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觉的使命
——光华EMBA十年

文/张维迎

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是光华管理学院的使命!

培养商界领袖

1.新世纪的需求

通过长期对企业界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中国的高层管理中,管理者更习惯使用经验的、传统的方式来处理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我们认为,中国企业要做大、做成功,管理就必须走向国际化、专业化、正规化,高层管理者就特别需要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的训练。

在企业管理界,特别是高层管理,管理知识的要求应该是相当高的层次。而国内MBA教育几年的发展,反映出了一些问题,MBA学生毕业以后,找的工作也不是很理想。当时有一个重要考虑:如果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受一些好的、系统的管理教育,就不知道怎么使用受过管理教育的中低层、中下层的MBA毕业生。

这也是光华推动、引领中国EMBA发展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2.管理语言

中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的管理教育有上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历史使他们现在高层管理者基本上都受过MBA教育,而中国是没有这种条件的。那么,如果我们中国不从高层抓起,只是从中低层抓起,那这种情况可能就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

十年前就觉得,要在企业特别是高层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打个比方,就企业内部来讲,企业家就像古代的皇帝,他不需要经过科举考试,但是也要学习四书五经等知识,因为通过科举考试为官的阶层,学的是同样的内容,受的是一样的训练。如果皇帝不懂四书五经,那么他很难去领导这个阶层的大臣们。同样的道理,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如果他们不受系统的管理教育,就很难有效地与下边的管理人员沟通,使用到他们的专业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领导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只是服从政府,服从计划体制下的各式命令,就是说,管理者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就行。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计划经济忽略了企业家的存在。但在市场经济当中,企业家就是决策的主体。

中国的改革,确实使中国释放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正是基于此,我们的发展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企业家的素质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是企业家的企业要做大、做强,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去管理、去领导社会资源。“领导”就必须要有一些领导力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企业观点知识。

光华管理学院是培养商界领袖的地方,自然就会研究企业及企业家。企业家作为一个决策的主体,他的素质及本身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企业、对社会很重要。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国的企业家是有经验的,很多事情都是凭着经验去做,他们还面临着管理经过专业MBA训练的管理中层的问题。中国的很多企业家,都是没有经过MBA教育的,是凭经验和悟性做起来的,他们需要补课。

因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从大方面讲,应该说让这些高层管理者接受现代管理教育变得非常迫切,然后我们光华管理学院就开始创办EMBA项目。当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在光华刚招人的时候,从香港科大招来了项兵教授,在我们两个交谈的过程中,有一些观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可以说,我们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把他招来负责这一项目,紧接着,我们也就开启了光华的EMBA项目。

推动社会进步

1.全方位挑战

光华EMBA创办早期,遇到诸多的困难,可以说什么都是空白,当然,主要还是国家体制的原因。当时,中国的教育管得比较严,光华刚开始创办时,EMBA并没有学位,只有一个证书。因为历史的缘故,中国人都比较在乎学位的东西,没有学位怎么能够使得EMBA教育比较有价值,对学员有吸引力,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当时EMBA的老师大部分是来自外聘,外聘就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价码去聘请老师,这就使得成本比较高,自然学费就会很高,收费高却又只能给学生一个证书,没有学位,这就遭遇到了性价比的挑战。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讲,就要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

刚开始,生源确实是有点难度,应该说我们一开始面临的挑战很大,很幸运的是我们EMBA项目主任项兵教授很能干,他现在是长江商学院院长。我们的主要招生策略很到位,起步非常成功,无论是招生的人数,还是质量都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2.光华精神

EMBA,这个词本身是个学位性的项目,但当时又没有这一学位概念,也就是说跟国家的证书政策不相符。当时的想法就是,我们必须打破一些制度的束缚。我们认为EMBA对社会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创办EM-BA教育是正确的事情,一定要做。如果正确的事情不符合现有的规定,我们就要想办法去突破这一点,努力推动事情向前进步。这是光华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北大校方对我们这种精神很支持。现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当时是北大研究生院的常务副院长,给予我们很大帮助。我们的学位办报告也是他们帮助去修改、提交,甚至当时学校学位办的顾老师,就专门和我一块儿去跑国务院学位办。

3.耐心推动

当时,我们创办EMBA和国家政策是不相符合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些努力,以帮助政府改善这一政策。当然了,这里不存在个人说想怎么就怎么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体制问题,就像我们的很多体制,即使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体制得修正,但实际改起来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再如改革开放,是在国家层面上认识到需要改革和开放,这一方针是不会变的。同时,在各领域、各操作层面大家都认识到这一问题,然后进行改革,但是它依然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其实,光华管理学院开创EMBA事业伊始,学位办在精神上也是相当支持的,但是怎么能够使其制度化,真正变成国家正式的学位项目,就要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和把握。

