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那一只看不见的手

我曾和几十位国军军官讨论公共政策,发现他们都非常英俊。能上电视拍广告的,少说也有一二十位;其中还有几位很突出,走在路上相信会让老中少的女性们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这种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

经济学和经济学者常受一般人嘲弄,在诸多讥讽里,很有名的一则是:“你只要教会一只鹦鹉说‘供给’和‘需求’,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位经济学家!”依我看,如果哪只鹦鹉确实能适时地说出“需求和供给”,我们不仅多了一位经济学者,而且还是一位能发人深省、有教育意义、可以开启智慧的经济学者。关键在于,这位经济学者必须能“适时地”运用这两个概念。

在这一章里,我将先说明供给和需求的特性,然后解释供需在市场(和其他场合)里碰面时的现象。最后,是指出市场机能只是运用资源的方式之一,运用资源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当然,要选择哪一种方式,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供给和需求

在超级市场和便利商店里,买牛奶面包的人是“需求”,提供牛奶面包的人是“供给”。当需求和供给碰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除了铜臭味,这种活动似乎枯燥无趣。经济学者把市场机能和供需关系奉为神明,真是令人发笑!

不过,买牛奶面包是供给需求,人绝大部分其他的活动,不也都隐含了供给和需求吗?父母和子女的互动,不是一方面需要养育爱心,而另一方面供给养育爱心吗?和同事朋友交往,不也是友情的供给和需求吗?即使是路上迎面而来的陌生人彼此微笑,不也是有人供给微笑,而有人需求微笑吗?

因此,关于人们之间大大小小的交往互动,经济学者可以把复杂多变的关系简化;利用两个很简洁的概念,可以认知、描述和分析这些交往和互动。当然,在了解供给、需求这两个概念一般性的含义之后,就值得进一步探究供给和需求的性质到底为何?

在供给方面,可以从一些随手可得的现象开始:房地产兴旺时,会有许多建筑商进入;当葡萄的价格比苹果高时,比较少的果农会去种苹果。因此,供给的基本特性是,价格愈高,供给量愈大!原因非常简单,人都是理性、自利的,闻香下马、闻利而至。

当然,供给的特性也有例外;有些性质非常特别的对象,无论价格高低,供给量都是固定的。譬如,台北“故宫”里只有一个翠玉白菜,世界上只有一个迈克尔·杰克逊。供给量有限,自然会影响与需求互动之后的结果。

在需求方面,刚好与供给相反;价格愈低,需求量愈大。东西便宜了,买的时候会多买一些,而买的人也会增加。例子毋庸远求:为什么超级市场要降价促销?为什么百货公司大减价时人潮汹涌?还有,为什么推出新产品(可乐、矿泉水、洗发露等等不胜枚举)时,往往会附送赠品?仔细想想,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需求定律在发挥作用:价格和需求量刚好反向变动——价格高,需求量低;价格低,需求量高!

价量的反向关系,反映了人行为上的规律性。对于经济学者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掌握规律性,是理论建构上非常重要的一步。试想,如果人的行为没有规律性,不就像喝醉酒或精神失常的人了吗?分析这类人的行为,需要生理学家或心理学家,而不是社会科学研究者。

此外,价格,当然也不一定是货币上的数字,而可以是其他(抽象)价值上的刻度。了解抽象价格的意义,就可以试着观察和分析,影响人们行为的到底是哪些(抽象的)价格?

供需相会

在一般人的想象里,好像没有发现供给碰上需求的现象。不过,大概每个人都有逛夜市地摊、讨价还价的经验,那可是供给和需求相遇最直接的情形。

当供需碰面时,如果价格适当,完成买卖,银货易手。因此,交易包含价格和商品或其他物资(理发、提存款等服务)这两种成分。超级市场和便利商店里,虽然没有讨价还价,但也是不折不扣的供给碰上需求。当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会下降;当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会上升。因此,价格的变动,是受到供给或需求的变化,或两者同时变化的影响。这些现象,就是所谓市场机能运作的结果,而且早已无甚高论。

我曾和朋友合写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写到供给需求这一部分时,我举了一个例子:牛奶夏天贵、冬天便宜,是因为对冷饮的需求夏天大而冬天少。书发行之后,马上有专事农业方面的朋友告诉我:错矣!牛奶夏天贵冬天便宜,是因为乳牛夏天产乳量少,而冬天产乳量多。因此,主要是供给面变化的影响,需求方面的变化并不大。当然,这又是经济学者不辨菽麦的例证之一。

