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揭开稻草人的面纱

若干年前,因缘际会,我写了篇文章,名为“稻草人”,探讨贴标签的现象。我指明:贴标签,是降低行为成本的做法,不过,标签最好是行为上的参考坐标,而不是对之凌空出拳的假想敌——稻草人。

我觉得,故事有趣,和一般人的生活经验相呼应。而且,由经济分析的角度解读社会现象,有一言以蔽之的清晰明快。因此,在课堂里或校内外其他场合,我常常用来当做讨论的题材。这些年来,反复论对,面对各种质疑挑战,又衍生出好些想法。我觉得,对于贴标签的认知,已经有相当的体会,几乎可以写成一篇短的学术论文。

一开始,当然最好自卖自夸,突显经济分析的优越性。社会学里,一向对“贴标签”(stereo-typing)有负面的解读,在网络的搜索引擎输入两个关键词:贴标签、社会学,马上会跑出一堆资料。标准的说法就是:“对于特定族群的人,形成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然而,虽然有定义,也有价值判断,社会学者却没有解释:人为什么要贴标签?贴标签的做法有多普遍?

相形之下,经济分析立场明确:贴标签,就是形成初步印象,作为举止行为的依据。因此,在面对人事物时,贴标签的做法,可以大幅降低行为成本。对于社会现象,经济学先不作价值判断,而尝试提出解释。因为,存在不一定合理,存在一定有原因。

而且,贴标签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贴标签。当我走进一家便利商店,我“假设”店员了解店里商品的种类位置,能收钱找钱,这是贴标签。当我走在人行道上,迎面走过来一个行人,我“假设”他是一个平凡无奇的路人,而不是身藏匕首、准备打劫的恶汉,这也是贴标签。

一般人认为贴标签不好,是认为可能会贴错标签,损人,也可能不利己。然而,仔细想想,贴错标签,是意味着事后有机会发现对错。日常生活里,特别是在都会区里,除了工作上的同事和生活上的朋友家人之外,绝大多数的交往都是一面之缘或形同陌路——市场、便利商店、公私机关、地铁、公交车、马路、人行道等。在这些场合里,自己都要和其他人互动;既然是互动,自然要解读别人的言行举止,再作因应——“解读”,不就是赋予意义,不就是贴标签吗?而且,因为是“非人情交往”(impersonal interaction),萍水相逢,过眼如云烟,肤浅(skin-deep)的认知有什么不好?

要进一步体会贴标签的曲折,不妨想象两种情境:自己身为公司人事主管,一天之内要筛选出新的五位员工。一种情形,是有五百位应聘者;另一种,是有十位应聘。如果是前者,时间有限,目标明确,就是要解决问题,因此,当然利用最直接简洁的学历、经历数据等,形成判断,作出决定。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活里所面对的大部分情境,不就类似这种情形吗?

如果是后者,其实更巧妙地反映出贴标签的意义。因为要立刻作出决定,因为希望作出好的判断,所以更要以有效的方式,萃取出有意义的信息。这有点像是走进一家精品店或名贵钟表行,店员会状似不经意但其实迅速无比,立刻由头到脚打量一番,然后决定因应之道。

这是以貌取人,而且当然可能犯错。然而,假设每一个走进店里的人,都有同样的概率买百万名表,就像假设迎面而来的路人,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本·拉登一样。维持这种假设,不是不可能,而是要耗费可观的心力,而这么做的人显然不多。因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以貌取人,一旦以貌取人犯了错,修正之道,不是不再以貌取人,而是调整以貌取人的做法,希望提升准确的刻度。

借着一个非常简单的式子,可以更明确地烘托出贴标签的意义:X i = +e i ——X i 是完整真实的信息; 是平均值,表示初步印象;e i 是误差项。如果眼前有一个外国人,平均值就是过去由书中、电影或其他经验里得到的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因为没有其他的信息,只好以平均值作为自己行为因应的依据。如果以后有机会再相处,就有机会多萃取一些关于这个外国人的个人信息(e i )。

不过,由这个简单的式子,也可以作一连串的联想。日常生活里,大部分是一面之缘或非人情交往,因此没有机会萃取额外的信息。也就是,行为的依据,大部分时候是平均值(X),而不是完整的信息(X i )。即使有机会再接触,得到额外的讯息,也可能是模糊的误差项(e),而不是真正的误差项(e i )。事实上,即使长期相处,谁能保证,结褵数十年的夫妻,对自己牵手的认知是完整精确的(X i )?换种说法,人的行为举止,都是根据各式各样的标签而来,标签有精细和粗糙之分,但也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在比较抽象的层次上,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对于贴标签,为什么社会学者和一般人会有负面的评价呢?这不是在对贴标签的做法再贴上标签吗?如果对同一个人,有两种描述方式:一种,此君是喜欢贴标签的人;另一种,此君对人事物反应明快。同样的作风,因为描述方式不同,在别人脑海里就会形成不同的印象,自然而然地,在面对这个人时,会有不同的取舍。这正巧妙地反映出,贴标签的另一种作用:对人事物贴了标签(形成初步印象),通常也就隐含着赋予某种价值判断,无论是美丑是非善恶对错,甚至是中性的判断,都有助于自己行为上的因应取舍。

追根究底,贴标签是人们所发展出的一种机制,希望能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对贴标签赋予负面(而不是中性)的标签,也正反映了这种机制的运作方式。再往前推一步:人不只对环境里的人事物贴标签,人事实上也对自己贴标签!每一个人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不就是一种简化加上美化过后的产物吗?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和真实的自己(X i )之间,不是有一段落差吗?而且,自己对人事物的因应取舍,不就是根据所自持的自我形象而来吗?自我形象,不也就是一种能发挥作用的机制吗?对自己和对别人贴标签,过程或许不同,目的不都是在降低行为成本,希望自求多福吗?

“大自然排斥真空”(Nature abhors a vacuum)——抽象地说,这是人们贴标签的由来! a7L/Wi/f/Hrie6XBkFkOH5Y0w2PyeBXSs7obNKHZ72CmtWRlqEt9wjszdSc3LV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