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高擎解放思想的旗帜,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破除体制束缚、观念禁锢和利益壁垒,实事求是面对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开辟江苏改革新境界。无论是农村改革的发轫、乡镇企业的兴起,或者是开放型经济的从小到大,江苏一次次大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思想大解放,离不开新一代江苏人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进入新时代以来,处在高质量发展关口的江苏,主动深化思想解放,通过思想解放增红利、添动力。

(一)思想解放贯穿江苏改革全过程

1.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闯出乡镇企业发展新路

南京大学哲学系师生参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座谈会(选自《建设美好江苏》画册)

40年前,南京大学胡福明老师作为主要作者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为党和国家冲破“两个凡是”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党和国家实现历史性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江苏上下深入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成功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江苏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起步阶段,处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乡镇企业被视为挤国营企业原料、能源、市场,冲击国家计划的“三挤一冲击”异物。江苏广大干群冲破计划经济束缚,自筹资金、自找原料,自谋销路、自闯市场,闯出了一条以市场为纽带、以集体经济为载体、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

2.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塑造改革开放新格局

20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江苏打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束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全面改革、全方位开放。这一阶段,江苏经历了由市场调节为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两头在外”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通过这一轮思想解放,赢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3.冲破姓“公”姓“私”的束缚,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苏在党的十五大精神引领下,破除所有制问题上姓“公”姓“私”的思想疑虑,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推进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0年提出了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的“六放”方针,助推民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4年强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环境,促进民营经济与国资、外资竞相发展;2010年明确提出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2014年提出发展民营经济要推动政府转职能、企业转方式、社会转观念,实现“三个转变”。经过多年发展,江苏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多种经济成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冲突传统路径的束缚,开辟转型创新新境界

进入21世纪,江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新的发展挑战。江苏省委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提出了“四个清醒、四个不为”: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发展模式所局限;清醒认识江苏在发展大格局中的方位和水平,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由此引导全省上下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确立更高的发展定位和追求,以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尤其是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利用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压力,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加快“三个转变”,即发展动力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发展格局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二)在新时代兴起思想大解放热潮

2018年4月,江苏省委提出,在全省广泛开展以“学习新思想,改革再出发,开放迈新步,发展高质量”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动员全省上下兴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凝聚思想共识、集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1.在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上解放思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江苏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围绕全面构建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江苏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新的发展要求,也面临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一是“大而不强”。江苏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但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制造业大多处于中低端,具有全产业链控制力的领军型企业不多,“有高原无高峰”现象突出。二是“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不足。三是“发展粗放”。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依然存在,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迫切而艰巨。江苏要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根本性任务,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培育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不断提升经济质效,建成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2.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解放思想,进一步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发展格局

苏南地区在产业发展上,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在城市建设上,要着力打造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城市形态;在城镇和乡村建设上,要遵循小城镇发展规律,适应农村居民希望拥有更好住房的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理念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住房改造。苏中地区要在克服“甘居中游”心态、提高目标站位上解放思想,主动对接、直接融入,与苏南实现跨江联动、融合发展。苏北地区要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上解放思想,在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辐射中实现跨越发展;要结合脱贫攻坚,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注重把地方文化特色、文化符号融入城镇建设之中。

3.在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上解放思想,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近年来,江苏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不见面审批”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但仍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提升政府在统筹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在总体符合国家战略、中央要求的前提下,以我为主,自主谋划好交通、产业等重大项目规划。

4.在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机遇上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

江苏过去的发展因开放而得益、因开放而扬名,今天江苏的高质量发展要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对外开放的水平。“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伟大创举,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红利。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对交汇点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要更加充分,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迎头赶上,从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多方面统筹推进“一带一路”支点建设,特别要全力支持建设好连云港这个重要支点,放大向东开放的优势,做好向西开放的文章,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5.在更好释放科教资源潜力上解放思想,打造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

江苏创新“家底”比较厚实,总体科研实力比较强,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度还不高,创新成果能够直接服务于经济的还不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彰显不够,等等。江苏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产业要有核心研究平台,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技术要走在前沿,做到在产业上共享。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将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培育成具有影响力的产业,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鼓励引导高校院士到企业建工作站,企业院士到学校参与学科建设。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国家科教经费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6.在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上解放思想,着力形成激励担当作为的良性机制

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关键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迫切需要确立“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 “三项机制”的鲜明导向,调动广大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积极性,在全省上下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江苏省委指出, “三项机制”符合中央要求和江苏实际需要。健全完善“三项机制”,是江苏省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有效激发干部热情、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工作要求上来,确保“三项机制”在本地本单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江苏省委提出,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推进思想大解放,必须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用创新的思路解决好实践探索中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着力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YsgUob7YAqz40cfOJyX/qSnEWkLFJBDaiIpVZuMYaQLqUIOH/+12gMfbZd0+TC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