虽然供需相会达成买卖似乎平凡无奇,但是一般人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任何一桩买卖,只要是双方自愿(而不是“要钱还是要命”式的买卖),都隐含了双方互惠,也就是两人各蒙其利。譬如,一打鸡蛋的成本可能是20元,卖得30元,蛋农和经销商赚了10元。另一方面,买了一打鸡蛋回家作葱花炒蛋,吃了之后得到的快乐(假设)值50元,比售价又多了20元。因此,经过一转手,鸡蛋由原先的20元变成50元;通过买卖,鸡蛋的价值增加了30元!

经过一次交易,换手对象的价值增加;经过多次换手,价值可能愈来愈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愿性的交易,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会逐渐流向价值最高的使用途径。如果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宝贵的资源就很可能被浪费误用掉。2000年8月过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萨尼(J.Harsanyi),祖籍匈牙利,二战后逃到澳洲,可惜当地不承认他的学历,因此他在工厂里做了好几年的工。然后,通过读夜校取得学历,后来才先后在澳洲和美国的经济学界大放异彩。如果不允许转业,海氏可能就以工人在澳洲终老。在历史上,没有海萨尼这么幸运的人可能很多!

因此,虽然很多人觉得经济活动和市场买卖粗俗无比,可是很少有人认真想过:市场机能,一方面使买卖双方互惠,一方面使资源流向最有价值的地方;其他运用资源的方式(行政命令、伦常关系等等),是不是也有这两种特质呢?下面这个故事,就是把“市场”的概念,作较广泛的阐释和运用。

无处不在的市场机能

最近受邀到“三军大学”去讲课,和几十位年富力强的部队精英讨论公共政策。在你来我往的舌剑唇枪下,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兴味盎然,而且有一个意外的发现:这群四十几岁左右的大男生们,可以说都非常英俊。能上电视拍广告的,少说也有一二十位;其中还有几位很突出,走在路上相信会让老中少的女性们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

后来在课堂上,我把这个观察描述了一番,然后问台下的学生:站在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立场,总是希望能解释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如果我的描述大致不差,那么,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因为他们常运动!”——不对,周润发不运动还是很帅!

“因为他们不太用脑筋!”——不对,他们辩才无碍、论述有据!

“因为他们的伙食比较好!”——不对,“部会”首长们的伙食更好,可是(平均起来)远不及这些军官们英俊!

乱弹四射一阵后,我提出自以为是的解释:这些中校上校们,有相当的比例是来自眷村;因此,父亲就是军人。上一代的军人来自中国内地的大江南北,到台湾之后才娶妻生子;因此,夫妻两人,往往是分属不同的省份,血缘隔得很远。父母血缘远,通常下一代的五官会比较俊秀亮丽,这是先天的因素。

在眷村里长大,经常会呼朋引伴、结党营派,再加上从小就长得一表人才,自然会花很多时间在舞会、郊游、追女朋友这些事上。然后,排挤效果出现,留给读书准备考试的时间所剩不多。如果大专联考有面试和术科,也许这些帅哥们会堂堂上榜;可惜,只有笔试。因此,在联考的筛选之下,这些美少年们自然就慢慢地成为国军的栋梁!

我讲完之后,有位同学举手补充了一点:因为带兵的军官每天要面对许多部属,所以仪表很重要;上级在考虑升迁时,可能多少会考虑到这个因素。因此,能升到中高级的军官,一般而言容貌会比较出众。

这一点倒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我赞美了几句。由于没有其他意见,大家好像也都觉得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以就开始讨论其他的问题。不过,晚上在操场跑步时,我又想起课堂上的这一幕,而且有进一步的联想……

在经济学里,供给和需求是很基本的两个概念。厂商“供给”牛奶面包,消费者“需求”牛奶面包;然后,供给和需求在市场里碰面,有了交易,也决定了价格。可是,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并不限于商品的买卖,而是普遍地反映在人类其他的行为上。供给和需求,可以很精致地归纳出人际互动时的两股力量,并且烘托出最后的结果。军官们英俊潇洒,其实就是供给和需求这两股力量交互运作的结果。

