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师的报酬

斯蒂格勒可以说是经济学界的才子。他除了满腹经纶之外,为人行文都极其风趣幽默(也偶有辛辣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游艇取名为“宝典”。当人问到他最近在忙什么时,他总是面不红、气不喘地答道:“我最近一直在搞我的宝典。”别人马上肃然起敬,以为他又在研究室里埋首立言……

斯氏专长之一是经济史,论理叙事时总是旁征博引,各种典故信手拈来,纵贯古今令人叹为观止。他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做了一场专题演讲,内容发人深省。他提到经济学者总是满腔热血,针砭时政。可是,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往往并不是真正把学理上的分析和实际现象的验证相结合,而只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般情绪。他举经济史上好几位以“拿证据来”著称的学者为例,列举他们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其实只是一些“想当然耳”的主观认定而已。虽然有满怀的热情作后盾,却经不起事实的考验。斯氏认为往者已矣,现在的经济学者不但对于分析工具掌握得更好,对实际数据的运用阐释更是大有进境。因此,他认为经济学者能真正贡献所长,对社会问题对症下药的时代终于(快)来了。

斯氏的视野不知道启发了多少的同僚后进。但是,在豁然开朗、心悦诚服之余,总不禁让人好奇:像斯氏这样集才慧功力于一身的一代大师,他的报酬“应该”是多少?

经济学教科书里常出现的一个观念是:在市场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一个人所得到的报酬,会等于他的生产力。因此,一个工厂作业员的报酬,会和他所制造的产品价值之间有某种呼应。可是,怎么衡量斯氏的生产力呢?是以他每年所发表的论文为准,还是他每年所指导的论文?抑或他教课的时数?这些都不过是一些“数量”而已,怎么衡量“质量”呢?他所发表的论文往往引发了一连串的研究,甚至自成格局、成为学术领域之一。他对学生的指引,往往化银成金,而后青出于蓝、各领风骚。这些岂是一时一地的几个数字所能涵盖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学术上“市场机能”指的是什么也不很清楚。虽然美国大学里,无论公私立,教授之间并不是统一薪俸,待遇因人而异,高低之间相去非常悬殊。而且,教授也往往不会从一而终地一直停留在一所大学,而会在学校之间流转攀升。可是,即使斯氏已经被挖角到公认最好的大学之一,待遇自然优渥,然而,以他对经济学(界)的影响,就算是最好的私立大学,凭一校之力又能提供多好的待遇?

这么看来,也许由斯氏身上可以清楚地发现,经济学里所讲的“市场机能”有时而穷。有些东西非常有“价值”,但“市场”却不很健全,“价格”也不令人满意。话说回来,即使学术的市场不很健全,总是有某种形式的竞争;即使“价格”差强人意,学养的好坏高下在相当的程度里也有公论。这比起高下不分、一律平头式待遇的做法,相去又何止千万里?

斯蒂格勒在1982年得诺贝尔奖时,奖金不到三十万美元。科斯在1991年得诺贝尔奖时,奖金接近百万美元。他们的成就当然不能以奖金差额的多少来论定。或许,比较恰当的说法是:经过了筛选和竞争,他们都得到了象征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奖! 1TPpJ3o+/EmqNFbTRSFTmecH0qBMecyD702H4O5dttWKmk9vyz0mVNPuVJjA44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