光华EMBA教育突破了中国学位教育的很多内容,它与传统的学位管理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去沟通,去说服这些决策部门。原来的学位教育都是通过统一考试,且考试录取的权力基本都是下放到大学。当时,整体来讲,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到我们学校主管部门,大家都从本质上认同EMBA教育的理念,并一致认为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 EMBA教育的出现具有必然性,问题是我们还要去规范它。

新事物出来,需要有人提出它、推动它,然后还要使更多的人去接受它,最后再将之制度化。在我们的努力下,光华EMBA创办4年后,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了该项目,紧接着也就形成了全国EMBA教育范畴,EMBA变成了正式的、国家承认的项目。

基于这些,光华确实引领了中国EMBA教育。光华着手EMBA教育三年,2002年之后,有30个学校加入创办EMBA教育的行列。

4.引领学风

A.学习风气

在过去的十年里,光华为提升中国企业领导人的素质,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同时,光华也使得很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有了更强的学习兴趣。另外,光华带动的不止是读EMBA,还带动了EDP等所有培训的发展,甚至很多公司组织管理者到国外去学习。EMBA的学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创造了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学习文化。

现在跟十年前不一样,就EMBA项目的人数来讲,总数并不是很多,全国一年的招生总共也就5 000,但是却很好地起到了辐射、带动、示范、引导的作用。现在,中国的企业界显示出很好的学习风气,这种风气就会使得企业素质、管理制度更为规范化。这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这么讲,光华非常自豪,因为中国的EMBA教育是光华带头创立的,并且一直在创新,一直引领它的发展。

B.学须静也

我们强调EMBA教育是一个多维的教育,不仅是学生跟老师学,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

光华很早就不再招行业班,招的是跨行业、跨企业的班级,因为各行的管理都是相通的,管理者需要跟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企业的人去学习,EMBA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学习平台、一个场。管理者进入这个场之后,就像进入一个庙堂,心会平静一些或清静一点,这样他就能够学进去、能够学会思考。同时,也因为进入了这个“场”,他们以前在企业是高高在上的领导,到了学校之后,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也就能更好地跟其他人去学。所谓“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20世纪80年代很跋扈的暴发户,以物质条件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只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插曲。我相信,今天中国的企业领导人要比十年前的企业领导人谦逊得多,因为他们眼界开阔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品格。就是说,现在的企业家越来越能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在这方面,光华从来都要求很严,如果有暴发户的心态,他进不了光华。

5.教授品质

优秀的老师必须要有好的系统管理知识,要在他的学科领域进行属于研究前沿的学科研究,始终能创造新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EMBA的老师必须对商业活动有很好的感觉,能够摸索出企业管理的脉搏。只有这样,老师讲课时才能使听课人觉得课程非常深刻到位,通俗讲就是,挠痒要挠到痒的地方。如果老师对商业活动没有很好的感觉,学员可能就会觉得课程很枯燥,整体效果肯定很差。

因此,光华在选择老师时,会有一套严格的要求,而且也会有试用的概念。一般来讲,真正优秀的EMBA老师,他们都知道基本的行为规范,包括自己教学、为人师表、必须尽心尽职的内容,这是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老师都应该明白的。

一开始,光华通过各种渠道,在全世界范围内找老师。当时,光华EMBA老师70%都是从海外的一些优秀大学聘来的。我们也相应地安排自己的老师去听这些海外老师的课,学习国际水准的教授的内容和方法。光华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到学习,由学习到提高,再到创新,最后超越的过程。现在,光华自己的老师已经成长了起来,并且是基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文化素质,甚至比外教教得还好,学生的满意度相当高。目前,我们80%的EMBA授课老师都是自己的教授,师资力量非常雄厚。

为社会,做大事业

1.理想

光华在选择EMBA学生的时候,首先会看他的背景,看他是不是具有良好的企业领导人素质;看他是不是有很强的抱负心;看他是不是有想做大事的理想,并且还要有业绩来证明。可以说,我们招学生时,很看重其过去的成功和成长的经历。有理想的人一定是非常好学的人,才会对知识有一种崇敬,否则的话,孺子不可教也!常言道“好钢用在刀刃上”,因此,我们一定要招最适合光华培养的人去培养,毕竟资源有限,光华不可能为所有人都提供EMBA教育,我们的选择性非常强,选择最优秀的、可以成长的学员。

光华管理学院EMBA的宗旨是为中国企业的成长做出贡献,从长远来讲,以后要为全世界企业的成长做出贡献。无论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还是民营企业管理的职业化、外资企业的本地化等都有强烈的人才需求。光华的办学目的就是为企业的成长、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一些贡献。

2.商业感觉及创新

对于企业家,最为重要的就是商业感觉、对未来的判断力、抓住机会的能力,同时,企业家还要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敢于承担,敢于担当,锲而不舍。

