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一直把发展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制造业始终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关键地位。以制造业为主干的实体经济成为江苏经济的基础性力量。当前,江苏正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苏经济基本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但传统的轻纺工业、化工、机器制造、建材等发展较快。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现代产业基础。1977年,江苏地区总产值为487.9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为297.12亿元。江苏制造业分布较为分散,建立在社队经济基础上的制造业的产品以轻工业产品为主,较为贴近市场,这为日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79年11月,江苏省委工作会议对江苏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轻工业的发展落后于重工业,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成为时代的迫切愿望,提出要充分发挥江苏人力资源丰富、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较发达、社队工业发展较快等优越条件,发展一些精密度较高、原材料用量较少、国内有广阔市场而容纳劳动力又较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一思路及此后的政策推动,加之内生力量的作用,推动了江苏乡镇企业的崛起,带动了江苏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电子、纺织、轻工、食品、建材成为江苏改革开放早期的六大支柱产业。自1988年9月起中国进入三年治理整顿阶段,全省制造业发展面临“三紧一变”:资金紧缩、能源紧张、原材料紧缺、市场变化大,部分行业经济效益出现滑坡。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对策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工业经济逐步复苏。1991年江苏制造业总产值升至7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1%;同年,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12.05∶70.88∶17.07,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江苏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市场化改革,相应的,制造业发展也沿着市场化道路大踏步前进。在市场化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步推进中,江苏制造业的规模、质量与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江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经济从一些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来,而强化其在石油、石化、电力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充分发挥其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到2001年,大部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体制基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江苏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进乡镇企业改制,到21世纪初期基本完成改制,为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体制基础。1992—1994年江苏制造业发展再现一个小高潮,1992年江苏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1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45%,这是江苏制造业发展历史上增幅比较高的年份。1997—1999年,江苏连续三年在全省工业领域开展“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年”活动,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振兴江苏经济的第三次机遇,有效地提高了工业经济的素质。机械、电子、化工、汽车成为江苏四大新兴支柱产业。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提供了参与全球分工、融入世界市场的全新机遇,成为发挥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绝佳机会。江苏抢抓机遇,以苏南为核心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加工制造为主要产业环节,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带动了制造业的强势增长,江苏制造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分工的一张名片。2001年,江苏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69.1亿元,其中机械、电子、化工、汽车为四大支柱产业,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383.6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32.41%。到2010年,江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223.8亿元,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这一时期,江苏制造业的增长主要依靠融入国际市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扩张成为带动江苏制造业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江苏积极推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做精优势产业。2008年尽管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环保产业等成为全省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培育的重点,成为江苏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受自身发展的阶段性演进规律影响,加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制造业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推进转型升级,这一转变在江苏尤其典型。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根据江苏对自身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2011—2013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占比分别为37.93%、38.71%、39.79%,呈现逐年提升态势,2014年占比已升至41.25%,首次超过四成,年均提升1.1个百分点。201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设定了江苏制造业发展的总目标: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确定了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15个重点领域,并提出了8项主要任务。2016年,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同意,苏南5市(镇江、南京、常州、无锡和苏州)获批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2017年3月,江苏召开全省制造业大会,提出江苏经济转型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迫切需要在巩固提升制造业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瞄准未来方向和产业高端,对推进制造业创新、智能、绿色发展进行再强调、再动员、再部署。2018年,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部署,江苏综合考虑产业影响力、集群化特征、发展基础与潜力,兼顾传统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出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纺织服装、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核心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显示等13个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快培育1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17年年底,13个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4.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30%,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纺织服装、集成电路、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8个行业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
“十二五”以来,江苏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呈逐年提升态势。2017年,江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代表智能制造、新型材料、新型交通运输设备和高端电子信息产品的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2017年,江苏全年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99.6%,3D打印设备增长77.8%,新能源汽车增长56.6%,服务器增长54.2%,光纤增长42.4%,智能手机增长26.4%,太阳能电池增长25.9%。
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编写的《2017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江苏企业共有47家,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浙江和山东;从营业收入情况来看,江苏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1612.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京、山东、浙江和广东。江苏恒力集团的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沙钢集团、悦达集团、协鑫集团、中天钢铁超过1000亿元,江苏千亿级制造业企业保持在5家。根据江苏省经信委公布的《2016年度江苏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名单》,江苏共有125家工业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江苏省电力公司、恒力集团、沙钢集团、悦达集团、中天钢铁位居前5位,营业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除了大企业以外,江苏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势头也同样不容小觑。
徐工集团生产的“世界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赵祥明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进行了较深层次、较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或放开市场准入管制,鼓励和促进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焕发了企业微观主体的活力,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进入与发展在许多行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7.2%,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根据江苏省经信委、省工商联按营业收入指标排定的2016年江苏省百强民营企业(集团)名单,2016年,全省百强民企营业收入入围门槛为107.2亿元,比上年提高14亿元。入围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超百亿元,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企业为主。
在《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江苏强调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江苏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引资、引技与引智相结合。鼓励外资通过合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省内企业改造和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借鉴国家自贸区改革经验,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为巩固和增强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优势,2017年江苏正式出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要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链,利用外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01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正式印发《江苏“金融支持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2016—2020)”实施方案》,明确了江苏银行业机构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为银行业机构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创投、担保、小贷等资源,优化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服务。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江苏不断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扶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助力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截至2017年年末,江苏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3.9%,制造业融资占比与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吻合;全省主要金融机构对15个重点先进制造领域贷款余额3295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超过全部制造业贷款14.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