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与我同行?

数年前,《时报周刊》的一位编辑请我写关于财税问题的时事评论。写了一两篇之后,我觉得时论有点像过眼云烟,不容易有保存价值。既然要花时间,为什么不写些趣味和层次比较高,从观念上探讨问题的文章?主意既定之后,就陆陆续续地写。一方面把这些知性短文登在报章杂志的副刊,另一方面上课当讲义发,作为讨论辩难的材料。登在报刊的文章回响不大,但是作为论对的材料却激起了很多涟漪。大学生、研究生、学校推广教育的学员都一再地告诉我,这些短文对他们的思想造成很大的冲击,促使他们重新思索过去习以为常、视为当然的想法。慢慢地,他们觉察到自己在思考判断上的转变,自己一个人独处时也会感受到在脑海里琢磨问题的乐趣。

这种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转折,也对我产生了一些刺激,我曾不止一次地自问:自己的功能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反复复的斟酌之后,我现在的想法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我既是一个“信差”,也是一个“创作者”。站在“信差”的立场,我试着把经济学的内涵认真深入、精确平实地传递给我的学生、听众、读者。站在“创作者”的立场,我希望能为经济学这个人文科学添增一点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而且,希望我的涓滴之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被保留下来,成为文化资产的一部分。

就经济学而言,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多年里,有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学者投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累积出非常可观的智慧结晶。而且,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探讨其他社会科学的领域,像法律、政治、社会,都已经有相当璀璨的成果。事实上,我的体会是,经济学(者)可以放弃“经济学”这个名词,而以最重要的几个分析概念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的“社会科学”。

这本书里的这些短文,可以说就是由“经济学”过渡到“社会科学”的尝试。希望由这些短文里,读者能慢慢琢磨出一种一以贯之的“看事情的方法”。也希望读者在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过程里,能感受和分享我所曾经历过的智识上的惊奇和喜悦! xIkzRRfgLiAMVwI6TaTtdFOxPp9xuvIsw/AV9LanwOX8WVEREU6j2dtRrXnZpV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