集一处,出一附张,名《消闲报》,这是大报将文学作品编为专栏副刊的开始。《消闲报》有独立的名称,内容又是纯文学作品,所以是早期文艺小报之一。这时,很多报纸还辟有“杂俎”、“余兴”、“文苑”等栏目,刊登当时被视为游戏笔墨的文字。1903年,香港《循环日报》扩充篇幅,每日出版两张,内容划分为庄、谐两部。庄部登载新闻、电讯、论说,谐部登载稗官野史、诗词杂文、小说戏曲。有些报纸受其影响,也辟出“谐部”栏目。后来,因长篇小说连载很受读者欢迎,各报竞相刊登,干脆将“谐部”改为“说部”,专刊文学作品。
早期的期刊亦颇多文学类文字。除文学期刊外,综合性期刊中,文学作品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与文学无关的专业期刊里,也有“小说”、“文苑”、“歌谣”等栏目。
最早的文学期刊,是创办于1872年11月,上海申报馆主办的《瀛寰琐记》。该刊虽是文学刊物,内容的范围却相当杂。其栏目有“时论”,刊登对当时较重要政事的评论和建议;“韵文”,刊登词曲、诗赋、杂咏;“有关民俗的诗文”,刊登乐府、民谣、竹枝词;“散文”,刊登古代人物逸史、节妇孝子类小人物事迹、序跋杂记;“小说”,刊登创作及翻译小说。因以短篇小说为主,故名《琐记》。该刊发行28期,至1875年2月,改名《四溟琐记》,出版12期,又改名为《寰宇琐记》,又出12期,于1877年初停刊。又,沈饱山于1876年冬,在上海创办《侯鲭新录》。其体例、内容与《琐记》相类似。据记载,只出5期。上述四种,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
最早的戏剧刊物是创办于1904年10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陈去病主编。其宗旨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目的”。所载戏曲,以反清宣传革命的内容为主,又刊载剧坛掌故、艺人传记、剧评等。仅出两期,即被清政府查禁。
最早的小说刊物是花也怜侬(韩子云)个人办的《海上奇书》,创刊于1892年2月,共出15期,以刊载韩子云自己的创作为主。主要作品有《太仙漫稿》、《海上花列传》,都是韩氏所撰。《海上花列传》以吴语写成,它是吴语文学中的代表作。该刊还配有精美插图,如《太仙漫稿》,上图下文,《海上花列传》也有插图,是最早的图文并重的文学刊物之一。
晚清至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危机深重、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文学作品走向繁荣的时期。这时期创作的小说、戏曲、说唱作品非常多。晚清文学繁荣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正处于民主革命的前夕,政府腐败,爱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改造社会、唤起民众的武器,乃将一腔热血托于文字,以觉世醒民。另一方面,由于报刊的繁多,写了有地方刊载,作品能迅速流传。当时有一批专刊文学作品的杂志和文艺小报。其中《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四种是有代表性的。其他如《新新小说》、《小说时报》、《小说月报》、《礼拜六》等,都发行很广,影响很大。当时的小说杂志,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创刊于1905年的《小说世界》;创刊于1906年的《雁来红丛报》、《新世界小说社报》、《小说七日报》、《游戏世界》、《著作林》;创刊于1907年的《小说世界》、《竞立社小说月报》、《新小说丛》;创刊于1909的《扬子江小说报》、《十日小说》、《小说时报》;创刊于1910年的《小说月报》、《南社丛刻》等。这以后,又有《小说海》、《小说丛报》、《小说新报》、《新剧杂志》、《小说世界》(商务印书馆办)、《中华小说界》、《艺林》、《文艺杂志》、《春声》等一批文学刊物问世。这些文学刊物对推动创作与翻译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现将这一时期主要文学报刊简介如下:
《新小说》 (1902年11月—1906年1月,共出24期)
梁启超主编。它是早期影响最大的小说杂志。以刊载小说为主,也刊载文艺理论、戏曲、诗歌、笔记等。作品以反映现实为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着重表现爱国主义主题。梁启超本人虽是保皇派,但在主持刊物工作中,能兼容并蓄,故该刊也发表宣传革命和虚无主义的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先进文学家的作品概貌。吴趼人的《痛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等著名小说,都首先发表在这里。从第七期始,增设“小说丛话”栏,刊载评论和探讨小说社会作用的文章,如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尤以梁启超在创刊号上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影响最大。该文说:“欲新一国之名,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大圣鸿哲数万言谆诲之而不足者”,小说“一二书败坏之而有余”;相反,一二部好小说所起到的影响远胜于千百部“大圣鸿哲”的书。所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些言论出自名人梁启超之口,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虽言过其实,但确有道理。
