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石

林觉民新婚不久,娇妻初孕。他却放下家小爱妻,追求一个他所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目标,这种舍小家而为大家的行为,其中有没有利己的成分?他算不算是一个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呢?

在看报纸书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英国人很冷漠”、“日本人很有礼貌”之类的描述。或者,在交谈时,常会听到“吃亏就是占便宜”、“小不忍则乱大谋”之类的提醒。这些描述和提醒,其实都隐含了许多直接和间接的信息。

这些信息和自然科学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是社会科学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们都和人的行为或社会现象有关。不过,虽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关心的主题不同,但两者也有相通之处;既然是科学,就表示是遵循一定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比如,在化学这门学科里,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各种元素;在物理学里,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原子分子等等。

在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里,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人”。具体而言,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一群人的行为汇集之后,就构成市场活动、家庭生活、政府国家等等社会现象。因此,要分析经济活动和一般的社会现象,最好先确定分析的基础。一栋房子的基本单位是一块块的砖,组成社会现象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的“人”。所以,在建筑高楼大厦或一般房舍之前,总要先了解砖块的基本性质:重量、长宽高、硬度、色泽等等。同样的,要分析人的行为和各种社会现象,总要先对人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和掌握。

在这一章里,我将先界定人的基本特质,然后说明这些基本特质的意义。

各式人等

对于万物之灵的人,各个学科当然都有各自的解读。在心理学家的眼里,人是由许多动机所组成,当面对外在的刺激时,人会根据各种动机而有所因应。在生理学家的眼中,人是由一些骨骼和各种肌肉所拼凑而成,一旦有外来的刺激,某些肌腱和骨骼就会有所反应。

因此,对不同的学科而言,“人”有着各种不同的含义。就经济学者而言,则是由两个简单的特性来刻画人:“理性”和“自利”。不过,用两个不起眼的特性,就想简化复杂无比的人,似乎太头脑简单了一些。确实如此!因为,既然人有诸多复杂的心理、生理结构,经济学对人的描述(或认定)自然显得粗糙。不过,由理性和自利这两点出发,经济学者确实可以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提出许多有趣而且有说服力的分析。当然,经济学者也不否认,由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相关学科学者的研究里,经济学(者)还是希望可以不断地汲取养分,能更精致有效地运用理性、自利这两个概念。

和“人是理性、自利的”这种观点相比,当然有比较复杂、也似乎比较有说服力的描述。譬如,“有的人是理性、自利的,而另外一些人是既不理性又不自利”,就是另外一种立场;还有,“人有时候是理性、自利的,有时候又不理性、自利”,也理直气壮。不过,这些其他的描述马上又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哪些人是理性、自利的,而哪些人又是不理性、不自利的?对照之下,经济学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的立场:人的理性、自利,是表示绝大多数的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理性、自利的。

在下面的叙述里,我会举很多事例来说明:有些看起来不是理性、自利的行为,只要略加思索,其实都还是可以由人的这两种特质得到解释。

为何理性、自利?

以理性和自利来描述人,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我曾教过许许多多的学生,包括已届中年的高级行政主管,在课程结束许久之后,他们还会告诉我:在诸多材料里,还是理性、自利这两个观念最有用!)然而,为什么人会理性、自利呢?

如果我们想得稍微久远一点,人最初只是一堆血肉。经过长期的演化,才成为今天的模样。当人只是一堆血肉(或变形虫)的时候,最要紧的事,不是看电视玩音响,而是求得温饱和安全。如果不能趋吉避凶,早就被淘汰掉了。(想一想,如果世世代代的飞蛾都是有火就扑,早就不会有飞蛾矣!)因此,和环境互动的过程里,那一堆血肉最早形成的特性就是“自利”——设法存活自己、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当时间拉长,血肉之躯和环境里的条件有长期的互动时,就会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经验法则:看到火要避开,看到比自己大的生物要小心一点。渐渐地,这些法则形成一套因果关系;而理性,就是能掌握这些因果关系。换言之,理性就是能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且运用这种智能。

根据这种推论,似乎不只是人有理性和自利这种特质,其他许多生物也都是理性、自利的。的确,只要是生物,为求自保和繁衍,都会有自利的特质。至于理性,显然有程度上的区分;人是理性程度最高的,灵长类的人猿、哺乳类的海豚,都有相当的思维能力。即使是狗,都有相当的理性——否则,为什么狗儿不会对陌生人摇尾巴,而只会对自己的主人如此!

