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相对价值下的人生观

多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应邀到一所大学的会计研究生院去作专题报告。在场的听众,主要是研究生硕博士班的学生和几位老师。

事隔多年,我已经忘了演讲的题目和内容。不过,对于讨论过程中的一段问答,我却记得非常清楚:有一位大概是高年级的博士班学生问我,评估一件事好坏的准则到底是什么?我告诉他,我只学过初等会计学,知道在财务处理上有一些极其浅显的会计原则可以遵循。因此,对于某些问题而言,价值的取舍似乎有客观的尺度可以认定。可是,我相信,在最高层次的会计研究里,并没有公式或定理可以依恃。在最核心的问题上,一定还是一个抽象的、观念性的判断。我发觉,在场的老师不是微微颔首就是不置可否,我心里想,这个观点大概不至于太离谱。

当时觉得“最高境界的抽象性”的观念很有趣,不过,这只是学术上的体会而已,是无关痛痒的“益智游戏”。可是,最近再联想到这个观念,却发现问题严重得有点非同小可……

在浸淫经济学多年之后,我认为对商品、市场、金钱、买卖等的研究只是经济学的一小部分,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政治、社会、法律等领域,已经卓然有成。所以,在本质上,经济学其实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看事情的角度”——而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狭隘的“选择的科学”。而且,追根究底,经济学的核心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在人的世界里,没有“绝对”;任何事物的意义都是在环境里相关条件的衬托和对照之下,才具有内涵。

这个概念不难理解。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会唱歌,其他人完全不知道唱歌为何物。那么,其他的人将无从判断到底这个会唱歌的人歌声如何。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可以作为对照和比较的基准。这时候,人们最多只能以其他动物的声音或其他乐器的声音为参考材料,来认知和比拟这个独一无二的声乐家所具有的歌喉。不过,即使如此,人们还是不能判断到底他(她)唱得好或是不好。

一旦有了比较对照的可能性,好坏高下的尺度才会出现。然后,人才会根据自己主观上对于好坏高下的取舍,作出一连串大大小小的选择,选择之后,才是各式各样的行为。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人的行为和各种社会现象,都已经是这个认知和选择过程最后的结果。

这个推论的结论很清楚:一件事物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其他相关事物所衬托出来的。换一种说法:对于所有事物的判断,可以说都是一种“条件式”的判断,当相关的条件改变之后,是非高下好坏对错的判断也就会随之而变。

可是,如果所有事物的意义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这种体会所隐含的又是什么呢?

既然事物的意义都是相对的,因此,各种价值判断当然也是相对的。那么,人在情绪上爱恨情仇的取舍,是不是就无需过分执着?既然美丑、善恶、是非、真假都是相对的,是不是也就不需要一厢情愿地认定某些价值,然后全力以赴?顺着这种逻辑推论下去,很多一以贯之、义无反顾的努力和付出似乎就有点可笑,甚至是荒谬:全心全力照顾好自己的家小、一心一意要攀越峻岭极峰、埋头苦干于发明实验、无悔无怨地传道济众……从事所有这些作为的人,难道都是目光如豆的井底之蛙吗?如果他们知道事物的意义其实是相对的,是不是“会”豁然开朗而有所转折呢?如果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人是不是“应该”在行为上(只)付出相对的努力呢?

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件事,我也很困惑。在想清楚“相对价值下的人生观”之前,我的人生观应该是如何? Tzl34Obg2REAOHp+Rsoqx5r0urdtG1Qwsuo+JnA6jMpHeqoqr6spCODpF1j7Jd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