《绣像小说》 (1903年5月—1906年4月,共出72期)
商务印书馆主办,李伯元主编。
该刊不分栏目,刊载的长篇小说有18种,弹词、传奇、新编戏曲7种,翻译作品18种,通俗歌谣21篇。主要撰稿人除李伯元、欧阳巨元、吴趼人、刘鹗、周桂笙等知名作家外,还有洗红庵主、忧患余生、旅生、遁庐、荒江钓叟、悔学子、姬文、壮者、吴蒙、嘿生、血泪余生、杞忧子等一大批活跃在当时文学报刊上的作家。作品的题材很广泛,有揭露官场黑暗内幕的,有揭露列强侵略中国阴谋的,有反映维新变法立宪活动的,有揭穿迷信活动的欺骗性、提倡改革落后风俗的,有宣传科学知识的等等。作品内容比较健康,有益于国家社会,基本上没有无病呻吟和低级趣味的东西。主要作品有李伯元的《文明小史》、《醒世缘弹词》、《痴人说梦记》、壮者的《扫迷帚》、吴趼人的《瞎骗奇闻》、洪都百炼生(刘鹗)的《老残游记》、忧患余生的《邻女语》、李伯元、吴趼人的《活地狱》、姬文的《市声》、嘿生的《玉佛缘》等。理论方面,有夏曾佑著《小说原理》,是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学观点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观点,也代表了《绣像小说》编者的看法及编者办刊的宗旨。
《绣像小说》还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歌谣作品,如《戒吃烟歌》、《戒缠足歌》、《爱国歌》、《自强歌》、《破国谣——悲东三省也》、《小五更——咏日俄交战也》等,破除恶俗,反映时事。这些歌谣在书场演唱,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新小说》 (1904年9月—1907年5月,共出10期)
陈冷血主编。该刊的编辑宗旨开始时不够明确,其征稿启事说:“凡有诗词杂记,奇闻笑谈,歌谣俚谚,游戏文字,以及灯谜酒令,楹联诗钟等类,不拘新旧体裁,本社均拟广为搜集,按期选录。”但从第三期起,声明以12天为一主义。头12天为侠客主义,故已出的10期中,以刊登宣传中外侠客的小说为主,其他题材为辅。重要作品有侠民的《中国兴亡梦》,冷血的《路毙》、《侠客笔谈——兄弟儿》、《刀余生传》,俄国侠客小说《虚无党奇话》,法国小说《秘密囊》、《决斗会》,英国侠客小说《血之花》等。其他题材的创作小说有嗟予的《新党现形记》、中原浪子的《京华艳史》、阿伦的《旅顺落难记》等。该刊还登载了明代吴梅村的《秣陵春传奇》,可惜仅载27出,未刊完。评论性专栏有“小说丛话”,连续刊载对《封神》、《说唐》、《三国》、《长生殿》、《琵琶记》等数十种著名小说、传奇的考证、研究文章,颇有参考价值。
《月月小说》 (1906年10月—1908年,共出24期)
吴趼人主编,吴氏在《月月小说·序》中阐明该刊的宗旨说:“吾人于此道德沦亡之时会,亦思所以挽此浇风耶?则当自小说始。”吴趼人将小说的作用,缩小为捍卫旧道德、挽回颓败的风气,这与梁启超提出的“改良群治”的目标相比,见解相去甚远。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水平。该刊发表的重要小说有吴趼人的《两晋演义》、《云南野乘》、白眼的《后官场现形记》、萧然郁生的《新镜花缘》等。该刊发表了许多言情小说,论者认为乃鸳鸯蝴蝶派先声。在文艺评论方面,多同人互相吹捧之作,意义不大。其中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与《中国历代小说史论》两文较有影响。
《小说林》 (1907年1月—1908年10月,共出12期)
黄摩西主编。主张输进欧美文学精神,提高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以刊载翻译小说为主,兼及诗话、曲话、戏剧、笔记等。曾发表过曾朴的《孽海花》(21—25回)、天笑的《碧血幕》(1—4回)和吴梅的《奢靡他室曲话》等,因为秋瑾于1907年7月15日被害,该刊物还特地发表《秋女士瑾遗稿》,凡诗词21题,以及不少纪念秋瑾的传记、传奇、杂剧等作品。
《小说时报》
(1909年10月—1917年11月,共出33期,外加增刊一本)
陈冷血、包天笑主编,有正书局出版。该刊栏目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杂记随笔、名著杂译、各国时闻等,而以小说为主。小说的题材较广泛,以奇侠小说为多,也有历史小说和虚无党小说。创作小说质量不高,翻译作品质量较好。长篇小说有《电世界回目》、《大侠锦帔客传》、《祖国》、《赛雪儿》、《白四哥》、《血海翻波录》、《女虚无党》、《黑衣娘》、《六号室》、《秘密党魁》、《情天历劫记》、《镜台写影》等。
《小说月报》 (1910年8月—1931年12月,共出259期)
