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来到了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猫王)的出生地。时候还早,我以为还没有开门,可它却已经开了,而且已经有人在里面了。游客们有些在房子边上拍照片,有些在前门等着鱼贯而入。这栋房子齐整而洁白,伫立在市立公园的一片绿荫之中。它紧凑得令人惊讶,形状像个鞋盒,只有两个房间:前面一间有一张床和一个梳妆台,后面是间朴素的厨房。但是它看上去很舒适,有种美好的家的感觉。毫无疑问,它比我在高速公路沿线看到的大多数棚屋要好得多。一位胳膊肉乎乎的和气女士坐在椅子上答复提问。同样的问题她每天肯定被问一千次,可她似乎并不介意。在这十二三个人里,我是唯一一个60岁以下的。不知道是因为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在演艺生涯后期已经潦倒,以至于歌迷都是老人,还是只有老人才有时间和兴趣参观死去名人的故居。
屋后有条小路通往礼品店,你可以在那儿买到艾尔维斯的纪念品——唱片、纪念章、餐具、海报等等。到处都能看到他那张英俊又孩子气的脸,正在向你展开笑颜。我买了两张明信片和六盒火柴,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后来发现时,我居然有种奇怪的解脱感哩。门口有本参观者留言册,所有的参观者都是从那些没听说过的地方来的:凉拌卷心菜,印第安纳、死老婆,俄克拉何马、冷冰冰,明尼苏达、干呕,新墨西哥、结肠造口,蒙大拿。册子里有个评论栏,一路读完了他们写的:“好”“真是好”“很好”“好”。多么雄辩哪。我翻回到更早的一页,发现一位游客误会了评论栏的意思,写下了“参观”一词。结果那一页和对开页的所有游客都写上了“参观”“参观”“又参观”“参观”,直到有人翻过这页,他们才回到正题上来。
埃尔维斯的故居在埃尔维斯快车道旁的埃尔维斯公园里,而快车道就在埃尔维斯纪念高速公路下面。由此你可能会推断出,图珀洛很是为它最著名的儿子骄傲。但是,它却并未采取任何庸俗的手段来剥削他的名声,令你不得不敬佩它。这里没有一大堆礼品商店、蜡像馆和纪念品商场,企图借猫王衰落的名气大捞一笔,这里只有绿树成荫的公园里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我很高兴自己曾在此停留。
离开图珀洛后,我按计划朝南驶向了哥伦布,驶入了一轮正在上升的骄阳之下。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棉花田,这种植物又黑又矮,但每一棵上都有真正的棉花团探出头来。这些棉花田都小得惊人,在中西部,你已经习惯于看到农田漫卷过地平线,这儿的农田却只有几块菜地那么大。这边的棚屋也更多一些,在高速公路沿线或多或少,连绵不断,真好似在穿过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呢。而且,这些都是真正的棚子,其中有些看上去岌岌可危,屋顶塌陷,墙壁好像遭过炮弹袭击,根本不能住人。可是当你经过时,会看见有人躲在门口,正注视着你。道路两旁照例有许多商店,让你想不通如此贫穷又分散的人口怎能养活它们。它们都打着巨幅招牌,宣称提供各种杂七杂八的商品:汽油、烟火、炸鸡、活饵。真不知道我得饿到什么程度,才会去吃一个经营活饵的人准备的炸鸡。所有的商店前面都有可乐机和汽油泵,而且院子里几乎都有生锈的汽车和四散的各色杂物。要想凭这些商店废弃的状态弄清它们是否营业,简直是不可能的。
每隔一会儿,我就会碰上一个小镇,小小的,灰扑扑的,有一大堆黑人在商店和加油站外面晃悠着,啥也不干。这算是南方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了——各地的黑人数量。其实我不该为此而惊讶的,黑人占密西西比35%的人口,在亚拉巴马、佐治亚和南卡罗来纳,也差不了多少。在南方的某些郡里,黑人与白人的比例为4∶1。然而,直到25年前,其中的很多郡还不曾有一个黑人投票的记录呢。
