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济学者的自利动机

学校放暑假,“理论上”老师们可以大喘一口气,试着纾缓一年来的辛劳,也储备来年应战的资源。但是,理论和实际总有一段距离。有时候暑假里遇到的问题比学期中还麻烦!

昨天下午我正在研究室里闭目养神时,以前教过的学生闯进来。他毕业后在一家金融刊物做事。闲扯了一阵之后,他说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我写的一篇短评。他觉得很有启发性。不过,他问我写那种短评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顺口答道:“社会教育!希望能为一般读者提供一些思考上的参考点。”

他接着问:“在写文章的时候,难道老师不是希望让别人看了文章之后,知道自己很聪明,竟然还有这么精致特别的观点吗?”

我知道自己不是很聪明的人,起码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那个问题。可是,他的问题很有意思。所以,在他走后,我就翻档案柜里的论文,看看其他的学者是怎么想的……

因为我不是很聪明,所以翻了半天(不是十二小时,是半个小时左右),终于找到一份相关的资料。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在一篇名为《知识分子和市场》的论文里谈到“自利动机”。他说,虽然他知道一直有公私立机构的人想收买经济学者(的意见),但是,他从来没有看过,也从没有怀疑过有任何一位像样的经济学者会出卖他专业上的信念。而且,对很多好的经济学者而言,不当教授而做其他的事可能收入更多。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经济学者毫无疑问并不是唯(私)利是图的一帮人。接着,他说: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驱使经济学者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并不很清楚。当他们竭尽所能试着去解决一个难题时,对知识的喜好是不是完全盖过对提升自己专业地位的野心呢?我怀疑。当他们写文章指明别的学者所犯的谬误时,他们对错误的憎嫌难道从不掺有一丝丝‘看吧,我很聪明’的喜悦吗?我怀疑!”

斯氏的话点出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即使在最客观、最价值中立的学术领域里,还是免不了有个人私利的考虑。因此,人的“自利动机”可以说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进一步地想,在大部分的情形下,重要的往往并不是你的“动机”,而是你行为的“结果”。因为你的动机别人看不到,但是别人却可以看得到你的结果,也就可以根据“结果”而有好坏高下的评价。因此,不管你写论文的动机是想跳槽到更好的学校,或是想让别人知道你很聪明,或是想争取调薪,或是想躲在研究室里免得回家受太太(先生)的气,或是想造福人类,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写出好的论文,能增加知识的积累,也能让别的研究者受惠。

虽然我不是很聪明的人,不过我从这件事中得到一个经验:我应该预先准备一些招数,好在学生问我问题而我答不出来的时候派上用场。要不然学生一问问题我就傻住,看起来“好像是”很不聪明的样子…… Loef/o5leEtoXtekHTVjK0UezHXkW8Ew+BLsERDk81aTUAOQ9DQolug4cz5r49t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