商务印书馆主办。1921年1月第12卷1号前为王蕴章、恽铁樵主编,以后由沈雁冰、郑振铎主编。这是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是《绣像小说》的继续和发展。该刊创刊号的《编辑大意》申述办刊宗旨说:“以移译名作,缀述旧闻,灌输新理,增进常识为宗旨”, “其体裁则长篇短篇、文言白话、著作翻译,无美不搜。其内容则侦探、言情、政治、历史、科学、社会,各种皆备。末更附以译丛、杂纂、笔记、文苑、新知识、传奇、改良新剧诸门类”,而以中外小说为主,兼刊诗歌、散文、戏剧、文论。前期主编之一的恽铁樵,是鸳鸯蝴蝶派作家,他主持下发表的长篇小说,多凄楚动人的言情作品,如《情忏》、《珊瑚夫人》、《此恨绵绵》等。刊载的译作也不少。《小说月报》是当时著名翻译家林纾译作的主要阵地。据查,截止到第11卷,刊出的林纾翻译的小说即有29部,字数达百万以上。林纾作品在文学界和社会上,都有较大影响。所刊戏曲作品,既有王西神、程瞻庐、吴梅等撰的弹词、传奇、曲本,又有周瘦鹃、曾朴等写的话剧。在文论方面,有张毅汉的《短篇小说理论探索》、管达如的《说小说》、泖东一蟹的《中国小说丛考》、孙毓修的《欧美小说丛谈》等。
《礼拜六》
(1914年6月—1916年4月,共出100期)
钝根(王晦)、剑秋(孙炯)编。《礼拜六》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主要阵地,编者和主要撰稿人都是该派知名作家,以至“礼拜六派”后来成了该派的代名词。该刊的编辑宗旨,正如茅盾所说,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作品题材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描写男女私情、风流放纵、悲欢离合的故事,即所谓“写情”。前百期发表的六百多篇小说中,标以“言情”、“艳情”、“写情”、“哀情”、“惨情”、“怨情”、“忏情”的约占四分之一;二是黑幕小说、侦探小说、宫闱秘史、义侠传奇和神怪诡谈类小说;三是滑稽诙谐故事,这类作品一般都比较庸俗、浅薄,凭借油嘴滑舌博取廉价一笑。当时有人批评“礼拜六派”作家的作品,是“文学事业的堕落”
。该刊也载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如藜青的《牢狱之风味》、江红蕉的《大千世界》、李允臣的《汽车夫自述记》、钝根的《国耻录》、剑秋的《五月九日六句钟》等,数量较少。
该刊在市民阶层中很受欢迎,每期曾销行到两万份。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鸳派小说“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文学价值,但却可以提供一些宝贵的社会性的资料”。当然它也是较好的通俗文学史料。
此外,还应当简单地介绍一下晚清的文艺小报。
晚清至五四前后,在上海等沿海大城市,曾出版过数十种文艺小报。在这批小报中,刊载了大量的小说、戏曲、说唱及其他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名著,如《官场现形记》最先即刊载于文艺小报上。阿英《晚清小报录》
中所介绍的文艺小报有《指南报》、《世界繁华报》、《游戏报》、《笑报》、《演义白话报》、《消闲报》、《采风报》、《趣报》、《通俗报》、《海上文社日报》、《笑林报》、《寓言报》、《春江花月报》、《及时行乐报》、《方言报》、《飞报》、《支那小报》、《苏州白话报》、《花天日报》、《花世界》、《捷影报》、《娱闲日报》、《国魂报》、《螂嬛杂志》、《上海白话报》、《阳秋报》、《鹤立报》、《新上海》、《艺林》、《奇闻》、《奇新》、《笑笑》、《便览》,计33种。此外,还有出版于香港的《唯一趣报有所谓》,出版于广州的《游艺报》、《天趣报》。
这批文艺小报都用白话文,浅显易懂,受到市民欢迎。文艺小报的宗旨,一般以消闲为主。晚清著名作家李伯元、吴趼人,都曾主办过文艺小报。李伯元在上海办过《指南报》、《世界繁华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出版达11年之久,受到广泛欢迎。该报的栏目有:枫林、艺文志、野史、官箴、北里志、鼓吹录、时事嬉谈、潭丛、小说、论著、梨园志、俳优传、食谱、射虎录等。每日出一张,四开版面。艺文志、小说栏内所载,颇多名著,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庚子国变弹词》,吴趼人的《糊涂世界》等,首先刊于是报。《游戏报》出版了13年,共出5000号。该报所刊《论游戏报之本意》说:“《游戏报》之命名仿自泰西,岂真好为游戏哉?盖有不得已之深意存焉者也。慨夫当今之世,国日贫矣,民日疲矣,士风日下,而商务日亟矣。有心世道者,方且汲汲顾景之不暇,尚何有恒舞酣歌、乐为故事而不自觉乎?然使执涂人而告之曰:朝政如是,国事如是,是犹聚喑聋跛躄之流,强之为经济文章之务,人必笑其迂而讥其背矣。故不得不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亦觉世之一道也。”这是办得比较好的文艺小报。像吴趼人主办的《采风报》,也办了十多年,内容与《游戏报》相类,其所刊言论,时时体现“风世”的宗旨。再如《笑林报》、《寓言报》、《飞报》等,都属于较好的小报。而像《春江花月报》、《花天日报》,内容偏重于花月,多俚俗笑料。至如《通俗报》,日印六版,广告占四版半,所刊文字,不过三千多字,内容粗俗,无甚意义,这是属于办得差的一类。