在随处可见的贫穷之中,哥伦布的出现令人欢喜。这是个极好的小城——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乡,有3万人口。在内战时期,它曾短暂地做过州首府。从高速公路下来是绿树成荫的道路,两旁伫立着几栋内战前的大宅子。不过真正的宝物要数它的闹市区,那里好像从1955年起就没怎么改变。格伦肖理发店前有一根旋转灯柱,街对面是一家名叫麦克罗的正宗五元店,拐角处的一幢雄伟建筑是密西西比银行,一个大钟从楼上向人行道悬挂下来。郡法院、镇公所和邮局都是漂亮雄伟的建筑,只不过是建成小镇级的规模。这里的人们看上去很富裕,我看到的第一个人,是位明显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他身穿三件套西装,拿着份《华尔街日报》。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地令人欢欣鼓舞。这真是个一流的小镇,把它和佩拉漂亮的广场合起来,就差不多是我追寻已久的合成镇啦。我开始认识到,我绝对不可能在一个地方找到它,我必须一片一片地把它拼凑起来——这儿一栋法庭,那儿一个消防站——在这里,我已经找到好几片了。
我到主街上的一家旅馆喝咖啡,还买了份当地的日报《商业快讯》(密西西比最进步的报纸)。这是份老式的报纸,头版头条像旗帜一样横跨了八栏,上书“中国台湾商业集团将访问金三角地区”,下面一组相关副标题都以不同的大小和字体作出专栏呼应。
访问者将考察
投资的
机会
作为
贸易使命
的一部分
该团周四
抵达
金三角
州政府官员
协调此次访问
报纸里所有报道都在暗示,这是一个由祥和与同情支配的城市。“三一地主妇向老人伸出援手”“拉马尔·兰菲尔案引发讨论”“皮肯斯学校预算通过”。我又读了警察记事簿,上面说:“在过去24小时内,哥伦布警察局共采取34次行动。”多好的地方啊!——这儿的警察不是在对付犯罪,他们是采取行动。按照记录,这些行动当中最刺激的,莫过于逮捕一名驾照已被吊销的开车者了。在报纸的其他部分,我发现在过去24小时内,有6个人死亡——或者按警方记录的说法,采取了死亡行动。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份《商业快讯》(我已经在心里把它改名为《理想镇商业快讯》了)和它所服务的小镇。
我可以住在这儿呀,我心想。可就在此时女招待过来说:“俚诚心要乳房菜单吗?甜心?(Yew honestly a breast menu, honey?)”我立刻明白,这是不可能的。这些人说的话我一个字也听不懂。她很可能是在用荷兰语招呼我,用了好长时间,又拿刀叉比画了半天,我才弄懂她对我说的是:“你想看早餐菜单吗,甜心?”其实呢,我是想看午餐菜单的,但与其花上一个下午尝试传达这一想法,还不如直接要杯可乐省事。我发现此举并未招来任何补充提问,不由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南方人说话这么难懂,不光是因为咬字不清,还与速度慢有关。你听上一会儿就会注意到这一点。一般南方人讲话的方式,就像某人挣扎在昏迷与清醒边缘似的。我换鞋袜的速度都要比大多数密西西比人说一句话快多了,住在这儿会把我逼疯的,当然是慢慢地。
哥伦布紧挨着州界线,离开20分钟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在亚拉巴马了,正取道埃塞斯维尔、煤火与改革镇,奔塔斯卡卢萨而去呢。高速公路边有个牌子说:“请勿乱扔垃圾,保持亚拉巴马的美丽。”“好的,遵命。”我开心地回答。
我打开了收音机,最近几天来我听得很多,指望借老土又带鼻音的电台开开心。那些电台播放的歌曲都来自名叫汉克·旺克和布伦达·巴恩斯之类的人。过去一直是这样的。我那有点科学奇才的哥哥,有一次用旧烤豆罐之类的东西造了个短波收音机。深夜时分,当我们应该睡着的时候,他就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把玩他的旋钮(姑且这么说吧),搜索远方的电台。他常常会收到南方的电台,那些电台总是配备着专业的山里人,奏着带鼻音的调调。电台的声音永远是噼噼啪啪又遥不可及,仿佛是从另一个星球向我们传送的。可是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发音土气的人啦。实际上,几乎听不到一丁点儿南方口音了。所有的电台主持人听上去都像是从俄亥俄来的。
