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以苏南地区为代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苏南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对于推动苏南地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苏南模式”不断演进形成了“新苏南模式”,并在其后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勇于探索、自觉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典型代表。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在苏南地区,城市工业、乡镇工业和农副业这三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区域经济的大系统,呈现了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从产业质态看,无论是改革初期的加工制造,还是推进创新转型,实体经济都占据苏南产业的主体部分。在改革初期的“短缺经济”条件下,苏南等地诞生了许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其中苏州的长城电扇、香雪海电冰箱、孔雀电视机、春花吸尘器风靡全国,被称为“四大名旦”。在外向型经济时代,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许多老品牌没有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而逐渐淡出,但其中一些企业则在市场大潮的洗礼下成功转型,始终走在市场前沿。2017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江苏企业入围47家,其中作为苏南模式重要发源地的无锡的入围企业达24家,海澜集团、红豆集团、华西集团、阳光集团等领军企业都脱胎于传统的乡镇企业,在转型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中都坚守实体经济,成为苏南产业抵御外部风险、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苏南地区的转型过程中,一些地区深耕实体经济,在改革创新中锻造产业竞争力,实现了产业的成功转型。无锡惠山、江阴和常州武进作为苏南乡镇企业的发源地,曾经乡镇企业扎堆,经过多次转型,如今惠山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区;江阴乡镇企业秉持“立足本土、面向市场,坚守实业、创新拓展”的理念,坚守实体经济,并以资本市场的“江阴板块”引领壮大实体经济,培育出多个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实体经济对江阴经济的贡献率保持在75%以上;武进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轻纺、化工等产业基础上,形成了石墨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互联网、健康、绿色建筑、轨道交通七大特色工业产业和花木特色农业产业。苏南依靠实体经济起家,也将依靠实体经济赢得未来。
江阴华西村
苏南模式从酝酿到形成再到发展创新的整个过程之中,改革始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苏南模式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是苏南人持续推进改革的具体成果。苏南模式一开始采取集体经济的所有制模式,具有历史合理性。一方面,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一段时期内农民可以进入非农业领域,但不能进入城市,而只能在本村、本镇兴办企业,并且企业利润要拿出一部分用于支农,以保证农业生产,平衡在农业和非农业中就业的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人们对于兴办集体所有制企业比较容易接受;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传统信贷资金流向乡镇企业的可能性不大,而苏南农村集体的农业原始积累已经达到传统行业中创办企业所需的资本预付规模,苏南以集体积累孕育起来的乡镇企业必然是集体所有,可以有效解决资金短缺难题。江苏省委、省政府正确对待“社队工业‘以小挤大,以落后挤先进’”的议论,给江苏社队工业的干部群众以很大的鼓舞,从而保证了社队企业工作主动而有序地进行。以常熟为例,1977年仅生产队一级就有资金积累3307万元,当地利用这笔集体所有的积累资金在1977年到1978年间共创办了1000多个社队企业。无论从其初始兴起时看,还是从其蓬勃发展时看,苏南集体经济都是和那时双轨并存的体制条件和市场供求状态相适应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乡镇企业与所有制结构相联系的产权制度的缺陷,以及由此形成的“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小、散、乱”的工业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弊端,使得乡镇企业经营机制上以及苏南模式运行机制上的矛盾不断深化。在此过程中,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对全省社队企业推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工作作出部署,并相继在全省推广无锡堰桥乡镇工业实行“一包三改”(实行厂长经理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的经验、吴江县铜罗镇“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推动江苏乡镇企业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先那些没有触及产权制度的有限范围内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矛盾,我国彻底告别了传统的“短缺经济”,出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传统苏南模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促使素有改革创新传统的乡镇企业以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突破“集体为主”的所有制框架,放手实施产权制度的大面积改革改制,大中型企业大多转制为股份合作制或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除转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以外,多数改制为民营企业,促使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苏南长足发展。由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自我突破带动,原来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社区经济随同突破,使农村工业结束“小、散、乱”的布局和结构状态,向城镇、园区集聚,使城乡工业从分块发展走向联动发展。
苏南模式从形成之初,就体现出突破小农经济范畴的特征,带动了苏南农村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开放型、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转化,这使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区别于传统农村的根本性变化。例如,1985年,苏州全市共有乡村两级企业13000多个;在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107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5%;乡村工业产值96.34亿元,占农村总产值的81.7%;在行业结构上,既有为农副业生产服务的食品工业、饲料工业,也有为城市大工业服务的冶金、电子、机械等行业,还有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的轻纺、医药、建材等行业。这表明,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早期,就率先突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也成为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基础,苏南尤其是苏州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地区之一。
随着进入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苏南模式呈现更强的开放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江苏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迅速形成了全面开放的局面,乡镇企业在招商引资上又是走在了前面,外商投资迅猛增加。以苏南为例,至2001年年底,苏南五市乡镇企业与外商、中国港澳台商共同兴办的合资合作企业达到3199家,职工34.7万人,累计投资额78.25亿美元,其中客商投资49.75亿美元,乡镇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46.65亿元,增加值183.48亿元,占苏南全部乡镇企业增加值的11.04%。特别是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苏南跳出了传统乡镇企业的局限,走向了更大范围的开放发展。
苏南模式最初表现了高增速、上规模等量的特征,但已包含产业创新和组织创新,是新型组织形式实现的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苏南模式的创新色彩更加浓厚,创新由此成为“新苏南模式”的核心特征之一。2013年4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明确指出,苏南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任,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示范方向是立足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推动苏南积极探索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苏南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到2017年,苏南大多数指标已达到或接近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表明苏南地区现代化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昆山、江阴、武进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之后的第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从顶层战略上要求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积极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既是对前期苏南模式取得巨大成效的肯定,也以新的实践探索赋予“新苏南模式”以自主创新的时代内涵。统计显示,经过四年努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创新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自创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苏南地区成为江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