1919—1949年,古典文学研究发展缓慢,研究论文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战事不断,社会动荡,国家多难的大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业人才较少,缺少专刊古典文学研究文章的报刊有关。当时这方面的文章多刊于高校出版的学报及文史刊物上,在文学杂志、综合性杂志及大报副刊上,间亦有之。这一时期报刊,大部分寿命短暂,很多刊物只办一两年,出版数期就停办,停了又办,变动频仍,情况比较复杂。现分别介绍于下:
1.高校学报及文史期刊
我国大学学报,以创刊于1915年冬的《清华学报》为最早。该学报为半年刊,有中文、英文两种文本。接着有复旦大学出版的《复旦》季刊,创刊于1917年初。1919年1月出版了《北京大学月刊》。后来,《中国大学学报》、《南开大学季刊》、《燕京学报》、《岭南学报》、《女师大学术季刊》、《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金陵学报》等数十种,相继创办。抗日战争前,我国高等学校学报已有相当发展。当时高校学报内容,以文科学术论著为主。那时,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多数在大学教书,他们的论著多发表于高校办的刊物上。除学报外,高校还有一些文史刊物,是国学或中国文学研究所、文学研究会、学生社团主办的,有的办的时间较长,刊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亦较多。连续出版两年以上较重要的高校刊物有:
《文艺会刊》 季刊,1919.6—1921,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研究会编。
《歌谣》
月刊,1922.12—1937.6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编。
《北京大学国学季刊》 1923.1—1952.12,该刊编委会编。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门周刊》 1925.10—1926.8,此后改为月刊,继续出至1927.11。
《国学论丛》 季刊,1927.6—1930.12,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编。
《民俗》 周刊,1928.3—1930.6,此后停刊,又复刊,1936.9—1937.6,共出123期,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编。
《南音》
半年刊,1928.6—1930.7,暨南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编。
《文哲季刊》 1930.4—1943,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编委会编。
《金陵大学文学院季刊》 1931.12—1937.4,金陵大学文学院编。
《文学年报》 1932.7—1941.6,燕京大学国文学会编。
《国风》 月刊,1932.9—1936.12,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编。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研究所月刊》 1933.1—1935.1,该所编。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专刊》 不定期,1933—1943,该院编。
《文学杂志》 月刊,1933—1937,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编。
《华西学报》 年刊,1933—1941,成都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学系编。
《文艺丛刊》 半年刊,1933.11—1937.6,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编。
《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 年刊,1940—1950,该所编。
《文史哲季刊》 1943.1—1945.11,国立中央大学出版部编。
2.主要的文学期刊、综合性期刊及报纸副刊
这里所说的主要的文学期刊、综合性期刊及报纸副刊,是指刊载古典文学研究文章较多、刊期较长或出版的期数较多的刊物。
(1)文学期刊(包括文史)。
《小说月报》 1910.8—1931.12,沈雁冰、郑振铎主编,文学研究会主办。
《小说世界》 周刊,1923.1—1929.12,叶劲风主编,商务印书馆印行,共出284期。
《文学》 旬刊,1923.8—1925.4,郑振铎、叶绍钧主编,时事新报社印行。
《国学月报》 1924.5—1929.1,述学社编,北平朴社发行。
《语丝》 周刊,1924.11—1939.2,鲁迅主编,先是北京新潮社发行,四卷后改由上海北新书局发行,共出260期。
《文学周报》 1925.5—1929.5,叶绍钧、赵景深主编,上海开明书店发行。
《剧学月刊》 1932.1—1936.6,徐凌霄主编,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研究所主办。