在供给方面,眷村里父母血缘隔得远,是第一个特质。因为长得可爱,花很多时间在读书之外的其他活动上,这是第二个特质。面对联考时,不擅长笔试是第三个特质。官校毕业后,担任主管而负责领导统御是第四个特质。和供给相对的,当然是需求。青少年男女交往,面貌姣好的自然讨人喜欢;因此,对美少年的需求量大。可惜,这么一来美少年读书的时间少,在面对联考时,不符合笔试筛选的需求,因此美少年们纷纷进入军事院校。等到毕业任职,升迁时需要仪表出众的领导者,因此帅哥们逐渐变成绅士与(高级)军官。最后的状态,是一连串供给需求互动之后的结果。

有趣的是,整个过程和最后的结果,都是自然而然所形成的。如果有人为的干预,过程会受到影响,结果可能也就变成不同的样态。譬如,如果大幅提高军官们的待遇,报考军校的人可能也大幅增加;在那种情况下,筛选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会和一般学校相去不远!

我不知道自己的分析对不对;不过,还好还有课,我可以问问这群周润发们自己的想法。还有,不知道对岸解放军的军官们相貌如何?

由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供给”、“需求”等等,都是分析性的概念;利用这些中性(不带有价值判断)的概念,我们可以分析很多社会现象。其次,分析社会现象的目的,除了能够了解“为什么”,还希望能预测:一旦有某种因素影响了供给(或需求,或两者),“市场”里会发生哪些变化。

市场结构

当麦当劳进入台湾的市场之后,传统的餐饮业也开始改善卫生和服务。原因无他,麦当劳的加入,使市场里竞争的力量大幅增加;在去芜存菁的压力下,达尔文的进化论确实很有说服力。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供给者的数目和需求者的数目。由极端的情形着手,比较容易体会参与者数目的多少对供需互动的影响。首先,如果市场里只有一个供给者,而有许多需求者,这就是典型的卖方独占,或者称为卖方垄断。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时,卖方通常会在可能的范围里予取予求。在许多国家里,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彰,主要就是享受了垄断独占的特殊地位。对于供给上诸多不合理的做法,买方通常也只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其次,如果市场里在需求面只有一个买者,就变成买方独占。买方势力独大,就可能以极低的价格或不合理的条件进行交易。在历史小说里,常有许多地主士绅的劣行恶迹,原因就是地主士绅往往是地方上对劳力唯一的买主;因此,他可以有恃无恐,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把独占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在现代社会里,地主士绅的事迹已不多见。不过,下面的实例与应用,巧妙地反映了市场结构的曲折。

回归基本面

有天晚上和内人、儿子一起,到附近的师大夜市吃饭逛街。我牵着儿子的手,穿过熙来攘往的人群。过了一阵,内人问我:“宽宽和你在一起时,都是这么安静吗?”

她几个月前也问过一次这个问题;和上回一样,我觉得奇怪,就说:“要不然怎么样?”她开始描述,儿子和她一起走路时有多别扭:一路埋怨她、发脾气,要不然就是赖着不走。从校门口到家门口不超过两百米,她说往往要拖上半个钟头。

对我来说,这可真是新闻。后来我想通了,也不觉得奇怪:内人很有爱心,对唯一的宝贝当然是尽可能地宽容。小鬼恃宠而骄,自然得寸进尺。不过,这倒让我想起最近出的一个家庭作业。

为了要让理论和实际结合,我要同学去探访以下三种不同的定价方式:便利商店里的饮料、高速公路紧急事故的拖吊业者或一般医院急诊室的救护车,还有黑白道按时收取的保护费或节敬。表面上看来,这三者情况大不相同;可是,稍微深究就会发现,决定这三种价格的力量,其实是相通的。

便利商店里饮料的定价,大概是最简单明确的。根据进货成本加上某个百分比,再考虑一些相关的因素(附近有没有其他类似的商店、季节变化、促销活动等等),就定出一个价格。而且,为了让顾客“便利”起见,不会有五毛零头的价格;同一类的饮料最好价格一样,即使进货成本稍有不同。

