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褚时健是如何干的

从酒厂到糖厂,从烟厂到橙园,褚时健很少评论自己的业绩。然而,无论是作为企业管理者,还是作为创业者,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所有的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干事,就是把事情整(干)成,只要认真,就干得好!”

我和考拉看看企业案例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作家,持续关注和研究褚时健的经营和管理之道已经超过8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探寻的是,褚时健因何成功?他的经验如何惠及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者?

我们时常会做一个假设:面对同样的情况,褚时健会怎么干?在这本书中,我们会逐步分享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一)

最近几年,褚橙成为人气爆棚的网红,火遍大江南北,借助一颗颗大小、颜色、口味统一的“励志橙”,昔日“亚洲烟王”褚时健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众多企业家和普通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褚时健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传奇人物,他没有高学历,更不是海归,但粉丝众多,是能够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在过去的91年里,他经历过太多起伏和磨难。尽管遭遇无数坎坷,但褚时健的每一次反弹,都无比精彩,甚至比之前跳得更高。他做过乡长、区长,参加过游击队,任过连队指导员,差点在战场上倒下;他先后在农场、畜牧场、酒厂、糖厂干过,而每到一地,表现均令人艳羡。

当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两次创业。1979年,褚时健出任玉溪卷烟厂厂长,不到20年时间,他成功将玉溪卷烟厂做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他本人也被称为“亚洲烟王”;2002年,75岁的褚时健在玉溪市新平县哀牢山承包荒山种橙,开始第二次创业。2012年11月,85岁的褚时健种出的“褚橙”通过电商售卖,常常被抢购一空,他一举成为“中国橙王”。

从“烟王”到“橙王”,是外界给予褚时健非凡人生的褒奖,更是发自内心的尊敬。不过,对褚时健本人来说,他干任何事情时,并没有想过太高的目标,只是全身心投入,一门心思把事情干好并做到极致,最终结果经常远超预期。褚时健做事勤快是出了名的。当年,在酒厂酿酒时,他敲敲瓦罐就能听得出来酒精度高不高,酒的质量好不好,还可以用手感知酒大概是几度。这种境界,好比剑术大师,真正做到了人剑合一。正是这些通过自己亲手摸索出来的经验告诉他,只要你认真去领会去感受,你的感觉就会比别人灵,而认真去感受的背后,其实源于那份责任心。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离不开工作,工作也占据了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毕竟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本,但不同的人,对工作的态度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大相径庭。那些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被工作推着走的人,注定是历史烟云中的小水滴,最后消失于无形;而那些勤于思考、不抱怨、保持平和心态且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人,有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受世人敬仰,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始终把“认真”二字融入日常工作之中的褚时健,亦是如此。

比褚时健晚4年出生的稻盛和夫,比前者幸运得多。最起码,他有机会进入一所地方高校鹿儿岛大学学习。稻盛和夫27岁时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52岁时创办第二电信(现名KDDI)。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家公司在他的带领下竟然双双进入世界500强。不得不说,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方面的天赋极高。这一点,在他25岁时便开始显现出来。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在精密陶瓷领域就有了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不过,让稻盛和夫闻名于世的,还是其企业家身份。在一些研究者看来,稻盛和夫本质上是一位追求正确思考和正确行动的哲学家,甚至有人认为稻盛和夫是集科学家、企业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这一复合型特征,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稻盛和夫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被各国企业管理者视为精神引路人,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热爱甚至迷恋工作密切相关。在他看来,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积极性。事实一再证明,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自己所做之事的人。

稻盛和夫在其名著《干法》前言里写道:“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在滋长,那就是不喜欢工作,厌恶劳动,并且还会尽可能地逃避工作的责任。有的人把‘努力工作’‘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他们甚至对积极工作的人报以冷笑和鄙视。同时,社会上还出现了恐惧劳动的倾向。”稻盛和夫认为,工作是对万病都奏效的灵丹妙药,通过工作人们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考验,让自己的人生时来运转。尽管他遭遇一连串的磨难,甚至在大学毕业后,经老师的推荐才进入了京都一家制造电瓷瓶的小公司,而且在上班后第一个月没有如期拿到工资,但他拼命投入工作之后,人生的齿轮开始由苦难和挫折的方向朝着幸运的方向转动了。此后,他的人生进入崭新的状态,充满希望,不断成功。