在塔斯卡卢萨城外,我停下来加油。出乎我的意料,为我服务的那个小伙子听上去也像是来自俄亥俄。事实上他的确是。他有个女朋友在亚拉巴马大学,但他讨厌南方,因为这里如此缓慢而又落后。他似乎是那种很在行的家伙,于是我便问他电台口音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南方人对他们溅屎的乡巴佬臭名十分敏感,因此所有在电视和广播上讲话的人都努力让自己听上去像是从北方来的,而且装作这辈子从来没啃过一个油炸玉米饼,没闻过一点儿玉米渣。现如今,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工作。不说别的,快捷的北方腔意味着在同样的时间里,电台可以一下塞进三四个广告,而普通南方人却才刚刚清完嗓子。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为了他这番颇有帮助的洞见,我给了这小伙子三毛五的小费。
从塔斯卡卢萨,我循69号公路朝南驶向塞尔马。塞尔马对我来说,仅仅意味着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模糊记忆。当时马丁·路德·金率领着几百名黑人从那儿游行40英里到蒙哥马利——州首府——去登记投票。这又是一个格外迷人的小镇——南方的这个角落里似乎充斥着这样的地方。它的大小和哥伦布相仿,也是一样阴凉而迷人。闹市区的街道两旁树木成行,人行道新近才重铺了砖面。长椅随处可见,滨河区——小镇尽头是俯瞰亚拉巴马河的一道陡崖——也整治得干净利落,到处是一派宜人的繁荣气息。在一家旅游信息服务处,我拿了几本赞美小镇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本夸耀其黑人传统的令我大为振奋。在密西西比,我不曾看到一丁点儿黑人值得赞美的地方。还有,这儿的黑白关系似乎也比密西西比好得多,我看到他们在汽车站聊天,还看到一个黑人护士和一个白人护士结伴驾车旅游,看上去像是老朋友了。总之,这里的气氛似乎比密西西比轻松许多。
我继续向前,穿过起伏开阔的田野。虽然还有棉花田出现,但大部分都是奶牛场,遍地翠绿,阳光灿烂。黄昏时分,快到晚上的时候,我到达了塔斯基吉——塔斯基吉学院的所在地。该校由布克·T.华盛顿创办,乔治·华盛顿·卡弗将其发展壮大,是美国第一所黑人大学。这里也是美国最贫穷的郡之一,82%的人口是黑人,半数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下,差不多有1/3的人还没有自来水。这才是真正的贫穷啊!在我来的地方,如果你买不起能制冰块的冰箱,你的汽车没有自动窗,你就是穷人。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屋子里没有流动的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
塔斯基吉最令人吃惊的事情,就是这里全部是黑人。这里在各个方面都是个典型的美国小镇,只不过它很穷,许多商店前面都用木板钉起来,到处是废弃的景象。每辆车里的每个人、每个步行者、每个店主、每个消防队员、每个邮递员、每个鬼魂都是黑人,只有我除外。在这之前,我从未如此鲜明地体会过自我的存在,从未感觉到自己是如此显眼。我突然体会到了一个黑人身处北达科他的感受。我在一家汉堡王停车喝咖啡,里面肯定有50个人,却只有我不是黑人。不过似乎没有一个人注意和关心。当我又回到高速公路上时,那感觉可真奇怪啊——我得说,还真是一种解脱哩。
我继续驶向东北方20英里外的奥本。奥本也是个大学城,大小基本和塔斯基吉相仿,却有着最令人吃惊的强烈对比。奥本的学生都是白人,还很有钱。我首先看到的景象,就是一名金发女郎驾着辆仿制布加迪跑车绝尘而去,那家伙肯定花了她爹两万五千块。很明显,它是高中毕业的礼物。如果我的车跑得够快,能追上它,我会开心得把整泡尿都撒到它旁边去。才刚刚看过塔斯基吉的贫穷,此情此景竟令我心生愧疚。
然而,我得说,奥本是个可爱的小镇。不管怎么说,我一直很喜欢大学城。它们大概是美国唯一尝试综合小镇生活步伐与大城市活力的地方。这里通常有很好的酒吧和餐馆,更吸引人的商店,总的来说,也更有国际气息。而且,生活在两万正值黄金岁月的年轻人中间,那感觉是多么愉快啊!
