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毛泽东讲出了人类发展的真理。人类都是在学习、借鉴中发展成长起来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望远。洋为中用,西学东渐,中国人通过译著,了解了世界。通常来讲,翻译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加速目的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入。实际上,只需稍稍分析一下翻译活动的规律,便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翻译活动盛行时期,就是两种文化强弱之势明显的阶段。一个民族需要学习外来强势文化,而外来强势文化亦需要寻求新的土壤。佛经的翻译便是一例,佛学从梵文、巴厘文到汉文,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转换,也为佛学的发展寻找到新的疆域。如果说法译汉是努力推进西学东渐,是汉民族学习法兰西民族优秀先进的东西,那么汉语译作法语,则是在向法兰西民族介绍汉民族优秀的内容。
当然,并不是因为有了汉译法的现象,就能说明汉文化强于法兰西文化,汉文化可以自由地流向低处,为法兰西民族主动地接受。诚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希望,并且已经开始了解中华民族,愿意主动地接触汉文化。但是,与法兰西文化的流向相比,汉文化仍旧不算强势,因为我国的文化还不能像法兰西文化那样,吸引着同样多的法国学者。他们也不像中国学者那样主动地、自发地学习并介绍汉文化。对汉文化的推广,责任更多的落在我们中国学者肩上。近两百年来,我国因自身的发展滞后,而比较重视外语译成汉语的活动,即重视大量“输入”西方成果,而极少考虑“输出”。究其原因,亦不难理解:主张“西学东渐”主力军是中国人,是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因为他们明确地意识到西学东渐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汉文化“输出”,则不可能找到或吸引规模相等的外国精英。应该承认,的确有些优秀作品被介绍到西方,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影响上,都无法奢谈东学西渐。汉语虽然难学,但并不是理由,理由是汉文化的精华被人忽略……
目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得高,中国现代主体文化已经形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汉文化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培养一批能够向世界传递汉文化的有识之士,向世界各民族传播我们的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加入到传播中华文化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