黑白道的定价方式,是很有趣的一种。便利商店饮料的定价,目标物非常明确;可是,黑白道收费所涵盖的范围,却是包罗万象。从接生婴儿的红包、申请各种建筑和使用执照的额外费用、工程采购的回扣、餐饮娱乐和特种营业的节敬,有非常多的种类项目。不过,定价的方式却大同小异:根据潜在的利益,需求付出某个百分比,以得到供给的保护或服务。而且,即使有某些业内人士你知我知的“行规”,这些价格却千篇一律的隐而不见。当然,随着利益的变化、保护(服务)的增减、司法公权力的张缩,这些费用也会有起伏。

高速公路的拖吊服务和救护车服务一样,最重要的特性是“解救危难”。对于驾驶人或病患家属而言,往往惊慌失措;可是,对于拖吊业者和救护车服务业者而言,这些解救危难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因此,一方面是心急如焚、无所依恃;另一方面是冷眼旁观、好整以暇。当急迫的需求碰上从容的供给时,高下立判;供给会狮子大开口地予取予求,一点都不令人意外。所以,即使救护车和拖吊车都有明定的收费标准,敲竹杠的事还是屡见不鲜。乘人之危的定价,显然很不稳定,高下之间的差别,可能非常悬殊。

抽象地看,三种不同的定价方式可以说都是落在价格的光谱上,而且是位置不同的点。便利商店的饮料,是靠近其中的一个端点;在这个端点上,供给和需求互动的频率高数量也大,彼此约略处在相等的地位上,价格都是明确可见的。救护车服务和拖吊车服务,位于另外一个端点;在这个端点上,供给和需求不一定经常接触,彼此处于高下不同的地位上,价格往往是高下不稳的。而黑白道的保护(服务)费,大概刚好介于这两个端点之间。

有趣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价格光谱上的点,会慢慢往便利商店饮料这个端点移动。有些地方的建筑和使用执照不再有附加费,有些拖吊服务和救护车服务已经按表收费;环境中的条件,正逐渐地使供给和需求能接受更多的阳光。事实上,便利商店本身也是由街角的杂货店演化而来!

内人被儿子予取予求,似乎有点接近救护车和拖吊车的定价方式;也许,多了一个孩子的话,她生活里的阳光会多一些……

想一想,独生子或独生女和父母的关系,到底是独买,还是独卖?当然,除了供给和需求双方的数目,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双方各自拥有的资源;资源多的一方,通常有比较强的议价能力。在牛奶面包的市场里如此,在友情亲情和其他人际交往的“市场”里,当然也是如此。

政府和市场机能

市场机能隐含对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的尊重,通过自愿性的交易,双方互蒙其利。事实上,市场机能最发达的社会,一般往往是人民生活最富裕,人性尊严最受礼遇的社会。

当然,市场不是万灵丹,即使在市场机能最蓬勃的社会,还是会有失业、通货膨胀这些问题。一旦这些问题出现,社会大众通常希望大有作为的政府能出面解决问题。因此,几乎在任何社会里,政府都会介入(干涉)市场的经济活动。可是,出自善心的举动并不保证有好的结果,下面的故事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做事情的方法

“美国国会刚通过法律,把在西北部森林里活动的白斑猫头鹰列为稀有动物;在现存一万只左右的白斑猫头鹰出没的范围里,禁止伐木等活动。根据估计,因此而失业的伐木工人将有三万三千人。生计受影响的人数更将远超过这个数字。”在一本法律期刊里看到这则消息时,引发了我一连串很奇怪的联想……

在1972年至1974年之间,政府因应舆情而取消了肥料换谷(肥料换谷是台湾地区1950年开始实施的政策,农民必须以稻谷向粮食局肥料运销处换取肥料,而不能以现金进行交易)的做法。结果,六七月份刚好接连来了几个台风,中南部稻田损失惨重;再加上世界性的粮荒;因此,米商开始囤积居奇。自然条件的变化加上口耳相传的风吹草动,使得米价一路攀升。可是,政府手中握有的稻米有限,所以束手无策。白米的价格一日三市,整个社会人心惶惶。最后,政府紧急从泰国进口了十三万吨的白米应急,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动乱。

局势稍定之后,政府痛定思痛。当局下令成立粮食平准基金,效法古代贱买贵卖的方式,希望能有效掌握粮源,避免再有粮荒和人心浮动的局面。

大自然似乎总是和人开玩笑。平准基金成立之后,即使有风灾水灾,国内粮食从此没有再出现危机。而且,经济增长之后,人们饮食习惯日益精致。对白米的消耗量从每人每年约一百三十公斤,逐年下降到每年七十余公斤。结果,粮食生产不是不足,而是过剩。

