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两朝艺文志》曰:“别集者,人别为集。”
别集是按一定体例将一位作者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的书。其名称多种多样,张舜徽曾指出:“清人自裒所为文,或身后由门生故吏辑录之,以成一编。大抵沿前世旧称,名之曰集,或曰类集,或曰合集,或曰全集,或曰遗集。亦名之曰稿,或曰文稿,或曰类稿,或曰丛稿,或曰存稿,或曰遗稿。而稿之中有初稿、续稿之分;集之中有正集、别集之辨。其不以集或稿为名者,则命曰文钞,或曰文略,或曰遗文,此正例也。亦有不标斯目而别制新题者,如颜元《习斋记余》、万斯同《群书疑辨》、董丰垣《识小编》、法坤宏《学古编》、钱塘溉亭《述古录》、张宗泰《质疑删存》、陈立《句溪杂著》、李象鹍《棣怀堂随笔》之类,名以笔记,实即文编。”
可见不管用什么书名,只要是一个人的作品集,都可视为别集。
一般认为别集起源于汉代,如《隋书·经籍志》云:“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宋晁公武曰:“昔屈原作《离骚》,虽诡谲不概诸圣,而英辨藻思,宏丽演迤,发于忠正,蔚然为百代词章之祖。众士慕向,波属云委,自时厥后,缀文者接踵于斯矣。然轨辙不同,机杼亦异,各名一家之言。学者欲矜式焉,故别而聚之,命之为集。盖其原起于东京,而极于有唐,至七百余家。”
明胡应麟亦云:“西汉前无集名,文人或为史,或为子,或为经,或诗赋,各专所业终身。至东汉而铭颂疏记之类,文章流派渐广,四者不足概之,故集之名始著。”
《四库全书总目》别集类序也肯定“集始于东汉”。
然而也有不同看法,清章学诚指出:“两汉文章渐富,为著作之始衰,然贾生奏议,编入《新书》,相如词赋,但记篇目,皆成一家之言,与诸子未甚相远,初未尝有汇次诸体,裒焉而为文集者也。自东京以降,迄乎建安黄初之间,文集繁矣,然范、陈二史所次文士诸传,识其文笔,皆云所著诗、赋、碑、箴、颂、诔若干篇,而不云文集若干卷,则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也。(《隋志》云,别集之名,东京所创,盖未深考。)自挚虞创为《文章流别》,学者便之,于是别聚古人之作,标为别集,则文集之名,实仿于晋代。”
事实上,东汉已开始以集命名,如曹丕《又与吴质书》云:“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信中所说的“昔年”指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这年发生了一次大瘟疫。据《三国志·王粲传》注引《魏略》,曹丕这封信作于建安二十三年(218),他将徐幹等人的作品编纂成集当在此前不久。据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可知,该集名为《邺中集》。《邺中集》虽为总集之名,从中不难看出,东汉末年,人们已将汇编的诗文作品命名为集了。《后汉书·李尤传》称其“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这些作品显然也是编辑成集的,《文选》卷六十《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李善注云:“《李尤集序》:尤好为铭赞,门阶户席莫不有述。”既有《李尤集序》,自然也会有《李尤集》了。
至于目录专门著录别集则始于梁阮孝绪的《七录》。其《文集录》内篇四,设有楚辞部、别集部、总集部、杂文部四个二级类目。《七录序》还专门作了说明:“王(俭)以诗赋之名,不兼余制,故改为文翰,窃以顷世文词,总谓之集。变翰为集,于名尤显,故序《文集录》为内篇第四。”
关于别集的数量。《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先唐别集计437部,4381卷。(通计亡书,合886部,8126卷)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九指出:《隋书·经籍志》“实在著录四百三十三家,附注梁有四百六十九家,综九百零二家,九百二部,又后集、外集、别集等二十二部。通计九百二十三部。”
《新唐书·艺文志四》别集类著录736家,其中隋34家,34部;唐、五代513家,572部。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整理出唐五代别集691家, 8292卷。陈尚君《〈新唐书·艺文志〉补》,补录唐作者406家,别集446部。今知唐作者900余人,别集983部,加上五代十国别集,约有1100部。要了解唐五代重要别集的情况,可以利用:《唐集叙录》,万曼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中华书局编辑部《出版说明》称:“《唐集叙录》著录有传本的唐人诗集、文集、诗文合集共一百零八家。作者对这些唐人别集的著者、书名、卷数、成书年代、编辑者、刊刻者、收藏者等各项均按时代先后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其间对于各集的版本源流,编次体例以及该书在唐、宋、元、明、清各朝直至近代的流传、演变(存、佚、阙、未见)等情况考述尤多,功力不小。”万曼生前为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还有《唐诗书录》,陈伯海、朱易安著,齐鲁书社1988年版。
《宋史·艺文志》著录两宋别集约1000部。清黄虞稷、倪灿、卢文弨订正《宋史艺文志补证》增宋人别集215家3808卷。要了解两宋别集情况,可利用《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该书对现存宋人别集版本源流与优劣得失作了考述,并注明藏书地点。每集于篇首撰有作者小传,该书以著者生年为序加以编次,所引资料均注明出处。书后还附有《宋人别集叙录综合索引》及《笔画检字表》。据清王仁俊编《辽史艺文志补证》,辽代诗文别集约有27部。据清龚显曾编《金艺文志补录》,金代别集约有100部。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著录别集775部。此外有《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周清澍编著,《南京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版。该书对300多种元人诗文集的版本情况作了介绍。
《明史·艺文志》著录明代别集约1188部。欲知明代别集情况,还应注意清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2001年版。《千顷堂书目》实为其入明史馆所撰《明史艺文志稿》之基础。而王鸿绪的《明史稿艺文志》与张廷玉的《明史艺文志》即据黄虞稷的《明史艺文志稿》删削而成。黄氏《明史艺文志稿》已失传,则《千顷堂书目》是我们目前了解明人别集的最重要资料。其集部按作者科第序次排列。每一条目后,还附有作者爵里、字号、科第,这些资料中的不少内容都为他书所无。此外有《明代文集总目》,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66年编印。
《清史稿·艺文志》著录清人别集1685部,20820卷;《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清人别集2890部,12661卷;《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著录“别集类凡14232部,48914卷,内不分卷者1218部”。如想了解详细情况,可参看《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清人别集总目》,李灵年、杨忠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应当注意这些书目资料还是不完全的,如商务印书馆《明史艺文志·补编·附编》的《出版说明》指出:“《明志》的不够完备,还不单是没有把黄虞稷要想补南宋、辽、金、元四朝的著作,和网罗明一代人所有的著作搜集在一起的抱负完全实现,而且连明内府所藏历代的著作,并明人遗著到清代还有流传而黄氏书未收的数量相当可观的一批书也未采入。”于此可见,别集是一种蕴藏异常丰富的文学史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