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嘻,苦煞矣!展胸舒臂,长吁一口浊气,揉搓充血的脸容。呀,书稿终于完成,好不快哉!完成了一项工程,了却一桩心事,这份释然的确难以笔描。几多辛劳、几多苦涩、几多夜熬、几多踌躇,终于化作眼前点点星星、星星点点之字符,跃然于书稿之上,碰撞着心底。欣然之余,又滋生几分不安。欣然于自己斗胆,敢班门弄斧写出《汉法翻译教程》。不安则因将示丑于天下,招致何言何语姑且再论,更怕力有未逮,误人误己。这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未知深浅亦不知脚下轻重,好坏美丑浑然不知。然丑就丑吧,既然给书稿赋予了“生命”,就该让它问世。批也好,骂也罢,只求能抛砖引玉,促进法语专业教学建设即可。

坦率地讲,自我们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后,就想好好干一番专业。然而现实始终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漫漫人生路,莘莘学子情。执教于讲台,笔耕于书案;二十余年,写过小说,译过作品,亦应景写过论文。虽然译著颇丰,然夙愿萦绕,盼能写出专业著述。人生好似总爱开玩笑,经过一路绕行,断了的念想竟然死灰复燃。

一生忙碌,奔忙于滚滚尘世之间。尤其近日,时常梦萦重病的老父,因不能尽孝于床前常感愧疚于心。本书最终能够付梓,一得于老父的理解,二获中国海洋大学的支持,加之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垂青,我终在课后之余,将自己研究心得与经验书写出来,权作探路之举,亦盼着为法语专业教学的建设添一块砖、加一片瓦。

要写《汉法翻译教程》以前还是奢望,遥不可及。即使要做,亦应由高手操刀,自己夸夸海口尚可。然而当任务果真压下来时,我的“不安分”顿时化成不安。漫漫征途,荆棘丛生,加之我在这方面的积累并不多,确有力不从心之感。应该承认,这是桩苦差事。前年写《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就够我领教了,这次又要做《汉法翻译教程》,的确有些战战兢兢。筹备不短的日子后,正式下笔时,时常令我踌躇。果真动笔了,如何做才能写好?当然,既然应承下来,只好鼓足勇气,只好多看些书,法语中找不到借鉴,便去英语中找。好在英语同仁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搞得不错,我因此获益不少。的确,过程是不易的。我们在黑暗中几乎摸索了一年都找不出头绪,然而不知不觉地坚持两年后,忽然发现手中的稿件渐显轮廓,方悟见到“出口”处透来的亮光。此时,我们好似才有时间来回味,酸甜苦辣的瓶瓶罐罐好似忽然打翻了一般……

就翻译本质而言,翻译的方向始终呈水流式由高向低:强势文化不断地渗透,西学东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随着我们国力与影响的不断增强,汉学西译亦渐有所为。学习汉语译作法语,亦是为此目标做些铺垫。本教程有两个重点、三个层面:重点是指宏观与微观,宏观涉及翻译理论: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文化、翻译与修辞、译者与作者、译者与读者等;微观涉及具体的操作,譬如笔者从三个层面来讨论翻译技巧:词语层次、句子层次和语篇层次。两种语言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如何寻找它们之间的最佳关联?总体上讲,三个层面呈递进方式,逐步深入。笔者详解这三个平台的功用与优劣,由浅入深,通过讲解语法和语义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以及理论与技巧的指导作用,来有意识地进行梯次拔高。还是那句老话:翻译就是一种选择,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平台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文体的选择、技巧的选择,以及语义的选择、结构的选择。

本教程仍以文学翻译为主,因为它的涉及面最广,要求最多,语言表达力最富弹性,实例也最有代表性。掌握了文学翻译,有如武术中扎下深厚的基础,再练其他武功套路亦不再有困难。有了文学翻译的基础,翻译科技之类的其他文本还会再难?当然,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要求,科技翻译要求准确,旅游翻译要求生动等。总之,说一千道一万,翻译理论的学习、翻译技巧的运用却是相通的。

理论来自于实践,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与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都与我当年的想法一样:翻译没有理论,翻译不过是经验的积累;实践多了,自然就会了。这时,我头脑中不禁再次浮现当年的场景:在我初上翻译课时,我不过花了十来分钟时间就讲完了我经过两三年才琢磨领悟出来的经验技巧。心中不禁隐隐作痛,好似轻舍了一般。当然,我从心底深处羡慕眼前的学生,他们为此少走了多少弯路。理论的功用是开拓同学的视野,他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探讨技巧。而技巧有如艺术家手中的画笔,洋洋洒洒,能勾勒出一幅画来。

我们拟通过译例的讲解评析,有目的地讲解翻译理论与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当然,有的译例因点评需要而稍有改动。概言之,学习技巧并不是记住框框套套,而是要学以致用。或许刚开始时,他们仍旧需要摸索,但我敢肯定地说,他们不会走太长的弯路。某处需要运用某个技巧,他们或许只需三四次重复后,便能悟到这是课堂之所学,并很快地将所学变为所用。这个过程相对短暂,不像我们憨实苦干地积累经验那样漫长,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相关技巧,只剩下如何熟悉运用罢了。

本教程共三个部分(词语、句子、语篇)、九个章节。按照现行法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汉法翻译课程通常设在高年级,每周2学时。开设一个学年,共36周,即72学时。虽然课时量不多,但要求掌握的知识却不少。教师可按大纲的时间要求,每个章节用8学时,即4个教学时段可完成一个章节(因每个教学时段通常设为2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进行适当的调整。显然,由于教材内容较多,练习或其他可以自学的部分可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学。

在翻译的实践中,我们有过成功,也经历过失败。我们之所以愿意奉献出丁点有限的经验,就是希望同学们不再像我们那样走太多的弯路,能够尽快成材。诚然,虽然我们已经尽了全力,但毕竟水平有限,书中肯定会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原谅。如果同仁或读者发现书中有疏漏或失误之处,请不吝赐教。如能来函,我们将不胜感谢。E-mail地址为:luoshunj0532@163.com。

笔者
2006年5月12日写于岛城 aUtKbykqWjMu0AHP3RQ9fdcyqhD4qpClNaqq0XS6bDI/n4fpN86U26FhxNaTUx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