下面这个故事,就反映了人的理性,其实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才慢慢雕琢而成的。

照我的形象造神

前几天放春假,我找了个天朗气清的下午,带儿子坐地铁到淡水去玩。

在海边晃荡一阵之后,我们在市区里漫无目的地走着,最后发现置身在远近驰名的淡水祖师庙。庙里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不断。

当我们坐在庙前的藤椅上休息时,刚好看到一个中年男子由台阶拾级而上。他两手各提了一大袋的水果,历经风霜的脸上有点茫然,但又透露出下定决心后的坚毅。不知道他为什么而困惑:是事业,还是家庭?是子女考试,还是疾病或搬迁?

我目视他走进庙里,消失在人群中。可是,我可以想象他接下来将做的事:先到旁边的洗手台上洗好水果,再买些香烛,然后虔诚地在神明前奉上香果,祈福、问卜、再掷筊杯……也许,几十分钟之后,他会带着如释重负的表情,拾级而下。

一旦让思绪飘扬,我对中年男子的一切感到更为好奇。

在他的生活里,当然要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对于那些简单的、明确的、不那么重要或困难的问题,他可以自己决定;可是,对于另外那少数复杂的、模糊的、既重要又困难的问题,他可能会求助于神祇。因此,他等于是用两套“规则”,分别处理不同的问题。

属于人的这一部分规则,自然是由他成长的过程里,慢慢累积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看到红灯要停下,看到长辈要打招呼;烂掉的西瓜不能吃,下水道里的水不能喝;对亲人可以随便一些,对陌生人要小心应对。这些规则并没有什么大道理,人情世故而已;可是,显然都和趋吉避凶有关。

有关神祇的这一部分,要复杂有趣得多。虽然神祇看不到也摸不着,可是在善男信女的心目中,神祇规则的脉络却也明确可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救赎自己、宽恕别人;多作施予、累积福德。和一般社会的尺度相比,神祇的规则要崇高圣洁许多。

日常生活里的诡诈虚矫,被宽容真诚所取代;一般交往上的小利小害,被大善大爱所包容。凡夫俗子之间比较少有的高贵情操,正是神祇的规则所揭示和强调的。

不过,虽然神祇的规则和俗世的规则不同,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大;而且,神祇规则所隐含的教义,是像镜子般地反映了人世间的种种。譬如,凡人虽然有手足之情,但总有龃龉;神祇的教诲却是要放下彼此间隙、水乳交融,而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有,凡人会忌恨嫉妒,神祇的开示则是要超越升华,而不是蓄积发酵。

因此,神祇的规则,其实是由人间的规则所衍生。在粗糙原始和良莠不齐的基础上,提炼出比较精致和深厚的结晶;希望这些结晶能发挥作用,净化和提升原来混沌庞杂的尺度。当然,在某些最核心的成分上,也许神祇的世界不能以常情常理来检验;不过,即使如此,在相当的程度上,神祇的世界确实是俗世的翻版或扩充。

事实上,除了两类规则上的相似或交集,对于两类规则之间的运用和选择,最后还是由平凡脆弱的人来取舍。即使是最虔诚的信徒,大概也不会在过马路前先求神问卜一番;同样的,把命运放在自己手上的人,只不过是选择不运用(依赖)神祇的规则,而由自己承担福祸而已。因此,当那位中年人提着水果走向祖师庙时,他可能在心情上已经翻搅过无数次;当人世间的规则不足恃时,他决定要走向神祇。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那位中年人是幸福的;借着有意无意的选择,他卸下了身上的重担,而虔诚地托付给他所信赖仰仗的神祇。

不过,不知道对众多的神祇而言,会不会也有疑惑不解的时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理性程度其实比一般人所体会到的要大得多。人不只会考虑买菜洗衣,人还会有意无意地安排:有些事由自己作决定,有些事交给其他人或位阶更高的神祇来作决定!

何谓理性、自利?

