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乡镇企业的兴盛,还是开放型经济的崛起,抑或是转向创新型经济,这一系列转型看似偶然的发展路径,却隐藏着江苏从省委省政府到普通群众通力合作、接续奋斗的定力和坚持,是江苏上下齐心奋斗、拼搏进取的逻辑结果。
乡镇企业渊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队企业。江苏乡镇企业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萌生、60年代徘徊、70年代再起和80年代腾飞的漫长过程。20世纪60年代,尽管受到“公社和生产大队一般地不办企业”的影响,但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迫于人多劳多地少的压力,悄悄地兴办各类“地下工厂”。20世纪70年代初,江苏“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兴办社队工业企业,涌现了一批农副工综合发展的典型。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江苏省委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无锡县农副工综合发展的经验,号召实现公社工业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江苏省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社办工业的发展。1979年,社办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59%。1980年,社办工业企业数比上年增加2442个,企业人数增加28.41万人,工业产值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72%。
1984—1988年,江苏全省乡(镇)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40%左右。在1989年开始的国民经济三年治理整顿期间,乡镇工业主动调整投资方向,加强技术改造和企业内部管理,增长速度虽有放慢,但整体素质却有明显提高。1992年后,江苏乡镇工业企业在科技、规模、外向型三大战略的带动下,通过深化改革,步入超高速、超常规发展阶段。1992年,乡镇工业产值增加数超过1989年前40年的增加数,首次超过千亿元。1992—1995年,全省乡镇工业的平均发展速度高达49%左右。江苏以苏南地区为主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轻纺工业”“中小企业”三为主,“(原料、销售市场)两头在外”走市场调节之路的发展形态,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江苏完成了工业化的城乡布局和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跨越的早期积累,开创了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新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为摆脱困境,江苏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出台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指导文件。1996年,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提出“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五不’(不划框框、不搞争论、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精神后,乡镇企业改制工作向纵深推进。1997年,江苏乡镇工业企业的股份合作制进一步在全省范围推行,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之后改革步伐加快,股份合作制由人人持股、平均持股向部分人持股、经营者持大股甚至控股转变。到1997年年底,江苏全省乡镇企业改制成股份合作制企业累计16402家,其中14921家为集体企业改制而成,占90.97%。乡镇企业完成改制,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重要条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乡镇企业被淘汰,而经过市场洗礼,一部分乡镇企业则凤凰涅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984年,南通、连云港2个市纳入全国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是江苏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1985年2月,中央决定开放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江苏苏州、无锡、常州3个市及其所辖12个县(市)列入长三角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组成部分。1988年1月,中央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江苏南京、镇江、扬州、盐城4个市及其所辖19个沿海、沿江的县(市) ,以及南通、连云港2个市所辖的9个县(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由中央授权,江苏省政府先后批准了沿海经济开放区所辖的1260个乡镇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业卫星镇。1988年省政府批准筹建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1991年升格为国家开发区。199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徐州、淮阴2个市自费对外开放,这样江苏就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工业卫星镇—自费开放地区”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南通新貌
1990年4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实施以上海浦东为龙头,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江苏省委敏锐捕捉到这一战略对于江苏转型发展的战略意义。同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的部署。1994年年底,在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江苏把“经济国际化”与“科教兴省”“区域共同发展”一起确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在20世纪90年代外向型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1990—1999年,全省累计完成进出口额1555.7亿美元,比1980—1989年期间增长6.4倍;1999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312.6亿美元,相当于全省GDP的34%。
伴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型经济具备较强发展基础的江苏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了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江苏年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单项商品数量是2001年的近10倍。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占全省比重从2001年的1%上升至2010年的15.2%。江苏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到2001年,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由33个增加到97个。北美洲、欧洲、亚洲是江苏传统的出口市场。在这些传统市场更加巩固的同时,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也迅速成长。到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100亿美元,保持全国第一。
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自身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江苏外向型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呈现增速放缓、质量提升的新趋势。为应对内外经济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江苏在2009年提出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更好水平引进外资、更大步伐走出去、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等举措,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此后,江苏全方位开放布局全面展开,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开发园区载体功能不断增强,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持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到2017年年底,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353.8亿美元,居全国首位。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8.1%,比2012年提升8.1个百分点。
1988年,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和研究总结江苏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江苏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科技兴省”重大战略。1994年,江苏将“科技兴省”战略调整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这一战略既深化了“科技兴省”的内涵,又突出了“教育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发挥江苏的科技人才优势。2006年4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2011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提出要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创新型省份。2015年4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创新指标力争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江苏成为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江苏作为全国较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省份,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到全方位创新,结出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赋予江苏发展新的创新动力。1995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4.3%,201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0.1%。到2017年年底,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率先突破2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7%;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全国第一,孵化企业超过20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区域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全国前列。
江苏通过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使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创新活动能够更容易成功。第一,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着力集聚创新的“种子”。到2017年年末,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80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人。第二,打造各类支撑平台,着力培厚创新的“土壤”。以园区为主阵地,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要载体,打造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以举办重大活动为载体,打造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平台,积极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的汇集。第三,与世界各国开放合作,着力融入全球创新链。到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380多家在江苏有投资,其中不少制造业的企业都在江苏设有研发中心。第四,突出党委政府制度供给功能,着力当好创新的“园丁”。江苏建立了覆盖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