《文学》 月刊,1033.7—1937.11,傅东华、郑振铎、王统照主编,上海生活书店发行。
《文学季刊》 半月刊,1934.4—1935.12,林语堂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发行。
《宇宙风》 半月刊,1935.9—1947.8,林语堂、陶亢德主编,该社发行。
《文学杂志》 月刊,1937.5—1948.11,朱光潜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宇宙风》 (乙刊)半月刊,1939.3—1941.12,林憾庐、林语堂、陶亢德主编,该社发行。
《中国文学研究专号》 这是郑振铎在主编《小说月报》、《文学》、《文艺复兴》等三个文学杂志时,将研究古典文学的论著汇集编辑的专号。即1927年6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7卷号外《中国文学研究》号上、下两册;1934年6月《文学》杂志的《中国文学研究》号;《文艺复兴》杂志的《中国文学研究》号,上、中、下三册,上册于1948年出版,中册于1948年12月出版,下册于1949年8月出版。
《中国文学研究》专号出版于20世纪20—40年代,代表了这30年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水平。第一期《中国文学研究》把小说、戏曲、弹词、宝卷等向来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抬出来与先秦诸子、两汉文章、唐宋诗词并列。同时,开始对唐代讲唱文学进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把中国文学所包含的范围扩大了。许地山关于中国戏剧文学受印度影响的论述,是将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家族里来研究的开端。
第二期专号的内容,较第一期更切实、深湛,霍世林的《唐代传奇文与印度故事》等,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关系;郑振铎的《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展史略》,报道了新发现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料。
第三期专号的内容相当丰富,里面有关于元代戏曲方面的好几篇文章,如冯沅君的《元曲杂考三则》、严敦易的《元剧斟疑》、隋树森的《秋涧文集中的元代曲家史料》,还有关于小说《西游记》的研究,对作家陆游的研究,对唐诗昌盛原因的分析,对魏晋文人思想的探讨等。
(2)综合性刊物。
《东方杂志》 月刊,1904—1948.12,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
《学艺》 月刊,1919.4—1949.8,上海中华学艺社编印。
《学衡》 月刊,1922.1—1933.7,上海中华书局编印。
《国闻周报》 1924.8—1937.12,天津《国闻周报》社编印。
《青年界》 月刊,1931.3—1949.1,石民、赵景深主编,上海北新书局发行。
《论语》 半月刊,1932.9—1949.5,林语堂、郁达夫主编,上海时代书局发行。
《中原》 月刊,1943.6—1945.10,郭沫若主编,重庆出版。
这些刊物皆载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史料。
(3)报纸副刊。
现代的报纸中,历史悠久、发行量大、具有影响力、且其副刊较为著名的,约有数十家。这里仅介绍数家刊载古典文学研究文章较多的大报。这几家报纸的报史很复杂,往往一报办有多种副刊,办办停停,编者亦屡经更易,内容前后变化很大。现约略作些介绍。
《申报》 (1872年4月23日—1949年5月27日)
《申报》前后办过数种副刊,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8月24日,至1949年4月24日终刊,前后39年(抗战期间曾停刊)。主持人有王钝根、周瘦鹃、吴觉迷、姚鹓雏、陈蝶仙、黎烈文、张梓生等。陈蝶仙主持时,常刊登诗词理论方面文章。黎烈文主持时,改以发表新文学作品为主,曾约请鲁迅、叶圣陶、茅盾等人撰稿。
《大公报》 (1902年6月17日—1966年12月28日)
《大公报》创办于天津。后来增出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版,在社会上影响较大。天津《大公报》的副刊有《文艺副刊》、《文学》、《戏剧》、《图书周刊》等,30年代,上述副刊经常刊出关于古典文学方面的文章。上海《大公报》的重要副刊有《大公园》、《文艺》等,还有《文史》、《戏剧》等专刊。《大公报》的综合性副刊有“闲话”、“人物杂记”、“文坛逸话”等栏目。《文史》则专刊学术文章。
《时事新报》 (1907年12月—1949年5月27日)
上海《时事新报》办有多种副刊,如《古代文化》、《学灯》等,其中以《学灯》影响最大。《学灯》创刊于1918年3月4日,至1947年2月4日终刊。先后由张东荪、李石岑、宗白华、郑振铎、郭虞裳等主编,《学灯》是文学副刊,经常刊登关于古典文学方面的学术性文章。
