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经济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江苏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有力促进了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6年11月,江苏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12月,江苏发布《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提出培育壮大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四大新兴产业。2007年,江苏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光伏和风机制造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新材料、生物新产品开发活跃。光伏产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比上年翻一番。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592亿元,在八大高新技术领域中列第二,仅次于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总额670亿元,比上年增长56%。2008年在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四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左右。新兴产业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为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较好的支撑作用。
2009年,在国务院发布10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江苏制定和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13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并研究制定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同年,江苏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年销售收入超过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六大产业中,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超过6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50多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60多家。2010年,江苏省政府又出台《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0%,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2011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2.6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4.4%。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和产业升级新的动力源,在全国也具备了一定优势。
2011年12月,发布《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针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根据江苏经济基础、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引领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2年6月,《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正式出台,详尽分析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目标。9月,又出台《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南》,确定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40项重点领域。2014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到2016年,通过实施15项重大工程和28个重点专项,促进江苏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高、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为全面完成“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目标任务提供保障,为“十三五”发展提供支撑。2016年,又发布《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江苏制定了新兴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和“十大推进方案”,实施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集成应用、关键材料升级换代等15项重大工程和28个重点专项。经过自主培育、政府引导、市场选择,探索出“1+X”新模式,即每个地方确定1个最拿手的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再根据自身基础合理发展其他新兴产业,不贪大求全,避免同质化。特别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后,更有利于跨区域联动发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的纳米技术及其材料应用、无锡的物联网和云计算、常州的智能制造装备、南通的海洋工程装备、连云港的新医药、徐州的新能源、镇江的新材料,以及宜兴的水污染处理、昆山的光电产业,都形成了优势和特色。从总体规模来看,2010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647亿元;2016年销售收入达到4.89万亿元,约为2010年的2.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30%;2017年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光伏产业占全国比重近50%。
苏州纳米城
知识技术密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专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技术创新活力及质量。2011—2015年,江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达到16.5万件,获得授权3.9万件,占全省同期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比例分别为25.8%和38.6%。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和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2300家,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牵头承担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实现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江苏零的突破。
截至2017年年底,江苏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8家,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国家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江苏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数量全国第一,已实现省辖市全覆盖,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2014年获批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前在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等领域,启动建设首批3个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速培育产业创新核心引擎,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增长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各类载体上集聚了60%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形成了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带动引领作用。面对全球产业变革新趋势和自身发展需要,江苏深刻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要求,按照中央提出的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做实做强做大和打造集群的要求,先后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大推进方案等规划部署,力求在高端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关突破,在重大工程项目和新产品培育上加强示范应用,在创新要素和区域布局上注重集聚集约,强化政策落实,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超前部署,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江苏省政府2004年起就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金规模从每年3亿元逐年增加到10亿元,专门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以培育新兴产业。2008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财政减收增支的情况下,江苏省政府还建立了50亿元再担保资金、20亿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的资金困难。2010年,江苏利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30多亿元支持六大新兴产业发展。《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继续设立并发挥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成立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工业和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列入投资计划。
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师朱洪斌在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江苏省总工会供图)
从2006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设立“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投入专项资金20亿元,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000多名、创新团队84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2010年,江苏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引进和建设计划,每年从引进的团队中确定8—10个“科技创新团队”予以重点资助。其中,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将采取一次审定方式,连续三年给予每年1000万元的科技项目经费资助;达到国内顶尖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连续三年给予每年500万元的科技项目经费资助。如属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杰出团队,将采取专项论证的方式,给予特别支持。资助的重点是符合江苏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高端发展领域已取得杰出成绩或具有显著创新潜力,主要从事产业技术研发并有望突破核心技术和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优秀创新团队。2017年,江苏出台《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共26条,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保障机制和加强党管人才等五个方面入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