(二)

褚时健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褚时健曾跌落谷底。幸运的是,他重新站了起来,并被更多的人记住并崇敬。

2012年10月底,褚橙通过电商首次进京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王石在微博上留言:“巴顿将军语:‘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这条微博被疯狂转发,徐小平、何力等人纷纷表达对褚时健的“敬佩与支持”。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顺风的,如同一年有四季,前一秒晴空万里,说不定下一秒就是暴风骤雨。之所以少数成功者能站上人生巅峰,是因为他们经历的苦难更多、感悟更深、眼界更高。

1995年2月,一封举报信使褚时健的烟草生涯戛然而止。1995年12月,褚时健先行入狱的女儿在狱中留下了遗书后自杀。1999年,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那份长达8000字的判决书,宣布褚时健因巨额贪污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02年,因患严重的糖尿病获批保外就医。当年,褚时健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开始种植橙子。

人们很难想象,面对这段灰暗的经历,褚时健是如何能够承受住巨大的压力并勇敢站立起来的。王石曾感慨地说:“得知褚时健保外就医后,专程到云南山区探访。发现禇老居然承包了2000多亩山地种橙子,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他打内心里佩服地说:“人生最大的震撼在哀牢山上!”

有人曾经问年龄比褚时健更小的著名企业家柳传志, 75岁时若再跌入谷底会如何,柳传志说:“我肯定会心灰意冷,随便做点什么了。”

人都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尤其是遭遇逆境或重大挫折时,这种精神足以支撑着你闯过激流险滩。如果我们把命运比作实力强大的拳手,即便经常要挨上对方几记重拳,只要你咬牙不倒,就有机会打败对手。

有媒体将褚时健的这种精神称为“逆商”,其实“逆商”是一种在前进中直面困难,并从困难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虽然人们很难知晓褚时健到底依靠何种力量重新站上历史舞台,并不断攀越新高度的,但在他心底深处,肯定有自己默默坚守的东西。

企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而在这些人中,管理者无疑处于核心位置,起着领头羊的作用。领头的人不但要有面对逆境永不言退的霸气,更要有把企业带向康庄大道的正确做法。作为中国第一代本土企业家的代表人物,褚时健身上闪耀着打上时代烙印的“逆商”精神。他经历无数坎坷,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愈战愈勇。

他数次于危难之际接手困难企业。每一次,摆在他面前的都是一个烂摊子。但褚时健的字典中没有“困难”二字,他说:“这世上,太顺手的事情不多。不怕,再难的事情都不难;怕,再容易的事情都难。”

因为家庭的原因,褚时健从小就有一种迎难而上的精神。少年时,父亲早逝,褚时健就担起了家中重任。在地委和行署工作期间,他用自己的方法将复杂的征粮工作干得得心应手。

正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磨难,褚时健每次都能将处于窘境的企业带向成功。而除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褚时健最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之一,就是身先士卒,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让工作变得更高效。

1963年,褚时健出任新平县曼蚌糖厂的副厂长,当时,该糖厂是一个员工不到200人、年亏损达到20万元的小厂。为了尽快将厂子从濒临破产的边缘拉回来,褚时健带头泡在车间,沉下心来研究工艺,他将传统的3个滚筒压糖变成了12个滚筒压糖,如此一来,甘蔗中的糖分被充分提取。加上褚时健严格控制成本,该厂仅用一年时间,便由亏损转为盈利。

通常,人们看到的是敢于承担重任并不断取得成功的褚时健,但在儿子褚一斌眼中,褚时健是一个极度标准化、极度机械化的人;而在王石眼中,褚时健是一位精算大师。褚时健曾说,也许别人做完一件事差不多就行了,但他自己坚持说不行。比如,他要采集一个数据,这次不满意,要重新再来一次,如果又不满意,还要再来一次。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浮躁,但褚时健心中有一种定力。曾有人问他,为什么75岁了还要来种橙子。褚时健回答说,很简单,不甘心,不想活得这么寒酸。有人说褚时健是一个工作狂,是一个工作的永动机,他自己没有什么爱好,但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好。

(三)