建国以来,古代文学研究得到较大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很多。特别是围绕某些古代文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这些讨论的问题主要有:对文学遗产的批判和继承问题;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问题;古典文学中的爱国主义问题;古代作品的社会意义问题;对山水诗的认识和评价问题;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评价问题;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关于唐诗兴盛的原因研究;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作及人物评价;关于《长恨歌》以及李杨爱情问题的讨论;李煜词的评价问题;李清照词的评价问题;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关于中国戏曲起源与形成问题的探讨;元杂剧兴盛原因的研究;关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的评价和研究等。总的来说,这段时间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突破,然而也毋庸讳言,“文革”前左的影响相当严重。有些讨论已完全背离学术讨论的原则,起了很坏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成立了一批古代文学研究学会,这些学会往往或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自己的会刊。此外,还新出版了十多种专载研究古典文学论文的刊物或连续出版物,是建国后古典文学研究最繁荣的时期。
1.古典文学研究刊物
《文学遗产》 (1954—1965年,季刊;1996年至今,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1954年创刊。该刊是大型古典文学研究、评论、考据方面的学术刊物。除古典文学学术论文外,还设有学者研究、学术综述、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
《文学遗产》 (《光明日报》副刊)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1954年3月1日创刊。初为中国作家协会古典文学部主办,陈翔鹤主编,双周刊。1956年起,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出至1963年6月463期停刊。1964年6月复刊,改由《光明日报》主办,余冠英主编,至1966年6月,因“文革”停刊,出至556期。1982年10月复刊,由《光明日报》文艺部编,1987年3月24日终刊,共出728期。
该刊编辑部于专刊前270期中,选出优秀论文,编成《文学遗产选集》,共3辑。并从1955年起,不定期出版《文学遗产增刊》,共出13辑。该刊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曾发表大量有学术创见的评论及探讨文学发展规律的论文。
《文学研究》、《文学评论》 (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1957年3月创刊。本刊是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学术刊物。从1959年起,改名《文学评论》,此后发表的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逐渐减少,但仍保持一定的比例。
《文史》 (1962—1998年,不定期;1999年至今,季刊)
中华书局主办,1962年创刊。为大型学术研究专刊,配合中华书局承担的古籍整理、研究任务,专刊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中华文史论丛》 (1962—1965年,1978—1989年,不定期,2006年复刊,季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1962年创刊。1965年前由中华书局主办,至1965年出到第六辑停刊。1978年7月复刊,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主办,朱东润主编,主要刊登关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历史、哲学、科技史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文章;关于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关于古籍整理工作的研究和评论;关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情况;关于新发现的文史资料及其研究。1989年被取消刊号,从2006年开始,又恢复了刊号。