改革开放早期,对于企业家的挑战,主要是制度性的,那时,只要胆子大、敢下海就可能做起来,需要的更多的是制度的创新能力,以应对主要的政策性的风险。现在,制度性的障碍慢慢被清除,很多都变成考量商业本身了。企业家要应对商业本身的风险、市场的风险、技术的风险。客户可能离企业很远,产品或服务的范围也变大了。一个新的东西可能会在任何一个地方冒出来,企业家的商业才能要求要很高。

企业家的一些创新要转向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在全球竞争的时代背景下领导企业。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市场变得难以琢磨,企业家的商业感觉和能力要求相应提高。

3.跨越挑战

EMBA教育是我们光华管理学院的主要教育项目之一,是光华存在的最核心的价值之一。EMBA学生本身就是高层管理者,他们有相当程度的决策经历,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是,在遇到企业增长瓶颈、企业规模扩展等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那来光华学习就很有必要。

目前,企业面临着走向国际化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家来光华学习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走向国际化之后,企业家光理解企业本身是不够的,因为现在很多管理知识是吸收西方的经验,如果不懂这些,仅凭已有的管理知识、商业智慧,企业家是很难带着企业走向国际的。

EMBA的平常心

1.正和博弈

中国的高层管理教育需要更多的商学院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商学院之间进行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大家在一起努力,在共同规范EMBA教育,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和协调。当然,对光华管理学院来讲,好钢用在刀刃上,光华只能选择那些最适合我们、最优秀的一批人。虽然报考光华的人很多,但是限于各种条件,最主要的还是师资数量的约束,我们只能招很少的学生。

光华很明确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商界领袖。光华比较重要的特色就是:首先,大家经常讲北大的文化,北大文化是渗透在光华各项教育中的,光华EMBA并不是光华管理学院在培养,而是整个北大的培养,光华EM-BA的学生的商业思想境界,也是只有北京大学的深刻人文才能高效果激发的。其次,光华人很自豪,因为光华EMBA有最好的老师,目前光华的师资质量是最顶尖的,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优秀的商学院相媲美。

当然,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目前来讲,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仍然是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

2.一生的价值

光华的EMBA是有选择的,这个相互选择就是缘分,没有缘分就聚不在一起。光华的管理要求比较严,学员进入北大就要像进入殿堂,在这个知识的殿堂里,学员要有一种矜持和敬畏感,这样才能摆正心态,学到东西。如果有人认为在EMBA就是玩或交朋友,那他肯定适应不了北大光华EMBA的。我们认为,面对激烈竞争,知识始终是最重要、最持久、最有效的依靠,我们组织各项活动都是基于此目标。

当前社会相对比较浮躁,变革使得人的不确定感很强,包括企业界,急功近利的人还是比较多。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会变得更加成熟,都会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光华EMBA想要提供给学员的,是对他们一生都有价值,而不是只有三年五年的价值的东西。既然对其一生有价值,那就不只是让他们在光华学到管理的概念,还包括一种心态,以及做事做人的一些规则。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能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授得了学生。人生有价值的是老师与学生、校友与校友之间的缘分,这是最持久、永恒的关系。

3.自问

我们光华在本质上是寻求某种意义,希望能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经常对老师们说,我们要自问,我们是否对得起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我们能否创造更贴近真实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更顺利地学到这些知识,以启发、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光华,我们还经常自问,我们所做的这些到底有多大价值,这个社会有我们和没有我们有什么差别。光华是一种责任!这些优秀的人,不管是本科生还是EMBA学员,他们对中国的现在或者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光华的教育就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光华的本科生,二三十年后将是国家的栋梁。EMBA的很多学员都在重要的企业、重要的管理岗位上,他们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这个民族、国家,甚至世界的明天!

从这里看问题,如果我们培养的这些人,不去贡献于社会,不能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量,那么,对光华来讲,这种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4.平常心

现代社会是丰富和复杂的,EMBA的学员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光华希望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进步的同时,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光华确实是真心实意地这样去做的,也是这样去要求每一个光华老师的。

对于学生,我们以平常心看待,EMBA的同学平均年龄不到40岁,他们还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因此,我们并不奢望突然之间能彻底地去改变他们,改变现在的一些状况。我们只是用我们的知识、责任感,去感化光华的每位学员,使我们的社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以称得上精英的人才。

作者简介

张维迎

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1984年至1990年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 James 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

二十多年来,以一个独立学者的立场,积极参与到中国改革实践的洪流中。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企业理论及有关企业改革的理论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界有广泛影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引文索引》统计,论文被引用率连续几年名列第一。

近几年,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学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商学院教育体制的改革。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关于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企业信誉的阐述,引起人们对这三大问题的空前关注和讨论,并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主要著作有:《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 《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 《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 《大学的逻辑》(2004), 《论企业家》(2004年再版), 《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 《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 《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

讲授课程:商业竞争与博弈论 x+nw4QzZ4b5E9ZVxCYAceM3RwZRH9xKpuALKI7ACBhNgwzRREmeTNXGk1CtBMW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