如果要给理性和自利一个定义,该怎么下呢?在经济学者的眼里,“理性”指的是,人是能思索、会思索的生物;而“自利”则是指,人总是会设法追求自己的福祉。

能思索和会思索,并不表示不会犯错。我们可以考虑两个时点:t 1 和t 2 ;t 1 先出现,然后是t 2 。当我站在t 1 这个时间点上,我可能认为最好去看场电影。看完电影回家之后,我已经在t 2 这个时点上。这时候,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蠢事,不该去看一场奇烂无比的电影。可是,这已经是在不同的时点上,我所拥有的信息已经大不相同。理性,指的就是在作决定的那个时点(t 1 )上,一个人是具有思索分辨的能力,而不是意味着因为人能思索判断,所以不会做错事和后悔。

至于自利,可能比较没有争议,人总是会设法增进自己的福祉。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自利是指人会追求自己所认定的福祉或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在别人的眼里,可能是无稽或可笑、可悲的选择。关于人的自利心,下面的故事是很平实的描述。

情人眼中出西施

几年前有一位我教过的大学生来找我,希望我帮他写封推荐信,他好申请奖学金。我当时忙得很,就要他自己先打个草稿,我再润饰。

几天后他在我信箱里放了一份推荐信的草稿,信里描述这个学生品行兼具,一心向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常有过人的见解;课余则饱览群籍,常找老师切磋讨论。学业成绩出类拔萃之外,课外(公益)活动也有声有色……

我看了有点儿惊愕。印象里,教书几年来好像没教过这么好、这么完美的学生!

我重新打了一份稿,写道: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热情浪漫,有正义感;也和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样,他偶尔也会翘几堂课。但是,比较不一样的是,他一直试着去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试着去关怀他自己生长的社会。相信贵会乐意鼓励这样有血有肉、乐观进取的年轻人……

后来他得到了那份奖学金,带了一小包糖果来看我。他略带腼腆地说,那封推荐信的草稿是他爸爸写的。

多年前,有一回妈妈从台中来台北玩,住在家里。我外出回家,她正在讲电话。听她和对方讲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子又聪明又可爱;要他表演,花样多得很,会真笑、大笑、微笑,还会假笑……她讲完电话,我问她刚才说的是谁家的小孩子,那么有趣。她满心欢喜地说:是“呆呆”啊!我听了差点没把嘴里的豆花喷出来。小犬呆呆哪里是那种孩子!哭闹叫跳,无所不来,把内人和我搞得惶惶终日、心力交瘁;呆呆哪有“那么好”!

事后想想,也难怪老妈爱孙情深。家里五个兄弟姊妹都晚婚,婚后又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两位老人家威逼利诱多年,才在退休前得偿抱孙之乐,当然欢喜异常。小鬼用色笔把墙壁涂得一塌糊涂,说是有艺术细胞;把地板上的东西拣起来往嘴里送,说是有冒险精神;我坐在地上看报纸,他走过来一掌把我的眼镜扯掉,说是动作灵活而且有个性……反正,孙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他们赞叹夸耀的材料。

其实,人不都是这样吗?拣自己喜欢听的听,挑自己希望看的看,选自己愿意讲的讲。不只老爸老妈如此,学生家长如此,我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内人怀孕待产时,我走在街上,看到的尽是怀孕大肚子的妇女,心里还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产妇?孩子生下来之后,走在街上,眼里所见又都是其他的娃娃,好像又看不到半个孕妇了。

下次教经济学谈到“人性自利”的时候,也许我可以把这些例子拿出来讲一讲!

在我教过的课程里,往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才能澄清理性和自利这两个概念。曾经有一位优秀军官,在课堂上很精确地背了很长一段林觉民的《与妻诀别书》。然后,他质疑:林觉民为了救国救民、为了革命献出生命,难道他是“自利”的吗?

我的解释很简单,林觉民刚新婚不久,娇妻才怀孕;他愿意放下家小爱妻,追求一个他所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目标,他不只是自利,他甚至是很“自私”——为了自己所执著的目标,竟然置家小于不顾!所以,虽然每个人可能追求不同的目标,但人都是选择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即使有人拿着枪指着你的头说:“要钱还是要命?”你还是可以做某种选择,虽然是不愉快、不情愿的抉择。

我可以补充一下:那位优秀军官,原先对经济学极端排斥,经过一个学期的脑力激荡,后来不只接受经济学,而且深得其中真谛(要不然不会是“优秀军官”),变成经济学的卫道者和传教士。

关于人为了自利而具有的高度理性,下面的故事作了生动的刻画。

洪氏法则

因为“历史”发生时,亲身参与或目睹的人往往不自觉(掉在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在哪里?),所以后人记下的历史和真正发生的事经常有段距离,史实反而湮没不彰。因此,斯蒂格勒(G.Stigler)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除了得到诺贝尔奖,还为“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正名。现在,科斯定理已经是经济学里最著名的定理,斯蒂格勒当然功不可没。同样的,这是一篇关于经济(思想)史的文章,希望也能有正本清源、确认史实的作用。