《文艺理论研究》 (双月刊)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1980年创刊。该刊刊有一定数量的古代和近代文艺理论研究文章。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不定期)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年12月出版第1期,现已出至第18辑。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 (不定期)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该社出版,1984年4月出第1辑。本刊收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家、作品、文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有价值的考证及资料,以及一些书评。
《中国文学研究》 (季刊)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所主办,1985年创刊。本刊是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学术理论刊物,其中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的研究占了较大比重。
《古典文学知识》 (双月刊)
江苏古籍出版社主办,1986年1月创刊。该刊是普及古典文学知识的通俗性刊物,内容主要是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并为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者,提供信息和资料。辟有治学门径、我与古典文学、名作赏析、文学史话、文苑人物、学者列传、要籍简介、博闻广识、台港与海外文摘等栏目。
《明清小说研究》 (季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1986年创刊。本刊是研究明清小说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明清小说研究的新成果,发表研究明清小说作家及作品的理论文章和相关资料,并配合理论研究发表少量尚未出版的作品节选。主要栏目有综论、作家作品研究、明清小说理论研究、明清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研究等。
《唐代文学论丛》、《唐代文学研究》 (不定期)
唐代文学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年4月创刊,原名《唐代文学》,最初作为西北大学学报的增刊出了两期。1982年5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在西安举行,决定将该刊改为学会会刊,每年出2~3期,每期20~25万字,以发表本会会员的研究成果为主,也收录业余研究者的文章。至1987年,出了10期,发表各类文稿四百多篇。从1988年起,改名为《唐代文学研究》,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辑,至2004年已出至第10辑。这是断代文学研究的唯一刊物。
《李白学刊》、《中国李白研究》 (不定期)
中国李白学会、马鞍山市李白纪念馆主办。1989年3月出版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印行。主要研究范围有李白诗文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李白诗文渊源和影响的研究、李白集版本源流的研究、历代对李白评论的研究、李白资料钩沉、读李白诗文札记、李白生平事迹和交游的研究、对李白研究中不同意见的讨论等。自第3辑起,更名为《中国李白研究》,由中国李白学会、马鞍山李白研究所主办。
《杜甫研究学刊》 (半年刊,后改为季刊)
成都杜甫研究学会、杜甫纪念馆主办,1981年1月创刊。原名《草堂》, 1988年第1期,总第15期起改现名。栏目有杜甫研究、杜集版本及评注、杜甫行踪遗迹、杜诗欣赏、草堂诗抄等。
《蒲松龄研究》 (半年刊,后改为季刊)
蒲松龄研究所主办,1985年创刊。栏目有《聊斋志异》研究、蒲松龄生平研究、蒲氏逸文的研究与整理、蒲学研究者简历、《醒世姻缘传》研究等。
《文心雕龙学刊》 (不定期)
《文心雕龙》学会编,1983年7月创刊,由齐鲁书社出版,至2006年已出版了7辑。
《三国演义学刊》 (不定期)
《三国演义》学会会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创刊。栏目有总论、作者与版本源流、主题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研究、创作方法与艺术成就、“毛评”面面观、说长道短谈《三国》、改编与再创作、海外学者论《三国》等。
《水浒争鸣》 (不定期)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湖北大学中文系合编,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创刊。至1987年共出版了5辑。