生产过剩表示供过于求。根据简单的供给需求原理,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下降;生产者的利润会下降,甚至无利可图。如果没有粮食平准基金,那很可能就意味着这种商品(稻米)的供给会减少,生产者会慢慢移转到其他产业去。可是,因为有粮食平准基金;所以,在米价低迷、利润减少的情形下,农民呼吁政府提高稻米收购价格。政府一方面为了照顾农民这个弱势团体的福祉,一方面当然也有选票和政治安定的考虑,所以也从善如流。稻米保证收购价格渐次提高。

好心可不一定有好报。在1992年,一个农民由一公顷、每年两熟的稻谷上,扣掉各种生产成本,大概净赚三万元;这约等于一个技术工人一个月的薪水。农民不高兴,因为他们认为政府的“保证价格”太低。稻谷的保证收购价格大约是一公斤新台币十八块,折合成糙米,一公斤是二十三块,在国际市场上,一公斤糙米只要新台币四块多。广大的消费者也许不知道,所以没有怨言。

政府更是吃力不讨好。生产得多,消费得少;收购来的稻米放在仓库里,愈堆愈多。一两年之后,总要把旧米处理掉,好让新米进来。旧米往哪里去呢?最先是军公教的配给米、小学的营养午餐,还有军营里大头兵身不由己的伙食。慢慢地,连这些去处都不受人欢迎。

满仓库的米怎么办呢?保存期限一过,政府把一部分米碾碎,比照玉米的价格,约四块钱一公斤,卖给养鸡、鸭、鹅、猪的人家。碾碎是怕不肖粮商以低价承购之后,再漂白上市图利。可是,二十三块钱一公斤买进的糙米,花费人事仓储营业费用保存一、两年,再花钱碾碎,然后四块多卖出去;这不是很奇怪吗?但世界上真有这种事。难怪政府粮食平准基金曾一年亏损70亿~80亿,这笔钱大概可以付3万多个公务员一年的薪水。政府当然不高兴;纳税的小老百姓如果知道了,可能也不会高兴!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里,很难说有谁“做错了”什么事。但是,事情演变的结果却非常地“奇怪”。是不是制度上出了问题,在该调整的时候没有调整?还是这种结果是有意识的选择,已经是所有可能情况中最好的情况?

不知道为什么会从猫头鹰的事联想到粮食平准基金;非常奇怪,猫头鹰又不吃米……

这个故事所描述的,并不是偶发事件或特例,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天天都在发生;也许,能说供给需求的鹦鹉还太少了一些!

经济学者常鼓吹自由市场开放、政府少作干预,其实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对经济学者而言,市场机能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在市场里,自愿性的交易使双方互蒙其利;供给和需求人数的多少,会影响市场结构,进而又影响双方的福祉;通过自愿性的交换,资源会流向价值最高的使用途径;对市场的干预,可能欲益而损;如果不利用市场机制来运用资源,就必须依赖其他的方式。这些对市场机能的体会,都是经济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点点滴滴累积出的智慧结晶。

当然,在人一天二十四小时里,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时间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时间,一个人可能是和同事朋友家人相处。可是,基于对市场机能的深切体会,经济学者可以利用市场里的活动当作基准点,对其他的活动作比较分析。譬如,和朋友交往,不就是在“友情的市场”里活动吗?不也有对友情的供给和需求吗?还有,时代创造英雄和英雄创造时代,不都隐含了对英雄的需求和供给吗?如果能“适时适当”地运用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概念,经济学的分析架构不是很有说服力吗?

结语

当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时,主要是强调市场的经济活动可以使国富民强。两百多年之后,经济学者对市场机能有更多更深刻的体会。了解市场机能的性质,不仅掌握了经济活动的脉动,更是进一步探索人类其他活动的利器!换言之,对经济学者而言,市场机能有两种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市场机能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所在;另一方面,市场机能像是一个参考点或参考坐标,可以帮助经济学者探讨和分析人类的非经济活动。 Msp1b7jSpItGmQOzZ0pTxzPjMZFKxFRMRr4oAOCEyeyNMQD9tZl49sKcjafh2h9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