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如果你临上火车之前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书,上了车之后没看两页就发现这是本少见的“垃圾”,你怎么办?如果你听别人的怂恿买票进电影院,开演十分钟之内你就知道这是部可遇不可求的超级大烂片,你怎么办?

一般人碰上这种事,可能会想:反正钱已经花了,干脆自认倒霉、勉为其难、耐着性子地把书和电影看完。

不过,人溺己溺而且好为人师的经济学者提出箴言:往者已矣,不应该错上加错地浪费时间在那本书和那部电影上。明智的做法是忘掉已经付出的钞票,把接下来的时间用在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对于经济学者而言,既然你已经花了钱,而又发现那本书和那部电影毫无价值。这时候,买书和电影票的钱是不可挽回的“已付成本”。那么,在考虑怎么运用接下来的时间时,就不该再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所羁绊,而应该“不咎既往”地向前看。如果因为觉得浪费可惜,而勉强再花时间把书或电影看完,等于是把小错误变成大错误。不但不值得,而且是不智。

经济学者由“已付成本”的角度思索资源运用的效率问题,当然很有启发性。不过,为什么一般人往往会明知故犯,在理智上或许能接受,但在情感上却懊恼自责、愈陷愈深?而且,人的各种情怀都有其功能。如果自怨自艾、错上加错是“不正确”的,为什么经济学者所推崇“理性、自利”的万物之灵会冥顽不灵地一犯再犯呢?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会慢慢地经由认知学习摸索而累积琢磨出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对外界事物的因应,也包含自己内在情感上的起伏。譬如,看到有人在操场上打棒球,自己就绕得远些以免被不长眼睛的球打到。这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和因应。雨后上街不小心一脚踩进水洼,溅脏了正要赴宴的新衣;或是洗碗时手一滑,打破了一个碟子。这些都多少会造成情感的起伏。人的喜怒哀乐,可以说就是由这许多片断琐碎的事件里慢慢凝结而成的一种“机制”。人以情感上的这种机制作为自处和处世的“工具”。虽然在个别事件上固然不只有喜乐,而是有哀怒、恼恨、悔恶的情怀,但是,整体来看、长远来看,所有情怀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使一个人能比较有效地面对和处理环境中的事物。

经济学者强调“已付成本”是“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事实上就是希望人能更有效地因应环境。既然“已付成本”是已经付出而无可挽回的资源,人就可以(而且“应该”)在理智上说服自己,不要以类似“溅脏衣服、打破碟子”时懊恼自责的情绪来因应,而是以一种“思虑”过后的态度来斟酌拿捏。情感,可以不(只)是天生自然的,而可以是有意识思索过滤之后的结晶。

当然,这种观点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发挥。虽然手中的书和电影票是已经付出的代价,而“书”和“电影”本身都是毫无价值。所以,不应再为书钱和电影票价而懊恼。可是,这些经验都隐含着一种“过程”,而不只是“钱”和“没有价值的东西”这两样而已。就是因为在火车上和电影院里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所以值得静下心来思索当初是怎么做抉择的,为什么会犯下这个错误。从这个“不好”的经验里,可以有意识地萃取出一些正面的意义,减少未来再犯类似错误的可能性。甚至还可以花些心思看看这本书和这个电影为什么很糟很烂,怎样调整可以变得比较不糟不烂。

吃到一口酸葡萄时,除了龇牙咧嘴之外,还可以动脑筋稍稍想想:人,是感情的动物;但是,情感的内涵可以(应该)是思虑之后的结晶,不是吗? +vBLVG8ZLVPA7xh9bJqGjN+unIm6CJfEh8BH4qv5t57/pEZmSLA7AqHtmuNIoDs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