《红楼梦学刊》 (季刊)
《红楼梦》研究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本刊编委会编,冯其庸、李希凡主编。1979年5月创刊。该刊以发表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学术论文为主,同时也发表有关《红楼梦》的版本源流、红学史研究、台港及海外研究红学的情况等方面的文章,以及对相关书刊的评介等。
《红楼梦研究集刊》 (不定期)
该刊编委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年创刊,每期后面都附有报刊篇目索引。
此外还有两种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月刊)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复印报刊资料是在剪报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大学于1958年成立剪报公司,将报刊上的资料按专题剪辑,至60年代初,发展为复印报刊资料。“文革”时停办12年,于1978年恢复。复印报刊资料所收对象是全国主要报刊;省级以上的报纸,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综合性大学哲社版学报,大型专业性报纸等。将这些报刊上有长期保存价值的论文及资料,全文复印(并保存原刊卷期号),汇辑成册,变成一种新的刊物。根据资料的量,或按月或按季出版。它是一种工具性的汇编刊物。一般次年出版上一年度的汇编本。
《红楼梦研究》 (季刊)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
2.有关检索刊物
检索刊物,其形式是定期出版的期刊,其功用是提供资料线索。检索对象主要是连续出版物,其检索刊物如《全国报刊索引》;或新出版的图书,其检索刊物如《全国新书目》。检索刊物是建国后才开始出现的,最早是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部资料室编的《报章杂志参考资料索引》,月刊,油印本。从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6月30日,以后停刊。又山东省立图书馆编的《全国主要期刊重要资料索引》,季刊。从1951年1月1日至1952年9月30日止,共7册,为油印本。从1952年10月1日至1955年6月30日止,共11册,为铅印本。至总第18期后停刊。
此后上海报刊图书馆编《全国主要期刊资料索引》,双月刊,从1955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停刊。接着由上海图书馆编,改名《全国主要报刊索引》,月刊,从1959年1月1日起,分自然技术科学部分、哲学社会科学部分两个分册,出至1966年9月30日,后停刊。1973年10月1日复刊,仍由上海图书馆编印,刊名为《全国报刊资料索引》,月刊。目前较为适用的有下列检索期刊:
《全国报刊索引》 (月刊)
上海图书馆编印,从1980年1月起,将该馆编印的《全国报刊资料索引》更名为现名,分哲社版、科技版两册。哲社版内有“文学·古典文学类”,能全面持续提供国内主要报刊上的论文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 (双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1984年创刊。本刊收集全国报刊上新发表的学术性、理论性、信息性、资料性的文章题录。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双月刊)
上海市高等教育局、上海师范大学主办。栏目有单篇摘编、观点综述、学术动态、学术争鸣、专题论文库、学术卡片等。
3.附录
《文学遗产索引》
高宇蛮编,中华书局1982年2月出版,收录《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及增刊全部文章目录。
《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 (1898—1949年)
上海图书馆编,1985年印行。自清末至建国前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内及海外各地出版了许多中文报纸。这些报纸上载有大量副刊(包括增刊、特刊、专页、画刊等),史料极为丰富。这些资料价值甚高,但极难检索。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资料工作的需要,上海图书馆特藏部徐家汇藏书楼编制了本目录。本目录从该馆藏建国前3500余种中文报纸中,选择1400多种报纸的副刊计7078种,收录对象为每天定期附刊于报纸、标有刊名的副刊,以及在固定版面上刊登的各科学术与文艺资料的专页,并酌情收录反映旧社会生活,可供研究各阶层生活状况及有民俗学参考价值者。著录项目有副刊名(所属报名、报纸出版地名)、刊期、编者、附注、馆藏期号(报纸年、月、日)、品种号(即检索号)。目录后有《报纸副刊分类索引》、《报纸副刊隶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