因为有关史实,所以人、事、时、地、物都明确可查:1998年11月19日下午6点多,我和几位朋友在台北市安和路的“五颗星”啤酒屋小聚。除了几位经济学者,还有《经济日报》的总编辑颜光佑。光佑的事迹虽然和洪氏法则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也值得小记一笔。光佑身高不过1米6,体型不特别魁梧,但是在大学时代,光佑是台大足球校队里唯一的本地生,其余全都是侨生。而且,光佑大学读的是政治系,却能经过多年历练,当上经济专业性报纸的总编辑。由这两件事,足以反映出光佑(同事昵称“老大”)的特殊。

酒过三巡之后,光佑说:“虽然现在是休假,不过机会难得,还是要做一下新闻采访。我想请问在座各位,对于今上‘戒急用忍’(‘戒急用忍’一语出自清朝康熙皇帝赐给雍正的话,意思是让他处事不要着急要沉稳,凡事多忍让。自1997年底被李登辉用作对大陆的政策,意在阻碍两岸经贸、文化、学术、宗教、体育等领域的往来关系)的政策,你赞不赞成?”

我说:“只要不登我的名字,我不赞成。”

又问了两位经济学者,也表示反对。

最后一位是管理学院的洪教授,光佑把头转向他:“你赞不赞成‘戒急用忍’?”洪教授面不红、气不喘、慢条斯理地冒出一句:“我没有意见,因为你没有付我钱!”

大家愣了一下,然后笑成一团。都说经济学家和管理学院老师的差别,就是管理学院算得更精。不过,事后再想起洪教授的名言,我觉得在嬉笑之外,还寓有深意。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除了买东西的时候牵涉到金钱,绝大部分的行为都和钱没有关系。所以,在脑海里浮现的,通常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赔了多少钱。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是自然反应:看到长辈,点头问好;看到红灯,停止不前。或者,在自然反应之外,脑海里会有“理当如此”的念头:同事结婚,送礼祝贺;朋友请托,情理兼顾。

因此,在所有的这些行为里,“个人利益”这个念头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可是,稍微深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看到长辈或红灯会自然反应,是因为自己在脑海里已经设下一些行为规则;根据这些规则行事,可以更有效地因应环境。所以,个人的利益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出现,而且就在于遵守规则、应付裕如。

在结婚请托的例子里,也许心里经过一番斟酌,最后才决定“从俗”;可是,“从俗”正表示不愿意和其他人唱反调,以免带来批评和责难。因此,消极地看,从俗可以避免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境;积极地看,从俗可以得到从俗带来的好处——维持友好的关系、得到别人的肯定等等。无论消极和积极,都是不折不扣的“洪氏法则”——只会做、而且只愿意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因此,表面上看,一般人的行为是受道德伦常、风俗习惯所节制;可是,在表象之下,事实上却是受“洪氏法则”的统御。人会以各种直接或间接、明白或隐晦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福祉。洪氏法则,只不过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行为背后的逻辑而已!

为求史实正确,谨记下当时在场的人士:颜光佑、礼正投顾董事长毛邦杰、台大经济系教授钟经樊、管中闵和我。

洪氏,是台湾地区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系教授洪××——因为他没有付我钱,所以我不愿意透露他的大名、帮他打知名度!

对于人的理性和自利还有怀疑的人,不妨自问(或问别人):如果自己是民意代表,会支持甲案以造福自己选区十万个选民,还是会支持乙案以造福别的选区二十万个选民?

结语

有没有人是不理性、不自利的?喝醉酒的人或精力耗尽的人,因为已经不再能思考判断,所以不是“理性”的;相形之下,不自利的人很难找。我曾多次请教各级的学生,问他们有没有看过或听过这种人:在买水果时,总是拣最小、最烂、最酸、最难看的水果买;这么做,好让别人能买到大的、好的、甜的、漂亮的水果!想一下,有没有这种“不自利”的人?到现在为止,很奇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还从来没有人举手说见过这种人。如果有人发现这种人,请务必告诉我或其他的经济学者;因为,这将是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直接的挑战。

理性、自利,是经济学者对人简化的描述;但是,以这么简单的概念为基础,经济学者却可以讲出许多有趣的故事…… 7HyxkAQrYLmWVuzuVxsDpTN+UbvD/tEq4AI4578L+m2k4vJa6Jav9YxN+5bPW68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