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人生目标做经济分析

有目标比没目标好,做错比不做好。设法改善自己的目标,大致上不会错。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James M.Buchanan,1919—2013)曾在一篇论文里提到:“人和动物的差别,是人能试着改善自己!”

就逻辑上来说,布氏的话至少有两点值得细究。首先,动物难道不会试着改善自己,增加自己存活繁衍的机率?其次,人普遍的会设法改善自己吗?游民、尸位素餐、饱食终日等人,似乎是反证。不过,众所周知,布氏是思想家、哲学家,不擅长实证研究;因此,这句话与其说是事实陈述,不如说是他的信念,或是他想宣传的教义。

很多经济学者会表示,基于尊重消费者主权,人有选择的自由,要不要寻求改善自己,该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当然,其他的经济学者会指出:改善自己与否,并不是关键所在。由经济分析的角度着眼,更根本的问题是,人最好有生活的目标,而改善自己,只是诸多可能的目标之一而已。

有目标的好处,是思考上有一个明确的参考坐标。对于生活里的大小事物,可以依这个坐标决定取舍。而且,点点滴滴累积之后,会慢慢向目标靠近。没有目标,就像失去方向舵的船,漂浮而无所适从。那么,如果人生有目标,目标又是改善自己,经济分析帮得上忙吗?对于这一点,精确地说,经济学帮不上忙。不过,大千世界处处有智慧,至少有三种明确的做法。

首先,是终极目标法。在《高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这本畅销书里,作者柯维(Stephen R.Covey)提醒读者:每个人可以自问,当你过世之后,在自己的墓碑上,希望家人朋友镌刻哪些字眼?如果在墓碑上,希望刻上的是:“这里长眠的,是一个正直、爱家庭、乐于助人的人。”那么就以这个碑文为目标,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指导原则。只要念兹在兹,认真奉行,经年累月之后,自己就会成为具有这些特质的人。

其次,是典范认定法。无论哪一个社会,通常都鼓励学童和年轻人阅读伟人传记或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的自传,譬如:爱迪生、牛顿、居里夫人、海伦·凯勒、巴顿将军、岳飞等等的传记或自传。透过这些作品,读者往往可以深切体会到,成功不是偶然的,在亮丽炫目的果实背后,往往是辛勤耕耘、历经起伏。在年幼时读这些作品,可以找到自己仰慕心仪的对象;如果作为人生的典范或标杆,也就有雕塑自我和引领人生的作用。成人之后,读的多半不是传记,而是理财或美容养生等书籍。

最后,是阶段性目标法。前面两种做法,是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朝目标努力。相形之下,第三种做法,是不设定长远目标,但设定阶段性的目标,逐步完成。当阶段性目标陆续达成后,不知不觉的就累积出可观的成果。

具体而言,考虑自己目前的状况,设定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譬如:自己英文比较弱,就设定目标,每周看一篇《时代周刊》( Time )上的文章;一年之后,希望能一周看两篇文章,而且查字典的次数慢慢减少。

或者,自己喜欢音乐,就加入相关网站,扩充音乐方面的认知能力,希望一年之后,在自己的部落格里,能开始写乐评。无论如何,这三种做法只是技巧,但很有参考价值。重点是,有目标比没目标好,错比不做好。设法改善自己的目标,大致上不会错。

布坎南的论点,有点宗教情操式的呼吁。然而,他年过八十依然孜孜不倦,清晨四时即起,他的行谊,可以说是为自己的立场做了最佳的批注(即使和经济分析没有直接的关联)! ImWMNgOdDI06VsXXzbehuW2QmVrKIjD9cpo88mj3YPi43hnPdov+GJDEmMeveQ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