最近几年,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现实的激烈冲撞下,不少新观念层出不穷。其中,“啃老族”增多就是一大新现象。事实上,“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他们通常有谋生的能力,只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宁愿赋闲在家,打打游戏混日子,日常衣食住行开支全靠父母承担,而且消费时喜欢追求名牌。

“啃老族”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部分人总觉得自己学历不低,拉不下面子去做“档次”不高的低薪工作。此外,“80后”“90后”从未经历过饿肚子的痛苦,没有吃不起饭的紧迫感,这也直接导致部分人对工作的需求不高。

其实,邻国日本也曾出现过这一现象,并引起稻盛和夫深深的忧虑。

在《干法》一书中,稻盛和夫写道:日本这个国家迎来了一个“没有方向的时代”。一方面,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明确指针;另一方面,人们又面临许多过去未曾碰到过的问题:社会趋向于少子高龄化,人口减少,环境恶化等。同时,人们的价值观本身也陷入了混乱之中。对于人生中费时最多的“劳动”的观念扭曲,以及对于“工作”的认识改变,正是价值观混乱的表现。稻盛和夫发出疑问,“人为什么要工作”“劳动究竟为了什么”这么重要的问题却无人探讨。刚踏进社会的年轻人,把工作视作剥夺人性的苦役。甚至很多人干脆不求职、不工作,选择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混日子。要不然就不务正业,靠打零工糊口。看到这种令人痛心的情况,稻盛和夫说,无论如何,他要把自己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告诉这些年轻人。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达到一定年龄后,都要工作,而工作有三个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工作”“怎样才能爱上工作”“怎样更出色地工作”。

对于“人为什么要工作”,如今大多数的人回答都是为了赚钱。但对于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过计划经济、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阶段的褚时健来说,这个答案可能是难以接受的。毕竟,当时的时空背景,如何通过努力工作吃饱饭、为国家多做贡献是第一要务。对此,稻盛和夫认为无可厚非,褚时健也坦言,创业种橙子,也是为了生活。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吃喝穿住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只有挣到钱,才能维持基本生存。

对于“怎样才能爱上工作”,稻盛和夫提出的办法有几点,包括改变“心态”、“迷恋”工作、倾听“产品的哭泣声”、成为“自燃型”的人等。

与稻盛和夫不同,没有学习过专业管理知识的褚时健,并未提出太多理论。作为实战型管理学大师,他的理论更多来自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实践,以及他不断进行的思考与总结。

或许,褚时健没有研究过当代管理学大师的理论,但他对员工和工作上的一系列做法,与最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是高度吻合的。比如,早期在糖厂,中期在烟厂,后期在褚橙,每次面对难题,其他人无计可施时,褚时健都是第一个冲在前面,蹲下身来,充分调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寻找解决办法。而这种做法,是褚时健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始终保持持续的热情训练出来的。

众所周知,历史上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经过时间磨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或工作方法,有的人还出版了大量的管理学理论专著,供其他管理者或后人学习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而时代环境的改变,也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形势复杂多变的商品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求企业家同时拥有管理专家、理论家、冒险家、思想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褚时健似乎没有庞大成型的理论体系,但他有自己的一套通俗且接地气的理解。

在他看来,从个体来讲,人要有所作为,有所作为不光是为国家做,为集体做,也是为我们自己做;要把它做好,做不好事情就没作为。一个企业如果对社会没有好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每个人总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认真梳理褚时健91年的人生历程就会发现,他的理论体系正悄然成型,并变得日渐丰富起来。比如,在褚时健身上,一旦他认定了一样东西,浑身上下就有一股子夯劲;对于工作,他认为只要认真就能做得更好,人生最大的兴奋点是工作;在管理上,他始终认为,永远都不能让别人吃亏;在社会责任方面,他认为给社会的越多,企业成就就越大;在做人方面,他认为仁义是根本……

褚时健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又让人亲近;褚时健的故事,精彩纷呈而又令人回味。

这一本书,是我们继总结褚时健的管理和经营思想的第三本作品,它和前两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从干法的角度出发,来分享褚时健的人生经历与智慧。

当你面临困难时,试想一下,如果是褚时健会怎么干。阅读完本书,我们相信,你的行动会不一样。 OuI7hP0Zf5cnp43eAyN+7H+ut4qdL8WVHLJlQDkzfbANG4UpLru2sRL5njhujJ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