我们那会儿,大学生们最关心的是:性、吸毒、暴力和学习。只有在前三项不可得时,你才会去学习,但最起码你会学的。现如今,美国大学生最关心的似乎是性,以及让自己保持衣着光鲜的状态。我认为学习根本不大进入他们的视野。就在我旅行期间,美国有人大声疾呼,说普遍的无知已经在席卷全国的年轻人了。这种对全国范围的绝望情绪,主要来自于国家人才基金会所做的研究报告。这项报告最近测试了8000名高中生,结果发现他们愚蠢得像猪口水一般。其中有2/3的人不知道美国内战在什么时候,分不清斯大林和丘吉尔,也不知道是谁写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几乎有一半的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00年前开始的,1/3的人认为罗斯福是越战时期的总统,而哥伦布航海到美洲是1750年以后。42%的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项——连一个亚洲国家的名字也叫不上来。我本来是根本不相信这些的,但我去年夏天曾带两个美国高中女生周游多塞特——两个女孩都很聪明,现在就读于名牌大学——她们俩竟没有一个听说过托马斯·哈代!最最起码,你怎么可能活到18岁,还从来不曾听说过托马斯·哈代呢?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怀疑,你可以在奥本花一个星期去亲吻每个听说过托马斯·哈代的人的屁股,也不致令嘴唇皲裂。也许这个评价粗俗而又不够公允,我知道奥本可能会是哈代研究的温床,但我只在那儿待了一小会儿就确定,这儿连一家像样的书店都没有。一个大学城怎么可以连一家像样的书店都没有呢?书店倒是有一家,可它卖的都是课本和一大堆与学问无关的杂烩:运动衫、充气动物玩具和其他带着奥本大学校徽的随身用品。大多数像奥本一样的美国大学都有2万或者更多的学生,再加上高达800人到1000人的教授和讲师。一个社区拥有这么多受过教育的人口,怎么会养不起一家像样的书店呢?如果我是国家人才基金会的人,我会发现这个问题至少和高中生在常识测验中的可怜表现同等严峻。
顺便告诉大家吧,他们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差。因为他们想尽快把题做完,他们乱填一气,然后就呼呼大睡。我们过去经常这么干。高中时,每年都有那么一次,我们的校长托拉格先生,命令全校学生列队进入礼堂,让大家耗上沉闷的一整天来回答各种全国性测验的选择题。你用不了多久就会明白:如果看都不看题目就画圈,你就可以很快把它做完。然后你就可以闭上眼睛,沉迷在眼皮里的色情电影之中,直到下一场考试开始。只要你铅笔夹得妙,你又不打鼾,负责在座位间来回逡巡、寻找异端的托拉格先生就不会来管你。托拉格先生就是靠这个混饭吃的,他整天四处乱逛,寻找不听话的人。我一直爱想象他晚上在家的样子,他在餐桌旁走来走去,一看到老婆懒懒散散,就用尺子捅她。跟他一起生活肯定像地狱一般,当然了,他的名字其实不叫托拉格,而是超级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