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性善恶之辩

我的国学常识非常浅陋,只约略地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的争论。详细的论点如何,现在的取舍如何,有没有受到近代生理科学的影响等,我都一无所知。但是,几天前发生的一幕,却让我联想到人性善恶的论争……

上周末我和大学部的导生们一起去看职业棒球赛,然后再会餐。选定周六下午一场“三商”对“统一”的比赛。虽然学生可以凭学生证换票免费入场,可是免费票有限。所以,为了怕到时候免费票送完,其他的票也卖完而进不了场,就先买了十二张外野票备用。结果,这场比赛看的人不多,学生都凭证换到了免费的参观券,我们手上就多出这十余张的外野票。比赛快开始时,学生建议把票送给别人。我的主意是要他们效法张五常卖金橘的做法,把这些票折价卖给其他的观众。几个学生有点忸怩害羞(显然是没有摆地摊的经验),我就拿过票来和他们站在一起叫卖。

先来了一个中年人,我说“多买的票,一张八十块”。他给了一张百元大钞,我口袋里只有十五块的硬币。他拿了就走,也没多说什么。走过去几群学生之后,又有一个中年人过来。学生依样喊价,他给了一百块,抽了一张票就进场,没要找钱。又折价卖了一两张之后,比赛马上就要开始。学生喊住两个经过的女学生,说要送她们两张票,她们推辞说要付钱买。“两张一百块”,学生说。结果她们买了两张“五折票”,我们也少损失一百块,皆大欢喜。进场开赛之后,我在随战况起伏而吆喝呼喊之余,忍不住回想刚才效颦卖票的体会……

虽然那些票对我们而言都等于是白纸,不值一文。可是,所有向我们买票的人都付了很高的价格,没有人占我们的便宜。即使我们讲明要免费赠送,别人还是不愿意白拿。这些买票的人和我们都是素昧平生,以后几乎不可能再有相交相处的机会,他们大可以杀个价,让我们仅留片甲(十块钱一张我们也会卖),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省钱可以,但是不(愿意)占便宜。这些人似乎在心里都有一个天平,在衡量是非,斟酌曲直。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这些人没有杀价是因为他们知道外野票是一百块一张,因此,对他们而言低于一百块就是他们赚、我们赔。所以,基于一种人心皆有的“公平”“公义”意识,他们没有占我们的便宜、让我们吃亏。可是,如果我们卖的是水果或零食,当我们喊出“临收大贱卖”时,难保他们不会还价。而且,就算我们以后还是卖多买了的票,碰上几次之后,这些人心里的秤大概也会机动调整,不会再“路不拾遗”。也就是说,一般人偶尔遇上意外之财,可能会临财不苟、见利思义。可是,一旦次数多了,是不是会慢慢变成不拿白不拿——因为我不拿别人也会拿!

想得更远一点,在设计社会的制度、规章、法令时,是假设芸芸众生都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有德之人比较好,还是先假设大家都是“先扫各自门前雪”的市井之民比较好?根据哪一种假设所规划出来的典章制度比较符合人性、比较能经得起考验、比较可长可久?如果要对这两种极端执两而用中的话,哪一种对人性的假设会比较好?

在1956年,英国的罗伯松爵士曾写下这么一段话:

人人皆有掠取自利的本能,也有抑己为群的本能。这两类本能的拉锯战原是人心不可避免的一种矛盾。教诲众生以使前类本能屈服于后类本能之下是传道者的职责。经济学家的职责则是尽可能地减轻传道者振聋启聩、提升人心的负担。经济学家就像一条狗,每当看见大众之事不必要地增加一个人公私考虑之间的矛盾时,他有责任放声高吠,发出警讯。每当看见事情推动的方向将让这种矛盾维持在一种可堪忍受的限度之内时,他也有责任轻摆其尾,表示嘉许。

也许,人出生时本性为善为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的过程里他(她)被涵育教化成有多少的善和恶。 km0JWzevmlYg1ZxCLzBQ+tKOMv0G0i6kAScqN664ZITHDkvvoRV6I+sfnrNNWO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